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英国-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国承认英国新教国王的继承权,路易十四的孙子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法国、西班牙不得合并,必须分立为两个国家;法国割让纽芬兰
  、新斯科舍和哈德逊湾给英国;西班牙割让直布罗陀、米诺卡岛给英国;英国有权每年将一船非洲的黑人奴隶运往西属美洲殖民地。
  这场战争虽然打着王室的旗号,不过,在这些冠冕堂皇的旗号后面仍然是英、法两国对殖民地的争夺。英国在国际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
  强国。
  觉得吃了亏的法国人心有不甘,到了1730年代,法国与西班牙秘密订立联盟,共同反对英国。鉴于西班牙人在上一次战争中战败割地,法
  国人拍着胸脯慷慨地答应帮助西班牙从英国手中夺回直布罗陀,西班牙则答应把在西班牙殖民地经商的特权转交给法国。
  于是,在法国人的唆使下,西班牙开始在殖民地找英国人的麻烦。新的战端一触即发。
  西班牙缉私队千方百计搜捕英国贩运黑奴的走私船,甚至一些从事合法贸易的商船也不幸遭殃。从1713年到1737年间,大约有180艘英国商

  船被西班牙的缉私队搜捕。血本无归的英国商人纷纷愤怒地向议会请愿,要求政府对西班牙采取强硬态度,保护他们的财产。
  导致战争的原因是千奇百怪的,有时候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以至于我们可能会觉得,大国之间的战争就像寻常百姓之间的斗殴。
  1738年,有一次议会开会时,一个叫詹金斯的英国船长来到下院,他拿出一个装着被割掉的耳朵的瓶子,声称在1731年,他被西班牙掳去
  吊上桅杆,并被割掉了耳朵,请求议会主持公道。
  虽然詹金斯船长赌咒发誓,声称绝无虚构,如假包换。但是此事究竟是否属实,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不过,詹金斯船长的出色表演,
  使议会内的反西班牙情绪火上浇油。掌权的辉格党党魁沃波尔众怒难犯,不得不派遣一支海军舰队到地中海,向西班牙表示约翰牛的强硬姿态
  ,并堵住议会内反对派的口。
  最后,在1739年10月,这场蓄谋已久的、所谓的“詹金斯耳朵之战”战争终于爆发。整个民族压抑已久的战争欲望终于得到释放,整个英国像
  过狂欢节一样热闹。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战争开始后,老大帝国西班牙和法国联手,竟然屡屡挫败英军。沃波尔先生不幸失去了议会多数的信任,不得
  不宣布辞职。他这一举动开创了内阁首脑得不到议会多数支持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头脑发热的英国人逐渐冷静了下来,他们决定不和西班牙再打下去了,战争很快就结束了。传统的务实精神使他们认识到,在这次战争中
  ,英国真正的敌人是法国而不是西班牙。英法争夺殖民地才是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他们决定重开赌局,把这次的损失捞回来。
  我们又看到了无聊的一幕,英国人又找了一个和上次战争一样的参战理由,不过这次的当事人由西班牙换成了奥地利,这就是为期八年的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但是英国人的目的不过是和法国人争夺殖民地,所谓的王位继承权只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所以,英国人这次在欧洲战场没有什么重大行动,他们把主要注意力放到了欧洲以外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1748年虽然和法国缔结了和约
  ,但是英国与法国的之间的争夺并没有因此结束,双方在北美和印度争得头破血流,这为后来的七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七年之战和殖民扩张
  七年战争虽然是因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西里西亚而起,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英国人参加七年战争旨在与法国争夺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
  1756年,奥地利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奥地利女王甚至声称即使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要从普鲁士手里夺回西里西亚。
  这场延续7年的战争一爆发,勾心斗角的欧洲列强们就迅速地计算着成本和收益,然后决定自己站在哪一方。既然在这一战争中,法国和它
  以前的敌人奥地利站在了一起,那么英国就毫不犹豫地支持普鲁士在欧洲大陆同法国斗,虽然他们在上一次战争中还互相是对方赌咒发誓、花
  大量的金钱和力气要消灭的对象。
  七年战争从头到尾,英国人就美在欧洲大陆上占到什么便宜,当然英国人也不愿意在这里花太大力气,反正他们的核心利益是和法国人抢
  海外殖民地。可怜的普鲁士不幸成了英国的炮灰。
  为了表示自己支持盟友的坚定决心,英国人德意志西部建立了一支6万人军队。不过这支军队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它对战事只采取壁上观
  的态度,无所作为,被普鲁士人挖苦地称之为“观察军”。1760年,这支军队坐视俄国军队攻入普鲁士,并无情地蹂躏其首都柏林。
  虽然英国人在欧洲大陆无所作为,但是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却表现出了与一个大国地位相称的气概。在战争中,英国海军严密地封锁了法
  国沿海,并无情地炮轰法国的沿海城市,在与法国争夺北美和印度殖民地的战争中,英国人可谓不惜老本,全力投入,以期取得丰厚的战争红

  利。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英国在海军上占有压倒优势,在北美殖民地也有足够的力量与法国抗衡,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世界各地,法国将被迫分散自己的力量无法形成相对优势,从而自乱阵脚,而英国则可以利用自己的海上优势集中力量。这样,就可以不费多大力气,就把法国从北
  美和印度赶出去。因此,英国必须在欧洲、北美、东方同时与法国作战,而不应把战争仅仅局限在一个地区之内。
  英国人的如意算盘完全奏效。在北美的加拿大,尽管法国军队作战顽强,但是他们无法从母国获得足够的物资支援,英国海军完全掌握了制海
  权。1763年,加拿大完全落入了英国之手。
  在印度,英国人勾结了当地的土邦主。在战斗中,这些封建主倒戈投到英国人一边,从背后给法国人捅了一刀,使英国人取得了胜利。法
  国的势力被排挤了出去。
  倒霉的法国人垂头丧气,向英国人抛出了橄榄枝,要求和谈。趾高气扬英国人自恃实力强大,加上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们故意
  提出了令法国人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将可怜的法国人羞辱了一通。然后,才在1763年2月和法国人签订了巴黎和约。
  这场战争轮盘赌以英国人的胜利而告终,法国人丢掉了海外的大片殖民地,而可怜的普鲁士则遭到了列强的又一次蹂躏。
  根据巴黎和约,英国人得到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大部分土地。在印度,英国将法国的势力排挤了出去,输光了的法国人只能
  在印度保留几个不设防的沿海城市,以供巴黎的裁缝们做点小生意。此外,在加勒比海英国得到众多岛屿,在西非则得到塞内加尔,在欧洲收
  回了梅诺卡。
  英国获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同的国家制度决定了参战双方意识的截然不同。法国士兵是在为国王打仗,而英国人是
  为自己作战,英国普通人把战争的目的简洁的概括为:“殖民地使我们有工作”。
  七年战争时的英国,已经通过光荣革命,建立起了在当时来说是先进高效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这时的英国,已经迈出了工业革命的第一
  步,这使英国的军事力量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而此时的法国则处于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专制制度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政治制度腐朽无能
  ,国内问题重重,实在无法与团结一致的英国作战。
  对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法国丢掉了北美洲和印度,不得不让英国在这场争夺殖民地的世界竞争中暂时领先,英国则牢固树立
  起了世界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
  经过长达几个世纪的海上争夺,一个世界范围的英帝国在这个时候初步形成了,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强国。
  殖民地的迅猛扩张,使一个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逐渐形成。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描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奥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
  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我们的咖啡、甘蔗和
  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已扩展到地球每
  个温暖地区。”
  作为即将形成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采取了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完全不同的殖民政策。
  英国将宗主国和殖民地构筑成一个封闭的贸易圈,不再把殖民地仅仅看作是掠夺的对象,而是把它们当作自己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
  部分。在封闭的贸易圈中,宗主国英国承担工业品或制成品生产,殖民地成为原料的供应地与产品的销售地。
  这种国际经济分工体系建立起来之后,逐渐使世界分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并使拥有

  悠久灿烂文明的国家沦为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和保护国。
  这是英国超越早期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这也是英国能够取代荷兰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关注的重心
  转向生产,从而为向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 
  了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
  不过,七年战争还产生了另外一个结果,这是连英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七年战争庞大的战争开支,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一再提高税收
  ,结果导致国内民怨沸腾,并使北美殖民地萌生叛意。
  十几年后的1781年,当北美的英军唱着《这个世界被颠倒过来了》,在统帅康华利勋爵的率领下向北美独立战争的领袖华盛顿投降时,他
  们没有想到,这场战争的种子早在十几年前就被种下来了。
  大多数英国民众对政府的失败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他们把它看作是对国王和政府横征暴敛的惩罚。
  似乎除了英国政府和国王之外,全世界都对这个结果感到高兴。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从来没有被颠倒过来。
  工业革命
  不过,日不落帝国在全球有庞大的殖民地,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并没有使英国失掉北美,加拿大还在日不落帝国手中。而且,北美的市场
  也还在英国人手里。
  联合王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迅速成长,使得全球对英国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来以手工工场为基础的生产能力顿时变得捉襟见
  肘。
  为了不让唾手可得的财富飞走,几乎整个英国都被动员了起来。一位英国棉纺主从他在伦敦的经理人那里得到这样的信息:
  “无论你能生产多少平纹布,好的次的我们都要。”
  “你必须想办法发明,在工业中你们大有可为,……”
  这条信息告诉我们,棉织品的市场需求及其巨大,因此工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这种市场需求并不是来自海外的,恰恰相反,它来自于英国国内。
  与开拓、培养海外市场的初衷相反,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反而为棉花的产地印度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因为英国公众越来越喜爱从印度
  进口的棉织品,英国国内对棉织品的使用逐渐变得非常广泛。
  而英国本地的纺织业以毛纺织业为主,根本无法与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竞争。
  在二十一世纪高唱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英国人当时的表现丝毫没有体现出半点自由贸易的精神。在强大的毛纺行业的压力下,1700年
  ,以重商主义为基本国策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禁上进口棉布或棉织品的法律。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对英国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举动没有任何反应
  。
  如果放在今天,印度人肯定会与英国打一场世界级的贸易战,以便新帐老账一起算。
  赶走了印度棉布,英国纺织业的机会来了。面对巨大的、受保护的国内市场,英国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快纺纱和织布的速度。要
  知道,当时纺织业采用的工具与罗马时期使用的工具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市场上犹如黑洞般的迫切需求就这样产生了,这个行业的产品开始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一首当时的诗描写了在市场的刺激下,英国
  手工工场的繁荣情况。
  在一个长长的大房间里,
  竖放着二百台非常坚固的织机:
  确实,有二百个男子,
  在操作这些排成一长行的织机。
  每台织机旁,坐着一个机灵的男孩,
  正高高兴兴地把线绕在筒管上。
  近旁的另一地方,
  有一百个快乐的妇女,
  坐在那里放声歌唱,
  同时心情愉快地努力梳理棉花。
  另外紧挨的一个房间里,
  呆着二百个少女,
  身穿鲜红的粗毛布裙子,
  头扎乳白色的头巾。……
  那些漂亮的少女从不停歇,
  整天在那里纺纱。……
  接着,人们又走进一个房间,
  那里有一些衣着破旧的孩子:

  全都坐着拣羊毛,
  从粗羊毛中挑选最纤细的。……
  在另一地方,
  杰克正暗中监视着整整五十个规矩的男子,
  这些人个个都是剪羊毛者。…
  他们近旁,还有着
  整整八十个正在努力干活的划手。
  那边,杰克己拥有一个染房,
  在那里,他雇用了整整四十个男子;
  同样,他还为自己的漂洗机
  雇用了整整二十个人。
  这样,在旺盛的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工厂体系已经初见雏型。
  为了能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样,从纺织业开始,英国一步步接近了工业革命的起跑线,而七年战争的隆隆炮声,则扣响了这场革命的发令枪。
  接下来则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个个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过程。
  1733年,一个名叫约翰·凯伊的织布工人发明了飞梭,飞梭可以使一个工人独自完成织机上的所有工作,而不再需要帮手。1765年,木匠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他以女儿“珍妮”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成果。
  珍妮纺纱机仍然使用的是人工动力,1771年,阿克赖特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建立了第一个工厂。到1779年,这个工厂已经拥有了几千个
  纱锭和300名工人。阿克赖特以这样的组织形式创建的工厂,成为近代大工厂的典范。
  1779年,童工出身的纺纱工人塞缪尔?克隆普顿经过5年努力,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这种机器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骡机”,因为它综合了
  多轴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优点。“骡机”纺出的棉纱柔软精细而又结实,已经完全具备由家庭工业向机器工业转变的技术条件,很快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到1800年,英国已经拥有600家骡机纺纱厂。
  这样,棉纺织业最先实现了机械化。在生产中大规模地使用机器,极大地提高了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并最终导致了现代工厂的诞生。
  但是这些工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靠近河流的地方作为厂址,原因很简单,到18世纪初,唯一能使机器运转的动力源,还是人类已经
  使用了将近2000年的水力。
  这种动力源严重制约了生产,因此,哪个国家能最先造出适应工业化需求的动力机器,它就在这场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它是这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工业化时代的钥匙。
  格拉斯哥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它也是“工业革命之父”、万能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先生的故乡。1736年,瓦特先生就出生在这里。为了纪
  念这位蒸汽机的发明者,如今,在他当年 
  诞生的地方,格拉斯哥市建立了一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酒店——詹姆斯·瓦特酒店。
  当时的格拉斯哥市是欧洲的烟草中心,这里的烟草商垄断了英国半数以上的烟草进口,瓦特的祖父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烟草商赚钱的方式很简单。瓦特的祖父将满载着英国纺织品和其他制成品的大船,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线,开往北美洲英国的殖民地弗吉
  尼亚,卖掉之后,他又将从那里收购的烟草运回格拉斯哥,然后再转运到欧洲各地。由于船只往返都装满了货物,因此这种贸易方式赚钱很快
  ,吸引了许多人参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