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9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长江流域以北的超大型城市。

如同所有的战略武器,这两套攻击程序都以固件的方式锁定在导弹制导系统内。也就是说,攻击之前,轰炸机上的武器操纵员(一般为副驾驶)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接到的战略反击命令,选择适当的攻击程序。因为这套攻击方式中,轰炸机不会花太多的时间确定自身的精确位置,而是依靠地面导航站提供的导航信息、或者惯性导航系统来确定大致位置,所以战略轰炸机必须在预先设定好的导弹发射空域内巡逻,并且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攻击程序发起攻击。

毋庸置疑,战略巡航导弹的攻击程序肯定是国家最高机密。

虽然军情局能力通天,但是努力数十年,也没有能够搞到维罗斯空军战略巡航导弹的制导芯片。

不能提前掌握敌导弹的飞行线路,不等于无法进行有效拦截。

与弹道导弹相比,巡航导弹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设定航线。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巡航导弹的致命缺陷。

拿KP…500来说,其最大射程高达5500千米,但是在实战中的最大攻击距离往往不会超过3000千米。作为战略巡航导弹,导致实际射程比标称射程短得多的各种因素中,制导系统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主要就是在攻击得到重重保护的重要目标时,必须精心设计攻击航线,尽量利用敌人防空网上的漏洞。

要知道,对于飞行高度在60千米的战略巡航导弹来说,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敌人的战略防御系统,而是敌人的区域防御系统,特别是那些部署在目标附近的战区防空系统。比如1枚在外兴安岭北面空域发射的KP…500要想攻击北京,至少得避开设在共和国北部边境线、齐齐哈尔与承德的三处战区防空网,并且找到北京防空网的漏洞,因此飞行距离不是2100千米,而是足足3800千米。

在这其中,关键就是如何避开沿途的战区防空网络。

可以说,这是一门非常高深,而且非常有用的学问。要想避开战区防空网络,首先就得掌握战区防空网络的部署情况。毋庸置疑,共和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战区防御系统不但覆盖全国,而且还相互重叠交叉。比如部署在承德的战区防空系统就能用射程为500千米的区域防空导弹保护长春,而部署在齐齐哈尔的战区防空系统也能保护长春。暂且不说俄罗斯的情报机构有没有能力摸清楚共和国战区防空网络的部署情况,就算能,面对如此密集的防空网络,基本上没有漏洞可钻。

绕不过去,就只能强行突防。

事实上,这也正是战略巡航导弹突破防空网络的主要手段。

仍然以KP…500来说,除了在发射的时候得到了由轰炸机制造的虚假影像保护之外,自身还有多种突防手段。比如其主发动机就采用了分段式设计,可以在突防的时候抛掉一级巡航发动机,并且用巡航发动机爆炸后产生的碎片来干扰敌人的防空雷达。在弹道末段,除了可以抛掉二级巡航发动机来制造干扰物之外,还可以陆续投洒数十枚诱饵弹头,让真弹头始终得到掩护。

问题是,这些突防手段都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能提前施展。

比如在攻击3800千米外的目标时,KP…500的二级巡航发动机只能推动导弹飞行2000千米,末段加速发动机只能推动导弹飞行500千米,所以一级巡航发动机至少得工作270秒,即推动导弹飞行1300千米,如果提前抛弃,导弹就无法到达目标上空。

毋庸置疑,刚刚发射的导弹是最为脆弱的。

更重要的是,导弹发射空域距离共和国本土不到1000千米,因此在抛弃一级巡航发动机之前,就进入了共和国领空。此时,导弹的目标特征非常明显,而且几乎没有机动能力可言,所以很容易被区域防空导弹击落。

战略轰炸机只负责发射导弹,不负责协助导弹突防。

以轰炸机的飞行速度,也不可能跟着导弹突防。

如此一来,要想提高导弹的突防效率,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集群密度,让几十枚、甚至上百枚导弹沿着同一条航线进入共和国境内。虽然这么做,也有一些风险,比如可以在导弹来袭的航道上引爆一颗战术核弹头,就能使方圆数千千米内的所有导弹全部完蛋,但是不到万不得已,共和国当局绝对不会做这种自残的事情,而只KP…500突破防空网也就几分钟的事情,等到共和国当局做出决策的时候,KP…500携带的50万吨级核弹头已经在共和国的超大城市上空炸响了。

正是如此,“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才有了用武之地。

当时,4个编队总共48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发射的300多枚KP…500(每架Tu…200M型轰炸机携带8枚导弹。根据俄军作战记录,只有3架轰炸机上的4枚导弹出了故障,没有能够发射出去,因此总共发射了380枚KP…500。因为无法得知在此之前有多少枚导弹被战略防御系统击落,所以只能大致估计还有300多枚导弹没有被击落)就是分成4个集群,沿着4条固定线路飞往共和国。距离共和国较近的2个导弹集群将在发射后4分半钟进入共和国领空,而距离较远的2个导弹集群将在发射后7分钟进入共和国领空。因为前期拦截用掉了大约2分钟,所以剩余拦截时间分别只有150秒与300秒。

对任何人来说150秒与300秒都只算得上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间。

可是对共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来说,这却是一段非常充裕的时间。

在已经锁定了目标,即确定了拦截区域之后,“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每次拦截所需时间不会超过20秒。其中除了10秒的攻击时间之外,还得加上10秒的系统调整时间。即便用1颗反射卫星来照射目标,前后总共也就70秒(第四次拦截之后不再调整),因此完全有能力对每个导弹集群进行两次拦截。

当然,肯定没有这个必要。

如果要给这四次拦截一个直观的描述,就像是一柄用熔岩铸成、无比锋利的匕首在广袤的亚洲大陆上留下了4个被烧得通红的伤口。现实情况是,在这4处宽约10千米、长约70千米的拦截区域内,不但包括KP…500巡航导弹、地面建筑物在内的所有人造设施,以及人员、野生动物、树木等生命体全数在瞬间蒸发,最多只留下了一些焦黑的遗迹,就连地表都被融化,冷却后形成了一层斑驳的石英晶体。可以说,4次拦截完全可以用“壮观”来形容。仅从能量角度来看,每次拦截作用在目标区域内的能量都相当于一次小型战术核弹头爆炸释放出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核爆炸中,只有大约一半的能量转换成内能,而高能激光释放的能量中八成转换成了内能,因此实际产生的破坏效果超过了战术核爆炸。

万幸的是,4处区域都不在共和国境内,其中3处在俄罗斯境内,1处在蒙古境内。

事实上,这也是战略防御系统的中央计算机为什么要立即启动“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的主要原因,因为按照计算得出的结论,如果不立即进行拦截,俄罗斯的巡航导弹将进入共和国领空,到时候不管是用战区防空系统进行拦截,还是使用“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都会使带有核弹头的导弹残骸落在共和国本土上,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污染。如果使用后者,还会造成地面设施损失与人员伤亡。

前面已经提到,在此情况下,人的反应速度肯定不如计算机。

如果由人来做决定,哪怕只耽搁2分钟,后果也不堪设想。实际操作中,就算让裴承毅来下达命令,恐怕他也得前后思索一番之后才会做出决定。

当然,如此惊天动地的交战过程,肯定没有秘密可言。

拦截开始的时候,裴承毅就放下了手上的工作,把精力放到了大屏幕上。通过部署在近地轨道上的侦察卫星发回来的实时图像,可以清楚的看到拦截产生的附带效果,能够非常直接的体会到该武器系统的巨大威力。

众所周知,“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与裴承毅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此时此刻,恐怕裴承毅想得最多的不是在这个系统上花了多少钱,而是为什么没有把它当成战略进攻武器来看。要知道,如果用它来打击敌国本土目标,只需要一次攻击就能彻底摧毁曼哈顿岛,杀死数百万人,威力完全不在核武器之下。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战略防御系统对能量武器无能为力。

事实上,当时裴承毅肯定想过将其发展成战略进攻武器。

最终没有能够由设想变成现实的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多的复合蓄电池。前面已经提到过,如果用新生产的复合蓄电池来储存所需电能的话,完全超过了国家承受能力,而且不能用在其他领域,结果可想而知,恐怕战争还没打响,共和国当局就垮台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该系统本身也是敌人的打击对象。

说直接一点,如果按照战略进攻武器的标准来发展,保密性肯定会降低,只要美国知道共和国在搞这种毁灭性的武器,肯定会采取对策。使“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失效的办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摧毁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反射卫星。虽然无法从众多的同步轨道卫星中分辨出哪几颗才是反射卫星,但是以美国的实力,可以来个“一网打尽”,以摧毁所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没有反射卫星,“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基本上就成了摆设,别说用来攻击敌人本土,就算用来防御,价值也非常有限。

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不是不想把这种划时代的武器用于进攻,而是不能。

当然,从实际防御效果来看,“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的表现完全对得起投入,甚至超过了大部分人的预期。

只不过,双方的战略攻防较量并未结束。

要知道,俄里斯手里最具威慑力,也最有分量的战略反击武器还没有登场呢!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44章 最后手段

因为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并行运转,所以在“区域性激光拦截系统”对付俄军战略巡航导弹的时候,战略预警卫星已经按照中央计算机下达的指令,将镜头对准了巴伦支海等几处可能潜藏着俄罗斯战略潜艇的海域,并且通过卫星间数据链,将探测信息实时发送给附近这些海域上空的拦截卫星。

打到这个时候,俄罗斯的战略力量中,也就只剩下那5艘战略潜艇了。

必须承认,俄罗斯的战略反应机制还是比较先进的。早在12月初,也就是欧亚大陆上的局势骤然紧张的时候,俄罗斯海军就启动了应急预案,让正在基地休整的2艘战略潜艇紧急离港,并且让正在返航的那艘战略潜艇将巡航时间延长到120天,即在2058年1月初才返回基地。

俄罗斯海军能够有如此快的反应,首先得归功于绰号“北极风暴”的新一代战略潜艇。

这种编号991、代号“戈多尔斯基”,被西方新闻媒体称为“北极风暴”的新一代战略潜艇也是俄罗斯最后一种战略潜艇。本世纪30年代初,全面核裁军谈判开始之后,俄罗斯海军就提出了研制一种用来取代“北风之神”的新一代战略潜艇,以增强战略威慑力,实际目的是要赶在《伦孰条约》生效之前建造新一代战略潜艇,以免受到条约限制(条约附加条款中明确规定,在条约正式生效之后,各缔约国只能完成已经开工建造的战略潜艇,只能对已经建成的潜艇进行改进,而不能重新设计与建造战略潜艇)。正是如此,“北极风暴”从设计到开工,仅仅花了6年时间,比“北风之神”的14年短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作为《伦敦条约》正式生效前全球最后一种战略潜艇,“北极风暴”一口气就开工了5艘,即完全按照条约中对俄罗斯战略潜艇的最高限制标准进行建造。虽然5艘“北极风暴”受工程进度影响,未能同时服役,第一艘到最后一艘的间隔时间长达6年,但是这5艘潜艇的基本性能大致相似,而且都在2050年到2055年之间进行了中期大改(按照第三阶段削减工作开始前的谈判协议,在第三阶段削减工作开始之后,各国不得再对战略潜艇进行改进),使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北极风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战略潜艇。

设计之初,这种战略潜艇计划配备24具弹道导弹发射筒,从而成为苏联/俄罗斯历史上载弹能力最强的战略潜艇,也与美国的“俄亥俄”级一道成为有史以来载弹能力最强的战略潜艇之一。

毋庸置疑,增加单艇的载弹量,与战略潜艇的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要知道,同时代的战略潜艇中,美国的“密歇根”级只有20具导弹发射筒、共和国的O型、法国的“胜利”级与英国的“皇家橡树”级只有16具导弹发射筒。其他4个核大国减少战略潜艇导弹发射筒的原因很简单:《伦敦条约》只限制了核弹头载具、即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而没有直接限制战略潜艇的数量。减少单艇携带的导弹数量,能够建造更多的战略潜艇,也就能够提高战略潜艇的总体生存能力。说简单点,就是避免在一个篮子里装太多的鸡蛋,而是要尽量将数量有限的鸡蛋装在更多的篮子里面。

一艘潜艇到底携带多少导弹算是比较合适,得由实际情况决定。

除了效费比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伦敦条约》对各国海基战略力量的限制。美国是海基战略力量的大户,在第一阶段削减工作完成之后,还保有240枚潜射弹道导弹,即便按照每艘艇运载20枚计算,也能保有12艘战略潜艇,将这些战略潜艇平均分配到太平洋与大西洋上,并且确保1半的潜艇在航执勤,两个方向上始终有3艘战略潜艇在勤,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的任何一艘战略潜艇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幸存了下来,就能给予敌人毁灭性的打击。而6艘战略潜艇同时被击沉的可能性不会超过百万分之一,所以美国没有必要继续减少单艇载弹能力,即没有必要增加战略潜艇的数量。虽然共和国也是海基战略力量的大户,在第一阶段削减工作完成之后,也保有240枚潜射弹道导弹,但是共和国的战略环境要比美国糟糕得多,战略潜艇主要在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活动,巡逻区域非常狭窄,生存概率自然低得多,因此有必要通过增加潜艇数量的方式来提高生存概率。法国与英国的海基地战略力量都非常有限,完成第一阶段削减工作之后,各剩下64枚潜射弹道导弹。如果在一艘潜艇上部署20枚,则只能装备3艘潜艇,而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一艘战略潜艇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至少需要4艘战略潜艇(理论上只需要2艘,可是战略潜艇也需要大修,更需要正常维护,所以实际要求要高得多),所以两国把单艇载弹量设为16枚,保证拥有4艘战略潜艇(即便到了第三阶段,两国也各拥有2艘战略潜艇,可以保证在80%的时候,至少有一艘战略潜艇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

由此可见,俄罗斯坚持增强战略潜艇的载弹能力,肯安有其特殊原因。

众所周知,《伦敦条约》的第一阶段削减工作完成之后,俄罗斯能够保有180枚潜射弹道导弹,为美国与共和国之后的第三大海基战略力量保有国。

照此计算,俄罗斯应该将单艇载弹量设为20枚,以此保留9艘战略潜艇,在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各部署数艘,从而获得全面的战略威慑力。

问题是,决定战略潜艇数量当载弹能力的,不仅仅是《伦敦条约》。

对俄罗斯这种国家实力相对有限,却想保持军事大国地位的国家来说,在发展战略力量、特别是耗费巨大的海基战略力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反而不是《伦敦条约》,而是基本国家实力。

别的不说,俄罗斯当局只批准建造了5艘“北极风暴”就足以证明,俄罗斯的国力不足以支持更多的海基战略力量。

从这个角度集虑,也就不难明白俄罗斯为什么要让这种潜艇拥有24具导弹发射筒了。

在为“北极风暴”制定战术标准的时候,俄罗斯海军还有10多艘战略潜艇,其中5艘“北风之神”级已经完成第一次全面改进,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至少还能服役15年,而这艘“北风之神”级战略潜艇各有12具导弹发射筒,占用了60枚潜射弹道导弹,因此建造5艘各携带24枚潜射弹道导弹的“北极风暴”级,正好用完180枚的“配额”。更加重要的是,到2055年,即第二阶段削减工作结束之后,可以让5艘“北风之神”级退役,并且将5艘“北极风暴”级的半数发射筒改装成巡航导弹发射装置,或者以其他方法来对其进行改进,就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军事资源,减少国家开支。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第三阶段削减工作的谈判结束之前,俄罗斯当局就对“北极风暴”进行改进,虽然根据谈判结果,不能简单的将弹道导弹发射筒改装成巡航导弹发射筒来应付条约,因为这么做存在很大的漏洞,即在必要的时候,肯定能够在短时间内把发射筒改回来,迅速扩充战略打击能力,使《伦敦条约》失去意义。但是谈判中也明确规定,各国可以以大改的方式来削减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