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精装『全』-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液途佣季茏×搜暇目佳椋负醯ザ赖值擦税隆⒍怼⒎ㄈ牧辖ィ⑶冶W×烁蝗牡奈骼镂餮牵蛊章呈康墓释笤觯救艘灿昧恕�18世纪三大军事天才”之一的美誉。
  1763年后,弗里德里希大王开始了国家的“重建”工作。他采取了一些列改革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力,但这一切也依然是为军队建设服务的。到1780年,普军人数已扩充到24万,平均每32个居民中就有一个士兵。普鲁士变成了“和平时期的兵营”。法国政治家米拉波曾对此评价道:“其他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普鲁士军队有一个国家。”
  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1799年,拿破仑战争爆发,它“像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它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德意志来说拿破仑战争无异于一柄历史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对德意志人民的掠夺与镇压,抑制了德意志民族崛起的脚步,使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另一方面,它也在德意志引起了革命性的巨变,激发了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它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摧毁了古老德意志的旧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新社会的基础和民族主义的活力。对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尽管德意志人从感情上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但它带对德意志特别是普鲁士产生了极为有益的推动作用,不仅促成了普鲁士施泰茵—哈登堡改革,使普鲁士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此如同获得了新生,而且还激发了德意志民族的解放战争,使普鲁士有机会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希望之星”。正如著名诗人歌德在《给祖莱卡》一诗中所吟唱的:“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因痛苦而伤心?” 

  1806年,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被迫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从而面临着亡国的灾难。正当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对自身的统治和生存自顾不暇之时,普鲁士的德意志自由主义贵族和政治民族主义者,却想利用这个时机,从基础上改革普鲁士,以拯救德意志。1807年9月30日,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任命施泰茵为政府首席大臣,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农业立法是施泰茵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部分,其影响也最为深远。它实际上是一场土地革命,把封建地产制转变为资本主义自由地产制,直接引发了普鲁士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的转变。在财政方面的改革同样也具有重大意义。1818年,政府颁布了新关税法,废除了普鲁士王国境内所有关卡和关税,实行对外关税统一,并规定由政府制定每种产品的出口税率。普鲁士工商业自此摆脱了内部重重关税的束缚,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开始形成,并对德意志关税同盟的最终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施泰茵—哈登堡改革也广泛涉及军事和教育领域。军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支以法国国民军为楷模的、由爱国的自由公民组成的普鲁士国民军,以推翻异族统治。它废除了普军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提高了士兵的地位。还新设陆军部作为军队行政和指挥的最高机构,便于军队指挥权的集中统一。军事改革不仅促进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激发了普鲁士人的民族精神,出现了“全民皆兵”抗击拿破仑统治的局面。此外,教育改革也适应了新崛起的德意志工商资产阶级的需求,特别是对普鲁士的年轻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实现本民族的独立以及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改革使普鲁士的经济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封建势力在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没有受到摧毁和打击,甚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继续居于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普鲁士乃至日后统一的德意志,在其发展过程上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封建主义的烙印,始终呈现出一种保守的色彩。
  19世纪初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是同欧洲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以英俄为首的反法联盟发动的反法战争混为一体的,情况复杂,性质多重,但就德意志民族本身而言,要求解放,追求统一则是主流,是关乎德意志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一般认为,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是从拿破仑侵俄失败时开始的。1812年3月16日,普鲁士正式对法国宣战。翌日,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发表《致人民公告》,呼吁人民参加战斗。普鲁士人民如潮水般应征入伍,拿起武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战。到1813年5月,一场真正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德意志民族解放运动已初具规模,并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为未来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战争的胜利,也极大地提高了普鲁士在德意志民族中的地位,为它日后担当起统一领袖的重任奠定了基础。但1815年反法战争胜利后,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依然是一个由多达38个小邦组成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由普鲁士和奥地利两强共同支配的分裂局面仍未改变。
  统一的前奏
  实际上,在由普鲁士领导的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所追逐的目标中,始终蕴藏着民族统一的内涵。但1814年,当整个反法战争胜利结束时,由于欧洲大国之间的利益之争,使它们更希望维持一种均势的状态,而不愿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出现在欧洲的中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从心底里渴望恢复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因而热衷于维护欧洲均势之下的“和平”,坚决反对一切革命运动,生怕由于打破了原有的封建秩序的平衡,而影响奥地利自身的地位。梅特涅把他的保守理念完全付诸行动中,在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逆流。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成了“梅特涅的时代”。这种力量尽管暂时抑制了德意志统一的脚步,但历史的潮流终究是不可阻挡的,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兴起的德意志政治的发展要求和经济、民心日趋融合的内在力量,必将把处于四分五裂的民族和国家统一为一个整体。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催化作用推动着古老的德意志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高潮的到来,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动力和条件。19世纪20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工业真正起步的重要时期,工场手工业得到广泛发展,并很快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16年,不来梅建成了第一艘蒸汽动力船;30、40年代,机器纺织业开始在萨克森推广,形成了第一批工业企业;1835年,在巴伐利亚首次建成了德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不久又制造出德国第一台火车机车,从此全德兴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到50、60年代,德意志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且被完全卷入了世界贸易圈,除了短期的萧条外,德意志的经济始终处在繁荣状态。据统计,从1850年~1870年的20年间,德意志邦联的煤产量从670万吨增至3400万吨,生铁产量从21万吨增至139万吨,铁路全长达到2万公里以上,超过了英、法两国的铁路里程。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工业实力已接近法国;70年代,德意志的机器制造业已经超过英国,位居欧洲之冠。工业的发展使德意志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和阶级力量的配置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力量增长最快,而普鲁士尤为显著。大部分容克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由于他们的经济利益同国内市场、关税和世界市场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德意志的统一对他们来说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到60年代,普鲁士已经从封建君主国变成资产阶级君主国,它虽然仍由容克把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些转变无疑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重要前提。
  关税同盟扩大成为国内市场,“小德意志”注:历史上,习惯将不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德意志称为“小德意志”地区,而包括奥地利的德意志则称为“大德意志”地区。在德意志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关于“小德意志”路线和“大德意志”路线的意见之争,而俾斯麦最终选择的是“小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地区的经济同普鲁士逐渐“一体化”,奏响了德国统一的序曲。19世纪初,遍布德意志境内的关税和地区税边界线,如同束缚人手脚的绳索,使交通几乎陷于瘫痪。1819年4月,来自符腾堡一个工人家庭的年轻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年~1846年)就明确提出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指出:只有废除内部关税,建立一个全联邦的统一税制,才能恢复国家贸易和民族工业,也有利于劳动阶级。他认为:不在德意志各邦人民之间实行自由交往,便不能有统一的德国;不建立共同的重商主义制度,便不可能有独立的德国。他的建议虽然遭到了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提防,但却得到了普鲁士的认可和支持,并很快组织建立了一个关税同盟条约。此后,周围的小邦都纷纷加入进来。到1834年1月1日,一个被称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关税统一体正式宣告成立。它包括了德意志18个邦国、2300万人口和占全部领土3/4的土地。它的成立不仅促进了同盟内各国的商品和货币流通,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德意志向全面的统一和协调方向发展。同时,关税同盟也使普鲁士在德意志诸邦中的经济和政治领导力更加突出,在与奥地利的竞争中抢占了先机。恩格斯曾说:关税同盟是普鲁士的一个巨大成就。它意味着战胜了奥地利的努力,这还算不了什么。主要的是它把中小邦的整个资产阶级都吸引到普鲁士一边来。
  李斯特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当时欧洲最为盛行的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反映的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先发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而作为“后发国家”的现实决定了,一味坚持自由贸易只能处在跟从的位置上,随时面临被“先发国家”掠夺的危险。因此,李斯特认为:后发国家应该首先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依靠吸收引进发展生产力,尽快摆脱后发的困境;此后,应该利用国家政权的干预力量,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工业的健康成长;等到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之后,再回到自由贸易的规则中来。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有力促进了小德意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40年代起,关税同盟为保护起步不久的工业,对内部采取自由贸易,对外采取统一的保护关税。这种被称为“相对的自由贸易”的政策,受到大部分资产阶级和容克的欢迎,也使普鲁士的工业飞速发展。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还影响到20世纪崛起的日本。直到今天,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也在德意志建立起来。铁路不仅把东部农业经济区同西部钢铁工业区紧紧联接起来,而且冲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它以特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的生活习俗,使德意志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当时的诗人就把铁路称为“德意志统一的结婚绶带”。而铁路网建设的发起人也是李斯特。他把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形象地比喻成“连体的双胞胎”,认为两者“相互支持,追求同一个伟大的目标,把德意志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正如他所预想的那样,到19世纪60年代,关税同盟地区已经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文化。经济的统一为政治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核心力量日渐形成。
  沙俄霸权的丧失和“俄普同盟”的形成为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战略时机。1848年以后,沙皇俄国依然是德国统一的最大国际障碍,保持德意志的分裂是其既定方针。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克里米亚战争之后。1853年~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沙俄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和近东霸权引起的一场火并,沙皇本以为能得到德意志邦联的支持,事实却大为不然。奥地利不仅不支持俄国,反而站在西方列强一边,踢了俄国一脚,使沙俄遭受了惨败。战后签订的巴黎和会协定规定了黑海中立、俄国军舰不得停泊等不利于俄国的条款,实际上堵截了沙俄向东南欧扩张的通道。这是沙俄在争霸欧洲道路上遭遇的重大挫折,不仅引发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且动摇了它在德意志地区拥有的霸权地位和影响。深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沙皇政府,决心对奥地利的“忘恩负义”采取报复。19世纪50年代后期,沙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它在国际上勾结拿破仑三世,在德意志内部支持普鲁士,首先要打击的则是奥地利。沙俄在欧洲霸权的丧失和对德意志事务控制的松弛,客观上有利于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特别是给普鲁士统一德国创造了一个可以利用的外部环境。
  总之,在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弥漫于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鲜空气的熏陶下,在内部需要和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古老的德意志肌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机也逐渐成熟,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即将走上世界历史的舞台。
  三、铁血宰相俾斯麦
  19世纪50、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推动统一的强制力量,这是资产阶级的迫切需要,甚至连一些邦的诸侯贵族也感到,如果他们对抗统一的潮流,将会被德意志和历史所抛弃。当时统一德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容克的肩上,因为德国的资产阶级太不幸,它生来得太晚了。当它兴盛的时候,德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已经日趋活跃,这使它惧怕同无产阶级和人民结成同盟。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手中既无有组织的国家暴力,又抛开了人民群众这一无组织的暴力,无力承担实现统一的领导重任,只能对统治阶级统一德国的道路报以热烈地支持。而对德国的无产阶级来说,它在政治上和组织上还不成熟,还不足以使德意志的民族运动转变为人民革命,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革命统一的道路还难以付诸实践。尽管在德意志,存在着统一的潮流和众多可能选择的道路,但根据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只有普鲁士—俾斯麦的统一道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而事实上,也正是俾斯麦通过发动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一位资产阶级化的容克
  俾斯麦出生在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的一个世代容克的家庭,两岁时随家迁往波美拉尼亚的克尼帕霍夫庄园。就其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说,俾斯麦的家族不是第一流的,但容克的那种专横暴戾作风在他身上却很明显。据说大学期间他曾与人进行过13次决斗。俾斯麦的母亲来自有名望的资产阶级家庭,给俾斯麦诸多的影响。他又在学习中进一步受到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和影响。但与此同时,他所处的容克阶级却正在“时代的双重革命”,即工业革命和思想革命面前急速地下沉。因此,新旧社会交替而迸发出来的历史、经济和政治的激烈冲突,在他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到19世纪50年代初,俾斯麦已经认识到如果不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容克阶级就将完全破产。在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俾斯麦同汉堡大富商的接近,远超过同其他容克同道的接近。俾斯麦的这种变化,也决定了他政治上的转变,他从一个与“宫廷党”立场一致的保守派,逐渐转变成一个主张由普鲁士掌握领导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产阶级利益的德意志统一论者。

  总体来说,俾斯麦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具有极为强烈的功名心,是一个重视行动,讲究现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意志坚强,富有感情,并且性情暴烈,干劲十足的人。他的军旅生涯并不成功,大学时光也都被花在酗酒和女人上,他的外交经历也没有为他赢得什么朋友,但他的确拥有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拥有的才能:他具有估量对手的超凡能力,是一位第一流的政治家;他还有一个赌徒的直觉,知道何时下注,何时离桌。与大多数普鲁士保守主义者不同,他了解德国民族主义的暗潮涌动,并看到了普鲁士或者顺潮流而昌,或者逆潮流而亡的历史命运。
  1862年9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当时就已认定,德国统一已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这种形势下,由普鲁士掌握统一运动的领导权不仅可以阻止“自下而上”的革命威胁,保存普鲁士君主政体,而且可以保证容克地主的特权地位,因此是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的最有利的方式。同时,俾斯麦还清楚地看到,无论是德意志各邦的统治者,还是俄、法两个大国,都不愿看到德国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前者惧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