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第4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厉将军呢?”李奂趴在城头上问道。

 

     “厉将军在后面运粮食,让我先回来。”

 

     难怪少了一千多人,原来跑去运粮了,李奂低低骂一声,“现在什么时候了,还顾粮食!”

 

     他一挥手令道:“放他们进城!”

 

     吊桥轰隆隆地放下了,城门大开,苏渝调转马头回头令道:“列队进城!”

 

     士兵们纷纷抖擞精神,站成了三列,这却是安西军的规矩,军队进城必须成三队,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尽管赵崇节很多细节都考虑到了,比如军队排列故意散乱等等,但他还是难以面面俱到,在军队排队进城上面,无意中露出了安西军的一点点风格。

 

     可就是这一点点风格的变化,却让李奂眉头一皱,他的军队进城从来都是排列两队,没见排成三队进城的,不过心中虽然有点芥蒂,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支军队的真伪,他只得觉得有点反常。

 

     一队队士兵走近了城门,踏上吊桥走入城洞,李崇节化装成一名校尉,骑马走在队伍中间,他走上吊桥时忍不住向上看了一眼,恰好李奂也在看他,两人目光相对,李奂愣住了,他的军队中怎么有这么威武的军官,他竟从来没有见过,而且他的马也神骏异常,根本不是蜀地山马,这是怎么回事?

 

     这时他的心中终于生出了疑虑,再看了看士兵,他心中的疑虑更加浓厚了,他的军队很多都是汉中本地人,要么就是蜀人,身材普遍都不高,而且还有点瘦小,可眼前这些士兵普遍的身材魁梧,而且有些士兵甚至还有点胡人的面目,李奂开始觉得不妙了,就在这时,他的目光落在了即将要靠近城门的陌刀重甲步兵身上,虽然黑暗中看不清面容,可他们手上两丈长的兵器是什么?他的军队中可从来没有这种武器。

 

     李奂的后背刷地流下了一身冷汗,他忽然明白过来了,立刻高喊道:“快!快关闭城门,拉起吊桥!”

 

     所有士兵都愣住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李奂急得满头大汗,一把揪住管城门校尉的衣襟吼道:“他娘的,你眼瞎了吗?他们是安西军,快关门!”

 

     城头顿时一片大乱,士兵们大喊:“快关门,是安西军!”

 

     刚过吊桥的李崇节知道已被敌军识破了,他也大吼一声道:“弟兄们,冲进城去!”

 

     安西军再没有排队了,他们怒吼着,向城内冲去,这时吊桥开始吱吱嘎嘎拉起,立刻冲上十几名陌刀军,挥刀猛斩铁链,只见火光四溅,‘咔嚓!’两声,左右铁链先后被斩断,已经升起三尺的吊桥轰然又落下了。

 

     此时,三千八百名安西军士兵已经有一半冲进城内,但南郑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他们只冲进了外城城门,内外城之间是内护城河,河上有石桥将内外城相连,石桥长约百步,宽四丈,只有冲过石桥撞开内城门,才是真正地进入南郑。

 

     地形对安西军非常不利,汉中军已经发现了他们是安西军,近二万守军正从四面八方赶来,此时的李奂已经从最初的惊慌中冷静下来,他立刻组织士兵进行反击,外城墙上有四千多士兵,他们纷纷张弓搭箭,密集的箭雨射向城外的安西军,安西军士兵则举盾相迎,开始奋力向城中杀去,落在最后面的是一千陌刀重甲步兵,他们身披重甲,不畏箭矢,汉中军的箭矢对他们没有太大的作用。

 

     而在外城门内和石桥上也有二千多汉中军士兵,他们来不及撤回内城,内城门便已经轰然关上了,这两千多士兵成了安西军鏖战的第一批敌人,喊杀声震天,外城洞和石桥上密集地布满了双方的士兵,在狭窄的空间内,双方展开了血腥的厮杀。

 

     ........十里外的大道上,李嗣业正率两万骑兵向南郑而来,一队队整齐的骑兵在官道上列队而行,他们没有任何掩饰,他们也知道躲不过汉中军的探子,他们索性放开杀气,一阵阵巨大的马蹄声敲打着并不平坦的地面,只见火把如长龙,安西骑兵密密麻麻,横戈伏鞍,浩浩荡荡向南郑城开去,他们行军速度并不快,在没有得到赵崇节消息之前,李嗣业不会全力发动进攻。

 

     按照李嗣业原本的计划,他是准备利用火药和陌刀军的威力强攻南郑城,要想在三天内拿下城池坚固、防守严密的南郑城,只能使用震天雷破城,但固城县和兴道县两处守军的回撤给了他一个天赐良机,他可以全歼其中一支军队后,佯作回撤军去诈开南郑城。

 

     从他刚刚接到的消息,赵崇节已经完成了前半部分,解决了固城县的撤军,现在他们已经靠近了南郑城,尽管李嗣业身经百战,但此刻他心里还是有点紧张,他知道百密必有一疏,他们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其中安西军的军容气质就和汉中军完全不同,作为主帅,李奂会看不出这一点吗?

 

     恐怕一场争夺城池的血战难以避免了,刚想到这里,只见南方的天空一道明亮的弧线冉冉升起,在半空中忽然爆炸开了,这是安西已经发动进攻的信号,李嗣业立刻下令道:“全军加速前进,向南郑全速进发!”

 

     两万骑兵陡然加速,杂乱的马蹄声宛如暴风骤雨,向南方的官道席卷而去。

 

     .........攻打南郑的战斗已经进行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百步长的石桥上尸体堆积如山,血流成河,近两千名没有来得及撤走了汉中军基本上都被屠杀殆尽,只剩下数百人靠在内城门上苦苦支撑着安西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他们绝望地大骂,不断地打砸城门,企图让城门开一条缝,让他们能退回城内,但城门纹丝不动,里面已经关闭得严严实实,他们只有死战一条路,甚至连投降之路也没有了,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个时候谁也不会考虑战俘。

 

     但汉中军密集的箭雨减缓了他们的压力,内外城墙上都挤满了汉中军,足有一万余人,他们从两边放箭,箭如飞蝗,铺天盖地的箭矢密集得不透风雨,此时的安西军也同样死伤惨重,阵亡者已达千人以上,连主将赵崇节的战马也被射死,他背靠在桥墩旁,十几名亲兵用盾牌护卫着他,在箭雨中指挥着战斗。

 

     赵崇节忧心如焚,现在安西军十分被动,被夹在内外城之间,就仿佛被伏击一般,敌军前后射来的箭雨使安西军将士难以前后顾及,只能背靠背用盾牌防御,但这样一来,他们就无法发动进攻了,大量军队都被压制在十丈长、五丈宽的外城洞中,短短的一段城洞中竟然挤满了近两千人,密集如冰雹的箭矢扑向城洞内,五十名安西军士兵手执巨盾,在城洞口形成了一道盾墙,有效地抵抗箭矢的射入,尽管如此,但城洞内还是太危险了,若汉中军用火攻城洞,他的军队必将死伤惨重。

 

     现在他们只能坚持到援军赶来,但赵崇节不愿意到那一步,那对他而言是一种耻辱,这和没有攻下南郑城有什么区别?

 

     赵崇节唯一的希望就是陌刀军,他们不畏箭矢,用他们来攻下外城,外城门旁边有一条狭窄的小道,长约三十步,直通城墙,最多只能容三人并肩而行,这是守城士兵上下城墙的便道,而此刻却是安西军夺下南郑城的关键之道。

 

     此时甬道上挤满了一百余名安西陌刀军,一边是城墙,而另一面面对铺天盖地的箭矢,陌刀军不怕箭矢只是相对而言,他们的铠甲坚固,偶然的几支箭确实难以射穿,但如果是几十支、几百支箭射来,再坚固的铠甲也会被洞穿,为了掩护陌刀军,在最边缘上又有数十名普通士兵,他们手中没有兵器,每人手执两面盾牌,密集地防御内城上射来的箭矢。

 

     此时这条甬道已经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安西军数百名弓弩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向甬道上方的汉中军射击,尽管他们人数不多,但箭法却极为精准,基本上将甬道上方的汉中军压制住,使他们难以用巨石和滚木向甬道上的陌刀军袭击,有力地保障了陌刀军的攻城。

 

     为了保住外城墙,汉中军也投入了近千人,形成了密集的防御肉墙和陌刀军拼杀,双方在争夺上城之路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陌刀士兵锐不可当,长长的陌刀挥过,便会血光四溅,敌军士兵被拦腰斩断,或者被劈掉头颅,但杀掉一批又会涌上一批,层出不穷,死尸层层叠叠,竟堆积了三尺高,严重地阻碍了上城之路,后面的陌刀手不断用长柄将死尸挑下城墙,落入内护城河,但陌刀士兵也同样死伤惨重,近半个时辰的争夺战中,已经有近百人阵亡,很多都是跌落进河水中被淹死。

 

     这时陌刀军郎将林海雄已经冲到了最前面,他外号叫‘陌刀杀神’,是安西陌刀军中最犀利的七把杀刀之一,他身高足有一丈,体格魁梧异常,力大臂长,一把两丈长的陌刀在他手中俨如修罗场的屠刀,刀光闪过,只见人头滚滚,血肉横飞,肢体分离,惨叫声响彻夜空,他大吼一声,一跃冲上了城头,陌刀一挥,四名汉中军士兵被拦腰斩成八段,再反手一刀,三颗人头飞起,脖腔鲜血喷出一丈。

 

     林海雄的凶神恶煞吓坏了围在他身边的数十名汉中军士兵,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凶残的杀神,皆吓得两腿发颤,林海雄狂吼一声,挥刀向数十名士兵扑去,几刀劈过,又有十几人身首异处,汉中军士兵吓得大喊一声,转身便逃。

 

     林海雄仰天大笑起来,他一挥手,声音如雷鸣般地喊道:“弟兄们,上城!”

 

     陌刀士兵纷纷冲上了城头,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终于被打开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陌刀军和其他安西士兵冲上外城,战局开始发生逆转,外城上的数千名汉中军抵挡不住安西军的冲击,纷纷从城墙上通道撤回内城。

 

     这时,远方的夜空中传来了嘹亮的号角声,只见一片由火把汇成的海洋出现在南郑城外,安西军的二万主力终于赶到了,胜利的天平在向安西军倾斜,外城已经被安西军占领了,他们士气大振,将内城上的守军杀得节节败退,尤其近一千陌刀军,他们列队挥刀而行,形成一道无坚不摧的大阵,一步步向内城城楼逼近,没有任何人能抵达他们的前进,一切抵抗者都会被劈成肉片,一切抵抗者都会被他们踩在脚下,他们就是战争之神,是天下第一军。

 

     内城城门终于缓缓开启了,安西骑兵高举着战刀和火把,一条火光汇成的洪流汹涌奔腾地冲进了南郑城。

 

     汉中节度使李奂见大势已去,只得长叹一声,便开启了南城,带领数千残军向蜀中逃去,仅一天一夜,李嗣业率领的四万安西军便拿下了南郑,也就意味着他们占领了汉中。

 

     .........(求订阅口阿!没有大家的订阅,老高将无法写书,你们就是老高的衣食父母,老高合掌恳求书友们了。)

 

     (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章 岐州安民

    时间渐渐到了十月初,夏种秋收,关中各地开始出现了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陆陆续续从九月下旬便开始了,对于朝廷而言,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收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每逢此时朝廷的高官重臣们都要离开宽敞的朝房,亲赴田头地里视察农情,这倒不是作态,而是一种制度,国之根本在于农,没有农民的税赋,没有播种和收获,朝廷就会难以维持下去。

 

     因此每年从九月下旬开始,朝廷的政事堂、各个部寺监,除了留守少量官员维持朝廷运转外,其他高官重臣都分赴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去视察秋收的情况,他们从秋收中得到的各种实情,就将成为明年他们制订各种政策的依据。

 

     岐州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宝鸡一带,唐朝时是关中平原内仅次于京兆府的重要之地,关中的一些著名城池,如陈仓、虢县、雍县、郿县等等都位于岐州境内,州内有人口百万,良田数十万顷,水流充足,土地丰腴,交通便利,百年来一直便是唐朝的雄州之一,历史上的唐至德二年十二月,唐肃宗在收复长安后,便将岐州升级为凤翔府。

 

     但历史在天宝后期走上了岔道,岐州的定义便成了政局不稳的一个标志,在李亨和李庆安达成分治关中的协议后,岐州一度被改名为凤翔府,但李亨在强行登基后,又重新把凤翔府改回为岐州,偏偏以裴旻为首的政事堂官员不予承认,因此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岐州既有凤翔府尹,又有岐州太守,在两个月前,李庆安和政事堂达成了最终协议,凤翔府改名为凤翔都督府,变成了一个军事机构,不问民事,由崔光远出任都督,而岐州则主管民政,这样军政分家,便解决了岐州两个政务机构重叠的尴尬局面。

 

     十月初,李庆安抵达了岐州雍县,开始了对岐州的视察之行。

 

     凤翔都督府有三万军队,都是去年招募的新兵,不过在官方名称上,已经和从前有所不同,不再叫安西军了,改称凤翔军,现在李庆安是天策上将兼天下兵马大元帅,遥领安西节度使,不能再以偏盖全,用安西军来替代唐军,安西军依然存在,但范围却缩小了很多,主要是指李嗣业率领的四万安西主力,而其他部署在中原的军队,比如李光弼率领的是陇右军,王思礼率领的是潼关军,雷万春率领的是大同军,荔非守瑜率领的是河西军,崔乾佑率领的是瀚海军,南霁云率领的是内卫军,这些军队都是李庆安的直系,再加上郭子仪的朔方军和河东军,便统称为唐军,为了和南唐区别,又称为北唐军。

 

     不过当李庆安抵达岐州时,崔光远也已从陈仓率军出征南郑,他将改任汉中节度使,率军驻扎汉中,李庆安没有见到崔光远本人,只有新任凤翔都督田珍赶来迎接。

 

     李庆安率三千亲兵铁骑在雍县城外十里处的一座军营内驻扎下来,扎下了一顶羊皮大帐,这里便是李庆安的临时行营了。

 

     李庆安正在沙盘前研究汉中的战事,他刚刚收到飞鸽传书,李嗣业不伤一兵一卒,已经拿下了褒城县,现大军正向南郑进发,虽然李庆安对汉中战役也不抱什么悬念,以安西军的犀利,拿下汉中是必然的结果,关键是时间和多大的损失,现在李嗣业仅用一个时辰和不伤一兵一卒的代价便拿下了坚城褒城县,这着实让李庆安感到一阵惊叹,李嗣业确实大有进步了,下面就看他怎么拿下南郑城。

 

     这时,帐外传来亲兵的禀报,”大将军,田将军到了。””进来!”

 

     脚步声响起,大将田珍快步走进大帐,单膝跪下行礼道:”末将田珍,参见大将军!””田将军请起!

 

     李庆安笑呵呵上前将田珍扶起,拍了拍他肩膀道:”怎么样,凤翔都督干得过瘾吧!”

 

     若是在几年前,田珍一定会咧嘴嘿嘿直笑道:”最好能再娶几个漂亮娘们。”

 

     他会这样说,但随着李庆安的权威日重,他的下属们都开始对他有了敬畏之心,不敢在和他随意开玩笑,尽管现在李庆安只是玩笑之言,田珍依然躬身道:”末将将竭心尽力守卫凤翔,绝不敢有半分懈怠。”

 

     李庆安注视他片刻,心中也涌起了几分失望,他兴致萧索,便淡淡道:”请坐下说话吧!””谢大将军!”

 

     田珍坐了下来,李庆安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便笑道:”说说看,岐州的近况如何?”

 

     李庆安并没有问凤翔都督府情况,而是问岐州近况,田珍明白李庆安的意思,便欠身答道:”回禀大将军,这几天岐州主要忙碌两件事情,一是筹办汉中军粮,我听说昨天第一批三万石军粮和一批厚实军服都已启程运往汉中,由岐州司马韩畯押运前往。””那崔太守在做什么?”李庆安又问道。

 

     崔太守就是险些被安上通敌罪名的崔宁,新任崔氏家族族长,也是前段时间崔家风波的中心人物,是李庆安的一颗眼中之钉。

 

     不过田珍却不懂李庆安的心思,他一竖大拇指,赞叹道:”这个崔宁果然了得,令人敬佩!”

 

     李庆安不露声色问道:”怎么个了得法?””前段时间有五千户河北移民到来,朝廷要将他们安置在岐州,所用土地就是虢县以北的升原渠边上的岐王田庄,约五千顷良田,本来这些良田是要分给当地佃户,但因为移民的到来,计划就有变了,听说当地数千户佃户非常不满,便自发武装起来,要和河北移民拼命,崔太守只带两名随从深入佃户村落,和当地的几十名家族长老谈判,他在那里呆了三天三夜,那些要拼死护田的当地农户居然被他说服了,同意让出一半的土地给官府安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