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注释】万物之遵循道、珍贵德,并非是受了谁的命令,而是各自对自然规律的适应和运用,是万物的德在完全由自己顺应自然规律中演化而成。
【漫谈】自然是唯一的实在,地球也是广延在空间的物质以自然的方式所形成。自然力作用于非生命物质,而生命就从非生命物质中“自然产生”了。最初的生命形式可以通过自然演化生成我们今天观察到的不同物种,而新物种也是通过小的异变在遗传过程中的积累自然所形成。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注释】道造就了适宜万物生长的大环境,万物各自以自己遵循自然规律、适应环境而养成的天性“德”得到畜养,在道和德两方面的作用下,万物得以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养育和循环往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宰:主宰,干涉。玄德:玄妙幽冥的德行。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道造就了适于万物生长的大环境,其有功而不自恃,滋生万物而不任意主宰,这可谓是玄妙幽冥之德。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均应效法道之所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漫谈】自然万物之产生并得以维系的关键是有了“德”,其“德”就是因为履行了“道”,即顺应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运行,自然界因此也就有了秩序。这便是“德”深而“道”厚的道理。
那么在自然之秩序中,宇宙万物又是怎样维系的呢?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老子看来,大自然之构造是由万物的相应相求、相附相依联系成的一张生态之网,这张网看上去虽然稀疏,却非常严密,没有缺失。这个环环相扣形成大连锁的精美之网,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之网的整体联系,老子以最普遍的现象和最简单的道理来加以说明。他说:“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由此老子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维护生态之平衡,确保万物之交融是自然界和谐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老子以万物联系的宇宙观来审视自然生态,因此,他并不将人的行为独立于自然之外来看待。他认为自然是一张有秩序的网,人类也是这张秩序之网中的一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把人与物同视,认为他们都处于同一“域中”,统一按照自然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互依附,和平共处。这种从整体自然来考察人生、进而明了自然之生存法则、以确定人类行为方式的思维,正是现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
【意译】
万物本“道”而萌生,各依赖适应“道”而形成的德性得到畜养,物质赋状而成形,环境态势而造成。因此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贵“德”。
“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在于“道”不主观地干涉万物,而任由万物的“德”在自然适应中来形成。
所以“道”使之得到萌生,“德”使之得到畜养,使其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得到爱养和保护。
生之而不据为己有,为之而不自恃其能,位居首长而不任意主宰,这可谓是玄妙幽冥之德行。
原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注释】辐:车轮上连接轮辋和轮毂的辐条。毂:车轮中心的孔型部件,车轴内贯,外连辐条。无:指车轮中心的圆孔,是车轮的枢纽。
三十根幅条共绕聚一轮毂,有了毂中的空虚处,才有了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注释】埏:调和。埴:黏土。户:房门。牖:窗户。
调和黏土用黏泥来制作烧成陶器,使其中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人们建造房子,开辟门窗,只因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以上举例是借物来形象地说明道的虚通之用。“有”和“无”是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常人只是看到了事物表面之“有”,而不能充分认识事物内含之“无”,而“有”的真正效能,却是因为其中的“无”在起作用。
【意译】
三十根幅条共绕聚一轮毂,有了毂中的空虚处,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合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其间的空虚处,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所以实“有”之有效能,是因为虚“无”在起作用。
原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注释】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天下之至坚:可以左右、影响天下最坚强之事物。
至柔,是说道的应用方式。虽然道的应用方式是至柔至缓,但最坚强的事物也得适应于道。道就象气一样无所不入,象水一样无所不适。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注释】无有;无有形象的东西。无间:没有间隙。无为:无主观妄为。
客观自然的基本规律,似乎是无有的东西,但任何事物若不遵循于它,也必将遭到亡败的结局。共性就蕴藏在事物个性之中。所以,无一厢情愿执意妄为的顺应客观自然之为,是最有益的作为。
范应元说:“无有者,道之门也;无间者,物之坚实而无间隙者也。凡以物入物,必有间隙,然后可入;惟道则出于无有,洞贯金石,可入于无间隙者也。吾者,老子自称。谓道之所以驰骋于至坚,入于无间者,惟柔弱虚通而已。岂有为哉?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而无损也。人能体此道而虚心应物,则不言而信,不动而化,无为而成,岂无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释】希及之:人们很少能认识和做到。
日月轮回,四时行运,天地不言而万物却能顺道而滋生;大道造就了适宜万物生长的大环境,对万物的行止却不闻不问,而万物却能各得其所;这种不言之教的功效,无为而能无不为的利益,天下少有人能明晓和施及。
范应元说:“不言之教,柔弱也。无为之益,虚通也。盖柔弱虚通者,大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故人当体之。而天下之人蔽于物欲,好尚强梁有为,自生障碍,是以罕有及此道者矣。”
【意译】
天下之至柔,可左右天下至坚强之事物。
无形无状者,可深入影响无间隙的事物。
我因此而知晓顺应自然的无主观妄为之有益。
用客观实际现身说法的不言之教,顺应客观自然的无主观妄为之利,天下很少有人能实行和得到。
第一类、道的三大法则
(第三节)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原四十二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以为教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注释】一:即“道”,指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一生二:意谓一之中包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二生三:意谓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的就是宇宙由混沌状态演化为有形、有象的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中万物的生化运动,都离不开阴阳的相互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 。
【漫谈】我们是基因寄居的生存机器,这里的“我们”并不单指人,它包括一切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不同种类的生存机器各具有千变万化、种类纷繁的外部形状和内脏器官。但它们的细胞基本化学结构却相当一致,尤其是它们所拥有的复制基因,从人到大象到花草到细菌,其体内的分子基本上属同一种类型。我们都是同一种复制基因即人们称之为DNA的分子…的生存机器。而且根据推断,凯恩斯…史密斯提出了一个饶有兴趣的看法,他认为我们的祖先,即第一批复制基因可能根本不是有机分子;而是无机的结晶体某些矿物和小块粘土或甚至是化生万物的原物质。
生物在胚胎时,最初只是一个单细胞,即拥有建筑师蓝图的一个原版拷贝。这个单细胞一分为二,两个细胞各自把自己的那卷蓝图拷贝接受了过来。细胞依次分裂,直到几十亿。每次分裂,DNA的蓝图都毫不走样地拷贝了下来,极少发生差错。
【漫谈】美国著名环境哲学家纳什说:“卡普拉深受正在兴起的生态学的鼓舞,把它视为道家的万物一体意识的西方对等物。实际上,卡普拉的确是把握住了二者的深刻会通之处。现代科学中出现了'错综论',就是把秩序与混沌统一起来的科学,按着这种理论:自然永远处于秩序与混沌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有人指出'错综论'的发现,重新恢复了像中国道家学说这样古老哲学中的智慧,道家学说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谈】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由形而上的混沌向下落实,渐渐分化成物质实体,先有天地,而后万物(包括人类),万物欣欣向荣,生生不息,就证明这个“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具有无穷的创造力。老子,以其大胆的想象和气魄,对天命、鬼神的观念进行了否定,他将“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始,认为天、地只不过就是天空和大地,并不是什么神物,而“道”也不是神,只是一种形而上的实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物的物质本源,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注释】矛盾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阴阳是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来分析一切问题,用“合二为一”的和谐目标来处理一切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着,矛盾的对立面既融合统一,又切磋影响,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冲气以为和,就是指自然规律用虚柔不盈的方式对事物矛盾的这两方面相互作用,“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以达到事物的和谐。“冲气”是方式、是做法,“和”是方向、是目的、是结果。这是宇宙中的一种必然性或者称之为自然律在永远地校正着这种平衡。《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适谓之和,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漫谈】叩其两端——认识的钥匙。《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孔子的自述:“我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我,空空如也,吾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话译成白话,其大意是:我并非什么都懂,假如有个人问我事,我虽可能全然不懂,但我可以通过研究分析这事的两头情况来找到答案。
孔子说的“两端”,就是指事物的负阴而抱阳,就是指整体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内外,正作用和副作用等相对的两个方面。认识和把握这“两端”,便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在面对事物时,我们的主观观念就应该是“空空如也”,去除故有的成见和偏见,虚心地对事物进行细致地研究和分析,把“叩其两端”的功夫下彻底,我们就会从无知到有知。
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说,“允执其中”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能够执其中而顾两端,则一切都不会走向偏激。西方文化中,有“人类至高无上”的呼声,但同时还有高高凌驾于人类之上的上帝!人类的“绝对自由”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和服从也构成了两个极端,他们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中间状态,不同于“中庸”立足于中间状态而控制两端。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奢、去泰”,正是这种“中庸”状态的体现,也正是“无为无不为”的反映。中庸是原则,是方法,是和谐。所以,它是我们处理任何事物时必须遵守的。事物真正的中庸状态是短暂的、局部的,更多的表现形式是不中庸,但是,越是接近中庸,也就越接近和谐,当过分远离中庸时必然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漫谈】阴阳概念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正反两面的对待与对立性,即矛盾性,同时揭示了事物矛盾双方的合和统一性。现代哲学称之为辩证法。这种辩证思想,其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是两分法,即阴阳观,又是二合一法,即阴阳是统一的。阴、阳是同一事物正反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事物的整体属性。比如一天之中有昼夜之分,一年之中有寒暑之别,阴或阳不代表全部事物,而是事物的不同阶段或不同侧面的相对立的属性,阴阳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体的。例如:一日分为昼和夜,没有白昼就不会有黑夜; 没有黑夜就不会有白昼,白昼和黑夜是一日的两种属性表现; 人类有男有女,没有男就不会有女,没有女就不会有男,男女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性别表现;人有烦恼和快乐,烦恼是快乐之源,快乐是烦恼之根,两者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两种心理感受;人生有生有死,生死是生命阳阴两面的表象,人生有生必有死,有死也必有生,此生彼死,此死彼生。阴阳是统一的,一体的,都只是事物的不同化象,是事物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不同属性表现。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
【漫谈】李政道回忆说:1974年5月30日,我当时住在北京饭店。早上6点钟,电话铃响,说:毛主席想接见你。我当时还没有起床,于是赶紧穿衣洗漱,一个小时后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和我握手之后,刚一落座,毛主席就问:“对称为什么重要?对称就是平衡,平衡就是静止。静止不重要,动才是重要的。”我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个拍纸簿,把一支铅笔放在上面,向一方倾斜,笔就向下滚动,然后又向另一个方向倾斜,笔又向另一个方向滚动。我这样重复了三次,然后我说:“主席,我刚才运动的过程是对称的,可是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静止的。”我解释说,对称不是简单的平衡,运动中也可能是对称的。
实际上,大自然中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趋向着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呈现出一种总体上的和谐。
【漫谈】老子对“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宇宙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例如,在国家政治方面,有史以来哲学家大体可分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的纪律主义者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自由主义者两种。纪律主义者需要宣扬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因此就不得不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敌视科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另一方面的自由主义者大体上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的反对者,然而其极端却又发展成为热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世界上存在着。它演变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还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自由主义的显著特色按其广义来讲是个人主义;其渗入哲学则属思想上的主观主义,近代则始于笛卡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使认识的基础因人而异,认为应由自身存在的确实性上建立全部知识,认为“清晰”和“判然”(两样全是主观的)是真理的判断标准。到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