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第4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说看,都找到了什么线索?”

 

     胡沛云9世扛与本随身小册子,翻了两页道:“我们主要是从那名自杀的凶人人手,他的身份我们已经查到,名叫祁平,是原陇右军的一名斥候,长安人,自小父母双亡,半年前从荆州逃回长安,便在他叔父开的一家镖局里任职,我们遍发图像,正是他叔父认出了他,我又仔细调查了镖局背景,基本上可以排除嫌疑。”

 

     “为什么?”

 

     “回大将军,这祁平只是挂名在镖局下,事实上他从没有替镖局做过一件事,都是独来独往,行踪隐秘,谁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我们又翻查了他的物品,他在前一天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烧了,埋在床榻下,在他房间里找不到任何线索,不过,,.“不过什么?”

 

     “不过他用的毒弩我们却查到线索,在弩机上有编号,.一…讳撒完全磨掉,我们请军器监的人辨认,查出了这具弩机的编号,也查到了军器监记录,这具弩机是四年前由军器监配送给了范阳军。”

 

     “安禄山?”

 

     “是!确实是被安禄山的军队领走,不过这种弩很小,射程只有六十步,不同于一般军弩,一般是斥候使用。”

 

     李庆安背着手走了几步,回头问道:“你的意思是说,刺杀裴相国是安禄山所为?”

 

     胡沛云却摇了摇头,“属下认为不是,如果真是安禄山所为,弩机上的编号就应该是剑南军,属下认为这是明显的栽赃。”

 

     李庆安微微一笑,又道:“假如是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昵?安禄山就故意让别人推测这是栽赃,也有这种可能,是吧!”

 

     胡沛云还是摇了摇头,“回禀大将军,安禄山在长安乃至美的探子已经全部被清除干净,这一点属下有自信,刺杀裴相国这种大事,需要策划、预谋、观察、买凶等等步骤,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办到,不可能是安禄山所为,另外,属下也检查过凶人的身体,发现他晚饭喝的酒是上品三勒浆,长安能卖这种酒的没几家,属下正就这个线索进行调查,基本上已经查到了,现在正在进行详细调查中,若有进展,属下会立即向大将军汇报。”

 

     李庆安还算比较满意胡沛云的调查,该排除时果断排除,该细致时深入调查,不愧是情报堂堂主,他笑了笑,便岔开话题问道:“相州失陷后,齐雨花他们情况如何?”

 

     这也是李庆安极为关心之事,相州失陷,安禄山军队必然会冲进城内大开杀戮,河北情报堂消息断绝,令他十分担心。

 

     胡沛云连忙道:“这也是属下要向大将军汇报之事,矗质喃弛们随军队突围成功,现在在博州,他们没有了信鸽,所以无法传递消息,还是相州支堂主张德宝逃到河阴,才刚刚发来消息。”

 

     李庆安一颗心放了下来,便对南霁云和胡沛云道:“你们先回去吧!以后要加强对从三品以上官员的保护,至少要严格训练他们的家丁随从,我不想再听到重臣被刺杀的消息。”

 

     “是!卑职遵命。”

 

     南霁云和胡沛云二人离开了,大帐里只剩李庆安和严庄二人,严庄一直没有说话,李庆安这时笑着问他道:“先生的看法昵?裴遵庆是何人所杀?”

 

     严庄轻捋鼠须,不慌不忙道:“我以为,裴遵庆不是被外人所杀,一定是朝中大臣所为。”

 

     “你是说党派之争?”

 

     严庄点c头莫道:“应该是这样,现在朝廷势力已分裂为三党,一派是裴党,裴遵庆、卢奂、王缙;另一派是韦党,韦滔、崔平、张筠;还有一派是新党,就是新成立的枢密处,以裴昱为首,新党还好,只是政见上与正女事堂时有冲突,裴昱和裴遵庆大吵了几次,听说叔侄都翻脸了,关系非常僵,不过裴曼一贯痛恨这种政治刺杀的手段,我怀疑是韦党所为。”

 

     这时,李庆安忽然想起了当年他在扬州驿馆险遭刺杀一事,就是韦滔所为,尽管是被他女婿棣王逼迫,但毕竟此人有过先例了。

 

     他笑了笑便道:“裴遵庆为人强势,为维护家族势力不择手段,又想效仿李林甫大权独揽,得罪的人很多,再加上他是右相,杀他可致朝局混乱,无论对安禄山还是李亨都有利,所以他无论被谁所杀,都有可能,我们不要过早下结论,现在当务之急是稳住朝局,尽快选出新右相国。二一严庄默默点头,停一下他又问道:“大将军,河北战事如何?”

 

     “我在过潼关时得到消息,郭子仪撤回了河东,安禄山虽然攻克相州,但他的草料被我斥候焚毁,这个冬天他难过了,河北战事应该会平静一段时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我要在长安做一些事情。”

 

     两人又说了一些军中后勤之事,严庄便告辞了,李庆安一个人在大帐中沉思了片刻,便命亲兵道:“去把张知节给我找来。”

 

     张知节是张筠的之子,现在安西军中从军,是一名文职军官,眼下他就在灞桥附近的另一座军营内,不多时,他便随着亲兵匆匆进了大帐。

 

     “文书郎张知节参见大将军!”

 

     张知节是弄肆坟职官,不用像军人那样半跪行军礼,只是躬身行礼便可,李庆安摆摆手道:“坐吧!”

 

     张知节虽是张筠之子,但家教严格,从不依仗父亲权势欺人,为人低调,严格约束自己,人品很不错,从军半年,他的同僚至今不知道他是张筠之子。

 

     张知节懂得军中规矩,他没有坐,而是垂手而立,等李庆安说话,李庆安点点头,孺子可教,便笑道:”军中感觉如何?安西军军规严厉,能适应吗?”

 

     “回禀大将军,卑职做好本份之事,军规虽严,但别人能遵守,卑职也能遵守。’

 

     李庆安点点头,他随手翻开桌上张知节的考评,不由微微一怔,才从军半年,便已得到三个上评了,再拿一个上评,明年四月便能得到上上考评,连续三年上上考评就能升一级,不错啊!一一“嗯!”

 

     李庆安合上考评,笑了笑道:“我的虎责军中正好缺一名文书篆笔,就调你过来吧!”

 

     张知节大喜,虎责军的文书篆笔主要负责草拟李庆安军令,就像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职位虽不高,却是机要之职,极容易得到高升,李庆安这是变相重用自己了,他急忙躬身施礼道:“卑职谢大将军提拔!”

 

     李庆安微微一笑,道:“另外还有件事,你进城一趟,替我给你父亲带句口信。”

 

     裴遵庆突然被刺杀,使长安朝局陷入了混乱之中,尽管真凶扑朔迷离,但不少朝臣都把矛头指向了韦党和新党,群情激愤。

 

     政治刺杀一向都是朝廷大忌,这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它渐渐成了一种官场潜规则,不管怎名群的官场斗争,都不得使用政治刺杀的手段,一旦被揭发,必然会引发官员共讨,以至于声名狼藉,丧失政治前途。

 

     上一次李砚被刺杀便引发了掀然大波,不管是李砚盟友还是政敌,都一直谴责这种恶劣行径,使李亨遭到了极大的压力,好在最后被幸存者揭发出真相,是安禄山所为,才使李亨逃过一劫,但安禄山的名声却彻底败坏了。

 

     这一次裴遵庆被刺杀也一样惹起众怒,尽管裴遵庆平时为人苛刻,仗着自己是裴婉儿的祖父,极力揽权,得罪的人很多,大部分朝臣都反感他,但他这次遇刺,却引起百官声讨,不是为了他,而是为讨伐这种破坏官场规则的行为。

 

     所有嫌疑者都成为了百官声讨的对象,韦党、新党、李亨、安禄山,甚至崔家,都被百官非议,包括各个政治势力内部,也多有不满,为此,宅舅癣嚆{j也开了紧急协调会,众人都一致否认自己杀了裴遵庆,甚至韦滔、张筠、王缙三人都互有了猜疑。

 

     张筠是韦党三巨头之一,这次他同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他曾公开骂过裴遵庆:

 

     ‘庆父不死,鲁难不已7,人人部知道他说的庆父就是指裴遵庆,而不是李庆安。

 

     这几天张筠的心情极为不好,也无心去钓鱼了,整天将自己关在房中看书,朝中之事他也不闻不问,任凭枢密处处置,男人没有不爰权力的,张筠入宦几十年,已经资深老官僚了,尽管他也几经沉浮,但对权力的**,他始终热情不减。

 

     此时张筠也渐渐感觉到,政事堂已被枢密处架空,虽然枢密处的执行机构,但定款有一条:凡政事堂不决者,枢密处可自处之。

 

     也就是说,枢密处可以不通过政事堂决议,自己处置朝务丁这不等于就是分权吗?

 

     很明显,李庆安在另起炉灶了,这让张筠十分沮丧,他宁可左相国不当,降级入枢密处,那意味着将来的前途,但李庆安根本没有这个意思,这就使张筠有一种前途黯淡的感觉。

 

     张筠在书房中看书,他有点心烦意乱,一个字也看不进去,男人在事业上心烦之时,总是会想到找一个女人,张筠正想起身去找自己的宠妾,门口忽然传来了管家的禀报:“老爷,二郎回来了,有急事要见老爷。”

 

     二郎就是次子张知节,在安西军中做文书郎,张筠一怔,他看了看沙漏,已经快到亥时了,他这么晚来做什么?

 

     (未完待续)

第六百零五章 裴相之死(下)

    片刻,张知节走进了书房,向父亲深深施一礼,“孩儿参见父亲大人。”

 

     张筠的长子张训是正妻所生,长年在外地做官,很少回来,和张筠的关系较淡,而次子知节的母亲是张筠曾经的红颜知己,诗歌才学极高,是长安名妓,但从来只谈诗不卖身,后来与张筠相爱,但因为她的出身,使张筠父亲宰相张说坚决不准她进张家门,她一直没有能够嫁给张筠,在给张筠生下儿子后不久,便撒手人寰,这是张筠二十几年来最大的心痛。

 

     爱屋及乌,他也最喜欢她的儿子,尽管知节从小饱读诗书,才学极高,而且以他相国的能力,荫儿子为官也是轻而易举之事,但张筠却始终舍不得将他放出去,一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替自己处理一些应酬杂务之事,这一次若不是他须向李庆安表示效忠,扭转墙头草的形象,他也绝不会让自己儿子从军。

 

     张筠已经三个月没有见到儿子了,见他似乎变得比上次更加黑瘦了,不由一阵心疼,便问道:“我儿在军中很辛苦吗?”

 

     “回父亲大人的话,安西军军纪严明,五更一刻必须列队点卯,事务繁多,虽然很辛苦,但孩儿心中却感到很充实,况且孩儿听说裴知礼也同为文书郎,两年皆为上上考,他能吃得这份苦,为什么孩儿就不如他?”

 

     张筠点了点头,儿子知上进,这是好事,现在朝中重臣子弟,很多都是纨绔之辈,儿子明显和他们不同,这让张筠感到十分欣慰,虽然他送儿子进安西军从军是不得已,可现在他却感到自己似乎做对了,在安西军锻炼确实能出人才。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鸿胪寺少卿裴瑜,虽然年纪不大,却进退有方,才能卓著,而且谈吐不凡,已经成为年轻一辈的佼佼者,他也不得不承认,李庆安提拔裴瑜,不仅仅是他娶了李庆安的义妹,不仅仅他是裴家长孙,确实这个年轻很有才干,比很多老家伙能干得多。

 

     这就是因为他去安西锻炼几年,回来后就像脱胎换骨一样,眼看自己儿子也有了几分裴瑜的影子,这就让张筠心中有了莫大的欣喜,自己后继有人啊!

 

     他捋须笑道:“很好,你让为父感到十分欣慰,你从小就谦虚律己,再去安西军内磨砺几年,为父相信你将来前途无量。”

 

     顿一下,他又笑问道:“今晚怎么想到回府了,是你休息吗?”

 

     “回禀父亲,是大将军让我回来。““李庆安!”

 

     张筠大吃一惊,“他、他回京了?”

 

     张筠心中顿时乱作一团,李庆安回京他们竟然丝毫不知,很显然他是为裴遵庆之死而回,他努力克制住内心的混乱,问道:“他让你回来做什么?”

 

     “大将军让我带一句口信给父亲。““什么?”

 

     “大将军说,请父亲振作起来,主持朝局,尽快平息裴相国遇刺一案的影响,让朝廷走入正轨。”

 

     张筠精神一振,连忙道:“这是他的原话吗?”

 

     “是!这是大将军的原话。‘张筠气死沉沉的心就像吹入了一阵春风,顿时活络起来,他听出了李庆安的言外之意,竟然是有让他做右相的意思,右相啊!他盼望了多少年,难道真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了吗?

 

     等等,别想得太美了,事情还没到那一步。”还有什么事吗?”张筠尽量将自己激动的心情平息下来。”父亲,大将军准备调我去虎责卫做文书篆笔。”

 

     “哦!”张筠更加惊讶了,今天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似乎都对他有利,难道是李庆安想启用他了吗?

 

     虽然惊讶,但他心中更多的是一种欣喜,儿子得到重用不亚于他得到右相之位,虎责卫文书篆笔意味着儿子将走入李庆安的权力内圈,一般而言,文书篆笔都会在李庆安左右,听闻许多机密要事,这只有心腹才有资格,为什么李庆安会提拔自己儿子?他难道不怕一些安西军机密被自己知道吗?

 

     张筠心中疑惑,他又看了儿子一眼,只见儿子的目光清澈正直,紧咬着嘴唇,这一瞬间,张筠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他心中涌起一种失落,作为父亲,他还不如李庆安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也不得不佩服李庆安的用人之道,他的儿子就算知道了安西军内幕,也绝不会泄露给自己,这也是李庆安对儿子的一种考验。

 

     想到这,张筠苦笑了一声道:“我明白了,你安心去虎责卫,为父不会让你为难,不会害了你的前途。”

 

     张筠之所以被称为官场上的不倒翁,并不是他善于经营,也不是他左右逢源,更多是他有一种常人没有的政治智慧,在很多大事上能把握住分寸,比如李隆基曾经想邀他去南唐,但张筠在最后关头却选择了放弃李隆基,他看出李隆基已是末日黄昏,就算正统,但他却没有李庆安那种强大的实力,没有了李庆安那种生机勃勃。

 

     所以尽管他倒来倒去,但最后他还是牢牢跟住了李庆安,比起杨国忠、王珙、陈希烈、杨慎衿等等同时代的人,只有他一直相位不倒。

 

     同样,儿子虽然进入李庆安内圈,能知道更多内幕情报,但张筠却知道自己不能过问,得到内幕情报虽然可以使他得一时之利,却会毁了儿子的前途,毁了他们家族的未来,比起所谓的机密情报,儿子的前途、家族的前途要重要得多。

 

     张知节也最担心父亲会吩咐自己做什么,他感到了李庆安对自己的一直信任,他不想背叛这种信任,如果父亲强迫他做什么、说什么,他会感到十分痛苦,现在父亲终于能理解他了,答应不让他为难,这就让张知节又惊又喜,深深旌礼道:“多谢父亲理解孩儿。”

 

     张筠点点头笑道:”去吧!现在就回军营去,既然不是放假,你就不能误了明日的点卯,快回去吧!现在还能赶得上关闭城门。”

 

     “那孩儿走了。”

 

     张知节忽然跪下,给父亲磕了一个头,转身便快速离去,张筠怔怔地听着儿子的脚步声走远,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张知节走了没多久,张筠正准备整理一下最近的朝廷发生的政事,既然李庆安让他来主持朝务,他就得做出个样子来,他估计李庆安这样说了,那这两天他暂时不会进城,会一直呆在城外,等政局稳定。

 

     这时,管家又来禀报:“老爷,韦尚书来了,有急事求见。”

 

     韦滔来做什么?张筠沉吟了片刻,便立刻起身道:“准备马车,我要出去。”

 

     这就是一个政治人物需要的果断了,他和韦滔为了共同对付裴遵庆而走到一起,接成了韦党,随着裴遵庆之死,他们之间出现了互相猜忌的迹象,并不是因为怀疑是对方杀死裴遵庆,而是他们之间结盟的基础不存在了,这就是政治,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

 

     现在李庆安既然已经委托他来主持朝务,那他就必须和韦党划清界线了,张筠不想和韦滔再有过多的纠缠,连请他进书房详谈的心思都没有了。

 

     韦滔在府门前等了片刻,这时张府的侧门大开,只见张筠身着正服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