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目前台湾的经济面临自由化、国际化的巨大冲击之时,马代表的一段话,别具意义。那么,日本到底有那些方在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镜的呢?
美国哈佛大学佛格尔教授(Ezra F.Vogel)对日本有多年的深入研究,他所著《日本第一》(Japan As Numder One)一书中,详细剖析了日本成功的因素。他曾在一九八一年八月一日在台北市发表公开演讲,并建议台湾向日本学习下列四点:
一、派更多的人赴国外学习。学习是进步最有效的手段,日本大商社的做法值得仿效。
二、必须努力学习日本现代化的生产线组织。
三、提高民众对国家与公司的忠诚度。日本人把公司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他们努务工作的精神值得学习。
四、学习日本的企业,把人才的培养当成企业的长期投资。
此外,佛格尔认为,日本人对知识狂热的追求,可能是他们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日本人服膺彼得·杜接克所说'工业前期社会特惩是——劳力密集',工业后期则为——知识密集,'的主张,狂热地追求新知。日本人的阅报率二倍于美国;战后每年闰均翻译五千本书籍;每年出版三万册以上新书,与美国相当。上述的情形颇值得我们借镜与深思。
金石文化广场总经理周正刚说:'我们往往只模仿日本的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如服饰、店面、包装,却一直学不到产生这些东西的真正内涵。'
震旦行起死回生的故事
没有办法?
'用现在的办法没法解决,就应该想出一个新的办法来,那么一切的困难必可迎刃而解'
以'促进办公室自动化'为职志的震旦行,从民国五十四年成立迄今已二十二年,由于经营成功,如今在国内已执事务机器之牛耳。
然而,震旦行并非一直经营都很顺利;在民国六十三年底,因为受到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营运遭受重大的打击,当时公司岌岌可危,幸赖当时该公司总经理张灿文以一个积极的观念,挽救了公司。
民国六十三年底,震旦行在十二月中旬的决策会议上,与会的干部一致承认,公司已经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下去所剩下能做的似乎只是善后的工作而已。
张灿文几乎也认为公司是没有办法了,可是他很不甘心就此罢手认输,所以在除夕前一天,一个人躲在敦化北路良士餐厅苦思良策。
他想到了'没有办法'这四个字,大家都认为癌症是没有办法的绝症,可是,前台大比较宪法教授刘庆瑞患了癌症后,医生判定只能活两年,而他靠著无比毅力,整整活了十年,完成了百万言的巨著,创造了医学界的奇迹。再说,世界上有许多医学家都在研究癌症的治疗方法,希望找出新的办法来克服这个目前被认为没有办法的绝症。
在那一刹那,张灿文想通了,所谓'没有办法'应该是'用现在的办法没有办法',而不是真正的没有办法,只要能想出一个新的办法,那么一切困难必可迎面而解。
于是,他想出一套'责任中心实施办法',精减组织与人力,改变待遇制度,全面开源节流。结果在短短半年内,公司不但起死回生,转危为安,而且回复过去鼎盛时期之业绩成长现象。
从张灿文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没有办法,是用老办法才没办法;若用新办法,就有办法了。
企业家吴尊贤说:'很多时候,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还没想出办法。'
郑周永与齐宁媛的看法
爬山的体悟
'爬山不是为了要征服山,而是为了欣赏沿途的美影。'
韩国排名第二的大企业家郑周永,今年七十二岁,他拥有的现代企业集团年营业额高达新台币八千八百多亿元,以略逊于三星企业集团,而屈居第二。
郑周永喜欢爬山从爬山中他体悟到成功的道理。他指出,当你在爬一座高山时,如果一直仰望著山顶,山那么高,而自己又那么渺小,顿时会泄气下来,而爬不上去;如果你不望山顶,埋首努力爬,早晚就会抵达山顶。
郑周永说:'假如你一直注意山顶,而忘记眼前所要走的路,那你将永远到不了山顶。'
中兴票券金融公司副总经理齐宁媛也很喜欢爬山,从爬山之中,她领悟到许多工作上的道理。
许多喜欢爬山的人,当被问及为何而爬山时,他们总是豪情万丈地回答:'我要征服这座山。'
固然,爬山是会给人带来征服大自然的快慰感,然而对齐宁媛而言,爬山不是为了征服山,而是为了欣赏沿途的美景。
她说:'山路旁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故事,山上有太多美好的景物,聆听鸟语,细闻花香,或在山中思索,都令人心旷神怡。'
爬山给她的启示是,爬山的人,往往为了征服高山,因而忘记欣赏身边的美景;而处心积虑为了争权而工作的人,往往为了争权,因而忽略了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以及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与责任。
郑周永说:'成功唯一的途径是,认清自己的缺点,然后努力工作克服自己。'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抉择
'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奋发努力,终会有成。'
中钢创办人赵耀东(现任经建会主任委员),二十七岁时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二年后,他顺利取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这时候,他面临了人生最大的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或是进入工厂从事实务的工作。
赵耀东苦思良久,举棋不是定,最后他去请教学校的导师,导师建议他往工厂的实务去发展。
老师的建议,决定了赵耀东的一生。他束装回国,历任各机械厂与纺织厂的厂长、总经理、副董事长等职,并在民国五十七年创办我国第一座一贯作业大钢铁厂——中钢公司,成绩斐然。
很多人在面临升学或就业的抉择时,与赵耀东一样,都会傍徨、犹豫,不知何去何从,这使我想起了一则故事。
在村庄里,住著一位多智的老人,村里任何疑难问题都来向他请教。
有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小孩,故意要为难那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人:'老公公,听说您是全村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的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
老人注视小孩狡猾的眼神,心里有数,如果他回答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捏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
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著说:'这只小鸟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
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只要奋发努力,均会成功。
赵耀东在二十九岁时选择了就业之路,今天成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与财经首长;如果他选择了升学之路,今天很可能是一位出色的教授,对社会一样有贡献。
企业家辜振甫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抉择。'
行乞致富的传奇故事
乞丐富翁
'只有在看到那些比自己穷困潦倒的人时,才会惊觉到自己是多么幸福。'
在法国,有一位名叫巴利斯的孤儿,他一生靠行乞维生,不但活得很好,而且干得十分出色;到了五十岁,他竟然靠行乞而致富,挤身法国十大富翁之林。
巴利斯把行乞当做企业来经营,他认为行乞是全世界最值得经营的行业,因为行乞不需任何资本,也不需要付任何税金,更不需担任何的风险,无本而利厚,稳赚不赔。
一般人卖东西,都需要一套推销的技巧;行乞则无任何东西可卖,却要顾客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这就有赖卓越的乞讨术了。巴利斯出版过一本行乞的书,里面教人如何化装、如何装出可怜的表情、行乞的话术等等。
当巴利斯运用上述的技术赚到别人钱时,他的内心是否感到羞愧与自卑呢?没有,他非但不认为行乞是卑贱的行业,反而认为它能带给别人幸福与快乐,所以当它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巴利斯认为,有钱一定觉得自己幸福,因为他会碰到比他更有钱的人,只有他看到那些穷困的乞丐时,才会觉得自己多么幸福。《圣经》上写著——施比受有福,他一生行乞立志当一名'受者',提供别人'施'的机会;别人看他可怜,怜悯之心大发,心甘情愿地给钱而得到'施'的快乐。他终身提供幸福与快乐给别人,所以自认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巴利斯的传奇故事,可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由于他坚信行乞带给别人幸福与快乐,此一坚定不移的信念,促使他乐此不彼并以行乞为职志,最后成为巨富。
第二,巴利斯忘记了行乞是'手心永远向上'的行业,他纵使靠乞讨成为世界首富,还是划不来,因为他丧失了做人最重要的一样东西——尊严。
王永庆说:'假如有一天钱赚得够多了,你就会感觉到钱实在没有什么用的。'
推销产品之前,先把自己推销出去
倾听
'懂得倾听对方谈话的内容,尊重对方的兴趣,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
乔伊·吉拉德(Joe Girard)是当今美国排名第一的汽车推销员,他在一年之内,推销出一千四百二十五辆汔车,此项辉煌的成果刊载在金氏记录上,至今仍无人能打破。这么一位优秀的推销员却有一次难忘的失败经验。
须一次,一位名人来向乔伊买车,乔伊向他推荐一种新型车,一切进行顺利,眼看就要成交了,对方突然决定不买。
对方明明很中意此一新型车,为何突然变卦了呢?乔伊为此事懊恼不已,但百思不得其解。到了夜晚十一点,他忍不住拨了电话给那个人。
'您好!今天我向您推销一部新车,眼看您就要签字了,却突然走了。'
'喂!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
'真抱歉,我知道已经晚上十一点钟了,但我检讨了一整天,实在想不出自己错在那里,因此特地打电话向您请教。'
'真的吗·'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听我说话吗?'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并没用心在听我说话。就在签字之前,我提到犬子即将进密西根大学就读,我还提到小犬的运动成绩与他将来的抱负,我以他为荣,但你没有任何反应。'
乔伊不记得对方曾说过这些事,因为当时他根本没注意听。
对方又说:'你根本不在乎我在说些什么,我看得出来你正在听另一名推员讲笑话,这就是你失败的原因。'
从这件事,乔伊得到两项定贵的教训:
第一,倾听实在太重要了,由于一时的疏忽,没注意对方谈话的内容,没去认同对方有一位值得骄傲的儿子。因而触怒对方,失去了一笔生意。
第二,推销产品之前,要先把自己推销出去。对方进来买一部新车,而我们的产品正合他的意,可是他没买,原因在——他虽然喜欢这部汽车,但他不喜欢你这个人。
原一平说:'对推销员而言,善听比善办更重要。'
吴梅村与吴三连的人生哲学
难得糊涂
'做人要难得糊涂,过份的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
已故经济部次长的吴梅村,他的人生哲学只有四个字——难得糊涂。
生前,在他办公定的墙上,挂著一幅由郑板桥题字的'难得糊涂'的复制横幅,上面写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很凑巧的,台南帮企业集团的领导人吴三连,他服膺的也是'难得糊涂'的哲学。
吴三连说:'做人要难得糊涂,过份的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钱四脚,人两脚,钱来找人才行,人去找钱就难了。'
他会说出这一番道理,是有一段典故。
吴三连年轻时赴日本商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报馆当记者,因感到租房子的不便,乃决心要买一栋房屋。第一次存满三千日币(刚够买一栋房子),不料太太生病,这笔钱只好移去当医药费,钱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三千日圆,这次轮到小孩生病,只好又是花钱消灾;第三次再存了三千日圆,想不到一位友人需三千元交保,否则要坐牢,只好又把这笔钱借给朋友应急。从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财富了。
吴三连又说:'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
什么是假糊涂呢?他认为,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时,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会阻碍部属参予表现的机会。纵使你早已知道,也要假糊涂很有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这么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建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
细细品味吴梅村与吴三连的'难得糊涂',可能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很深的哲理。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洛克菲勒散财的始末
别做钱财的奴隶
'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Rockfeller)生于一八三九年,他不到五十岁就成为亿万富翁,不过,他自认只是财富的保管人,所以乐于捐钱给社会大众。
然而,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无论早晨或夜晚,还是上班与用餐时刻,都有人请他捐钱。有一次,在一笔大捐款之后,一个月内请求捐助的人数竟超过五万人。由于洛克菲勒要求每笔捐款都必须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请案均须经仔细调查。而对那么多的求助者,他急得跳脚。
他的助手盖兹提出忠告:'您的财富像雪球般,愈滚愈大。您必须赶紧散掉它,否则,它不但会毁了您,也会毁了您的子孙。'
洛克菲告诉盖兹:'我非常了解。请求捐助的人实在太多了,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他们用途才肯捐钱。我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处理此事,请你赶快成立一个办事处,负责调查事宜。我根据你的调查报告采取行动。
于是,在一九O一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一九一八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特(Dean Swift)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谙这个道理,他一生之中共捐了七亿五千万美元,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他一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九十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他逝世于一九三七年,享年九十八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说:'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极有钱,实在死得极可耻。'
李秉吉的经营理念
第一主义
'第一是靠智慧、力量与机缘所造成的。'
拿破仑那句'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的名言,用来形容韩国三星企业集团董事长李秉吉标榜的'第一主义',可说最恰当不过了。
李秉吉是韩国的首席企业家,他所拥有的三十二家关系企业,包含了制糖、毛织、食品、电子、建筑、造船、金融、保险、证券、报纸、旅馆、百货公司、医院等,从消费财到生财,几乎网罗了各行各业;员工十二万人,为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并挤身世界大企业排名第二十三。
基于李秉吉的'第一主义',他提出'事事第一'与'利润第一'的经营口号,并且要求所有的三星企业,都必须做到'第一'。
盖肥料工厂时,他要求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兴建电子厂时,其面积也要超过日本最大的电子厂;到日本,他要住东京最大的大仓酒店,订做衣服,他要求用最好的料子。
李秉吉常说:'生产品质低劣的产品,虽不犯法,但有失公德,将受社会正义的挞伐。'所以每当三星要开发新产品时,他都会先到世界各国搜集同类的高级产品,以之为学习之对象。
有一次,三星投资兴建新罗观光大酒店,他指示必须是韩国首屈一指的旅馆。结果,其设备输给了几乎与'新罗'同时落成的乐天大酒店。为了此事,他大发雷霆,把施工负责人找来痛骂一顿。他最在意就是——不如人。
此外,'人才第一'也是李秉吉重要的经营哲学,他六亲不认,唯才是用。每年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