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年第4期-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从以上三个依据,至少可以说元末明初已有此村。但什么原因使最初建村的那些先人远远而来,钻进了这高原深深的野性的皱褶里? 
  学者们有一种观点。认为与明初移民建村有关,当地民间就有“洪洞大槐树”之说。明初奖励垦荒,凡洪武二十七年后新垦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但有学者认为,洪武移民多往安徽。《明史》和《明实录》中均没有移民山西的记载。 
  有的学者认为后沟村建村应在元朝。蒙古进入中原,杀戮汉族十分凶烈,迫使汉族民众逃亡,隐居山林。山西正是“重灾区”。 
  我支持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后沟村是复姓村。张姓四十七户,范姓十五户,侯姓四户,贾姓、刘姓、韩姓等各三户。无论多少,全是聚姓而居,至今亦是如此。这很像宋代逃避到南方的客家人。在异乡异地,聚姓(族)而居是凝聚力量、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可是单凭这个依据又显得脆弱无力。 
  在山顶的一座宅院引起人们的兴趣。这宅 
院前有一座吊桥。吊桥是戒备设施。然而后沟村从来是和睦相处,自古就是“零案件”,吊桥用来防谁?此宅早巳荒芜,院内野草如狂;吊桥空废更久,桥板一如老马的牙齿,七零八落。去问村人,无人能说。于是一个古老又遥远的隐居村的想象出现在人们的脑袋里。 
  可是,如果真的是那种恐惧心理伴随着这个村落悄悄的出现,待到了明代就应该改换一种情境。后沟村各处的庙宇早已是晨钟暮鼓,声闻山外。许多寺观庙宇皆荡然不存,为什么这个吊桥反而越过六七百年一直保存到今天? 
  然而,历史的空白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它迷人的一部分。正像玛雅文明与三星堆那样。我们愈是向它寻求答案,愈会发现它魅力无穷。 
  尽管大家做这些事没有任何报酬,但谁也没有推卸自己分担的责任。一个月后,纷纷将各自完成的那部分内容寄给我。榆次文联普查小组、李玉祥和樊宇分别将关于文字、摄影和摄像的普查范本寄给我。按照要求,他们还各自设计一份普查表格,供普查使用。从专业的角度看,这些田野的杰作无须加工,已是高水准的范本了。在十月底初次考察后沟村之后,樊宇又跑去过两次,一次为了补充调查民俗,一次专事记录婚俗。我欣赏他的敬业精神近于一种奉献。他每次人村拍摄,不去打扰村民,就住在空荡荡的观音堂的大殿里。此时,天已入冬,他便在房子中央生个小炉子。更实用的保暖的办法是多带一些羽绒的防寒服和毛线袜。不要以为我们抢救民间文化一呼百应,有千军万马。真正在第一线拚命的只是这不多的一些傻子。 
  春节前我将《普查手册》的全部稿件交付出版社。大年三十之夜的子午交时,我忽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樊宇。他没有在家里过年,居然又跑到山西榆次东赵乡后沟村去了。他正把摄像机架在冰雪包裹的滑溜溜的山头上,拍摄那里的年俗。他知道只有将年俗记录下来,才算完成这个古村落的“全记录”。我拿着话筒,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话筒里听着他在喊:“山里放炮响极了!”我还是不知说什么,忽然电话断了,心想肯定是山里通话的信号不佳。待我渐渐想好该说的话,一遍遍把电话打过去,听到的却总是接线员的“无法接通”事后我读到樊字写的一本《影像田野调查》才知道,那时陪他上山的村民滑倒在山坡上,险些落人漆黑的山谷。读到这里,我心中涌起一种骄傲又悲壮的感觉。我为我的伙伴们骄傲。因为在这个物欲如狂的时代,他们在为一种精神行动,也为一种思想活着。 
恩惠的绿色
张承志 
  据说,曾有一个欧洲人,不知他是在卡萨布兰卡抑或是在拉巴特下的飞机,反正一下子来到了非洲北部的摩洛哥。 
  看着满眼浓郁的绿色,打量着海边的青青山影和田野,咦,怎么没有沙漠呢?他怕飞错了地方。 
  他拉住一个摩洛哥人,着急地问:“骆驼在哪儿?” 
  摩洛哥人笑了。 
   
   1—RIf 
   
  我和他差不多。 
  在登上这片土地之前,我也把阿拉伯的北非,想象成一片大沙漠。只是在到达之后,当自己完全身处不见骆驼、满目青绿的景色之后,我才明白了:摩洛哥的标志并不是一头骆驼,而该是一个别的。是什么呢?反正要包括海、绿色,和一棵树。 
  当然,沙漠是有的,骆驼也不少,但那都是可怜的南方的事。而在北部,沿着地中海的黧阜山区(RIf),被阿拉伯地理学称之为马格里布(阿拉伯语:日没处,黄昏)的天地,是红松林和橄榄树点缀的、略显荒凉的绿色世界。 
  由于黑非洲一词的流行,不少人把地中海南缘的黧阜山区,称作白非洲。不过这种表述指的是人的体质面貌,而没有描写地貌——柏柏尔和阿拉伯人的故乡,由于它的橄榄林、大草原,延伸千里的荒野,或许该把它叫做绿非洲?它是非洲的一角,但并非一派黄沙;它是说阿拉伯语的摩洛哥人的祖国,但并不是黑人;它是最古老的穆斯林世界之一,但不是僵硬思想的产地。 
  自从得土安(Tetuan)搭上便宜的长途汽车,我就沉醉在惊喜之中。 
  在非洲看见绿色,人会觉得心情快畅。两眼望不尽让人舒心的绿色。习惯了西海固萧杀景色的我总是觉得奢侈。那些松树棵棵巨大。它们没有什么规划,到处随意生长。在西班牙常按株距行距栽种的橄榄,在这里棵棵独立,恣意蓬勃着枝干。在湿润的乡间公路上,两侧是红的土壤和绿的草地。时而低缓时而耸拔的山峦间,星点坐落着刷白的房子,高处有一座方形寺塔。半生以来我盼着抵达一个穆斯林国度,为着给自己心中的西海固和新疆一些参考。此刻大巴车摇晃着,六合八极都是真正的阿拉伯世界。 
  嘿,马格里布,我总算踏上了你的土地。 
  随意耸立的黧阜——后来我不断地从博物馆,从人的讲述中听到这个地名。我至今没彻底弄懂黧阜的含义,究竟Rif就是山区,还是大山的名字叫做Rif。 
  平常似乎人们都忘了它,温和的摩洛哥人一般不谈政治。即便话题涉及外省,也顶多说几句卡萨布兰卡或马拉喀什。可是,只要谈话里出现了反抗或者异议,黧阜这个词就出现了。你会不断地听见——法国殖民统治时期,黧阜的反抗非常激烈……西班牙军事占领时,黧阜的柏柏尔英雄…… 
  法国和西班牙这两个隔海的邻国,曾经交叉着对摩洛哥实行过殖民统治。只看过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的中国人,不知道摩洛哥也有民族英雄。 
  穆斯林的反抗,往往爆发于自尊。一位名叫阿卜杜克里木的知识分子,原来是梅里亚(Melilla,至今被西班牙占据)上流社会的一名法官。他起义的导火索,是一个西班牙人打了他一个耳光。侮辱是不能容忍的,山区的英雄出现了。他发动了反抗殖民主义的起义,于1920年建立了共和国。1926年被法国人抓住流放,后逃亡埃及避难。他在北部非洲享有极大荣誉;他逝世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他举行了国葬。 
  就这样,只要提到一段历史,黧阜这个词就在人们嘴上频繁出现。我心想这大概很自然。从来都是这样:革命或反叛需要山区。 
  这种大山的绿色,并不是那种浓翠欲滴的绿。它掺杂着灰,又有些蓝,呈着多少的冷峻。山的形势也费人猜想,它有点不规则,时而耸起来半片峭壁,而低缓的漫坡就在山脚下一望无际。大草原和耕种了的庄稼地也不易区分,它们都不事修剪,随处高低,夹杂着自由主义的、散乱的白房子。 
  大山从刚刚下了海船的地方就开始了。从丹吉尔到休达,又从拉巴特到丹吉尔,我回想着数着,满意地算着自己一共穿行了几次。奔走在这片粗野的山林,人能同时感觉渺小的自己、和伟大的马格里布——非洲的西北角。这里不像那种使人迷糊的地方,在这片山里走着,地理的方位感简单鲜明。左右通向哪里,山外是海还是陆地,人能做到清楚的判断。难道不是吗?我闭眼也能看见地图——大陆的北端戴着一顶尖翘的草帽,而如虫如蚁的我,正爬着非洲的尖帽子。 
  古典的英雄,大半在山区寄身。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暴行使人深省的是:当霸权和法西斯装备了高科技杀人武器以后,一种绵亘于许多时代的、英雄和反抗的古典,正被逼迫着迎面改变。母亲般的大山,已经再不能庇护游击队和避难的儿子——但并非暴君和帝国从此可以为所欲为;因为英雄和正义的传承,也是人类的基本生产之一。人一定能战胜高科技;新时代的英雄,就快要诞生了。 
  独自冥想着,眼睛在柔和的绿视野中,得到了罕见的休息。黧阜的荒山野岭起伏涌涨,如深沉的渴望在鼓动。它沿着地中海绵延开去,一座座向着远方次第耸起,仿佛在环卫着贫穷的东方。 
  你难道是东方世界的长城? 
  难道整个包括我们中国的东方,就是以你为屏障? 
  在摩洛哥朴实的脸上,没有回答。它显然对这样的发想并不关心。显然它对自己演出过的历史不感兴趣,它关心的是别的。你是一个谜,虽然你对我大门敞开。我望着重叠的山影,觉得若要洞知,恐怕要从头开始——要把一生投入浩渺的学习。黧阜的门虽然打开了,但黧阜的心正离得远。它不擅交谈,对语言厌倦。虽然橄榄树野性十足,山峦之间的村庄一片繁荣,但它不愿被你破例,它有更深的思路。 
  一定是在一次伤痛之后,它就关闭了内心。表面不露声色,缄口断绝诉说。那么我就只能祈求感觉的触角,我只能托靠感悟。我用多面的学习补充,盼它能敏感又锐利。我不相信这片大山真的这么老实巴交——好像黧阜的英雄早已一去不返,好像柏柏尔的战士,早已只是传说。 
   
   2—CHefbllsv3m 
   
   捏着一张写着地址的小条,我们在茶畹(Chefchavml)下了车。 
  没有听一些中国人的劝告,我们坚持乘最低等的长途班车来到这儿。挤在满车的摩洛哥人中间摇晃一路,心情经历了从紧张、警戒,变得放心、欣赏,最后到喜爱、赞叹的全过程。为了摩洛哥的长途车,值得写成一篇生动的散文。这经验几乎和在新疆一模一样。车到茶畹,我们满意地下了车,用自己人的口气问路,打听一个将接待我们的地址。 
  沿着上坡的坡道,一面缓缓走着,一面看着转过山脚的风景。这小小山城的民居盖得疏松,雪白的房子,天蓝的门窗,耸着枝条的橄榄树,交错着拼接在一个鞍状的山谷里,给人奇妙的感觉。人们很亲切,我也右手抚胸,不断说着问候语。 
  茶畹的朋友是一个裁缝,他已经接到电话,正在等我们。 那天他家的客很多。 我们为了和他交流,要等很长的时间。但是在一边倾听和观察,是比被迫滔滔不绝好得多的角色。应当说,他是一个相貌凶恶的汉子,他的脸和眼使人联想一条狼;只不过,是一条套着摩洛哥长袍的狼。 
  轮到我们了。他的开场白很有个性,第一句就说: 
  “我是在监狱里加入伊斯兰教的,我原来的国籍是葡萄牙。” 
  你说,这怎能不使投奔他的我屏神凝息。 
  静了半晌,我迟疑地问: 
  “你愿意告诉我,为什么你做这样的选择?” 
  狼脸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在那边我走投无路,而这里收容了我。而且……我估计我的祖先是个摩尔。” 
  我们被安顿在另一条小街,那儿有一座闲置的屋子。 
  家屋很大,有三四个房间。蓝紫调子的瓷砖,沿墙舒适的靠枕,一切花纹和情调,都是阿拉伯式的。推开房间的窗子,群山环绕的四周,野草山坡间有成片的白房子。能看见山腰行驶的汽车,所以可以判断那似隐似现的是一条路。山洼升起为一个鞍形,鞍桥愈升愈高,如两个翘起的牛角。最后牛角尖化成一座悬崖。在那峻峭的崖顶上,矗立着一座小小的、方形的唤礼塔。 
  天色已晚,暮霭中的方塔遥远地矗立着,在众山拱簇中,微弱地镀着一抹金彩。小城一派静谧。收拾完了已是入夜时分,我们舍不得休息,寻着灯光,找到夜市,吃了烤得香脆的粗面馕,和两盘美味的“达津”。 
  第二天兴致勃勃地逛茶畹。领路的就是改宗伊斯兰的葡萄牙囚犯。他虽然其貌如狼,但接触了半天我发现,其实他性格内向。他的狼脸上,有一双眼睛稍带迟疑的神情,那眼神是诚恳的。 
  祖先是个摩尔,我想,他说的是摩里斯科吗? 
  我问:兄弟,什么是摩里斯科? 
  他说:就是我们。一些先关在监狱里、然后又被驱赶的囚犯。 
  我们随着狼脸,在集市上闲逛。 
  他说:他在监狱里,一直梦见一个山中小城。可能是因为孩提时,在祖母常哼的摇篮曲里有过一个山中小城。那座小城坐落在一片苍翠的山里,那座山像一个马蹄。出了监狱他就渡海来到了摩洛哥。当他一眼看见茶畹时,就觉得自己梦中的地方到了。 
  ——这样的话,后来我一再听不同的人、主要是听西班牙人讲过。失去了家乡的人循着梦的指引,最后到达了某个地方。这种故事诱人捉摸。我不由得对茶畹另眼相看。茶畹,它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小城呢? 
  本来打算跟他去爬山崖上的方塔,结果走走谈谈,一天时间都花费在旧城里。 
  白房子,蓝屋门,婉蜒的小街,蛛网般的老城。那些迷宫一般的、蓝漆涂染的小巷,怎能使人不着迷呢。居民和菲斯一样稳重又礼貌,但小城却没有菲斯的喧嚣。听狼脸同伴介绍,茶畹似乎正是黧阜山区的代表。它是为了抵抗葡萄牙人的侵略而筑起的一座城。有一座红褐石头的城堡,叫Al…Cazaba(城堡),现在是博物馆。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所有西地中海的列强都来了。它们可真是争先恐后,我暗想,能从对面这些虎狼邻居的尖齿利牙下独立,可见黧阜和摩洛哥都不可小觑。 
  次日继续在茶畹玩。 
  狼脸是个罕见的健谈家。稍微使人不安的是他的相貌装束。他披着一件粗毛的摩洛哥长袍坐在我对面;看不见眼睛,深陷的眼眶里闪着两点亮光。 
  他说这儿有许多圣裔的家庭,他们的姓氏前都冠着“西迪”(Sidi)称号。我猜他说的大概就是我们常用的赛义德(Sayid),人们总是对这个词有不同的读音和转写。摩洛哥的圣裔,都源自穆圣外孙哈桑的家族,他们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或者留名于政治,或者成为宗教长老,把起源于摩洛哥的沙孜林耶教团繁衍向全世界。 
  没听说过阿布杜赛俩目山么?狼脸问,那是沙孜林耶的圣地。 
  他显然已经深深进入了这个世界。 
  转悠的圈子,扩大到茶畹的外围。牛角状的山洼当中,深陷处流淌着一道湍急的激流。它轰轰地冲撞着石头,溅起的水沫如白雪一样。 狼脸一路上滔滔不绝,兴奋时他喜欢不开口,只是使用有力的手势。等我们看惯了那条河,并且对那条河的湍急丰沛渐渐刮目相看、终于感到吃惊以后,他先用手指指眼睛,然后把手用力指向湍流。 
  “AlRahmanu!……”他大声地赞叹着。 
  这个词是真主的美名之一,含意是“慈悯”。我明白他是说,这条河和这个叫做茶畹的天地,是赐予他的、真主的恩惠。 
  确实如此,这座山里不但有水量丰沛的溪流,而且,狼兄弟告诉我们,眼前这座牛角状的大山底下,完全是一个空洞。河水在地下奔腾,夜里能听见整座山都轰然有声。地下河从地底一直通到山的那边,饮之不尽,汲之不竭。 
  为了上山,要几次跨越急速的溪流。一个接着一个的磨坊,架在跌滚而下的溪水上。系着红白条裙子的柏柏尔妇女,浑身粘着面粉忙碌着,磨面或者烤馕。遥远的伊拉克此时正是战云密布,这使人看着眼前的安宁,有一种心疼的感觉。在一个山涧旁的空场上,一群摩洛哥小孩叽叽喳喳,正起劲地摆弄一个花架牌子。 
  那牌子上,用鲜花拼着一行阿拉伯文:“节日吉庆和幸福”。读着我想,刚结束的古尔邦节,想必一定使孩子们很快乐。 
  3—Mor/sco 
  十五世纪末,时不我再,国运衰微,绵延八百年已到苟延残喘的安达卢斯时代,前定已经到了终结之日。 
  、 
  1492年,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投降了。清真寺顶上的月牙被拆下,换成了天主教的十字架。按照著名的格拉纳达受降条约,交出宫城之后,末代君王波阿卜迪勒将受到优待;所有穆斯林将保持信仰的权利。 
  在这份条约中,签字的天主教国王信誓旦旦。最重要的一款大致有这些内容: 
  ——国家保证摩尔人国王及其臣民按照自己的法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