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纪之坝--一部关于三峡工程纪实文学-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其它地区的人民一样,三峡库区人民与贫困作过斗凶,甚至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更多;然而,越想摆脱贫困却愈加贫困,越呼吁上级领导关心支持却愈得不到关怀支持;三峡人民很焦急,焦急了40个春秋;

        三峡人民很悲观,可悲观不能填饱肚子,要生存,还得自力更生;

        三峡人民很失望,可失望又能怎样?天上又不掉下“金苹果”……

        贫困犹如锁链,捆绑着三峡人民的心;贫困的怪圈罩着三峡库区,何时可以解除呢?

        ●“不三不四”:三峡库区经济现状

        “不三”的这个“三”指的是夭折了的三峡省;所谓“不四”指的是四川省。“不三不四”四个字连起来,缀成三峡库区人民的心底悲哀:既不能指望三峡省,也不能指望四川省,与之奈何?

        三峡省,本来是有指望的,可事实上成了泡影。三峡库区属四川省管辖的涪陵和万县地区,属湖北省管辖的巴东、秭归、兴山县及宜昌县三峡坝区一带,自三峡工程五十年代开始叫唤上马至今,国家的投资几乎为零。鉴于上述地区是被划定的水库淹没区,湖北四川两省的重点工程项目,即使原定上马的也撤销了,

        更不用说新的投资建设了。

        一份统计资料表明:三峡地区的工农业人均产值在解放初期,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50年代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60年代则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到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这儿的情况更糟,人均产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不少县甚至不以全国平均水平的25%。

        譬如万县地区,自1980年至1984年,总共才投资7000万元,一个地区呀,这点钱能顶什么用?

        据了解,从1984~1987的几年里,三峡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309元、360元、376元和432元,增长是在增长,可长得令人可怜。全国平均相同年份的人均水平分别是:547元、654元、752元和867元。由此可见,全国人均国民收入是递增,而三峡地区却是递减。贫困,便不难想见了。

        涪陵地区的经济状态如何呢?

        我这儿有一份统计资料:1988年预算内国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全省和全国水平低36。4%和49。4%;资金利税率分别低1。6和7。36个百分点;1989年人均财政收入仅69元;1988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683元,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596元和678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7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29。4%和44。4%;1989年农业人均纯收入为425元,比全国、全省分别低29。4%和13。9%。

        据了解,涪陵地区从解放到1987年的37年间,国家安排在原9县1市(包括黔江地区5县),609万人口居住的2。97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预算内的预算投资总共不到7元,人均仅100多元,较全国全省同期低许多。试想,这种严酷的现状,能怨涪陵人民不刻苦努力吗?摆脱贫困,你手里无钱,天上能掉下一个工厂么?

        ●“不上不下”:三峡库区人口现状

        “不上不下”,乃三峡库区人民对三峡工程久拖不决的讽喻和抗议。一项工程论证争吵长达40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世界之最。

        在长久的难捱等待里,贫穷归贫穷,可三峡库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不比全国平均指标低。所谓“越穷越生,越生越穷”,大抵算得上是困绕着人民共和国的又一个怪圈——人口怪圈。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预测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对全球问题尤其是“人类困境”问题尤有研究。其发起人贝切伊发动和组织世界各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就“人类困境”撰写论著,以“罗马俱乐部”的名义公开发表。自70年代以来,“罗马俱乐部”先后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人类处在转折点上》、《重建国际秩序》、《人类的目标》、《能源,倒过来计数》、《第三世界,世界的四分之三》、《深渊在前》、《人的素质》、《未来一百页》等一系列轰动全球的报告。

        “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困境”性质的分析,透彻入理。首先,它认为“人类困境”,是人类缺乏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生存智慧、自我调节机制、动态平衡的危机。

        “罗马俱乐部”列举的“人类困境”种种表现,引人深思:第一种表现是人口爆炸。

        贝切伊把人口迅速增长叫做不治之症的癌症转移。

        贝切伊说,在公元初,地球上还只有2-3亿人;到了公元十四世纪时,黑死病曾使人口明显下降;在发现美洲时,世界人口还不到5亿;在十八世纪中叶,世界人口约为7亿;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人口近9亿;1830年增加到10亿;进入二十世纪,1900年的人口为16亿;1925年为20亿;1962年为30亿;1975年为40亿;1980年为45亿;估计到200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63亿。

        贝切伊指出:伴随人口爆炸,还有个人的消费需求的爆炸,人口增长加上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得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直线上升,在本世纪内,这种压力增加了70倍。估计到2000年时,60亿居民的需求将超过1900年600亿消费者的需要。“人类困境”的第二种表现是,完全缺乏计划和规划,用以满足世界各国广大群众的生活必需并保证他们的一般生活。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居民在绝对贫困和危难之中。据统计,世界人口吃不饱的有五点七亿人;在发展中国家,有4。5-5亿人严重营养不良;难民有1500万;第三世界中失业者达2000多万人;在世界各国,还有成人文盲;住房不足的有10。3亿人;失学儿童多达2。5亿……

        “人类困境”另一种表现,是生物界受到劫掠和退化,支持着人类生活的四大主要系统——农地、牧场、森林、渔业——正在开发过度,全球生态系统受到了人类的劫掠和污染带来的威胁。“人类困境”的表现还有其它七种,就不一一介绍了。我们只要记住米都斯等人提交的一份惊扰全球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就够了。它是70年代“罗马俱乐部”提交发表的第一份耗资25万美元的报告,被誉为“70年代的爆炸性杰作”。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面对我们的三峡库区吧,看看这儿的人口爆炸当量足也不足——

        丰都县城,解放初期人口只有几千,现在已发展到3万人。县城占地面积0。9平方公里,过去这样,现在还这样,现人均占地仅有30平方米左右,不到国家规定的一半。

        秭归县城,游人一爬上这座古老的归州镇,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挤:房屋窄,街道窄,人却很多。无论你走在哪里,都会见到一堆一堆的人群。这个县城还不象丰都,丰都县城地面基本是平的,而这儿的房屋却多半是建在坡上,一万多人聚集在这“巴掌”大的地方,焉能不挤?

        巴东县城的地皮紧张是全国闻名的。从古至今,那“一条街”式的城镇建筑颇具特色:一半建在山坡上,另一半则高高地悬在半空,赖砖石砌成高耸的石头或钢筋水泥柱顶着,被游人戏称为“吊脚楼”。不谈人口生存现状,单看城镇住房条件,你就可猜到个大概。

        长江三峡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沿江几十座城镇,因为没有适合开垦的住宅地基,各个城镇从解放至今,面貌变化几无感觉。而人口,则由解放初期的几百万,剧增到现在的1800万,实在令

        人惊叹。

        三峡地区,包括四川的涪陵、万县,湖北的宜昌地区、宜昌市和鄂西自治州的巴东县,共30个县、市和一个省辖市。85%的面积是丘陵山区,30个县中,有24个县是中央和地方挂了号的穷困县,每年吃掉国家财政补贴3亿多元。说得丑一点,这一地区解放前农业生产大部份处于“力耕火种”状态,只有沿江一些码头经济稍为发达。全国解放时,整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只有1。19亿元,基本上没有工业这个词儿。

        还是作个比较吧:

        1984年三峡地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510元,居全国第25位,农业人均产值288元,居全国第28位。

        尤为严重的是:全地区尚有30%-40%的农民(500-6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有269万人和23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还有困难;还有140多万人患有严重的地方病,过着贫病交加的悲惨生活。

        三峡贫困户的一般状况如下:

        (1)食不饱腹(粮食不够吃),常年无油吃,有时连盐巴也吃不上;

        (2)衣不暖体,暖季无替换衣服,冬天没有棉衣,几口人合盖一条被子;

        (3)住房不蔽风雨,有的无房宿息在岩洞、窝棚之中;有的有房但很破烂,漏雨透风;

        (4)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无钱买农药、种子、化肥,

        简单再生产都无以为继;贷了款又无力偿还,越贷越穷,越欠越多……

        作为一个食可饱肚,衣还富余的中年男人,我走在三峡地区的山水之间,耳闻目睹之后,心情异常沉重。纵观三峡地区,一个“穷”字、一个“愁”字,一个“盼”字,可览括尽矣。

        穷愁僚倒的三峡人,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心底的企盼和渴望油然而生,他们由衷地呼唤:

        “快上三峡!快上三峡!”

        ●故土淹,何处再安家

        按照175米正常蓄水位方案,20年一遇回水终点在巴县木洞镇,距坝址565。7公里,水库面积1084公里,其中淹没陆地面积为623平方公里。

        水库淹没范围,涉及湖北宜昌、秭归、兴山、巴东;四川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县、万县市、忠县、石柱、丰都、涪陵市、武隆、长寿、江北、巴县等县市;此外还有重庆市区部份河滩地。

        主要受淹情况:

        20年一遇回水线以下,淹没涉及2市11个县城。全淹或基本全淹的和秭归县城、兴山县城、巴东县城;大部份受淹的是云阳县城;部份受淹的有万县市、涪陵市、忠县和长寿县城。13个城

        市在册总人数为47。19万人,淹没线以下需迁移人口为28。52万人,占60%。

        搬迁人口最多的是万县市,13。4万人;最少的是秭归,为1。04万人;大部分城镇为1。5~3万人。

        其次是集镇:受淹没影响的有140个,在册总人数为15。14万人。全淹的集镇106个,部分受淹只34个;共需移民10。78万人,占71%。

        农村受淹情况:

        据统计,总受淹农村人口为33。26万人,分散在19个县市的331个乡,13539个村,5269个村民组。

        受淹耕地为35。69万亩,其中水田1107万亩,旱地24。62万亩;柑桔地7。44万亩。受淹耕地1万亩以下的有宜昌、兴山、巴东、巫溪、万县市、石柱、长寿、武隆、江北、重庆市区10个县市;1~3万亩的有秭归、奉节、万县、丰都、巴县5个县;3万亩以上的有巫山、云阳、开县、忠县、涪陵市5个县市。

        三峡水库要全淹8个县城,涉及人口、房屋、工业、商业诸多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复杂问题,有28万多人思想工作要做,谈何容易啊!

        全淹8个县城,就得重建8个县城,比原来住房条件要好,比原来的住房要漂亮,否则,谁甘心情愿迁移故居?

        全淹106个集镇,也不是闹着玩。10万多人都是吃商品粮的主儿,在攀比思想十分严重的中国,谁乐意吃亏?

        最难的还是农民:30多万人要被迫远离故土,其困难远不知要比城镇搬迁大多少倍。城里人,受淹之后国家要给饭吃,给工作干,照样干不干都拿工资,永远是上等公民;

        农村人却生得“贱”:过去是人民公社,拿“工分”过日子;如今虽包产到户了,可这穷乡僻壤,有啥可包呢?祖祖辈辈用血汗开垦出来的一点好田、好地,靠省吃俭用几经努力营造的赖以生存的住房,有朝一日将被江水全部淹掉,心头会是个啥滋味?

        田地房屋被淹,国家当然不能也不会坐视不管。但那点补偿贴到底是几多,谁也不清楚;即便到了手,你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了,靠土地养育的人今后还怎么活呀?

        “故土淹,何处再安家”?

        ——这是三峡库区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

        ●建三峡,移民费用知多少

        三峡库区按1985年实物指标,直接淹没人口72。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29万人,农村33。26万人,计划在20年内分批分期迁安完毕;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农村淹地不淹人生产安置人口、城镇迁建占地、随迁及功能调整、常住无户籍人口及机械增长人口等,至2008年,规划迁安总人口将达到113。18万人,其中建房人口85。45万人。

        按照《三峡工程移民政策和迁建补偿标准》有关规定,全库

        淹没处理补偿投资总额为110。61亿元。

        其分项投资如下:

        (1)农村移民安置费28。63亿元

        (2)城市迁建费32。10亿元

        (3)集镇迁建费6。49亿元

        (4)工厂迁建费18。95亿元

        (5)库区交通复建费5。64亿元

        (6)电站补偿费1。54亿元

        (7)输变电工程复建费0。46亿元

        (8)小型工副业补偿费0。55亿元

        (9)通讯线路复建费0。46亿元

        (10)广播线路复建费0。05亿元

        (11)文物古迹迁移发掘费0。4亿元

        (12)库底卫生清理费0。07亿元

        (13)库底林木清理费0。01亿元

        (14)智力投资0。95亿元

        (15)勘设、科研、行管费4。77亿元

        (16)预备费9。54亿元

        几点说明:以上投资,直接用于城乡移民安置占61%;专业设施迁建费占25%;预备费、勘设、科研、行管、智力投资占14%;

        在移民安置费中,分项比例如下:

        农村人均6045元,其中建房搬迁费2100元,生产;安置费3945元;设市城市人均8500元,其中建房费3950元,其它如基础设施及市政工程费4550元;县城人均67500元,建房费为3400元,其它费用4100元;集镇人均5000元。

        按照总体规划,移民进度和全年投资是这样安排的:

        正常蓄水位175米,坝顶高程185米,按照“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方案,初期运行水位156米,移民高程为160米。根据施工和发电要求,现计划用20年时间将移民全部安置完毕。其中以4年时间作好移民前期工作,用12年时间迁完160米以下移民;再以4年时间迁完160以上移民。

        经逐县分年平衡,每县市年迁移人数最多不超过8000人,年投资1~12年内,最少1。5亿元,最多4。5亿元;移民投资的高峰,将会在大坝围堰发电之后。

        以上是移民投资费用的总的情况,百万移民,百亿资金,人均计算下来,每人头上国家要投资万元左右,这是确定上三峡时核算的最早移民费用,因这几年的“物价指数”,现移民费用涨到了400个亿!为防止超标,国家制定了“包干”政策,总共就这么多,再不给了,也给不起了!但中国的事情,许多情况下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和测算的。移民,不是做买卖,不是1+1=2即么简单。要不,三峡工程怎会一拖再拖、一议又议再议呢?

        ●日本人说:三峡工程80%的问题在移民

        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电部长钱正英与三峡工程打交道几十年,作为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组长,她对百万移民的艰巨性认识尤其深刻。早在1985年的移民规划座谈会上,她就首先告诫与会者:

        “我认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首先在于移民。三峡工程规模很大,三峡工程的技术问题是具有世界水平的,但最具有世界水平的还是移民。在决定三峡工程的各种因素中,我认为移民工作是决定三峡工程能不能做、能不能建成、能不能完全成功的首先的一个关键”。

        “三峡移民工作的问题在哪里呢?我觉得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可以负担;另一方面是人民要有前途。这第一方面,如果我们为了搞好移民工作,好比现在按照移民30万人、50万人,要在100亿、200亿、300亿,那么,国家不能负担;这个工程就不能做,没有办法做到;另一方面,一定要做到人民有前途。就是讲,库区的移民,不光是一时能够安置,搬了家暂时有得修建水坝的计划,富兰克林河是澳大利亚仅剩的一条河水可以自由流动的河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