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ctv发现之旅-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批的丝织品在出土时依然色彩艳丽


 考古中国 第二部 王者归来之皇帝的陪葬



  离开咸阳机场不久,人们就发现在高速公路的北侧,伫立着两个奇怪的大土堆。 对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来说,那些让外人迷惑的土堆却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两千多年前一位中国皇帝的陵墓区,叫做阳陵,两个土堆下面分别埋葬着皇帝和他的皇后。 
  就在离阳陵不到40公里的地方,耸立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秦始皇陵。
  阳陵修建于西汉初年,比秦始皇陵只晚了不到一个世纪,规模上却无法和秦始皇陵相提并论。但是,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皇帝墓的封土仍然有32米高,这样的工程在两千多年前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究竟有多少人在这里劳动过,谁也无法估计出确切的数字。但是,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阳陵的主人是最著名的仁君之一。
  他的名字叫刘启,是西汉帝国的第四位皇帝,在位16年,死后人们尊称他为景帝,意思是他有很强的决心和意志力来推行仁义。
  1990年春天,西安市政府决定修建机场高速公路,堪定的路线就从阳陵陵区通过。考古队被首先派到工地上,进行初步的考古钻探。
  就在选定的高速公路的路基下面,果然埋藏着一些地下坑穴。
  人们发现,阳陵陵区的地下坑穴规模庞大,在最初探明的两个区域里,一共有48座。考古学家判断它们属于阳陵陵区的从葬坑。
  在古代中国,只有皇帝、诸侯和重臣,才有资格在主墓穴旁边安排从葬坑,它们一般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坑就属于从葬坑。
  阳陵发现的第一批从葬坑分为南北两部分,和帝陵有一定距离,是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
  在揭开现代耕土层不久,考古队就发现了可怕的盗洞,幸好,在地下坑穴里,还留着一些盗墓贼不感兴趣的东西。首先吸引人们的是散落在泥土里的陶俑头,旁边还凌乱地堆积着很多陶制的肢体。
  经过细心的清理、比对和修补,这些两千多岁的陶俑又一次站立在人们面前。
  他们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约60厘米高,个个赤身裸体,皮肤被涂成橙红色,身上的所有器官,包括生殖器和肚脐眼,都被细致而真实地雕刻出来。奇怪的是,所有陶俑都没有双臂。
  当发掘南区20号从葬坑时,人们看到了意外的场面,在一个盗洞的底部,赫然躺着一具尸骨。他是盗墓贼,当年他曾在坑穴里把财宝递给地面上的同伴,同伴却出于贪婪,谋害了他。
  虽然经过盗掘,但这个坑穴里仍旧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在泥土板结的中间,整齐而有序地排列着几百个武士陶俑。
  在这次出土的一些陶俑的外表上,人们发现了残留的铠甲或衣服痕迹。有了实物印证,人们终于弄清了裸体陶俑的来历。
  原来,在刚刚完工时,所有裸体陶俑的身上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而陶俑胳膊上的圆孔,是用来装木质胳膊的,胳膊可以自如地扭转运动。由于年代久远,衣服和木头都腐朽了,所以只剩下了裸露的缺胳膊的身体。在武士的队伍中,站立着一些健康美丽的女子,有的还是骑士。她们大部分长得眉清目秀,身材匀称。奇怪的是,在这些女兵中,也有几个长得特别丑陋,高耸的颧骨毁坏了面容。
  这些泥土做成的陶俑在盗墓贼的眼里,不能和璀璨夺目的金银玉器相比,因而弃之不顾。实际上,在汉代,这种裸体陶俑是只有皇帝才能享有的,代表着最高的规格。而在几千年后,它们更成了现代人心目中的无价之宝。
  陶俑永久地保留了古人的形象,使得我们至今还能直接地面对祖先,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想象他们的人生故事。
  和秦始皇的兵马俑一样,阳陵的48座从葬坑里,埋葬的大多数是武士,人们据此判定,这些从葬坑也象征着皇帝的军队。不过汉景帝的武士们要矮小得多,也没那么强壮和肃穆,虽然是武士,却看不出丝毫的紧张和凝重,整装待发的姿势更像是某种优雅的舞蹈动作。
  这一切,都和秦始皇的兵马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景帝时代的安详与和平。
  就在帝陵封土堆的附近,考古队又发现了90座呈放射状分布的地下坑穴。它们也一样是主墓的附属墓葬,属于从葬坑的性质。它们距离帝陵很近,有些还重叠在封土堆下面,代表着皇宫里的机构和设施。考古学家挖掘了其中的十一座坑穴,出土了丰富的文物。
  在人们的想象中,皇宫的生活富足奢侈,应有尽有,不过,两千多年前的富有概念和现代却有很大的不同。
  92米长的13号从葬坑就是皇帝的仓库。
  偏西的一个库房里放着两辆原大的车马,彩绘的木马和彩绘的木车,装饰着镏金的铜饰品,这是供皇帝出行的豪华车马。
  再往西端,紧靠着的是一个很大的生活用品库,出土了大量的彩绘陶仓,它们高达一米多,每排30多个,一共有90多件,里面盛满了加工成面状的食品。
  13号坑里埋葬了近两千件动物陶俑,包括231件彩绘陶山羊、33头陶绵羊、456只颜色各异的陶狗和一些小乳猪,以及公鸡和母鸡。
  所有动物都雕刻得惟妙惟肖,手法简洁,线条流畅,动物中还站立着饲养动物的侍者。
  经过多年的调查挖掘,考古学家终于弄清了阳陵的基本形制。整个陵区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一到三公里。
  帝陵和后陵各自形成一座封闭式的庭院,庭院的四周筑有方形的围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辟一道门,它们叫做阕门。
  如今,所有的阙门都只遗留下两个相对的土堆。清理堆积物的最大成果是复原了相当多的瓦当。瓦当是用来保护木椽头的,同时也是建筑装饰。这些瓦当上刻着流畅的云纹,模仿天上的流云。还有不少文字瓦当,上面写着“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吉祥的话。
  所有零星的考古学证据综合起来,便勾勒出了当年的阙门形象。
  考古工作完成后,人们在南阙门的遗址外面,修建了一座复原的大型建筑,试图重现汉代皇室曾经的威严。
  阳陵陵区的东部是陪葬墓区,里面埋葬着朝廷的重臣和显赫的贵族,他们像生前一样不远不近地环绕在皇帝身旁。据探测,这里起码有一万多座墓葬。考古队对部分墓葬进行了挖掘,虽然相当一部分陪葬墓已被盗墓贼破坏,但残留的文物还是为我们描述了当年贵族生活的状态。
  随着考古工作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远去的时代有了新的认识,祖先的所思所想渐渐变得可以理解。
  在古代中国,皇帝陵墓是至高皇权的象征,一切都要按照皇帝生前享用的仪式,严格地布局和装饰。在阳陵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完整地铺展了昔日皇宫的景象。
  两千多年前,人们曾花了28年的时间修建阳陵,而在今天,十多年的考古发掘只展现了阳陵的一小部分面貌,未来的岁月里,我们究竟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整地看到皇帝的地下宫殿呢?

陶制的人头

残缺不全的陶俑

考古学家发掘出了35副人类骨架

出土的刑具

汉景帝阳陵

阳陵分布

盗洞

清理陶俑

这些陶俑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小

所有陶俑都没有双臂

又一个从葬坑里整齐排列着武士陶俑

这次出土的陶俑上,人们发现了残留的铠甲

在武士的队伍中站立着一些美丽的女子

在这些女兵中,也有几个长得特别丑陋,高耸的颧骨毁坏了面容

大量彩绘陶仓

出土的瓦当

兵器上铜制的装饰物



 考古中国 第二部 王者归来之天下第一陵



  1978年4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主要位置以近十页的篇幅,刊登了系列介绍中国秦始皇陵的文章,文章提到:如果能破解秦始皇陵地宫的秘密,那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古发现,这篇文章还绘制了大量的插图,把秦始皇陵地宫比喻成东方的神秘宫殿,而秦始皇陵园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这位在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在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成为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最难破解的谜团之一。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工作始于1962年,在对陵园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考古调查与勘测后,考古人员绘制出了秦始皇陵园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这次考察结果引起了考古界不小的轰动。
  当我们走进秦始皇陵园,所能看见的地面建筑只有这座巨大的封土岭。陵园的封土是用一层层黄土夯筑而成的,两千多年前的夯土依然细腻结实,可见当时工程的劳作之艰辛。
  历代的学者都对秦始皇陵进行过研究,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是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
  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得封土高度应当为76米。11年后的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同时他第一次提出封土的巨大外形并非完整的四棱锥体,而是有三层明显的台阶。
  袁仲一先生是早期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对于封土高度的各方学说,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象一条鱼的脊背,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我们从史料上知道秦始皇生前的穷奢豪华,建造了覆压三百里的阿房宫等大型宫殿,死后他的陵墓一定会建成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建造如此巨大的封土是为了显示他始皇帝的尊威。除了显示帝王的威严气派外,古代陵墓中修建封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为了保护封土之下的地宫。
  就在我们前去拍摄的几天前,秦始皇陵考古队在封土南部的探测中,发现封土之下约十六七米处有一层厚厚的石层,最厚处竟有三、四米,这是文献资料中从来没有记载过的。
  封土岭下地层十分复杂,封土之下的结构情况还需要做大量的勘探工作才能确定,所幸的是,考古队在陵园其他地方的考古工作进展不小,我们有幸记录了考古人员发掘内城北墙的现场。
  发掘进行的第三天,我们在发掘现场已经可以看见城墙的表面,而且还可以清楚看见许多瓦砾散乱地躺在夯筑城墙的内外两侧。
  内城墙上华丽的建筑可以作为推测地宫建筑的依据。经过秦陵考古队多年的探测,在封土附近探测出一个长方形的宫墙遗迹,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宫墙四面均有斜坡墓道,经考证,宫墙之内就是地宫上口起掘的范围,即地宫在地面的开口面积。
  地宫是秦始皇陵墓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两千多年来,由于一直深藏地下,后人对这个神秘的地宫一直缺乏直观的认识了解,构成了先秦文化中最大的谜团之一。
  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最早的历史文献便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录:“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向我们展示了地宫富丽堂皇的情景,地下有穿三泉而建的地宫,穷奢豪华的陪葬品,有以水银来表现的百川江河大海,有防止盗墓人的机关弩矢,玄宫顶部装饰天文星宿之象,地上模拟有统一后的中国疆域图,还有用鲸鱼油做成的长明灯,照亮了整个地宫,经久不息……。
  地宫的核心部分叫玄宫,是盛放秦始皇尸体的棺椁所在处,地宫的深度就是从地表至玄宫的距离,关于地宫的深度是研究者们争议最大的地方。
  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到了地宫的深度:“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在史料《汉旧仪》一书中也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一段介绍,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岁生日时,丞相李斯向他报告:我带了72万人修筑丽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连火也点不着了,凿时只听见空空的声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最大胆的推断还是出自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推断地宫的深度在500…1500米之间。
  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这个数字难以置信,有一种说法推断地宫的深度至少在五十米以上。袁仲一先生根据发现的一口秦代水井,发现当时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为16米,而水井处地平面较地宫中心部位低约7米,因此他认为地宫部位的地下水位距离地表应当在23米左右。
  1976年至1986年之间,经过整整十年时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陕西咸阳凤翔县附近的秦景公陵墓。这个陵墓的发掘资料对研究秦始皇陵起到重要的作用。经勘测,秦公大墓深度为24米。
  秦始皇陵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经过探测,他们在陵墓地宫的东、南、西方向都发现了厚厚的夯土建筑,夯土建筑最深处位于陵墓的南端,达39。4米,最窄处深度在陵西为23米。考古队认为这是地宫的防水大坝。秦陵地宫南、西、东三面较高,从而推断地宫的深度将低于三十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王学理先生在研究始皇陵时探测得出地宫深度是33。18米,内容居高10米,他认为这是高精度的探测结果,应该是可信的。钻探人员曾经在地宫之上进行钻探,深至27米仍然属于当初回填的熟土。
  司马迁对地宫结构的文献记录中,惟一可验证、且已经验证的就是关于水银的记载。秦始皇陵封土中的汞异常是地宫大量存在的水银挥发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规律的几何形,这证明了司马迁所记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内容属实。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弘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以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汞本身是剧毒物质,一旦吸入一定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死亡,因此存在于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胆敢闯入的盗墓者。
  秦始皇陵直接影响了后来封建帝王陵园规划和建筑的模式,这种厚葬的习俗,历代封建帝王无不尊崇,那么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工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需要多少的人力呢?
  根据《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可以推断始皇陵修建的时间为38年。一位日本的研究者曾说:“修秦始皇陵用的劳力和财力都是天文数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汉旧仪》说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
  1979年,在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的赵背户村,探测出当年服役人合墓葬104座,这里的村民都知道当年发掘的情况。他们说挖出的都是堆堆白骨。
  从赵背户村出土的瓦文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来自山东、河南、江苏、河北的修陵人就是当年七十二万人中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大量价值连城的陪葬品而文明遐迩,秦始皇陵有没有被盗?地宫有没有被破坏呢?
  通过对地宫周围水银含量的勘测,考古人员断定地宫依然完好,地宫表面检测出的大片强汞区,成为秦陵地宫尚未被盗的有力证据,如果秦始皇陵有通往地宫的盗洞,水银早已顺盗洞挥发掉。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地宫中有防盗的“机弩矢”,并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如果秦陵被盗,必然有盗墓者被机弩所伤,但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对此都没有任何记载。
  近十年来,陕西省秦俑考古队在秦陵封土周围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四周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迹象。
  考古专家的分析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或许秦始皇仍安然无恙地躺在巨大的棺椁中。
  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发掘,那么,人们就会发现一座灿烂文化艺术的文物宝库,到那时,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一切谜底都将会大白于天下。

造陵图

兵马俑

兵马俑出土

地宫

凤翔秦景公大墓发掘现状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用兵马俑做封面

排水管道

平面图

秦景公大墓

秦始皇陵外观

秦始皇像

修陵组画



 考古中国 第二部 王者归来之远去的西夏王国



  在中国西北城市银川的郊区,贺兰山脚下,一片荒芜的沙野上,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