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奇与正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提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奇正,在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它用奇正的观点来解释进退、攻守、众寡、将帅、营阵、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军事问题,大大发挥了孙子的奇正学说。如它指出:〃凡兵,以向前为正,后却为奇〃;〃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大众所合为正,将所自出为奇。〃〃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等。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紧密联系起来阐述,指出〃奇正者,所以致敌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但教诸将以奇正,然后虚实自知焉。〃〃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李卫公问对》非常重视阵法训练。主张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达到在战斗中〃斗乱而法不乱〃,〃形圆而势不散〃,〃绝而不离,却而不散〃。它重视训练方法,认为〃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
  强调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练,〃汉戍宜自为一法,蕃落宜自为一法,教习各异,勿使混同。〃它还提出了由单兵到小分队,由小分队到大部队的训练程序,即由伍法而队法而阵法。对于方阵、圆阵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尤其对李靖创造的六花阵,明确指出本于诸葛亮八阵法,〃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凡立队,相去各十步;驻队去前队二十步;每隔一队,立一战队。前进以五十步为节。角一声,诸队皆散立,不过十步之内。至第四角声,笼枪跪坐。于是鼓之,三呼三击,三十步至五十步以制敌之变。马军从背出,亦五十步临时节止。前正后奇,观敌如何。再鼓之,则前奇后正,复邀敌来,伺隙捣虚。此六花大率皆然也。〃《李卫公问对》对古代兵法的源流进行了总结归纳,它认为古代兵法〃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即:〃《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它对古代重要兵法进行了评述和发挥,其中有许多独到见解。如对《孙子》〃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解释不囿于曹操等旧说,并批评他们用力量的强弱来解释是〃不悟攻守之法也〃。指出〃谓敌未可胜,则我且自守;待敌可胜,则攻之尔。非以强弱为辞也〃。对于攻守问题,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等等。
  《李卫公问对》也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认为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不可归结为单纯的一个原因,〃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它还认为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强弱、优势、主客都处在变化之中,〃'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它注重人事、反对迷信,指出〃后世庸将泥于术数,是以多败〃,〃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但是,它又不主张废弃阴阳术数,认为这是〃使贪使愚〃的诡道之术。
  《李卫公问对》是《武经七书》之一,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也存有一些明显的封建糟粕,如对李勣的明黜暗用的封建权术;它提出阴阳术数为诡道之术,若用来作为欺骗敌人、团结内部的一种战术,尚有可取之处,若用它来愚弄本部士卒,便是封建的愚兵政策。它的〃教正不教奇〃的论点,也有很大的片面性。明何良臣曾批评它说:〃奇而不教,则号无以别,变何以施?〃(《阵纪·奇正》)
  《李卫公问对》,宋初有《兵法七书》本,后又有麻皓年注释本。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诏令校定《孙子》、《李卫公问对》等七书为《武经七书》,镂版刊行。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载,宋代曾刊印过《李卫公问对》三卷单行本。但北宋之前的版本今不可见。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武经七书》本。此后众多丛书本及清刻、清抄本,大多源于此本。现存比较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讲义本、明刘寅直解本、清朱墉汇解本。建国后主要的研究成果有吴如嵩、王显臣的《李卫公问对校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和《李卫公问对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第二章兵法类中

  第一节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作者不详。明刻《武经总要》附刻本只题豫章新斋李鼎长卿订。本书明宣德年间(1426-1435)杨士奇所著《文渊阁书目》始见著录,继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行军须知》二卷,并注明〃不著撰人并时代〃。关于本书的成书时代,清乾隆时期,卢文绍在其校刻的《补辽金元艺文志》中著录为元代作品,仍注释〃不知撰人〃。民国年间陆达节编《历代兵书目录》和《中国兵学现存书目》均袭卢说。据现代人从内容、版本等方面考证,它实属宋代著作。著名目录、版本学家王重民认为,〃当撰于北宋仁宗或神宗之世。〃(《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兵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版)研究科技史的学者王若昭经过进一步研究认为,〃《行军须知》一书约撰于北宋仁宗庆历八年后至皇祐六年(即1048年至1054年)间,比《武经总要》的撰成时间估计晚十来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上述观点甚有道理。以宋本为底本重刻的明正统刊《武经总要》附刊本《行军须知》的全称是《武经总要行军须知》,明人李进并在序言中说:〃予尝读《行军须知》之书,观其编为附录。〃说明《行军须知》一开始就是以附录形式存世的。因此,宋元诸家书目都记载有《武经总要》,而不见著录《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分门别类辑录历代兵法言论、用兵事迹,尤其重视辑录宋代的战争实例。每篇之前有引言,概述本篇要旨,阐述作者的看法。如《选士》引言:〃兵法曰:虽有虎狼之将,必籍豺犬之兵。将虽智勇,御敌攻讨,不能独取其胜。
  将不得兵,如鸟无翼;兵不得将,如虎无头。是故将得兵而有势,兵得将而有勇。《汉书》曰:指纵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汉将霍去病以智勇之士聚为爪牙。夫不选不精,则自败之兆也。诸家之法,并有选士之篇。士有老少、勇怯、强弱、材伎、贵贱、仁义、乡俗之性不同,用之各有所长,故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太公曰:选士之法,因能授职,各取其长。兵法曰:贪者守财,廉者主赐,仁者纳降,辩者通使,谋者(此处缺文),怯者守门,勇者破敌夺隘,健者抢关采报,聋者善视,瞽者善听,各取其性所用,为其股肱羽翼,自然之道。统军领众,贼垒相望,昼夜相守,争一时之胜,军需之要,缺一不行。今具选士一十五条,不可不明察也。〃每篇之后又有一段总结性的结束语,进一步点明本篇主题,阐发作者的思想。如《诫将》篇最后说:〃右已(以)
  上二十一条,为将之规矩模范耳。惟在存神立志,报国推功,深谋远虑,遇敌不可轻发;谋不深,事多轻发,即为敌所料,机事不成。兵法曰:不见其利,不可先兵。〃《行军须知》共二卷(明嘉靖三十五年贾应春刻单行本不分卷),十五篇,二百七十四条。具体篇目如下:上卷:诫将第一,凡二十一条;选士第二,凡十五条;禁令第三,凡五十九条;选马第四,凡十五条;讲武第五,凡四条;明时第六,凡十二条。
  下卷:渡险第七,凡二十六条;安营第八,凡十八条、料敌第九,凡十七条;布战第十,凡十九条;守城第十一,凡二十二条;攻城第十二,凡十二条;间谍第十三,凡二条;入伐第十四,凡二十一条;受降第十五,凡十一条。
  《诫将》主要讲将帅要戒除各种弊端,而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选士》主要讲选士的意义、原则及各种人材的使用方法。《禁令》主要讲行军作战中的各种纪律禁令及对违令者的处置措施。《选马》主要讲军马的挑选、养护。《讲武》阐述训练的意义和方法。《明时》讲出兵作战要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渡险》讲行军作战涉险渡隘之法。《安营》讲安营扎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料敌》讲侦察判断敌情。《布战》主要讲各种条件下的布阵作战及其利害得失。《守城》讲守城之法。《攻城》讲破城守之法。《间谍》主要讲慎用间谍。《入伐》讲进入敌境作战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受降》讲受降时要注意防备诈降阴谋。
  《行军须知》既有对前人优秀军事思想的辑录和阐发,又有对宋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如在将帅修养方面,强调将帅要〃宽仁容众,厚德待士,推贤荐能,深谋远虑,闻斗不忧,见斗不惧,明天时,知地利,和颜色,察人情,喜怒不形,谗佞不听,纳其有德,施赏功不报私仇。〃(《诫将》)要关心爱护士卒,与其同生死共患难。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祸。主张将在外,要有临机决断权。在人材的选拔使用方面,强调扬长避短,人尽其才。认为〃良匠无弃材,良将无遗士〃,〃士无贵贱、高下,有一德而可用矣。〃(《选士》)在训练方面,强调训练的重要作用,认为〃兵不教不可以出战〃(《讲武》)。在作战指导方面主张〃见利则进战,知难则退守〃(《料敌)》。
  目的是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能使士卒不劳而获其利〃(《料敌》)。它针对宋初以来实行将帅出征按照朝廷定好的阵图死板作战的教训,特别重视对各种军事原则的灵活运用,在许多篇的结束语中都强调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活用兵法原则,如《布战》篇最后指出:〃右以上布阵作战之法,陈其大略,又在临时观敌众寡,军势勇怯,将士同心,天时顺,地利便,战必胜矣。〃又如《守城》篇后说:〃更在临时取其利便〃,〃变其虚实,临机应变〃。它还总结了与西夏作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奇伏反奇伏的战法,以及防敌诈降的措施。
  《行军须知》不仅记录了宋代的军事思想及战争情况,而且记载了宋代的火器和使用方法。其中颇有价值的有不见于宋代其他史籍记载的火筒,以及〃用床子驽放火箭及火炮〃的方法等,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重要的军事科技史料价值。明李进称其〃深切著明,非他书可比〃(《武经总要行军须知序》)并被《永乐大典》、《武备志略》等书收录。明吕坤在《安民实务》中规定其属下将官要人人精晓《行军须知》。
  《行军须知》的版本源流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武经总要》附刻本。其宋刻本已不可见,现存最早的是明正统四年(1439年)李进刻本,继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李赞刻本和明金陵书林唐富春刻本,这两种刻本又增附《百战奇法》二卷。明嘉靖刻本更名为《武经要览行军须知》。二是单行本。作为单行本行世是在明初。现存明初单行刻本只残存下卷(见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兵家类》),另外有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贾应春刻单行本行世。

  第二节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撰。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浦城)人,生活于宋神宗、徽宗年间。他好学古兵法,元丰五年(1082年)以〃对策〃长于论兵得官,授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历任武学博士、徐州教授、富阳(今浙江富阳)县令、沧州(今河北沧州市东南)通判、庐州(今安徽合肥市)通判等职,卒年七十三岁。其文雄快踔厉,风发泉涌,深得当时大诗人翰林学士苏轼的尝识,于元祐四年(1089年)向朝廷奏荐,加授〃承奉郎〃。五年又以去非所撰《备论》奏进,荐为馆职,未获准。何去非参加过《武经七书》的校定,其军事著作除《何博士备论》外,还有《司马法讲义三卷》、《三略讲义三卷》,这后两种,可惜今佚。
  《何博士备论》简称《备论》,成书于北宋元祐年间,南宋《遂初堂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以及《宋史·艺文志》等书目均有著录。关于本书的卷数各种版本和各家书目著录有所不同,成书较早的《遂初堂书目》未著录卷数,《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十四卷,而《明辨斋丛书》、《子书百家》、《百子全书》则作二卷,《四库全书》、《指海》、《浦城遗书》、《长恩书室丛书》、《半亩园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和明抄本又作一卷。关于篇数,苏轼荐状称二十八篇,现存各种版本均为二十六篇,佚二篇。有的版本在目录中虽然著为二十七篇,多〃邓禹〃一篇,但实无内容,如台湾版《中国兵学大系》影印本,〃邓禹〃下注说:〃缺,谨按,张氏《爱日精庐藏书志》有此一篇,系从陈君子准处所录,附注其目于此。〃今存二十六篇的篇目是:六国、秦、楚汉、晁错、汉武帝、李广、李陵、霍去病、刘伯升、汉光武、魏上、魏下、司马仲达、邓艾、吴、蜀、陆机、晋上、晋下、苻坚上、苻坚下、宋武帝、杨素、唐、郭崇韬、五代。
  《何博士备论》是一部评论历代用兵得失的兵书。作者有感于北宋王朝积弱积贫的衰败形势,为适应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图强,重整军备的需要,对战国至五代各王朝的兴亡成败和重要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以古喻今,从中寻求历史借鉴。每篇以引一朝或一人事迹为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评论,然后历数古代正反事例,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所以书中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作者的军事思想。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认为战争是客观存在的,〃兵有所必用〃,〃有所不必用〃,当战则战,当止则止,关键要根据〃顺逆之情〃,〃利害之势〃来决定。〃忘战〃、〃恶兵〃会丧权辱国,〃乐战〃、〃穷兵〃也会有败亡之祸,〃有以用而危,亦有不用而殆〃(《汉武帝》)。主张〃兵以义举而以智克;以顺合而以奇胜。〃(《苻坚》)在战略决策方面,强调要考虑根本〃利害〃,全面分析天下形势和民心的向背。他以六国为例,阐述了不要〃战所可亲,忘所可仇〃,要联合与国,共同抗敌的道理。以楚汉为例,说明〃形势〃和〃民心〃的重要,指出刘濞失败的原因是,政治上没有得到〃亡汉〃的民心,军事上没有采纳〃取梁〃〃据洛〃的方略。在作战指导方面,反对侥幸取胜,主张要先计而后战,〃度有功而后动〃;作战要〃因事设奇,用而不穷〃;要善于捕捉战机,机未至不可动,机已至不可失,认为用兵最忌没有奇变;主张集中兵力,反对把用兵看得很容易,麻痹轻敌,指出:〃众而恶分与寡同;强而易敌则与弱同。出于众强之名而居寡弱之实者,其将皆可覆而取也。〃(《苻坚》)他还认为弱能胜强,其原因是弱能思奋,强则易懈,所以胜败不在多寡,在有节制,使百万若使一人者胜。对于兵法的学习和运用,他以霍去病为例,详细论述了学法不泥法、缘法而生法、离法而会法的道理,指出:〃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霍去病》)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要加强纪律,反对徇私情。他以李广为例。说明纪律的重要,认为李广是难得的将才,士卒也都拥戴他,但最后败在纪律松弛上。指出:〃先王之政不求徇人之私情,而求当天下之正义。正义之立在国为法制,在军为纪律。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军队纪律〃号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李广》)要求将帅要有智有勇,认为〃智而无勇则遇勇而挫;徒勇而无智则遇智而蹶。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
  然后以战必胜,以攻必取。〃(《杨素》)他还认为真正的智是〃谋夫策士〃组成的智囊团,主张要向刘邦那样收人之智而任之不疑。
  《何傅士备论》从军事的角度、战略的高度评论历史人物,史论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敢于否定旧说,提出自己的见解,是一部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