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策的一部分。伊丽莎白利用未婚这个条件吸引来自欧洲各个王室的求婚者,分化瓦解她和英格兰在欧洲的敌人,从中获取实实在在的政治利
益和丰厚的礼品,保障英格兰的安全和自己的统治。
当时,刚刚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正值青春妙龄,许多国家的国王、王子都争相向她求婚,以期得到一个王国。
第一个向伊丽莎白献上玫瑰的是她那已经死去的姐姐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以伊丽莎白对她姐姐的恶感,我们闭着眼睛也会知道
这桩婚事的结果,但是伊丽莎白需要利用西班牙这个筹码,因为当时英法正在和谈,和谈的关键是苏格兰和加来港问题,伊丽莎白希望利用西
班牙作为谈判的筹码,她对这桩婚事迟迟不作答复。
于是,可怜的西班牙大使只得在伦敦一天天沮丧地等下去,他向腓力二世报告说:“我成了全伦敦消息最闭塞的人”。待谈判有了眉目之
后,伊丽莎白立即拒绝了腓力二世求婚。这为后来两国交恶埋下了伏笔。
另一个不幸的牺牲品是法国国王查理九世的弟弟阿朗松公爵,1577年公爵出兵攻打尼德兰的新教徒时,他派人向伊丽莎白求婚。伊丽莎白
心里飞快地盘算着,因为如果让公爵在尼德兰调转枪口同当地的新教徒联合起来共达西班牙镇压者,英国就不用出兵援助他们的新教徒教友了
。
于是,一场新的爱情戏开始上演了,女王这次投下了高额赌注,她答应了公爵的求婚,但是拒绝马上举行婚礼。最后的结果是,女王成功
地摆脱了在尼德兰的困境,而阿朗松公爵则不幸患病身死,鸡飞蛋打落了一场空。女王的婚姻和英格兰的外交就这样丝丝入扣地铰合在了一起
。
当然,伊丽莎白女王也为此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她终身未婚,晚年生活孤独寂寞,伴随她的是来自英格兰和欧洲各地的各种谣言。有谣言说她有许多情人,甚至生过许多孩子;还有谣言
说说她是一个怪物,有6个手指头,还是个秃头;更为离奇的谣言说她其实是个男人,或是一个半男半女的阴阳人。
不过,这些八卦消息只能吸引我们的眼球,而伊丽莎白宽容睿智的治国之道才会引起我们更大的兴趣和思考。
宽容:伊丽莎白的治国之道
伊丽莎白的婚姻游戏的消极后果在她50岁以后显露了出来,她既没有丈夫也没有孩子,王位继承的危机随着她的年龄渐老在逐渐酝酿着。
野心家们开始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策划下,伊丽莎白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几起重大叛乱案件。
但是即便如此,伊丽莎白也不愿意对他们痛下杀手,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她才开了杀戒。
在这些案件最著名的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案。玛丽·斯图亚特是苏格兰王位,也是伊丽莎白的表亲,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子女,她
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玛丽美艳多才,但为人放荡,不守妇道,秽乱宫闱,以至于引起苏格兰国内普遍的不满和叛乱,玛丽被迫逃亡
英格兰。
伊丽莎白可怜这位表亲的不幸遭遇,对她予以善待,但是拒绝帮助她重登王位。而玛丽却恩将仇报,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罗马教庭
和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贵族以及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下,她企图发动叛乱杀死伊丽莎白,重登苏格兰王位并继承英格兰王位。
这些阴谋被侦破后,伊丽莎白出于政治谋略上的考虑,一直没有开杀戒,把玛丽软禁了近20年。但是玛丽死不悔改,一直没有停止她的阴
谋活动,这直接威胁到了英国的稳定,伊丽莎白无奈之下,在征得到玛丽的亲生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的同意之后,把她送上断头台,
平息了叛乱。
处理这些叛乱案件时,伊丽莎白在开杀戒之前都要反复权衡其得失和后果,尽可能减少杀戮,避免社会的震荡,防止国内外敌手的反扑。
这反映了她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宽容,女王宽大的处理方式得到了多数臣民的拥护。
伊丽莎白宽容的治国之道还泽及文学艺术,特别是她对戏剧的扶持,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伊丽莎白时期。在伊丽莎白之前,英格
兰就有严格的书籍和戏剧审查制度,还有血腥恐怖的“星法院”,以言犯禁者可以被处以绞死、分尸、挖出内脏等酷刑,不幸的莫尔爵士就是
一个前车之鉴,但是在伊丽莎白时期我们并没有找到实施这类重刑的记录。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和不朽的,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些伟大的作品时,只会引起我们对人性以及生命的永恒价值的反
思。但是在当时,这些伟大的作品却并非仅仅具有美学上的意义。
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家名为“环球”的剧院,这个剧院可以容纳3000人,通常在下午两点开戏,许多贵族包括女王
本人是这家剧院的常客。有钱人可以坐在木结构包厢里,普通人坐在剧场正中的露天处。35岁的莎士比亚是这家剧院的股东、演员兼剧作家。
1601年,一伙神秘的顾客来到这家伦敦最豪华的剧院,他们开出了高价,指定剧团在某一天重新上演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这部戏剧。
当演员们演到废黜国王的那一幕时,叛乱在伦敦城发生了,这就是伊丽莎白时期与玛丽·斯图亚特案齐名的埃塞克斯伯爵叛乱案。
原来,伯爵和他的同伙在策划叛乱时约定,以剧中废黜国王的那一幕作为发动叛乱的信号,可怜的演员们不幸被卷入了一场叛乱之中。但
是更加富有戏剧性的是,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三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撰写和演出这个戏剧受到任何惩罚,这
不能不说是女王宽容施政的结果。
许多莎学研究专家认为,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悲剧作品具有强烈的颠覆性,它们大多以揭露宫廷的黑幕为主题,许多君王在剧中都是反面
人物,观众很容易对号入座引起联想。伊丽莎白虽然做人比较厚道,但是千万不要怀疑女王的智商,她无疑也察觉到了这一点。
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上演时,女王就担心剧情会使观众联想到她本人,因为剧中篡夺理查三世王位的正是她的祖父亨利七世,但是伊丽
莎白并没有将作者投入监狱或者禁演这部戏,她仅仅对她的大臣们埋怨说:“这部悲剧在剧场和剧院里演出40次了”。
伊丽莎白和戏剧审查官对莎士比亚戏剧的干涉更富有喜剧色彩,《亨利四世》中的大胖子骑士福斯塔夫,莎士比亚原来给他取名为约翰·
沃德卡斯特爵士,审查官大概是出于保护
公民名誉权的考虑,以及防止作者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要求莎士比亚把这个姓名改一改,因为英国有一个同名的家族,于是这个名字被改成了
福斯塔夫。
这样,福斯塔夫,一个英国人十分喜爱的喜剧人物就诞生了。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女王觉得十分惋惜,于是下令莎士比亚让这个快
乐的老流氓复活并恋爱,莎士比亚就写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部戏,以满足女王和广大莎迷的心愿。
如果莎士比亚能够未卜先知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庆幸,因为如果他不幸晚生几十年的话,不幸碰上了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我们能不
能看到这些伟大的作品就很难说了,因为克伦威尔掌权后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关闭伦敦一切剧场。在那个砍头好比风吹帽的年头,连查理一
世的头都被砍了下来,莎士比亚那颗伟大的脑袋能不能保住就很难说了。
1601年,莎士比亚的新剧《哈姆雷特》在伦敦上演,“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当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在舞台上说出莎士比亚的这句
名言时,舞台下就坐着伊丽莎白这位意志坚定、掌握了无上权势的女王。她对戏剧的开明态度也体现在处理国家事务中,这为英国带来了一个
相对宽容的发展时期。
海上冒险和殖民贸易
早在伊丽莎白当政之初,从欧洲大陆就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家探险成功发财致富的消息。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比赢得
陆地更重要。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人似乎天然地比别人更懂得这个道理。
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在历史的大机遇面前,英国所拥有的这一巨大的地缘优势逐渐显露。伊丽莎白敏锐地觉
察到了这一点,她很快地成为英国海外贸易的积极支持者和直接参与者。
伊丽莎白不仅授权商人组织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还亲自出资入股,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授予这些商人和冒险家种种在海外伤天
害理的特权,以从中抽取红利,著名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这时的产物。
在这些伦敦商人精明的算计和大胆的海外冒险中,英格兰一步步走上了通向日不落帝国的不归之路。
伊丽莎白的苦心很快就有了结果。
1580年,德雷克先生完成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回来后这位冒险家就分给了女王16。3万英镑的红利。不过,这给了这位出身高贵的
女王一个不雅的、充满血腥恐怖的绰号:“海盗女王”,因为当时的海外贸易、航海探险是和海盗抢劫分不开的,商船同时也是战舰。对到海
外发财的英国人来说,政府成了合法的黑社会,皇家海军就是有执照的合法海盗。
就拿那次给女王带来16。3万英镑红利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环球航行来说吧,由于发财心切过甚的麦哲伦因为抢劫土人财富而被杀死在航行途中
,著名的海盗头子、英格兰人德雷克就抢了这个头彩,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活着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而且顺手把这次环球航行变成了一次著
名的环球抢劫。
德雷克先生的环球航行可谓海盗史上的经典之作,他驾着帆船一边探险一边大肆杀人越
货,反正被他抢的西班牙人也好、葡萄牙人也好,他们的钱财不是抢来的就是骗来的不义之财,德雷克先生抢得可谓理直气壮,丝毫不需要有
愧疚之情和罪恶感。西、葡两国的商船航线太长,分布的区域太广,他们的海军根本无力全面保护,这就便宜了那帮英国佬。
这次环球大抢劫可谓硕果累累(如果放在今天就是震惊全球的连环恐怖大劫案,恐怕连恐怖大亨本·拉登先生也要甘拜下风,自叹不如了
),据后世最谨慎的估计,这次著名的抢劫掠夺的财物大约有50万镑,三分之一落入了我们这位大股东伊丽莎白女王的腰包。
伊丽莎白女士一点也不觉得这笔不义之财烫手,她对其中的五颗绿宝石爱不释手,把它们镶嵌在自己的王冠上,根本就不担心法律和上帝
的惩罚。
当那些海盗船满载赃物回到英格兰时,大股东伊丽莎白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先生的船上,慷慨地授予他骑士称号。这次远航激起了英国
人发财的勇气和信心,于是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
笔者写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就是这么一伙土匪、海盗和骗子手,他们驾着帆船到全世界来抢劫行骗、杀人越货,不知道有多少第三世
界的人民因此家破人亡。我们的一些历史著作和专家学者还对他们礼赞有加,好像他们都是一些品德高尚的好人,悲夫!
再来谈谈我们这位出身高贵的女王入伙参加的另一项远远称不上高尚的事业吧,这就是罪恶累累、血迹斑斑的奴隶贸易。最近就连英国人
也在批评自己的老祖先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从事的奴隶贸易,他们认为这个失策严重地影响了英国的发展。
1562年,英格兰加入了跨大西洋的奴隶贩卖活动,最早是海盗德雷克先生的表哥约翰·霍金斯开始了这项高赢利的贩奴活动。他从非洲低
价获得奴隶,然后将他们运到西印度西班牙的奴隶市场上出卖。
仁慈的伊丽莎白女王一开始责备霍金斯,认为参加这样的贸易不道德,但当霍金斯向女王显示他这项“事业”的高额利润后,伊丽莎白很
快就改变了她的立场。她不但包庇霍金斯的贸易,而且直接入股从中得利,甚至为他提供船只和人员,并且还授予他爵士头衔。
霍金斯先生开创的这条奴隶贸易航线,他本人也成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贩奴三角贸易”的开山鼻祖。
英国人评价说,伊丽莎白女王对霍金斯贩卖奴隶的支持为这个贸易提供了皇家的认可,它使这个贸易合法化,从而使更多的英国商人参加
了进去。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和美国的托玛斯·杰弗逊一同受到批评:尽管她在道义上认为这个贸易是不合法的,但她仍然直接从奴隶买卖中得
利。
虽然伊丽莎白对海上抢劫和人口贩卖这项新兴的事业给予他的臣民以皇家的支持,但是作为海上种种伤天害理事业的新的竞争者,英格兰的加
入,显然侵犯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的利益。
英国海盗显然比他们的西班牙同行技高一筹,在一次次的相互掠夺和冲突之后,双方对海洋的争夺逐渐升级,终于酿就了1588年的海上一
战。直接的借口就是1587年的玛丽·斯图
亚特之死,当然,这个借口是伊丽莎白为她的对手西班牙精心制造出来的,因为女王也需要这场战争。这样,不幸的玛丽就成了这场即将爆发
的战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以玛丽之死为借口入侵英格兰,以此来击退英格兰在欧洲大陆和海外殖民地对西班牙的挑战。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成为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伊丽莎白的舰队司令和他的副手、著名的海盗德雷克先生,指挥着90艘英国战舰,迎击准备入侵英格兰的西班牙舰队。
也是上帝保佑英格兰,倒霉的西班牙人一直没有得到对他们有利的风向。经过几天的激战,英国皇家舰队在没有损失一艘战舰的情况下,
战胜了这支由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2万名士兵组成的无敌舰队。在此前的一个世纪里,这支舰队一直是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标志,而现在,
这支舰队损失了一半实力。
1588年9月的一场大风暴使伊丽莎白的海军将领们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取得了海战的决定性胜利。这次令世人刮目的以少胜多的胜利,
是英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的声音。海战胜利带来的信心和对世界的正确判断成就了伊丽莎白时代。英国在国家崛起的道
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不过,虽然西班牙在这一年的海战中损失惨重,但是1589年西班牙还是击败了一个更大的英格兰反击舰队。这场战争一直延续到1604年,
双方打了个平手,不论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格兰并未能占上风。在国家崛起的道路上,英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伦敦城的面积在伊丽莎白时代扩大了一倍,1600年时人口已经超过2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
建筑;南岸则有各种剧院,这座城市成了英国崛起的见证。
英国海外殖民事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起步了,1584年,英国航海家沃尔特·雷利开辟了英国在北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并将它取名为“弗
吉尼亚”,以表示对深受他们爱戴的“童贞女王”的敬意。
即使是伊丽莎白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女王的谋略,他们对女王有这样的评价:“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蹲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
;这是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卵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伊丽莎白一世的智慧为英国赢得了统一,也赢得了发展的时间。英国得
以一步一步地改变着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一个新的大国开始崭露头角。
伊丽莎白女王的智慧和宽容,为英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她将英国社会带入了早期的辉煌。
但是在辉煌的背后,问题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女王的统治加强了专制王权,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几个世纪来不断颁布的《大宪章》没
有再被颁布过;另一方面,随着海洋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工商贸易者日益壮大,对自身权力的主张使他们必将形成对王权的挑战,
双方博弈的结果对英国的崛起至关重要。
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与世长辞,王位传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都铎王朝被斯图亚特王朝取代。由于与西班牙的连年战争以及入侵
爱尔兰,她给她的继承者留下了一个问题成堆、负债累累的政府。
【附录:东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