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缴获详数正
清查续报。
蒋介石很快复电,给新四军“传令嘉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嘉奖”离蒋介石10月19日签发的以何应钦、白崇禧名义发
出的“皓电”仅仅只有数日。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
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与中国的抗日战争息息相关的欧洲战场上,法西斯军队发动了新的进攻,接连占领了西
欧4个国家。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国军队在荷兰海岸至马奇诺防线之间地域展开全面进攻,德
军的飞机猛烈轰炸荷兰的战略要地,空降兵突然袭击了海牙、鹿特丹等政治和经济中心。荷
兰军队遭到德军进攻以后,全线败退,短短几天,荷兰全国陷于一片混乱和极度恐慌之中,
威廉明娜女王和主要大臣见德国军队攻势猛烈,荷兰军队无还手之力,竟然登上驱逐舰逃往
英国。
威廉明娜女王临走前把荷兰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叫到跟前,心惊胆颤地说:适当时机,
宣布投降。
没有什么适当时机了。
5月14日,德国军队攻占鹿特丹。第二天,荷兰投降。
德国军队在侵占荷兰的同时,一支由一名上士指挥的80名德军小部分乘滑翔机突然降
落在著名的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工事顶部,用炸药和火焰喷射器攻打炮塔和碉堡,在地面部
队的支援下只用30个小时就占领了当时被认为是“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埃本·埃马尔
要塞被攻克,德国军队顺利地渡过了马斯河,击败了英国和法国军队的抵抗,在5月17日
占领了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德国军队在向比利时进攻的同时,也向卢森堡发起突击,人口只有30万的卢森堡面对
强大的德国军队的攻势,不战而降。
5月14日,德国军队通过阿登地区以后,又从法军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结合部色当强渡
马斯河,再以每昼夜2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挺进。5月20日,德国军队占领阿布维尔,
德军的快速部队第二天就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分割了英法联军的战略正面,封锁了加来海
峡。这一招十分厉害,英国和法国的33.8万军队不得不由敦刻尔克从海上撤退。这次撤
退,仅仅英国军队就丢弃了2400门火炮,700辆坦克,8000挺机枪,226艘舰船。这就是
西方称之为“战争史上一大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然而,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欲望远远没有满足。6月3日至4日,德军航空兵大规模袭击
法国各机场和重要目标,摧毁了900架法军的飞机,掌握了制空权;地面部队在180公里的
正面上分两路向法军发起攻击。意大利政府见德国法西斯胜利在望,乘机对法国宣战。意大
利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占法国。6月11日,法国政府迁出巴黎。3天后,德国军队未经
战斗就进占巴黎,巴黎城著名的艾菲尔铁塔上挂起了法西斯德国的旗帜。
6月22日18时50分,法国和德国的要人来到法国东北部康边森林中,法国全权代表
查理·享茨格将军和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走进一节车厢,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法
国政府投降。
战争就像一个大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也是在这节车厢中签署投降书的。
这时候,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西欧海岸,都被德国军队控制,英国陷入了三面
包围的困境。
德国法西斯军队在欧洲战场的侵略行径刺激了日本侵略军。就在德军占领巴黎的前一
天,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湖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宜昌。
蒋介石感到十分震惊的是,日本侵略军占领宜昌以后,又派出空军和海军的大量飞机对
重庆等重要战略目标进行轰炸,其中攻击重庆市军事设施的炸弹就有1万多枚,企图以疯狂
的轰炸来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一天,日本陆军的35架飞机和海军的89架飞机联合出击,自16时28分开始集中轰炸
重庆市区两个多小时,炸弹落在蒋介石行营附近,一时间,黑烟冲天。
根据日本方面统计,7月中旬,重庆市区遭到轰炸以后损失严重,其中20%的设施遭到
破坏,该市经济生活停滞,物价飞涨,人民厌战情绪空前高涨,由于连日长时间隐蔽,不少
人患病。
日本侵略军的轰炸一度使国民党上层集团笼罩着一种失败情绪。蒋介石等人也曾经寄希
望于美国和英国的援助,然而,英国和美国的决策者们似乎还没有从法国迅速灭亡的恶梦中
惊醒过来。
美国和英国暂时没有力量东顾,却又极不希望日本在亚洲战场上继续得势,因而支持中
国抗战。
苏联也积极支持中国抗战。
蒋介石看到了美国、英国和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期望,也想用这种无形的力量同日本政
府讨价还价。
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也有变化。日本为了巩固其侵华的既得利益,结束对中国的战争或
稳定在中国的战局,决定:“除继续进行武力战外,应采取断绝英美的援蒋行为及调整日苏
邦交等一切政治和军事手段,力求摧毁重庆政权的抗战意志,以迫使其迅速屈服”,实现
“蒋汪合流”。
冈村宁次称这种“诱降”企图为谋略战。
当日本人伸出诱降这只“手”时,蒋介石并没有拒绝,而是匆匆忙忙地举行长沙会谈,
达成了与日本方面代表板垣征四郎的长沙会谈备忘录。蒋介石并不是要走汪精卫的老路,而
是借与日本谈判,来压美国、英国、苏联给他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在纵横交错的战争形势中,蒋介石还摸到了一张牌。蒋介石渐渐看到,日本决心南进,
要到地球上最大的太平洋上去同美国争夺利益,日军在中国的打击重点是共产党及其领导下
的抗日武装,已经不可能对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了。
有了以上3张牌,蒋介石觉得自己正处于“左右逢源”、“待价而沽”的地位。
于是,蒋介石决心继续执行既抗战,又反共的两面政策,这是一种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的政策。
于是,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出现了皖南事变,出现了新的反共高潮。
这也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已久的。
1940年7月1日至8日,重庆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五届第七次全会,蒋介石主持会议
并致开幕词。这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又制造了大规模反共摩擦事件,其中一个主要矛头就是
企图消灭和驱逐新四军。
蒋介石耍出了幕前和幕后2套把戏。
幕后的把戏是:秘密命令顾祝同和韩德勤调集部队,准备消灭长沙南北的新四军。
幕前的把戏是:在所谓“中央提示案”中,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全部集中到旧黄河以
北的冀察地区,指使顾祝同通电全国,诬蔑新四军“破坏抗战”,大肆宣传统一“政令和军
令”。
抗日战争整整4年了,蒋介石又弹起了“统一”的老调。这种“统一”实际上只是要
“统一”2个军,八路军和新四军。
但是,这不是普普通通的2个军,而是一支团结抗战的革命力量。
新四军在江南抗日,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抗日。就在蒋介石玩弄“中央提示案”的时
候,八路军总部于7月22日向晋察冀军区、第120师、第129师下达了关于击破正太铁路
为中心的《战役预备命令》。其中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我西南国际交通线被截
断,国内困难增加,敌有8月进攻西安截断西北交通之消息,似此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之更加动摇,投降危险也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
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
取时局好转。”
这一命令表现出了八路军将士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
这一命令也导演出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那是抗日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谁知,当八路军的勇士们在敌后战场同日本鬼子奋勇拼搏时,蒋介石却指使何应钦和白
崇禧于10月19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和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八路军、新四军
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了所谓“皓(19日代号)电”。“皓电”除了继续诬蔑八
路军、新四军“破坏抗战”、“不服从军令、政令”外,强迫命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
军于电到后一个月内,全部集中到黄河以北的冀察地区,从而掀起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二次反
共高潮。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蒋介石总是千方百计要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北伐战争
取得胜利的重要时刻,蒋介石之流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民。当革命的火种在红
色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时,蒋介石又调集上百万军队,连续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如
今,日本侵略军野蛮地在华夏大地掠夺、屠杀,蒋介石又要对新四军下毒手了。
新四军征战实录
1
1
黄桥一战,韩德勤元气大伤,退守兴化、曹甸等水网地区,不敢轻举妄动,颇为恼火。
然而,最为恼火的人物要数蒋介石。此刻,他最后瞥了一眼放在办公桌上的“黄桥战
况”,不禁陷入了沉思……
1939年底,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军事反共为主,政治反共为辅的方针。尔
后,经过周密策划,以胡宗南部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以阎锡山部进攻晋西地区
的山西新四军和八路军。可惜胡、阎不争气,使蒋委员长丢尽了脸,在国人面前声名狼藉。
1940年伊始,蒋介石即把军事反共锋芒从华北移到华中,本想先从苏北下手,后打皖南。
因为苏北新四军力量小,而他有韩德勤、李守维两个军在那里。孰料韩德勤也是个不中用的
东西,进攻黄桥未遂,却损兵折将1万余人……
蒋介石毕竟是一个与共产党打了十多年交道的老手。他不只一次地安慰过下属:“不以
一役胜败论短长”。眼下,他深知,为兵败黄桥而恼火已失去任何实际意义。于是,那种令
人不悦的沉思被一幅辉煌的景象所代替。
他看到: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互相承认对方的欧洲和东亚的霸
权地位。此时日本急于结束对华战争,以便放手南进攫敢东南亚。于是通过亲日派加紧与蒋
方对话,争取在1940年末之前能建立“和平”关系……
他看到:为了抗衡德、意、日军事同盟,苏美也签定了联防协定。他们采取了赞助中国
抗战,利用中国牵制日本南进和拉拢蒋介石加入英美同盟的政策。为此美国在1940年9月
给中国贷款2500万美元;英国在10月8日重新开通滇缅公路,香港交通也正式开放;12
月2日美国国会又通过议案,给国民政府1亿美元巨额贷款,同时,美国还派了一批专家到
国民政府各个部门参加工作……
他看到:苏联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也采取了大量贷款、支援物资、派军事顾问等方法
积极援助国民政府抗战。在派朱可夫到中国的同时,苏联政府一次就给蒋方提供了飞机250
架、大炮近300门、汽车500辆以及相应的装备物资……
如果说,抗战以来蒋介石一再丧师被弄得一筹莫展的话,那么,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开始
春风得意,左右逢源。在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上,蒋介石深知自己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
人物,从而引起各方面重视。假使这时蒋介石能充分把握时机,在国际上积极联合世界反法
西斯国家,在国内积极联合中共和一切民主力量一致抗日,那么他在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反法
西斯战争史上的形象无疑将大为改观。
然而,蒋介石没有这样去做,眼前那幅辉煌的景象无形中成为他下一个战略决策的支撑
点。他按照自己的逻辑在思考怎样利用大好的国际形势来完成他十多年的夙愿。他深知,攘
外必先安内,八路军、新四军毕竟是他的心腹之患。然而,如若反共,必须有实力。实力何
在?他不禁将目光落回到中国这块版图上。
就国民党而言,冯玉祥、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国民党左派曾多次上书蒋介石,极
力谴责反共。他们是指望不上了。
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集团与蒋介石虽有矛盾,但在反共这一点上却是一拍即
合。何应钦反共有心,无奈手中实力有限。
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嫡系,实力虽强,但内部意见不一。胡宗南、卫立煌等都是拥兵
一方的干将,可是对此次国共磨擦却无战意。
地方实力派诸如阎锡山、傅作义、马鸿逵等人,大多数不愿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
蒋介石想来想去,眼光最终落在了桂系首领白崇禧及其所属李品仙的身上。桂系原为全
国著名反蒋地方实力派。抗战爆发后,桂系在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推动下,同时也出于保护
自己根本利益,获得更多的政治、军事实力的需要,主动请缨出征,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
性,蒋介石为了笼络桂系,吸收白崇禧“膀任中枢抉持”,担任军事委员、副参谋总长。而
后,任命李品仙继任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上任后,即听命于蒋介石。白崇禧不断向皖南新四
军张云逸、罗炳辉部和豫鄂边新四军李先念部挑起兵端,颇受蒋介石赏识。
此刻,蒋介石的思绪透过层层迷雾渐渐地清晰起来,他很清楚,如果与何应钦、白崇禧
结为联盟,尤其是桂系参加反共,那么挑起一场大规模的局部内战,实力足矣。
于是,他召来了白崇禧,在面授机宜之后,一个阴谋形成了。
黄桥战役后第9天,即1940年10月9日,白崇禧根据蒋介石的面谕,同何应钦以正、
副参谋总长名义发出“皓”电,命令八路军、新四军“限于电到一个月内,全部开到中央提
示案第六问题所规定工作战境地内”,即开到黄河以北地区。
延安。
毛泽东走出窑洞,极目远眺,环视群山,目光终于融入清凉山上那一抹落日余晖之中。
清凉山上留有宋代军事家、大词人范仲淹的墨迹。此时,毛泽东无心去吟诵范大词人“四面
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那种萧条冷落、雄浑悲壮的词句,而是陷入了深深
的思考之中。何、白“皓”电,使这位红军领袖不得不校正对时局的判断。
1940年夏,法国战败,英法已失去干预东方事务的可能性,蒋介石失去了组织反苏反
共集团的帝国主义支持,因而毛泽东断定“发动反苏暗流与反共高潮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将要被迫着重新来考虑其政策了,他们有可能在不妨碍其阶级利益即政权的范围内,延长合
作抗日时间。”
毛泽东还判断,由于中共已发展到50万军队、60万党员,而大资产阶级不统一不强
大,国民党内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也竭力反抗,蒋介石将不得不被迫让步,一方面承认
共产党在黄河以北的实力地位,一方面承认在一定条件下有实施宪政的必要。于是,毛泽东
很快决定:不仅要迫使这种好转及时实现,而且还要争取彻底好转,即大资产阶级下台,代
以统一战线三三制政权,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各得一票。
蒋介石集团是靠英法等帝国主义的支持而存在的,这是毛泽东在英法两国失去东顾能力
之后判断蒋介石必定要向共产党妥协的基本依据。
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判断去书写,而是与这位伟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国民党并没有妥协,而是于7月6日抛出了《中央提示案》,明确规定:八路军、新四
军必须在一个月内“扫数”开赴黄河以北,并只允许八路军编6个师,新四军编2个师,其
余数十万部队一律遣散。8月16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分析国际局势,分析蒋介石有转向
日本寻求和平的可能,但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在近期内发生。因此,毛泽东固然同意与国民党
划界(以新黄河为限),但在其它方面仍旧不打算退让。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国民党毫无商
量余地,以最后通牒的形式发出了“皓”电。
很清楚,“皓”电之后,国共关系高度紧张。此时,毛泽东作为中共的最高决策人不得
不对时局重新进行审视,不得不对蒋介右集团的走向作出清晰的分析。
上饶。
就在毛泽东沉思于清凉山下的时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办公室里烟雾弥漫。作
为国民党中央军“八大金刚”之一的顾祝同,此刻正不停地吸着烟。站在一旁的参谋处长岳
星明心里很清楚:司令长官是在吞云吐雾中渲泄着十余天来的不快。
在蒋介石军事集团中,顾祝同与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不同,他从黄埔时期起就
一直追随、依附蒋介石,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好不容易利用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