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方永刚笔下的蒋介石-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月20日蒋介石由庐山返回南京,蒋介石下山前,他的国策顾问、正在庐山养病的陈布雷前来话别,蒋介石看着他心爱的“文胆”,忽然叹了口气说:“周恩来也来庐山,与我谈判红军改编的事。”说到这里,他凝思着说:“周恩来是个人才啊,我们党里像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啊!可惜,可惜,不能为我所用!”显然他为对手高超的谈判艺术和随机应变的才能所折服。7月28日,周恩来一行再次回到延安。 
  8月10日,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到南京参加国民党最高国防会议。8月13日,日寇大举进攻上海,大战火烧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此时认为,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再难避免,迫切需要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共同作战。于是,国共谈判从长期拖延不决的状况随之急转直下,迅速得到解决。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115师师长林彪;第120师师长贺龙;第129师师长刘伯承。 
  另将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的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新四军),以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接着发表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经过九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历史的车轮把中国革命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二次国共合作终于实现,开始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蒋介石领导国民党及时转变了政策,承认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bookbao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蒋介石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1)
中日战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敌强我弱,相差悬殊。1937年日本已武装250万人,可供前线使用兵力100万,还可征壮丁200万。日军经长期法西斯主义和武士道精神训练,陆军武器装备也比中国先进得多。海军舰艇190万吨。航空队约2700架,其中陆军飞机1480架,海军飞机1220架。 
  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总兵力约170余万人,经过整顿能用于前线者只有约100万人,空军各类飞机约600架,预定使用第一线作战飞机305架,海军舰艇总吨位11万吨,仅及日本的十八分之一。 
  这种敌强我弱的实力对比,曾使蒋介石产生“恐日症”,1934年曾散布过“三日亡国论”。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表象。从战争的全局、战争的本质分析,还有敌小我大,敌退步、非正义,我进步、正义,敌在国际上寡助,我国进行的是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哀兵必胜等多种因素。军事上敌强我弱是暂时的,我之长处敌之短处将是决定战争最终发展趋势的主导因素。 
  这种实力对比,使中日双方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战略方针。日本现有战力强大,而持续战争潜力不足,它国土小,人口少,兵源不足,资源贫乏,经不起长期消耗,因而采取速战速决战略,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色厉内荏。 
  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丰富,颇有潜力,堪胜长期消耗,因而采取持久战略,一面消耗日军,一面培养国力以支持持久抗战。 
  1937年8月7日至12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最高国防会议,出席者有各战区、各省军政长官,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应邀参加会议。会议中心是制定抗战战略方针,明确宣布“敌之最高战略为速战速决,而我之最高战略为持久消耗”,即“持久消耗战略”。 
  8月18日,蒋介石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中公开宣布了“持久消耗”为战略方针。他说:“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消耗战。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们强横的兵力,我们就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拼死抗战,来挫折他的士气。他不能实现速战速决的企图,他就是失败,也就是我们的胜利。” 
  毛泽东在1936年7月16日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争取胜利的方针和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的基础上,于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小册子,明确地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它全面分析了抗日持久战的依据、特点和规律,把“持久战”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仅为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提出了根本的战略指导,而且对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有重要影响。白崇禧得悉《论持久战》的精神后,非常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军事方针,并把其精神传达于蒋介石,蒋也十分赞赏。在蒋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以军委会名义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与中共的持久战思想相比,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存在许多不足。 
  (一)中共的持久战是建立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兵民为胜利之本”,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国民党的持久消耗战略则奉行的是一条单纯依靠政府、依靠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所以,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展开游击战,如鱼得水,有声有色。而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湖北交界处派出成建制的大部队与日寇打仗,却收效甚微,大部分都投降日军,成了伪军。 
  (二)中共的持久抗战是把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之上,虽然也希望有外援,但争取抗战胜利主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国民党蒋介石的持久战则有严重的依赖外援思想,总是冀望苏美英的干预和援助来改变战局。 
  bookbao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蒋介石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2)
(三)中共的持久抗战是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强调以运动战为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蒋介石则把阵地战放在首要位置,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蒋介石曾把“坚守阵地,凭借深沟、高垒、厚壁,粉碎敌人的进攻”当做“抗倭胜利的唯一要道”。这种阵地消耗战虽然也能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但限制了战果的扩大,容易增加自己的损失,用这种被动挨打的防御战很难实现战略持久的目的。连白崇禧都承认:“我们军事上的失败,可以说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战术不能与我们的最高战略相适应。” 
  

初战坐失先机,三次叫停为哪般(1)
“八一三”淞沪之战爆发后,中国方面事先在战略上是有所准备的。7月30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向蒋介石报告,提出他的战略方针是“争先一着”,又叫做“先下手为强”,军事术语叫做“先发制人”。他在给蒋介石的报告中说: 
  “我在北方作战,固不宜破坏上海,自损资源,然若敌方有左列征候之一,如:(一)敌决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轮输送时;(二)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三)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四)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在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曾迭电具审意见,未蒙核示。兹预拟本军行动标准,谨申呈核,是否有当,敬祈示遵。” 
  张治中的主张得到了蒋介石的赞同,统帅部的复电是:“卅未电悉,应由我先发制人,但时机应待命令。” 
  为争取淞沪之战的主动权,张治中认真贯彻了南京统帅部的这一战略方针。然而,令张治中意想不到的是,南京统帅部在战争爆发后,在指挥淞沪之战过程中,特别是在8月13日至20日,最初的一周时间里,却出现了犹豫不决,三次命令淞沪前线部队暂停。挫伤了前线将士的士气,同时,也给日军争取后援提供了时间,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丧失先机,造成被动,为整个淞沪之战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蒋介石三次叫停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背景?下面是张治中的回忆: 
  我是8月11日夜半离开苏州,统帅全军从苏州、常熟、无锡一带向上海挺进,12日晨,进驻上海。清早,上海居民从梦中醒来,看见遍地都是抗日将士,惊喜交集,都问:“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样神速?”这是由于我们事先控制了火车、汽车,能够于一夜工夫,便进入了上海预定阵地。 
  这时,我决定攻击部队于8月13日拂晓以前,完成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的攻击准备。此时,我突然接到南京统帅部命令:“不得进攻。”我飞电急告:“我军业已展开,攻击准备业已完毕。”但回电还是“不得进攻”。 
  因此,原定13日拂晓的攻击,不得不停止。我预定13日拂晓攻击,本想以一个扫荡的态势,乘敌措手不及之时,一举将敌主力击溃,把上海一次整个拿下。但现在失此良机,似乎是太可惜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据说是:上海外交团为避免在上海作战,建议南京政府,改上海为不设防城市——自由口岸。这个建议文件,大概是11日发出,12日到达外交部,南京政府不免犹豫了一下,故忽然命令我不得进攻。我没见着正式文电,真实的是否如此,无从确断。 
  我们的进攻,因此延到14日午后3时才开始。大家把这一次淞沪抗战称为“八一三”战役,实际上8月13日并未开战,不过是两军对垒,步哨上有些接触,而正式的开始是在8月14日,这样耽搁了两天,却给敌人一个容易部署的机会。 
  从8月14日起到22日止,是我军对虹口、杨树浦猛烈攻击的时期。敌自我军开始行动后,就在虹口、杨树浦两大根据地,利用其炮舰火力的掩护固守,等候他们国内的援军到来。8月14日上午,我空军开始向黄浦江敌舰轰炸。我军于下午3时下达总攻击命令。下午4时,我们的炮兵就开始射击,步兵勇猛攻击前进,到日没时止,多有进展。突然又接到上级命令: 
  “密。今晚不可进攻。另候后命。(寒酉侍参京电)” 
  于是攻击实施,又因此停止。 
  15、16两日都是奉令作攻击准备,并没有实行全线攻击,仅将五洲公墓、爱国女校、粤东中学各点攻占。其中以第87师第259旅第7、8连合力突入敌阵地,占领敌海军俱乐部一役为最激烈、最英勇。 
  在日军援军登陆以前,我认为对虹口、杨树浦的攻击,尤为必要。17日拂晓,奉令继续开始全线总攻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初战坐失先机,三次叫停为哪般(2)
我在这天上午8时许到前线视察,经第88师炮兵阵地到87师,所见官兵士气高涨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极可嘉。 
  18日,我又接到暂停进攻的命令。这是开战以来,第三次的停攻命令。 
  但是,敌人在这时却整天在其飞机掩护下,到处以小部队向我反攻。我们司令部到前方的电话,也常被敌谍破坏。…… 
  后来张治中一直对蒋介石延误上海进攻近两天,使他的对日军发动突袭,将日军一举击溃,控制整个上海的计划未能实现,认为“太可惜了”。张治中的目的是整个上海,而蒋介石的目的是诱使日军到上海方面作战,当然也就不能将日军一举赶出上海了。 
  蒋介石在淞沪之战初期一周内,连续三次叫停,原来他把战略战役的最大希望寄托在西方列强的干预上,企图借别人的力量“以战求和”,立足点即根本错误。1938年2月28日陈诚在武昌珞珈山所作的《沪战的经过与教训》讲话中,认为淞沪抗战失败的教训之一是政略和战略不分,他说:“战略原是达成政略目的的一种手段,但是战端即启,就应该以战略为主,不能以政略牵制战略。因为战略保得胜利的时候,政略的环境就可以跟着好转。反过来说,如果战略失利,就是最初认为有利的政略,亦必跟着变化。”这显然是对蒋介石的批评,因为只有蒋介石一个人才可操作政略和战略。 
  书包网 bookbao

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战胜日本6∶0(1)
七七事变后,日军把战火由东北、华北引向华东,日军出动飞机到处狂轰滥炸,城市在燃烧,平民被屠杀,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怒。身为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秘书长的宋美龄,协助蒋介石,出谋划策,组建空军,打击日本。蒋介石说:“陆军可以由冯玉祥副委员长指挥,海空军必须由我指挥。” 
  蒋介石对宋美龄说:“空军出动1000架飞机作战。” 
  宋美龄说:“出动不了那么多。” 
  蒋说:“出500架。” 
  宋说:“只有驱逐机100架左右。” 
  蒋介石深知航空部队是国威军威的象征,也是增强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日本发动淞沪战争时,共有飞机2600架,其中的400架派往中国。而当时中国,在航空委员会账簿上注册的各种飞机500架,还有一些是孙中山时期留下的,已经不能使用了。此外,中国空军原有的美制霍克飞机已经陈旧不堪,新组装的意大利菲亚特飞机质量又极差,有的初试飞就摔了下来,被飞行员称之为“空中活棺材”。 
  从中国当时的条件看,组建航空部队困难重重,为数不多的飞机中大部分都已陈旧不堪,必须向英、美等西方国家购买飞机,补充机源,方能成功。这样一个如此重要、如此棘手的任务,并且要同美国打交道,蒋介石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夫人宋美龄。 
  1936年4月,蒋介石改组了“航空委员会”,由宋美龄出任该会的秘书长,作为自己的一名超级助手,掌控组建空军过程中从采购到用人的各项大权。 
  为了组建空军,宋美龄投入了很大精力。首先,她解决了原航空委员会无法解决的问题,筹集资金,第一批从美国进口了100架霍克3型驱逐机,这种新式战机性能超过日本飞机。其次,宋美龄聘请外国顾问和教官,以及一批飞行机械师,来中国帮助修理那些破旧的飞机,著名的美国战斗机教官陈纳德就是在1936年5月来中国,成为宋美龄得力的航空理论和空军战术顾问。他向宋美龄提出关于建立一支现代化空军的设想,并通过考察,得知国民政府名义上有500架飞机,但实际上只有91架能起飞作战。 
  在有了飞机,有了教官后,为了加强空军力量,宋美龄专门从黄埔6期学生挑选出一批人,在南京成立航空班,并在南京、洛阳、杭州、南昌成立航校,力图培养一批精干的飞行员。 
  为了把中国的空军统管起来,宋美龄还把许多时间花在研究航空理论,以及钻研飞机设计和有关各种飞机部件优缺点的技术等方面,为此阅读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可以说,宋美龄为组建国民政府空军付出了心血。在抗战初期,据说,她认得空军的每一架飞机,每个飞行员。一有飞机起飞,她必在旁目送,一有空战,她一定进行战前动员,为飞行员鼓劲并迎接他们归来。因此,她被誉为“国民党空军之母”。 
  为了展示筹建空军的初步成果,宋美龄为蒋介石举行了一场祝寿活动。193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50岁生日,当天空军飞行员在南京举行的献机祝寿仪式上,作特级飞行表演,50架飞机在天空排出“中正”、“五十”四字,在首都南京引起巨大轰动。 
  接着飞行员进行战术表演,蒋介石观看后,认为其中一个项目表演技术高超,询问飞行员是谁?飞行总队长毛邦初说:“是高志航总队副。”蒋介石立即命令召见。蒋介石对高说:“你的技术很高,敢超世界水平。”当即把自己的“天窗号”飞机奖给高志航专用。由此,高志航的名字人人皆知。 
  高志航,吉林省通化县人,读中学期间,因家庭困难,投笔从戎,考入东北陆军军官教育班学习。就学期间东北军扩建空军,于1924年到法国学习航空,1926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张学良任命高志航为东北航空处少校(陆军衔)驾驶员,时年19岁。1932年高志航到南京航委会报到,被分配到杭州笕桥航空学校,因当时国民党军内排斥东北军,对高并不欣赏,只委任他为少尉见习。到航校半年后,提升为少校总队副,参加了庆祝蒋介石50岁生日的飞行表演,受到蒋介石的赞扬。 
  

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战胜日本6∶0(2)
1937年8月14日,也就是日军进攻上海的第二天,中国空军首次出击,奇袭停泊在上海海面上的日本军舰,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陆战队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搞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日寇第三舰队的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