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78年去世的拉斐尔·巴伦廷·巴尔迪维索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9世纪 

后期,智利也曾出现过政教分离的“宗教改革”,并通过了一些法律。例如 

建立世俗公墓、禁止建立宗教性私人墓地、非宗教仪式的婚姻和民间结婚登 

记等等。但天主教在教育方面仍占很大的优势。教会学校为教会和世俗培养 

了一大批年轻人,1888年建立了天主教大学。 

    在阿根廷,19世纪末,尤其是80年代,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引起了世 


… Page 58…

俗政权和教权之间激烈冲突,以致一些教权主义者被从国家政府机构中清除 

了出去,反教权运动迫使政府对于教会的势力施加了限制。例如把教会大本 

营科尔多瓦的教会公墓收归国有,公民只能向市立公墓办理埋葬登记;免去 

学校中天主教徒的教职,规定学龄儿童必须受世俗的初级义务教育。同时, 

在英国资本家的支持下,把教会的特权一律撤销的呼声在19世纪末期也成了 

反教权的组成部分。 

     禁忌美洲有许多日常禁忌与欧洲相同,例如男子与女子同行,不可抢路; 

男子与女子握手,不得先伸手;穿无袖衣不得进教堂;禁忌“13”、“星期 

五”等等。但也有不少美洲自己的禁忌。 

     在美国,清教徒最忌讳“轻漫地谈论上帝”。 

     在加拿大,在家吃饭时不能说悲伤的话,不说关于死亡、性生活方面的 

话;不能在梯子下面走;不要把盐弄撒了等等。 

     在巴西,每年8月13日,人们都要遵循早上起床必须右脚先踩地板,接 

着在最近的木头上敲3下;不许洗头、吃喝要节制,不许从梯子上踏过,避 

开猫等规矩,据说这样可避邪走运。 

     在智利,人们认为“5”是不祥的数。 

     火地岛居民不许提死人的名字。 

     爱斯基摩人,人死埋葬后的5天之内村里人不得打猎、捕鱼,曾接触过 

尸体的人不得做任何工作。 

     玛雅人禁止男女青年之间随便往来。 

      (7)各地趣闻 

     ①三条腿的奇人。美国有一个叫连狄尼的人,长了三条基本一样长的腿, 

并从第三条腿膝盖处还长出一条很小的腿。他可利用这三条腿走路、跑步、 

跳高、骑自行车、骑马、溜冰、踢足球、开汽车、游泳、甚至把第三条腿当 

椅子。 

     连狄尼1889年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塞拉古斯市郊。8岁时随家移居美 

国,受到正规教育,后来受到马戏团邀请,到各地表演他如何灵活地运用他 

的三条腿,并以此为生。直到1966年他因病去世,活了78岁。 

     ②身怀绝技的人。查尔斯·布郎丁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19世纪中,他 

开始在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上空50米高处横拉370米的绳索,从绳索上大步 

流星走过去。到1896年再度横跨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他多次表演瀑布走索, 

甚至在绳索上踏高跷、翻筋斗、推独轮车、带灶具做煎蛋……真是世界一绝。 

1897年72岁的查尔斯在家中安然逝世。 

     ③价值高昂的错印邮票。1918年,美国发行了一套航空邮票,最高面值 

24美分,边框深红色,中心部分为蓝色。印邮票时,由于工人换版时疏忽, 

将一个印章“主图倒印”,飞机成了倒飞机。这种错体邮票价格昂贵,据说 

美国人华尔曾用一枚这样的邮票换得50辆豪华轿车。 


… Page 59…

                        四、亚洲现代早期的习俗 



                         1。中国现代早期的习俗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中国近代进步思想家们对旧封建习俗的抨 

击和对西方文化的提倡,义和团运动的冲击、辛亥革命的胜利,封建清政府 

的灭亡,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西方文化风俗的传入,这些都促进了这个 

时期中国社会风俗的进一步演变。这种演变首先表现在新旧习俗的变更上。 

      (1)西方之影响,中国之变化 

     19世纪末期,西方洋货大量涌入中国,例如被称为洋油的煤油,在上海 

1871年进口为7。6万加伦,1899年为5529。3万加伦,近30年增加了700 

多倍。被称为洋火的火柴,1875年全国进口为18。6万两,到1887年增至67。2 

万两。煤油的进口,不仅用于照明,还供饮爨及取暖之用。“洋火”的涌入, 

使人们弃置了原始的取火和用火镰与“纸媒”取火的方法。进口洋纱,1871 

年从上海进口12万担,洋布1300万匹,1897年洋纱猛增至158。2万担,1899 

年进口洋布1700万匹。洋纱洋布的倾销,使人们在衣着服饰方面的消费习惯 

有了改变。人们在祭祀、应酬、或往来于稠人广众之中,穿洋布细密光泽者 

以为外观美丽的人多了起来,而且出现了“农民亦争服洋布”,“小康之家” 

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佳。“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埃”的现象。 

     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以1895年—1913年间建立的重要外国厂 

矿为例:纺织、食品、水电及其他企业97家;矿冶、机器造船39家;另外 

还有制冰、冷藏、火柴、橡胶、唱片、乐器、造纸、制革、肥皂厂等未统计 

的无数小企业。这便使许多人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如农民流入城市谋生, 

妇女进工厂,小孩当童工,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改变了。 

     外国人在中国建设公共事业,首先是为其侨民服务的,如上海1862年修 

建了第一条越界西式马路,静安寺路;1865年首先安装了煤气路灯;架设了 

第一条陆路电报线;1874年法国商人米拉,从日本引进第一批人力车;1882 

年,英商的上海电光公司开始架设路灯照明;1893年,电灯用户扩大;1883 

年,自来水首次放水;1908年有了有轨电车,1914年出现了无轨电车。20 

世纪初,中国已有了进口汽车。城市的道路也得到了改造。例如上海 1896 

年筑成了外马路,后又修建了内马路。1861年天津租界的马路建成,1883 

年华界马路建成,1901年出现了环城马路,1905年修建汉口马路。马路上的 

照明也由煤气灯变成了电灯。 

    西方的娱乐方式也传入了中国。19世纪90年代电影进入上海。1896年 

在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1898年在九江放映了美国的“电光影戏”,1909 

年,外商雷马斯创建了上海第一家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放映的第一部正式 

片名为《龙巢》。另外音乐会、跳舞会、游泳会、乘马会、板球、射击等也 

相继传入中国。 

    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促进了中国人观 

念的变化,禁缠足运动便是其中一例。妇女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陋俗, 

曾受到中国无数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和反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不缠足总会, 

1898年,湖南成立不缠足会,接着是两湖不缠足会成立,禁缠足运动不断发 

展。到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制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时,在《军政府宣言》 

中规定,要扫除的风俗之害,包括奴婢之蓄养,缠足之残忍,鸦片之流毒, 


… Page 60…

风水之阻害等。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 

文,以法律形式禁止了缠足这一陋俗。 

     现代早期,中国还产生了一些新节日,例如“五一节”。1889年第二国 

际通过“五一”节的决议后,中国工人阶级最早于1907年响应第二国际的号 

召,同时也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以铁路工人为主的哈尔滨人民开始了庆祝 

 “五一”节的活动。1913年广州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举行了“五一”节活动,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还出现了一首关于“五一”节的歌曲:红旗飞舞, 

走上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 

力齐进取。 

     其他新产生的节日还有:1月1日民国成立日,10月10日国庆日,3月 

29日革命先烈纪念日,5月9日国耻纪念日,还有孙中山诞辰日,国际妇女 

节,儿童节(4月4日),教师节和植树节等等。 

     植树节。植树节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1883年孙中山先生从美国檀香 

山带回一株酸豆树,亲手种植在自己的庭院里。他号召人民在全国造大规模 

的森林。因此,在民国4年,1915年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孙中山逝世后, 

政府于1929年2月9日公布,各省应于每年3月12日—总理逝世纪念日, 

举行植树仪式及造林运动,以唤起民众注意林业。 

      (2)传统习俗的演变和发展 

     ①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民传统的春节,也称“过年”。 

正月的第一天,旧时称元旦。将正月初一定名春节,是现代的事。1912年初,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 (公历),并 

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不过并未正式命名为“元 

旦”,正式定名“元旦”和“春节”的名称是1949年的事。 

     在农村,新春佳节有剪纸贴窗花的习惯,窗花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传统 

的花、鸟、鱼、虫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有不少新的社会内容。例如《鱼 

童》,就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反侵略掠夺的民族气节。 

     贴春联,也是春节主要传统习俗之一,它的内容最能反映社会的变迁。 

例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曹锟赌选总统后,曾有人题了这样一幅对联:民 

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算东西。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灯节”。 

     元宵节期间,传统的习俗有扎花灯。扎花灯的习俗随着科技的发展,也 

不断改进。由油灯到蜡烛、由气灯到电石灯、沼气灯,直到19世纪70年代 

又使用了电灯,进而又有了霓红灯、日光灯。这些灯的发明改进和丰富了我 

国灯节的彩灯。 

     元宵是元宵节的食品,又称汤元,是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不同名称。但在 

1912年袁世凯当大总统时,下令硬把元宵改为汤元。原来袁世凯篡夺辛亥革 

命的成果,当了总统,还想当皇帝,可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总提心吊胆。 

因为“元”“袁”“消”“宵”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 

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元。 

     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填仓节、春龙节、寒食节、牛王诞、瑞午节、 

姑姑节、女儿节、中秋节、祭祖节、冬至节、腊八节、扫尘日、迎春日等等。 

     ②衣食住行。服饰。清末民初,满汉男子的服装为内穿对襟衫和长裤, 

外穿大襟长衫,讲究的长衫外再加上一件马褂,称为“长袍马褂”。 


… Page 61…

     辛亥革命时期,满人的服饰也成了革命的目标。民国初年服饰习俗改革 

的首要方面就是对清朝满州服饰的否定。各独立的省对此都有明文规定。例 

如湖北军政府宣布:禁穿满清官服,沪军都督特示晓谕,重申“大褂冠顶禁 

用”;在北京,清朝的服饰一律“束之高阁”。 

     旧的服装被禁,出现了乱穿衣的现象。一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 

 “男子装饰象女、女子装饰象男”、“妓女效女学生,女学生似妓女”的怪 

现象 (1912年3月2日《申报》、《改良》一文)。 

     国民政府于1912年10月3日公布《服制》共3章12条,民众服饰方逐 

固定下来。《服制》规定: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 

为西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 

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黑色。料用本国丝、毛织品或棉、麻织 

品。(遇丧礼穿礼服时于左腕围以黑纱)。女子礼服上用长膝齐的对襟长衫, 

下身穿裙,周身得加绣饰。 (遇丧礼穿礼服时,于胸际缀以黑纱结)。对礼 

帽、礼靴也作了具体规定。这种礼服有三大特点:学习西俗,没有等级,可 

用国货。在民国初年政府官员中曾较为流行。 

     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创制了中山装。中山装实际上是西装的翻版,只是 

把西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9颗扣子,上 

下左右4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 

初的中山装。孙中山带头穿着后,很快便在男学生中兴起来,并逐步得到推 

广。在推广过程中,又不断改进,除掉腰带,领子改为翻领,前身门襟的扣 

子改为5颗,4个明口袋改为贴口袋。以后小袋又改为平贴袋,袋盖上面都 

有明眼,发展为今日的中山装。 

     中国人称西装为洋服。洋服早在乾嘉年间已随来华的西方人进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首先在沿海城市,如香港、广州出现洋式打扮。很多姑娘穿上 

了欧式皮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头巾。一些为外商当买办的华人也偶 

有穿洋服的。19世纪末,在大连诞生了西服制做的第一个流派“哈派”。日 

俄战争后,又出现了“日派”,但多数是为外国人服务的人才穿。1903年, 

广西梧州中学总教长胡汉民“岁时令节”容许学生披洋衣揖孔孟,表明当时 

穿洋服的人已渐多。辛亥革命后,曾经掀起过一阵洋装热。在偏远的小城湖 

南的慈利“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衣用呢也,完全欧式”。女子 

也有剪发洋装者。北京的学生甚至有了“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环高垂、 

皮鞋耸底”的摩登打扮。 

     但经过人们对中国传统服装和西装的改进和选择后,男子的大襟长衫, 

对襟唐装,折腰长裤和女子的齐口衫、大襟短衫等成了常服式样,而在满装 

基础上加以改造的长袍马褂又流行起来。作为外套的西装因无法与之配套, 

而没有得到普及。但洋式衫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都 

得到了推广。 

     清朝时期,男子剃发蓄辫。辛亥革命时期,便把这种发式看作是清朝统 

治的一种标志,因而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革掉,民军所到之处和革命 

波及之处,人们纷纷剪去辫子。剪辫几乎成了衡量人们政治倾向的标志。“不 

剪辫不算革命”。在广东省独立时,统计日剪辫者竟有20余万人。在台湾, 

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一夜之间,所有的人都把辫子剪掉了。剃发蓄辫的 

习俗就这样被辛亥革命革掉了。 

     辫子剪掉后,短发普及。上年纪的人,头发前半部仍剃光,留后半部至 


… Page 62…

耳门。青壮年多剃平头。后西洋发式为时髦,许多人每逢立夏,剪平头,逢 

立秋,留分头。上海青年有留“学生头”的,有留“美观而分路头”的。女 

子有少数剪去长辫或发髻,而披短发的。辛亥革命前后,军阀、官僚还讲究 

留所谓的“威廉式”(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胡子,在嘴边留须,两头上翘, 

以为神气。妇女发式更是花样翻新,在20世纪头20年,上海妇女流行的发 

髻式样有10多种:水波式、垂苏式、绞练式、处女式、平分式、镰刀式、斜 

分式、定纹式、刘海式等等。 

    ②饮食。中国人对吃是很讲究的,有自己独特的烹调技术,丰富的传统 

食品和民族的进餐习惯,并因各地风味不同,形成了以川、鲁、粤、苏四大 

骨干体系为中心的中国菜肴。 

     中国的酒历史悠久,节日或宴会都离不开酒。中国酒的种类繁多,名酒 

有茅台、五粮液、汾酒、洋河大曲等。宴席上有劝酒的习俗。 

    现代早期,酒为国争荣扬名的事真是不少。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汾酒”, 

在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展会上获金奖。陕西凤翔城西柳林镇所产的“西凤 

酒”,在清宣统元年 (1909年),参加南洋赛会,获二等奖。江苏省泗阳县 

洋河镇的“洋河大曲”,参加巴拿马国际博展会,获金奖;1923年,又在南 

洋国际名酒赛会上获“国际名酒”的美称。 

    在我国的食品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豆腐。豆腐是南北皆喜欢的一种素食, 

可以以不同的烹调方式,煎、炸、卤、糟、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例如广东 

的“酿豆腐”,四川的“麻辣豆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