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军是‘吃4支队的饭’。
按照常理,项英应该督促高敬亭执行“东进北上”的方针,谁知项英在对第4支队下达
的要求中竟提出:军事上要控制津浦、淮南两铁路;不宜单纯扩大部队,不宜提出创造皖东
根据地的口号等等。这显然是不符合“东进北上”的方针大略的。
4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一指挥江北的新四军。并由东南局
和江南新四军抽调一批干部到江北。中央还明确要求,由新四军委派员主持成立江北指挥部。
那天一大早,叶挺同邓子恢、罗炳辉、赖传珠等人一起离开了新四军军部,前往江北。
那时候,日本侵略军在长江上设置了封锁线,叶挺等人是从新四军第3支队的活动地域越过
日军封锁线,到达长江北岸的。
一路上,叶挺同大家一起夜行晓宿,有时步行,有时乘船,整整用了10天时间,才到
达庐江东汤池。张云逸的临时江北指挥所就在东汤池。
在东汤池,叶挺组织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兼指挥,徐海东任副指挥,赖传
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政治部主任,这就为打开皖东抗战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5月9日,叶挺和张云逸一起前往西蒋冲找高敬亭。叶挺对高敬亭说:东进方针是中央
确定的,你必须率领部队东进合肥、定远等地,建立皖东抗日根据地。
高敬亭沉默不语。
叶挺说:你把第4支队的干部召集起来,我要讲话。叶挺的讲话实际上是对东进方针的
宣传,也是一次东进的动员。听了叶挺的讲话以后,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中央的方针,对执行
东进方针进行表决时,指战员们纷纷举起了手。
高敬亭用眼光一扫,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也举起了手。
高敬亭投了“东进”这一票,但心里依然不舒服。第4支队开始东进以后,高敬亭又瞒
着叶挺和张云逸等人要第7团和第9团停止东进。第7团和第9团都是大别山的部队改编
的,同高敬亭关系密切。
第7团的团长和政委接到高敬亭的指示,觉得是个机会,竟然叛逃离队,投进国民党顽
固派的怀抱。
第9团的指战员全局在胸,不听高敬亭那一套,继续东进。
叶挺等人得知高敬亭的行为以后,十分气愤。第7团团长、政委逃离部队和高敬亭屡次
不执行中央指示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新四军开辟皖东局面。一天,叶挺同张云逸、邓子
恢等人在合肥县青龙厂集体召见高敬亭,并按照预定计划把高敬亭扣押起来。
云岭县新四军军部,项英在关心第4支队。延安,毛泽东也在关心第4支队。国民政府
方面,蒋介石更为注意江北新四军的动态。
对高敬亭的处置,项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他没有及时请示党中央,却向蒋介石报
告:高敬亭该不该杀。
其实,毛泽东早在一年前就告诉项英,新四军方面的事情不要事事都请示国民政府。毛
泽东以薛岳为例告诫项英,说:
薛岳等的不怀好意,值得严重注意。但现时方
针不在与他争若干的时间与若干里的防地,而在服从他的命令开到他指定的地方去,到
达那里以后就
有自己的自由了。尔后不要对他事事请示与事事报告,只要报告大体上的行动经过及打
捷报给他。
毛泽东要项英“打捷报”给国民党的将领,蒋介石却看到了项英要处置高敬亭的报告。
于是,历史又留下了不该有的那一笔。
国民政府军委会打电报给叶挺:“白崇禧电奉委座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
中共中央也发电报给新四军:争取教育改造4支队,对高采取一些过渡办法,利用目前
机会皖南军部派遣一些得力干部到4支队工作。
过渡办法是什么?是调离领导岗位?还是赴外地学习?
然而,当时的情况极其复杂。当叶挺看到延安发来的电报时,连声说:晚了!晚了!因
为高敬亭已于1939年6月24日在安徽省合肥县青龙厂(今属肥东县)被错误地处决。
历史终究是公正的。36年以后,毛泽东在有关高敬亭的一份材料上批示:“我觉此案
处理不当。其责任我怀疑主要是项英。”
1977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对高敬亭予以平反,恢复名誉,认为高敬亭“在坚
持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中是有功的,将其处死是错误的”。
高敬亭的问题处理完后,叶挺又组织有关人员对部队进行整编,原第4支队编为第4、
第5两个支队。
第4支队由徐海东任司令员,下辖第7、第9、第14团。不久,该支队开辟了以定远东
南的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
第5支队由原第4支队的第8团为核心编成,辖第8、第10、第15团,司令员是罗炳
辉,政治委员为郭述申。这个支队开辟了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根据地。
津浦路东、西等根据地的创建,不仅为皖中、皖东地区的抗战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新
四军第1、第2支队北渡长江。
新四军东进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叶挺回到东汤池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后,心情一直很沉重。一连几天,叶挺常常夜望
星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天,叶挺刚进屋,忽然听到一声报告,说:军长,彭雪枫司令
员派人来,一定要见你。
叶挺的心“突”地一跳,他想,彭雪枫的游击支队离这里远呢,他派人来,一定有要紧
事。刚一转身,来人已到跟前。仔细一看,好一名英俊的指挥官。
来人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第2团政委谭友林,原来是贺龙的部属。谭友林没有见过叶挺,
却深知这位北伐名将治军严格,内心非常崇敬叶挺,却又有几分畏惧。当他握住叶挺军长那
双热情的手时,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旅途的疲劳一下子消失了。
“报告军长,彭司令员派我来,请军部解决我们的正规番号和经费问题。”说到番号和
经费,谭友林显得格外认真。
叶挺的心像被猫爪抓了一把。一支抗日的部队没有正规番号怎么行?上万人的部队没有
经费怎么行?彭雪枫的部队恰恰缺少这两项。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窥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窗口。
彭雪枫是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人,中国工农红军的高级指挥员,曾经担任红军第3军团
师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等重要职务。长征途中,彭雪枫
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中战功赫赫。抗日战争初期,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
兼驻晋办事处处长。1938年春季,彭雪枫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兼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
那年,新四军第8团的留守处在确山县竹沟镇组织了两个新兵连。这两个连由彭雪枫领导。
徐州战役以后,中共豫西特委、豫东特委等组织了当地的民众抗日武装,其中有豫东游
击第3支队。
9月初,河南省委根据周恩来、叶剑英的要求,决定由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300
多人挺进豫东。10月1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到达西华杜岗时,与豫东游击第3支队一部及先
遣大队合编,部队扩大到1000多人。这支部队仍然称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由彭雪枫任司令
员兼政治委员。
这以后,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继续东进,行程千里,一边作战,一边发展壮大部队。淮
阳县窦楼一仗,与日本鬼子的骑兵队遭遇,毙敌少尉以下十多人。到1939年初,彭雪枫的
游击支队已经发展为3个团、1个游击总队和一个随营学校,共约5000多人的强大部队。
但是,他们一度与新四军军部失去联络。
周恩来离开新四军军部以后,叶挺军长要组织部队东进北上,却不知道新四军游击支队
在哪里,叶挺急了,只好发电报到延安,问:“彭雪枫部现在何处,最近情况如何,又将用
何种名义?”
叶挺相信彭雪枫的部队一定在打日本鬼子,却不知道他们是何种名义。叶挺着急呀!他
向延安提出,彭雪枫“如能与我们发生关系最好”。
彭雪枫也在找叶挺。游击支队在贫困地区活动,由于国民党政府不给正式编制,部队极
其艰苦,数千人有时候连红薯粥也喝不上。眼看就是春节了,支队司令部提出,能不能把那
十几匹马卖了?
彭雪枫一听,很不高兴,那是仅有的十几匹战马呀,怎么能卖呢?但是,他很快又作出
决定:卖,把我那坐骑也一起卖掉,让部队吃几餐饱饭。
于是,豫皖边界传开了“穷兵卖马”的谑语。
游击支队的马只能卖一次,以后怎么办?为了部队的生存和发展,6月1日,彭雪枫给
党中央发电报,其中提出:
我支队合法名义及每月经费至今尚未解决。前接云逸同志电说,叶军长此次渡江向蒋要
求江北部队合法名义问题,要我们报告人员武器数目,也已照发。但数日来迄无电复,是否
有望,尚无可知。总之经费不能解决,这是我们经常焦虑的一个大问题。
延安,毛泽东和党中央也十分关心彭雪枫领导的这支部队。6月14日,中央军委复电
新四军军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彭雪枫的游击支队。电报中讲到:
本军江北已成立指挥部,彭雪枫以四军名义在蒙城、宿县一带行动,应与指挥部联系,
以便直接指挥和了解该部情形。同时雪枫所在地区行政系统、统战关系等均与中原关系密
切,交通亦较便利,故
中央决定:一、雪枫部仍划归叶张指挥;二、雪枫部活动地区仍划归中原局管辖。
这份电报没有说明解决游击支队经费的办法,半年以后,毛泽东在另一份电报中说:
“经费绝无他项出路,全党均须自力更生。”
彭雪枫考虑再三,才派谭友林来找叶挺。
听了谭友林的汇报,叶挺心里翻江倒海。他想,彭雪枫这支队伍没有军饷,没有被服,
弹药接济又十分困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边作战,一边建军,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规
模,真是不容易呀!叶挺对谭友林说:津浦、陇海这两条铁路的交叉地带历来为兵家所必
争,你们能在那里建立根据地,是大有作为的。
谭友林两眼注视着叶挺,他想起了昨天晚上同叶挺一起去捉青蛙,想起了叶挺对青蛙和
田鸡这一名称的议论……。然而时时让他不能停止思考的是游击支队的军饷和番号问题。
他正想问,叶挺却先说了。
“指挥部已经为你们筹集了几万发子弹和几挺机枪,这些东西要运到游击支队去就必须
通过日本鬼子的封锁线。这样吧,你转告彭雪枫,让他派一支部队来,把这批武器运回去。”
“部队番号怎么办?”谭友林问。
叶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新四军经过这次江北整编,已经有5个支队。我
想,游击支队可以正式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但是,这件事要请示延安,也要得到重庆方面
的批准。我会尽快想办法的。”
8月3日,谭友林带着江北指挥部发给的5000元现款和一批药品,同警卫班一起返回
皖西北。叶挺也在这一天离开东汤池,返回江南,他要同国民党方面交涉,争取得到第6支
队的番号。
9月6日,彭雪枫领导的游击支队主力回到涡阳新兴集,进行整训。在短短一个月内,
先后成立了6个独立大队,部队人员增加了几十倍,成为游击支队发展的全盛时期。
正当这支部队大力发展时,国民党第一战区派出骑兵第2军和骑兵第8师向西华、沈丘
推进。骑兵第2军是何国柱指挥的部队,原来属于东北军;骑兵第8师马彪部,原来驻在青
海。国民党派出这两支部队到西华,不怀好意。新四军游击支队在东进过程中又面临新的战
斗。
11月,游击支队正式编为新四军第6支队,彭雪枫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支队伍
当时已发展到9个团12000多人,打开了豫皖苏边的抗战局面。
新四军主力东进时,军部仍留在皖南云岭。
顾祝同觉察到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意图以后,心生一计,他命令新四军派一个支队去
接替青弋江国民党军队的防务。
项英派第3支队的两支团去青弋江。谁知新四军接防以后,敌人从湾沚集中兵力向新四
军阵地发起进攻。这一仗整整打了三天三夜,新四军将士凭借勇敢机智,终于取得了胜利。
顾祝同耍了一个心眼。
1938年6月,毛泽东曾经告诉项英:“顾祝同较开明,望与好好联络。”当时,毛泽
东的判断是对的,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顾祝同的行为发生了变化。
日军和伪军觉察到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意图以后,调集兵力,对皖南地区进行频繁
“扫荡”。当时,新四军军部只有第3支队和第1支队第1团、第2支队第3团等部队,形
势十分严峻。
1939年5月,1000多日伪军向繁昌出动,被新四军指战员击退。半年以后,3000多日
伪军又两次进攻繁昌,但是,敌人又没有得手,新四军取得了繁昌保卫战的胜利。
到年底,新四军第3支队等部队连续作战200多次,成功地保卫了新四军军部和皖南抗
日根据地。
新四军征战实录
3
3
1938年11月,李先念受中共中央委派,带领数十名干部前往豫鄂边领导和发展敌后游
击战争,中央还委派李先念担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抗日战场上,从此又开创出了一
块信阳四望山根据地。
临行前,毛泽东对李先念说:你们到豫鄂边的任务,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是
武装。
1939年1月,李先念一行到达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也是发
展壮大新四军的好地方。笔者曾经专程到竹沟,参观访问了新四军将士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参观了刘少奇工作的地方。刘少奇也是1939年1月到达竹沟的。尤其令作者难忘的是参观
竹沟附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那里有“确山惨案”中新四军指战员洒下的鲜血。
当时,竹沟驻有新四军第8团留守处两个中队。李先念一行到达竹沟后,同留守处的那
个中队一起组成了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共160多人。
不久,李先念率领游击大队离开竹沟,向敌后挺进。他们以豫鄂边的四望山为立足点,
在信阳、罗山地区往返活动,连打胜仗。
第一个胜仗是在2月份。当独立游击大队到达应山罗家庙时,一百多日伪军正向该地进
犯,当地守军有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照理,对付这些日伪军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国民党
军队不战而退,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却迎敌而上,奋勇抗击。这一仗,击毙了20多日伪
军。初战告捷,当地人民深受鼓舞,部队也得到迅速发展。
第二个胜仗是在5月份。李先念率领独立游击大队向鄂中挺进,很快与当地的抗日武装
一起歼灭了伪军第八司令部和一个多营的敌人,俘虏伪旅长以下300多人,缴获枪枝500多
支。这一仗,也打出了威风,提高了新四军的声望。
当新四军这面旗帜在鄂中的威望日益提高时,蒋介石深感不安。蒋介石让人打电报给新
四军军部的国民党第5战区,说:“鄂中非新四军防区,必须马上撤走,否则第5战区当以
武力解决。”
“当以武力解决”,这是蒋介石对新四军的预谋。时间仅仅过了一年多,亲者痛仇者快
的“皖南事变”就发生了,蒋介石对新四军使用了国民党第3战区的武力。
实际上,国民党顽固派在“皖南事变”以前已经对新四军使用武力了。1939年1月,
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以后,政策发生了变化,逐渐导致了全国性的反共活动,制造了一
次又一次的大血案,许多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机关干部遭到突然屠杀。请看:
1939年4月30日,发生博山血案。
1939年6月11日,发生深县血案。
1939年6月12日,发生平江血案。
1939年9月1日,发生鄂东血案。
1939年11月11日,发生确山血案。
这触目惊心的“五大血案”中,发生在确山县的竟然是对新四军伤、病、残人员、家属
和职工的大屠杀。
新四军竹沟留守处主要是留守人员和一些伤、病、残人员,他们理应受到保护和休养。
谁知,11月11日那天,国民党第31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指使确山县县长,纠集确山、信
阳、泌阳等县的2000多名国民党地方武装,突然围攻新四军竹沟留守处,将200多名新四
军伤、残、病人员和家属职工残酷屠杀。这是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
确山惨案发生后,新四军军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强烈抗议。
历史已经跨越了50多年,竹沟的烈士陵墓仍然在向人们诉说国民党顽固派的暴行。
笔者到竹沟访问时,一位老战士向我们介绍了刘少奇在竹沟工作的许多精彩情节。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