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费米-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费 米 


… Page 3…

                          一、铁路局段长的孩子 



     费米小时候和父母住在罗马东北部一幢旧式房子里,他生于1901年9 

月,费米一家原来是波河流域比亚生查附近的农村里的人,那里的土地是全 

意大利最肥沃的。 

     费米家的房子位于一座山下,刚好在安尼恩河末和泰伯河汇流前一处洼 

地的上面。面街是一堵装有铁栏的矮砖墙,新种的藤缠绕在铁栅栏上。墙后 

几英尺便是房子,花园一直延伸到屋后陡峭的山坡上。天台上有一个矮阁楼, 

使这房子不至于太单调。屋里既不宽敞又不华丽,但颇为舒适。浴室有热水, 

这要比他们原来住的房子好多了。 

     自1908年起,他们住在普林西伯·安姆伯托街130号——火车站附近一 

座大房子里的一间公寓。普林西柏·安姆伯托街130号的房子外表虽然很漂 

亮——两处宽阔的楼梯,下面的门厅里都有石像——但内部连一点现代生活 

的设备都没有,没有热水和暖气,因此费米家的三个小孩子玛丽亚、基里奥 

和费米,在冬天都生冻疮。费米总喜欢对“年青的软弱的一代”谈起他当年 

怎样在读书时把手垫在屁股下取暖,宁可用舌头翻书页也不愿把手拿出来的 

故事。 

     普林西伯·安姆伯托街的公寓浴室里只有一个厕所而没有浴盆。他们早 

上洗澡时只有两个铅桶,小桶归孩子们用,大桶则装有脚轮,每天都推到父 

母的卧室里去。两只桶在夜里都装满了水,以便早上使用时水温和室温一样, 

但在冬天,室内温度也常在华氏50度以下。三个孩子每天早上都听话地浸到 

凉水里去,他们知道,自己这样农村出身的人是不容许娇生惯养的。 

     斯德法诺是费米家族中第一个放弃耕地的人。他年轻时投身于巴尔马克 

公爵——那时意大利还分成一些小邦,巴尔马公国是其中之一——做到县书 

记,从此提高了费米家族的社会地位。在他们的传家宝中,还保留着斯德法 

诺当年穿的制服上的铜扣子,上面有那位公爵的名字和邦徽的浮雕。 

     斯德法诺矮短身材,体格健壮,意志坚强,为建立家庭的经济基础奋斗 

不己,对他的一大群儿女,既不溺爱,也不怎么管教。 

     费米对他的印象很模糊。只记得他是个因关节炎而佝偻的老人,年纪老 

了,便变得平静些和慈祥些。他似乎只有一件遗憾事,他的孙儿女们都不象 

他自己那一代的人那么懂得喝酒。 

     斯德法诺死于1905年,一生勤俭,留下来的遗产很微薄:一间房子和加 

奥苏镇附近的一小块地。遗产不多,但他的品格对后代影响很大。 

     斯德法诺的第二个孩子,是费米的父亲亚贝托,虽然聪明好学,却不得 

不过早地离开学校,因为他的父亲叫他去自寻生计。没有什么学历,他只好 

去铁路局工作。 

     意大利的铁路事业发展缓慢,但当时恰好是在发展的时期,对于有能力 

的人是晋升的好机会。亚贝托以坚强的毅力和追求经济宽裕的决心从事工 


… Page 4…

作,不久便获得同事的认可和尊重。他的地位逐渐升高,终于当上了段长, 

而这种地位通常是有大学学历的人才拥有的。 

     他的工作使他在国内到处迁移,后来在罗马定居了下来。41岁时,他和 

比他小14岁的小学教员伊达·第·嘉蒂丝结婚。他们一共生了3个孩子,玛 

丽亚生于1899年,基里奥生于1900年,英里柯生于1901年。3个孩子接连 

降生,使她没有工夫照料第二和第三个孩子,只好把他们送到乡下,交给奶 

娘抚养。英里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直到两岁半以后才抱回家来。 

     玛丽亚还清楚地记得她的小兄弟抱回家来时的情景,虽然她那时年纪还 

很小,那位小兄弟看上去又小又黑又脆弱。3个孩子互相注视了一会儿,小 

英里柯就哭闹起来。母亲用坚定的语气跟他说话,告诉他在这个家里小孩子 

不准调皮。他立即听话,擦干了眼泪,安静了下来。以后,在他的童年岁月 

里,他采取了一种不反抗权威的态度,“他们”要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听 

 “他们”的话总比反对“他们”好办些,反正反对也没有用,省得麻烦。 

     后来这个孩子不仅能够适应家庭,并且依恋性很强。使他们和睦相处的 

是他母亲对丈夫和孩子们的忠诚和贤慧。她的忠诚含有过份的责任感和一丝 

不苟的严厉。孩子们虽然有时也还是有怨气,却深受这种性格的感染。她自 

己端庄不苟,她要求别人也同她一样。她要求她的孩子们要努力工作,达到 

高的道德和获取高深的知识。 

     1915年的冬天,费米家突然遭受了厄运。基里奥长了一个喉疮,以至呼 

吸困难,医生主张动手术。当时以为是一个小手术,做完手术后孩子就可以 

回家了。做手术的那天早晨,费米太太和玛丽亚陪他到医院。做手术时她们 

就静静地坐在厅里等候。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护士们慌张地跑到厅里来,没 

头没尾地说:“没事,不必担心”,声调却很不自然。外科医生出来了,他 

要女人们镇静。但他却解释不清,他自己也不懂得是怎么回事,在麻醉还没 

产生作用的时候,基里奥却死了。这一打击太严重了,完全是出乎意料的事。 

     费米太太所受的打击最大。基里奥是她最疼爱的一个孩子。三个孩子都 

很聪明,功课很好,年龄相差只一岁的基里奥和费米幼年时非常要好,总是 

形影不离的在一起。少年的时候成为一对神童。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制造成 

电力发动机并使之运转;画出使专家都不敢相信出自儿童之手的飞机引擎— 

—当时的儿童都对这种新发明感兴趣。他们一起工作,分不出到底是谁的成 

就。 

     英里柯缺少一些讨人喜欢的条件。他长得瘦小也不漂亮,并且不爱干净, 

和母亲一道外出时,妈妈总让他在有喷泉的地方洗洗脸。他的头发从小不梳 

理,在大人面前他总是害臊。年轻的人觉得他很会说话,但年纪大的人则觉 

得他很沉默,那是因为他一碰到年纪大的人就觉得不自在的缘故。他很容易 

发脾气,又没有什么想象力,至少表面上如此。在学校时,他的文章写得很 

糟,有话直说,毫无文采,格调简单,不肯多用一个不必要的字眼。但这些 

却都是他后来写科学论文的优点。 


… Page 5…

     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他写一篇关于铁有什么用处的文章。因为 

他上学的路上经过一家“铁床工厂”,他便只写道:“铁可以做些床。”这 

句话是简洁而明白的。他加上一个“些”字,表示他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床都 

是用铁做的。但是他的老师不高兴,费米太太也不高兴,并对他的智力起了 

怀疑。 

     基里奥却更可爱、更活泼、更爽朗和敏捷,是母亲最喜欢的孩子。 

     费米太太始终对基里奥的死若有所失。她本来是一个活泼伶俐的女人, 

现在却时常哭泣,悲伤之情使得全家都高兴不起来。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 

不能自制。 

     费米太太虽然终日以泪洗面,但小费米那种无言的哀伤更深沉。基里奥 

是他亲密的伴侣和唯一的朋友,两人默契无间,有如两个原子构成的一个分 

子,没有余地容纳他人。现在他孑然一身了。但他却把哀伤埋在心底,并不 

外露。基里奥死后一个星期,他曾单独从医院走过,故意向自己证明他能够 

克服心里的哀痛。 

     小费米唯有用读书来度过那些忧伤的日子。他喜欢科学,便热切地阅读 

科学书籍。他没有放弃户外运动,因为那时他才13岁,需要运动。他和同班 

的朋友打球和玩耍有如美国的“警察和强盗”,在意大利很流行的“法国战 

争”等游戏。因为那些同学只能算是相识而不能说是朋友,所以他玩起来不 

是很尽兴。在家里读书时,他只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而不是为了学习; 

功课方面他常常是略读一二,但在班上却是名列前茅。 

     他先学数学,再学物理。 

     他的困难是如何获得书籍。他只有极少的零用钱。他的父亲,虽然是一 

个经过自学获得丰富知识的人,家里的藏书却没有多少。小费米便成为有名 

的每周三举行一次的露天市场的常客。在这个市场里,收藏家常常可以发现 

古版的图书、艺术品和各式各样的古董。内行的人可以用低廉的价格买到任 

何东西。这市场就像芝加哥的麦克斯威尔街一样,不同的是它更为堂皇。它 

是在一条古老的街上,沿绕着被绑在柱子上烧死的哲学家佐丹诺·布鲁诺的 

纪念碑,背着山加洛和米开朗基罗建造的法尼赛宫。 

     不久之后,小费米便有了一个逛市场的同伴,他叫英理柯·柏西可。这 

个人十年之后成了数学教授。 

     柏西可比费米大1岁,和基里奥在同一所学校里读书,他对基里奥的聪 

敏十分羡慕。但他并未试图做基里奥的朋友,因为他感觉到基里奥已经全神 

贯注在他兄弟身上。基里奥死后,有一次他们无意中相遇,费米和柏西可都 

体会到他们除了第一个名字之外,还有许多相同的地方:适宜于科学工作, 

喜欢沉思,对一些事物有共同的好恶,虽然两人的气质不同。 

     据说,意大利人主要的特点是他们的鼻子各异。鼻子既然可以反映一个 

人的气质,所以可以说,意大利人气质的差异多于其他的民族。 

     费米的鼻子尖薄而直,这表示他为人正直而自信,但不骄傲,对学问有 


… Page 6…

热切的兴趣,但不过份好奇,别人很难改变他的意见,但他也不勉强别人同 

意他的意见。 

     柏西可的鼻子又是一回事:隆起勾鼻,中间打节,这样的鼻子,使人一 

望而知,这样的人会有所成就,却不免有种种的挫折,为人谦虚,不喜自炫, 

正如紫罗兰用绿叶来掩饰香色一样。 

     因为他们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相互之别,所以他们之间的友谊维持得很 

长久。这时他们需要数学和物理方面的书,因此每个星期三他们都到旧市场 

上耐心地搜索,将买到的几本书轮流阅读。 

     有一次,费米拿他的一本书给姐姐看。但玛丽亚所喜爱的是文学的、哲 

学的和宗教的书籍,不是科学的书,所以无法引起她的兴趣。另有一次,他 

从那个市场上买回来一本分两层装的有关数学物理的论文集,告诉姐姐说他 

立刻就要开始阅读。以后的几天中,他时常跑去告诉他姐姐那本书如何的有 

趣: 

      “你想不到它是如此有趣的,现在我所读的是关于各种波浪的传播!” 

     又说:“妙极了,它在解释行星的运动。” 

     当他读到有关海洋波浪的循环那一章时,他的兴趣到了最高峰。后来他 

把全书念完了,又跑去对他姐姐说,“你知道吗”,他说,“那本书原来是 

用拉丁文写的,我却没有注意。” 

     那本书是一位耶稣会的物理学者安德里亚·加拉法神父写的,出版于 

1840年。费米和柏西可一直认为那是一本好书。 

     他们的物理学知识越来越广博,然后进行了一些实验。举例来说,他们 

能够用所能获得的不完备的配件相当准确地测量地球的磁场。他们也试着来 

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有一个时期,他们为一种神秘现象所迷惑:他们也和其 

他儿童一样,时常玩陀螺。这种玩具因为便宜,所以很流行,但是和其他儿 

童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曾试图解释陀螺那种奇怪的运动。绑在陀螺身上的 

绳子如果拉得越猛烈,陀螺转的越快,那是当然的,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一个急转的陀螺,其后也便旋转成坚直的了。还有,当陀螺的旋转速 

度慢下来,轴心便倾斜到和地面成为一个角度,使陀螺的上端老在划圆圈, 

这在他们也觉得是不可解的。他们也说不出这种变动发生在什么速度上。 

     神秘对好学深思的人是一种挑战。解决陀螺运行的神秘成为他们主要的 

心事。他们天天所讨论的只是这个问题,别的事情好像都不关心。他们从教 

科书所得来的基本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这上面来,但他们不肯认输。后来 

费米终于研究到回旋仪的原理,他是花了许多心血和经过许多周折才想通了 

的。要是他早知道一般高级的学生所熟知的两个定理,就不必花那么多的时 

间和力气了。 

     从他哥哥死后到他从中学毕业这段时间,费米颇得他父亲一位同事英格 

雅·亚米第的教益。费米有到他父亲办事处去和父亲一道步行回家的习惯。 

父亲的同事也常常和他们一起走。亚米第是个热情的人,对费米脑筋清楚, 


… Page 7…

热爱科学,数学天资很高等等很有印象,为了捉弄他,便给费米一些问题去 

解答,预先声明那是在他的水平之上的问题,并不真的希望他会解答出来。 

     但费米却答了出来,并要亚米第出些更难的题。更难的也解答出来了。 

那些题原来是亚米第本人也不懂的,因此他对费米的喜爱便转为敬爱了。他 

把他的一些书,按照学习的程序,一本本地借给费米,使他对数学原理和物 

理学基本知识,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费米便将这些书和他从露天市场买来 

的书一道研究。 

     由于这位长辈的关怀和照顾,费米将自己培养成物理学家的念头便根深 

蒂固了。中学快毕业时,亚米第又替他出了一个极好的主意:比萨有个不大 

为外界所知的专为文学和科学的高材生而设的学院——高等师范学院,费米 

应该申请那里的研究补助费,他得到那笔补助费是不成问题的。 

     费米的父母倒有点犹豫。在他们所住的城里就有一所很好的大学,何必 

把孩子送往外地。但亚米第的坚持终于使他们让步,费米便进行申请。 

     入学考试使费米首次为学术界所重视。他受命写一篇关于线的颤动的文 

章。他沉着应试,全力以赴。主考人罗马工程学校的一位教授为之惊诧,不 

相信他那样年龄的人有那么高深的知识;便邀请他到办事处做一次非正式的 

谈话。结果,那位教授承认费米是个“非常”的人。 



                            二、在比萨的日子 



     1918年11月初,费米离开罗马到比萨去。那时他17岁。第一次世界大 

战已接近尾声。意大利的世仇,德国和奥地利都已经被打败了。曾在一次大 

战中死了60万人的两个城市,特伦多和特里耶斯脱也都从奥地利的“枷锁” 

中解放出来了。持久的和平已经在望,青年们不必再上战场了。对他们来说, 

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费米以愉快的心情和伟大的期望离开了家。这种心情和期望在学校也未 

受挫。也许是因为其他的学生都同样感到愉快和安定,也许是因为比萨这小 

小的大学城还保留着中世纪学生生活愉快的传统,也许因为他已把自从基里 

奥死后即弥满悲哀气氛的家庭抛在后面,也许是因为其他种种的原因,费米 

在那里度过了最愉快最活泼的四个年头。 

     比萨高等师范学院是拿破仑于1810年设立的,等于巴黎的高等师范学 

院。两个学院目的都在吸引和造就聪明的青年,也毫无疑问地达到了它们的 

目的。 

     师范学院的学生食宿免费,并且有特别的课程。他们同时也是比萨大学 

的正式学生。宿舍和课堂都设在16世纪的宫殿里。 

     那时师范学院还没有暖气设备,比萨的冬天比罗马还要冷。但费米却不 

必坐在手掌上用舌头翻书页了。因为每个师范学院的学生都可以有一个暖脚 

器,一种有把手的瓦缸,里面盛着炭灰和慢慢地焚烧着的炭。要是拿来放在 


… Page 8…

膝上,手和胸腹部都会感到暖和。 

     费米花在书本上的时间并不很多。教授所讲的东西很多他已经知道,课 

堂上提出的新意见他很容易地就记住了。所以他有很多时间从事大学式的胡 

闹:例如在屋顶上互相泼水,煞有其事地比剑,还选出最不好看的女孩子来 

做“五月皇后”等。 

     和费米同是学物理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