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饶,携其先人藏书数种,内有此书原本,因重校一遍,始知篇中错杂重复之处,为后人所窜入,而原书本来是融会贯通的。当时筹防吃紧,到处戒严,韬钤攻守之术,尤为救时良剂。于是,他据原本重录一份,与旧本相校,将后人窜入的十三条,删其重复,另记于后,以资参览。这就是所谓的秦校本。本书被收入《畿辅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宝兴堂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翻刻、山西育才馆于民国9年(1920年)翻印。这些不同的版本,或以秦校本为底本,将窜入的十三条附于书后,如山西育才馆铅印本;或以旧抄本为底本,但在后人窜入的内容后面一一注明〃秦校原本无此条〃,如《畿辅丛书》本即如此。
第四节兵谋与兵法
《兵谋》一卷,清初魏禧撰。魏禧事略见本书中编第十三章第八节。
《兵谋》是一部辑录《左传》用兵谋略的兵书。魏禧认为:〃凡兵有可见,有不可见,可见曰法,不可见曰谋。法而弗谋,犹搏虎以挺刃而不设阱也;谋而弗法,犹察脉观色而亡方剂也。〃所以,他很重视用兵之谋和用兵之法,便把《左传》中的有关〃谋〃和〃法〃的史实进行剖析梳理,综合归纳,编成《兵谋》和《兵法》二书。
《兵谋》概括出了《左传》中的三十二条用兵谋略:(1)和,上下礼让,同心和睦;(2)息,息民养战;(3)量,度量敌我;(4)忍,忍辱含垢,以图大谋;(5)弱,示弱骄敌;(6)弱而示之强,以震慑敌人;(7)致,调动敌人,迫于就范;(8)畏,敬畏,优而不恃,胜而不骄;(9)防,防敌谋我;(10)需,迟缓以老其师;(11)疾,急速乘敌之隙;(12)久,持久固守要冲;(13)激,抑制自己冲动,激怒敌人,使其暴躁,失去常态;(14)断,果断不疑;(15)听,倾听部众贤能的意见;(16)诡,诡诈,知人之诡,我以诡人;(17)信,信用礼节;(18)谍,间谍;(19)间,离间,间而挠之,间而离之;(20)内,内奸;(21)衅,间隙,乘敌之隙;(22)逼,以势逼敌投降,不战而胜;(23)与,与国,国家之间结盟共同抗敌;(24)胁,胁从,逼迫敌人听从我调动;(25)假,假借占卜、神鬼、物象等蒙骗敌人;(26)名,师出有名,执义循礼;(27)辞,辞令,以辞令赢得战争胜利;(28)备,戒备,未战备战,未败备败,有备无患;(29)法,赏罚之法制;(30)同,与士卒同甘共苦;(31)本,以民为本,修其本以胜敌;(32)保,保障胜而不败,保卫胜利果实。
每条谋略之后辑录《左传》中有关战例若干条,每条战列都一一注明了《左传》上的年份,便于查找。如〃弱〃条下辑录了〃文公退三舍以骄子玉(夹注:僖廿八。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等十全条战例故事。从全书看,里面也夹有辑录者的观点,如〃听〃条下指出:〃或听于众,或听于贤,或听于能,或听于尊;不听则败,听于私则败。〃等等。
本书既是读《左传》的札记,又是讲谋略的兵书,对研究《左传》中的谋略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昭代丛书丁集新编补》收录有此书,书后有吴江沈茂德《兵谋跋》。
《兵法》一卷,魏禧撰。《兵法》是一部辑录《左传》用兵之法的兵书,其体例同《兵谋》,每法之后辑录《左传》中的有关战例故事,并注明《左传》中的年份。本书将《左传》中的用兵之法归纳概括为二十二条,即:(1)先,先声夺人,先发制敌;(2)潜,隐蔽袭敌;(3)覆,埋伏乘敌;(4)诱,示弱诱敌;(5)乘,乘敌不意,攻其无备,如乘于未阵,乘于半济等;(6)衷,分割包围;(7)误,多方误敌;(8)瑕,罅隙,攻敌簿弱之处;(9)援,声援,兵必置援以备不虞,且张其声;(10)分,兵必分道,以攻则奇,以守则固,以罢人则逸,以息民则不劳,以备不虞则不败;(11)尝,尝试,试探;(12)险,战必知地之险阻;(13)整,军容严整;(14)暇,示闲暇造成敌人判断失误;(15)众,示众慑敌;(16)简,简选精锐;(17)一,统一进退号令;(18)劝,激励士气,劝道有四,曰恩,曰威,曰忿,曰身;(19)死,拼死作战;(20)物,以物助战,兵之变无所不有,故物无所不备;(21)变,权变,因敌制变;(22)将,统率将领的方法。
该书把《左传》中的用兵之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类,为研究《左传》的军事思想提供了一些方便。此书收录在《昭代丛书丁集新编补》中,书后有吴江沈茂德《兵法跋》。
第五节读史兵略
题清胡林翼撰。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一作润之或咏之),湖南益阳人。清道光进士,曾授编修。道光三十年(1850年)署贵州镇远知府,镇压苗民和李元发起义,制定保甲团练条约。第二年补黎平知府。咸丰三年(1853年)镇压瓮安榔军斗争。咸丰四年(1854年)补贵东道员,率地主团练赴湖北、湖南等地镇压太平军。同年迁四川按察使,调任湖北。咸丰五年(1855年)配合曾国藩湘军攻江西九江、湖口。旋为湖北布政使,率部援武汉。后以其破武昌有〃功〃升任湖北巡抚。咸丰七年(1857年)与湖广总督官文派兵援安徽庐州(今合肥)。次年复同官文派兵犯安庆,图庐州。
咸丰九年(1859年)元月出驻黄州,整理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年)元月,驻太湖,分兵济饷。接着因太平军入鄂,急忙派兵回援武汉,又遣军助攻安庆。同年6月,太平军抵武昌县,他亲自率部返救武昌。9月5日所遣之军攻陷安庆,清廷赏胡林翼太子太保,30日在武昌呵血而死。
胡林翼的军事生涯就是镇压农民起义的生涯。他自1854年始,一直到死,始终在镇压太平军的第一线,何暇编纂《读史兵略》这样大部头的兵书呢?实际上,《读支兵略》是胡林翼召集幕僚汪士铎等编纂的。汪士铎,原名鏊,字振庵,别字晋侯、梅村,号悔翁、芝生、无不悔翁,江苏江宁(今南京)人。清道光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逃至皖南绩溪,居山间五年,讲读不辍。胡林翼遣使将其迎入湖北,研究政事得失,从《左传》、《通鉴》中辑录有关兵略的内容,编纂《读史兵略》。汪士铎为总编辑者,还有分辑者胡兆春、张裕钊、莫友芝、丁取忠、张华理。这在胡林翼的序言中有所交待:〃林翼造时多故,过蒙殊恩,畀以疆事,与使相襄平官公同修兵戎于江汉。受任既重,深惟负乘之惧,顾才不副志,略不称心,私窃忧之。戎幕相与从容风议者,辄及二书(引者注:指《左传》、《资治通鉴》),因条取其言兵者,汇而编之,以朝夕循览。〃〃编辑者及门江宁汪孝廉士铎;分辑者,汉阳孝廉胡君兆春,武昌孝廉张君裕钊,独山孝廉莫君友芝,长沙明经丁君取忠,长沙布衣张君华理也。〃编纂《读史兵略》始于咸丰九年(1859年)二月一日,完成于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武昌官署刊行。此刊本所记战史终于五代。《续编》宋元明三代战史于咸丰十年也已编出初稿,准备分卷删定后刊行,〃其宋元明三史亦皆告成,将俟续刊之〃(胡林翼序)。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出版,胡林翼已死。此搞交付给了当时参加编辑的莫友芝。八年之后,即同治戊辰(1868年)莫友芝将旧稿从箱底翻出,并专门写了跋语(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兵家类》,中华书局1983年版)。后又进行详细校理分卷,编为十卷,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刊行。
《读史兵略》四十六卷(一作十二卷),卷一又分上下卷,其资料辑自《左传》;卷二至卷四十六,其资料辑自《资治通鉴》。
其卷目如下:
卷一上:左传。
卷一下:左传。
卷二:通鉴:周纪、秦纪。
卷三:汉纪。
卷四至卷十一:汉纪。
卷十二至卷十七:晋纪。
卷十八至卷十九:宋纪。
卷二十:齐纪。
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梁纪。
卷二十五:陈纪。
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七:隋纪。
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二:唐纪。
卷四十三:后梁纪。
卷四十四:后唐纪。
卷四十五:后晋纪。
卷四十六:后汉纪、后周纪。
《续编》十卷,其卷目如下:
宋纪:卷一:太祖、真宗、太宗。
卷二:仁宗、神宗。
卷三:哲宗、高宗。
卷四:高宗。
卷五:孝宗、光宗。
卷六:宁宗、理宗。
卷七:理宗。
元纪:卷八:世祖、成宗、泰宗。
明纪:卷九:太祖、惠帝、英宗、宪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
卷十:嘉宗、崇祯。
《读史兵略》是一部辑录体编年战争史,与其他兵略类兵书相比有其特点:(1)以年系史。全书以所记战争的朝代及年号为标目,以时间先后排纂战争史料。以往兵略类兵书除茅元仪《战略考》外,多以类书体汇集战史资料,或以兵法区别义类,或以己意论列得失,而《战略考》虽按时间先后编纂史料,但不标具体年代,更不如《读史兵略》详实。
(2)选材以知兵略为标准。凡以谋略制胜,既使没有战场争斗,也一概收录;有的虽然有战事记载,但无谋略可言,亦不收录。清陈庆年说:〃文忠是编,所辑兵事以知略为本,如伐某国取某邑,虽有兵事而无当于兵略者不录;又凡以谋略胜人,但为强兵之至计,虽不必有兵事之可言,而亦必录入。〃(《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3)以战史为经,以地理为纬。作者认为,以兵略为本,而兵略以地理为要。所以对战争发生的地点详加考订,引用前人如胡三省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注释,尤其对古今地名的对比注释较同时代他书为精。陈庆年称〃自古史书,兵事地形之详无过此者〃(《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4)评论得失,深切著明。该书对一般战例只注地理,不作评论,而对于远略奇谋,往往用一句简练的话进行评论,言简意赅,如卷一下〃吴师在陈,楚大夫皆惧〃条,记述子西分析昔日阖闾食不二味,爱军恤民;今日夫差观乐是务,视民如仇,得出吴不会败楚的结论以后,评论说:〃远识可为国监。〃又如卷二〃显王十年〃条,记述商鞅变法,实行之前,悬赏能将三丈之木搬到北门者予五十金之后,评论说:〃按示民以信,非以空言也。〃《读史兵略》虽然系从史书中辑录有关战史资料而成,议论亦不很多,但该书以战争与地理互为经纬,颇具特色;古代象这样以年系史的专门战争编年史也不多见。在清末有一定影响。讲授战史的学者陈庆年给予该书以较高的评价:〃《读史兵略》,其摘录程式,视茅书(引者注:指茅元仅《战略考》)为近而详实过之。上自春秋下迄五代,兵事方略灿然可详;所释今地亦较他书为精;间论其事之得失,每下一句,深切著明,欲讲求此事,取资其中已足致用。〃(《兵法史略学·兵史诸书之大略》)
《读史兵路》初刊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此后,相继有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刊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俪峰书屋刊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排印本,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富文书局石印本、上海绍先书局石印本。《续编》初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湘省学堂重刊。上述各种版本均流传至今。
第六节兵法史略学
陈庆年撰。陈庆年,字善馀,清末丹徒(今江苏丹徒县)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优贡生。始应曾国藩之召,赴南京主修《两淮盐法志》,继应张之洞之召,任江楚译书局总纂,主译西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后,在两湖书院讲授《兵法史略学》。戊戌变法时,详呈〃刊繁文以守约,扫群碎以治要〃等治史方法。作《卫经答问》驳康学。后受端方聘赴武昌,任文事、普通两学堂讲师,主讲中国历史,用章节体新编《中国历史教科书》,又编《列国政要》。此外,还著有《知忘录》、《辽史讲义》等。
《兵法史略学》共八卷(一本只二卷,无《列国盟战》部分),约15万字,由《课程义例》(卷之一)、《春秋时局》(卷之一至卷之二)、《列国盟战》(卷之三至卷之八)三部分组成。作者所说的兵法史略就是战史,即古代的所谓兵略。
《课程义例》是全书的总纲,下分〃兵法必立史略学之意〃、〃兵史诸书之大略〃、〃外国兵史之大略〃、〃讲授兵史之例〃等四个子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建立兵法史略学课程的意义和学习时应掌握的重点。作者认为,〃欲明兵法,先明方略,欲明方略,先明史事,取古今战争得失之数,设身处地以求之,博习其故,可以得实理。〃这就是建立兵法史略学课程的意义之所在。强调学战史必须紧紧围绕方略这一中心,〃兵史所重,重在即史以专求方略,并非舍方略而广览史事。欲治此学,存乎精义穷理,不在记事少多。无略可言即可不习。〃二是评述古今中外战史著作。作者认为,中国以往所编战史著作,虽然用意各不相同,但其体例不外两种:〃一则以兵法区别义类而分隶以史事;一则以已意论列得失而佐证以史事。〃其弊端也有两条,一为〃区别太繁,如检谱角抵,但讲呆法〃;二为〃论列过当,则凭臆说,不贵实形〃。作者比较推崇茅元仪的《战略考》,〃惟明茅元仪《武备志》卷首有《战略》一门,自西汉迄元,皆有崖略,录自史书,但第时代,不分门类,使研究方略者优柔餍饫,自求之,自得之,最为可法。〃但是,他又认为茅氏失之简略,不如胡林翼《读史兵略》详实,所以他尤其推崇胡林翼的《读史兵略》。指出:〃文忠广之录,取《左传》、《通鉴》兵谋兵事为《读史兵略》。
其摘录程式视茅书为近,而详实过之。上自春秋,下迄五代,兵事方略灿然可详,所释今地亦较他书为精,间论其事之得失,每下一语,深切著明,欲讲求此事,取资其中已足致用。〃〃文忠此书异于诸家者,诸家或主兵法,或主论说,不过以史事证之。其所证之史又皆事之一节一目,其义甚细。文忠则以史事为经,而以地理纬之。〃对于外国兵史著作的评论,认为〃欧人著战史最为注意事变,愈大战,域愈广,则其书愈繁。〃欧洲战史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种体裁:〃综叙一事,备其终始,谓之纪事战史,如《近世战史略》是也;至如普人希理哈著《防海新论》,就所经历以造知识,谓之新理战史;普人斯拉弗司著《临阵管见》,摭其利病,以资修改,谓之评论战史;英人克利赖著《前敌须知》,广其事证,以备部署,谓之引证战史。〃外国战史,作者最推崇法国人维亚尔的战史,称其〃简册无累,而情事悉备〃,〃条理分明,脉络贯通,得战史之要领。〃三是论述编写和讲授战史的理论和方法。作者通过对古今中外战史著作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对编写战史的看法:(1)先明时局,后记战事。提出〃欲明一朝之战事,先明一朝之时局,遍知天下兵主之事。〃他认为,〃时局先明,始能外观内戒,深识祸原,疏通知远,以持世变。博求战术,犹是后事。若世界先不识,尚何言待敌乎?故凡授某朝兵事,必先某朝之时局,战事次之。〃(2)以地理为要,附载战史图。
作者提出,今治兵史,以地理为首要,〃凡所授课,遇有地名,必注今释,复就今图一一注示,令形势方面皆能昭晰。〃并要附载古今对照的战史图。(3)以大战统小战。〃凡治兵事宜先晓大战事,而后小战事得以比类旁求,有所依附。〃提出,〃每朝战事,取其有关于天下之故者讲之。〃(4)注重战争的萌发和战后的影响。作者认为,〃凡兵事先必有发端,后必有结局。〃〃每一大战事,往往于未战之前数年端绪先萌;既战之后数年局势大变,但考一端,必不能悉。〃〃今必参会前后,令人易晓。〃(5)重视对战略战术的归纳和阐释。作者强调,〃凡谋略战术,事资惩毖,期于今日有所鉴戒,他年得所持循,或汇为总释,或显以细书,为之发明,不厌求详。〃(6)主张广泛占有资料,并要文字晓畅,言简义赅。作者强调,既要广收博采,参考各方面的资料;又不能照录原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