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词鉴赏辞典-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挚旎罘抛莸淖杂缮睿嗝吹南惺剩嗝吹挠迫话。【推菊饧妇洌嗜四欠葜驹谏揭啊⒆萸椴菰蟮脑竿玫搅饲苛业南韵郑绕鹛瘴讨安删斩橄拢迫患仙健焙敛谎飞R蚨嗜硕杂讶巳拔康溃骸俺ねぢ罚趾涡牖厥祝哿酪馈薄Q盍臼侨崆槲铮诖舜Γ嗜艘运鞣闯闹茫挡槐匦市首髋U馐且恢帜腥说姆掷耄馐且恢钟兴谂蔚姆掷耄嘎兜氖钦媸档母星椋挥邪敕窒粒膊患趾恋慕米鞯那甯撸∪试谡饫锞徒崾耍墒悄茄由斐鋈サ南M拖质刀韵M拇蚧魅从址置骼谀俊
  饯行诗词,古往今来,名篇如汗牛充栋。或似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般缠绵,或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样潇洒,就连豪放有加的东坡居士,在《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中赠别友人陈述古时也难免“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留下一片无所适从的凄然和茫然……这些诗词,总是毫无例外地为离情别意抹上一些夸张了的乐观或修饰过的消沉色彩,令人只耿耿于离别而已,而李曾伯的这首《沁园春》(“水北洛南”)相较而言,就显得更深沉、更真实。这不是一首只为送别而送别的词,在内容方面,它包含了词人对时局、对友情、对人生诸问题的看法,并由此揭示出与友人不得不天各一方的原因,以及自身极力想对现实超脱的愿望。据《宋史》可知,词人在颠沛奔波中为官一生,人情冷暖,世道沧桑,早在或升或贬的命运里历历尝尽。自己送过远行的友人,同时也被友人多次地送过。所以,对于离别,词人的态度是从容的、冷静的,略无半点泪眼凄恻之状,亦不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惊心动魄。是以,在词人的笔下,既未对离别的环境大肆渲染,也未对其内心的惨愁之状过多地描述,惟信手拈来,随意为之。但绻缱之情思,沉郁之心境,不平之孤愤,归隐之志向,无不有所暗示,读者也能从中领悟。(龚钧)
沁园春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李曾伯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这首词是作者于宋淳熙六年即公元1246年所作。曾伯时年48岁,正任两淮阃帅,掌握一定兵权。吴履斋,即吴潜,与曾伯为同时代人,年长于曾伯,官居左丞相。多景楼,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系宋太宗时陈天麟所建,为甘露寺风景最佳处,宋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此地风景秀丽,历来题咏颇多。吴潜曾作《沁园春·多景楼》,曾伯此词即是和其韵而作。
  词中有画,可说是此词的最大特色。寥寥几笔绘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图;而且沿着笔触,读者又能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思绪的起伏变化。
  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意谓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长江浩浩荡荡直泻而去,上面的金山和下面的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我国东南除此地外,哪还有如此胜景!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奇”字,表现出了奇妙的视觉幻象。“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画面进一步活跃起来。看吧,江面开阔,水雾缭绕,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边,只能模糊地看见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动地绘上令人神往的一笔。灵动的笔触一转,绘出浪声阵阵,一浪高过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滚。句中“怒”、“翻”二字,将气势浩大的江涛表现得极有力度。江边苇草丰茂,江船迎风击水前进。“离离”,茂盛貌;“拍拍”,浪击船头声。登斯楼也,睹其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画面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怎不激起有志男儿的壮志豪情呢?但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词人的宏伟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到“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岁月如此匆匆消逝;对照之下,他却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于是一种愤懑压上他的心头,“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如此写来,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动。
  下片直书感喟,情中带景。曾伯怀才不遇,一生所学,报国无门,可此时国家还失地未复,社会动荡不已,他怎不忧国忧民呢?“淮头,虏尚虔刘”,淮头”,淮水上游,此指淮西;“虔刘”,劫掠,杀戮。淮西(当时为金人统治)的父老乡亲还处在夷虏的铁蹄之下,怎么无人过问呢?无疑,其矛头是直对南宋朝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词人更明确提出:“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词人此时想起镇江曾作抗敌前线的情景,晋宋间就有许多英雄从此挥师北上,与敌作战,特别是谢安(字安石)更在淝水之战中大获全胜,收复了许多失地。那么,当今难道就没有谢安那样的英雄么?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潜语为“我就是”。词人自比谢安,志愿出征,领导抗战,可是,朝廷却不任用他,使他壮志难酬。既然如此,词人只好退而求隐:“且容老子,还访浮丘。”此句意谓,还是归隐去吧,去与浮丘公相伴。浮丘公,仙人名,相传黄帝时隐于深山修行。下面,词人更进一步抒发了归隐的思绪,并为未来的归隐生活作了构想:“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这样,在词人的眼前出现了归隐生活的幻景,闲适,安然,不问世事,写得十分真切生动。词尾写道:“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这里,词人写自己倚栏远眺、沉思,深感国运难回,英雄失志,终于下定归隐的决心。“去去归休”,不能再犹豫了。
  此词意境开阔,绘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气韵流畅,很有力度。就内容而言,其中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与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这一对矛盾集中于词人一身,这是现实使然,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分不开,这种情绪还可见诸同时期的其他词人作品之中。(王聪)
清平乐
  怀人   
  赵崇嶓   
  莺歌蝶舞,池馆春多处。满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 相思夜夜情悰,青衫泪满啼红。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
  赵崇嶓是南宋嘉定16年(1223)进士,曾当过石城令,官至大宗正丞。这首词大约是他青年时代功名未就时的作品。
  当时词人客居他乡。那正是春光明媚的销魂时分,绿杨烟外莺啼婉转;百花丛中蝶舞蜂飞,池边的客馆前洋溢着浓浓的春意。“池馆春多处”中的这个“多”字,看似平常,实则用的非常贴切,恰到好处,较之“浓”、“满”、“密”、“繁”等字眼,实在准确得多,而且有着一种内涵丰富、独特的新意。
  接下来,词人用“满架花云留不住,散作一川香雨”二句,描写暮春落花成阵的景象也显得十分新颖、工巧。词人把满架茂密的繁花比作一片美丽的彩云,把落到水面的片片花瓣比作“一川香雨”,这就不仅使这被历代多少文人写尽写滥了的关于落花的描写获得了形象上、语言上的新意,而且在“花云”与“香雨”这两个比喻物间找到了内在的联系:有“云”才会落“雨”,有“花”才会有“香”,因此这前后两句虽然造语工巧,但读来顺畅自然,不露斧凿之痕,不给人刻意求新之感。
  在上阕写了词人客居所见的情景之后,下阕便顺势抒写自己客中的情怀。“相思夜夜情悰”,“悰”,特指欢悰,即欢情,谢眺《游东田》诗云:“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这里词人是抒写自己对所怀之人“夜夜相思”,只有在梦中才能重温昔日相聚相伴时的欢情。梦中的欢情是虚幻、短暂的,梦醒之后带来的是更加失落的悲哀,因而便泪湿青衫,襟满“啼红”了。“啼红”乃“啼血”之别称。古谓杜鹃鸟啼至出血乃止。词人把自己比作啼声悲老的杜鹃,这斑斑泪痕不正像是杜鹃啼鸣的血痕吗?而且杜鹃又是相思鸟;“杜鹃声声,只唤不如归去。”它又是思归的象征,词人把自己暗比作杜鹃,也正蕴含了这两层意思在内。
  最后二句乃是词人展开想象的羽翼,设想所怀之人在家乡、在故国对自己的思念。古典诗词中常有写己怀人却言对方怀己的篇什,如杜甫《月夜》本系怀念妻子,却言妻子怀念自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样就把怀念之情写得更深更切。这里也是用的这一手法:“料想故园桃李,也应怨月愁风”,不同的是词人不直写所怀之人怀己,而是运用借喻,以桃李隐譬所怀之人,人愁人怨以至连院中的桃李也都愁怨起来了,这便把人衬托得更加愁苦、幽怨。为何愁为何怨?不是愁风也不是怨月,而是愁己离家,怨己不归,己怀人却言人怀己,这就把词人自己思家怀人之情写得更深、更切、更难于忍受了。(张厚余)
水调歌头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方岳,安徽祁门人。生于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绍定5年(1232)登进士第,做过吏部侍郎和饶、抚、袁三州知州等官。从这首词中看,他是有收复中原之志的。全词表现了一种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本词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江南的秋景:“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一则写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绿,连下的雨都映成碧绿的颜色,二则写出秋雨过后,山色、田野都变得更绿,仿佛为碧绿的雨丝染过似的,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这样的晴昼景色。南国的秋并不如北国那样凄凉萧索,但词人的愁情却弥漫在“江南江北”,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四字正是这愁的原由,怅望江南,偏安一隅;放眼江北,沦于敌手。江山社稷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哪能不令人愁?“分付酒螺红”即借酒浇愁之意,“螺红”乃是一种酒的名字。“芦叶蓬舟千重”表明词人正在行旅途中,蓬舟一叶穿过重重芦叶飘泊于江湖之上,菰菜莼羹的美味仅存于昔日的记忆之中。抬头仰望南归的大雁,因事业无成,壮志未酬,无语可寄;醉眼朦胧中北望黄河、洛水,缥缈难见,大好河山不能恢复的遗恨只能沉浸在眼前的夕阳之中,“夕阳”这既是诗人眼前的景象,又是南宋小王朝的象征。“遗恨夕阳中”是一句多么沉痛、深刻的警句呵!
  下阕依然是眼前景物与内心情绪的交织。诗人在江上飘泊,回眸苹洲之外,暮色四面袭来,几乎溶尽了山影,山似眉峰皱,山峰与诗人的眉头一样都在愁苦中紧蹙。“人间俯仰陈迹”用的是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言光阴倏忽,人生短暂,“俯仰人间已为陈迹”,慨叹自身盛年易逝,事业无成,转眼之间年华老大,壮志即尽付东流。“不见当时杨柳”以下三句亦是时光荏苒,世事推移,人寿难久之意。英雄豪杰尚且随着时光的流驶而磨灭,何况我辈?最后词人发出“天地一孤啸”的长叹:茫茫天地之间,只有我一人如此长啸浩叹,而叹有何用,啸又何益?明天还是得迎着西风匹马踏上人生的征途,跋涉长驱!这又表现了诗人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韧性和顽强毅力!(张厚余)
霜天晓角
  梅   
  楼槃   
  月淡风轻,黄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处,也不啻、二三更。 晓钟天未明,晓霜人未行。只有城头残角,说得尽、我平生。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彻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禄为乐,有的人以醇酒妇人为乐,而有的人则以读书笔耕为乐。我们面前的这位词人就是以吟诗填词为乐。吟诗作词自然是一种绞脑滴肝的苦差事,因为它是创作,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的创造性的劳动,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其苦无穷,其乐也无穷。当诗人看到他经过产妇临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宁馨儿──作品时,他的欣慰和愉悦是其他任何快乐都无法相比的。
  我们的这位词人,面对一株寒梅,产生了咏赞它的感兴,他从“月淡风轻”的“黄昏”开始构思,推敲,写出了初稿,但他还觉得未达到“清澈”的意境;于是他又继续斟酌、修改、增删,润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时方觉得差强人意;要真达到“十分清处”,那还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罢休,还得再继续苦吟。创作的极境是无限的,只有具有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认真顽强精神的作者,才能达到意足神定的至境!这里“也不啻”三字加得极好,它模糊了何时才能“吟到十分清处”的界限,不确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这首咏梅诗的意境达到或接近“清”的水平。没有亲身有过丰富的创作体验和遍尝创作甘苦的人是绝不会写出这样有分量的句子来的。
  下阕侧重表现词人彻夜创作苦吟的心情:诗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时晚钟已阵阵敲响,然而天色尚未发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布满小路、小桥,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们的脚印。只有城头的号角在悲凉地吹,那在寂静中震颤的乐声似乎能诉说词人心底的哀伤,倾吐他平生的积郁……
  常言道:不平则鸣。诗人苦吟,定然是为倾泻心中的块垒,作一种痛苦的释放和积郁的宣泄。诗人彻夜苦吟,尽管已达到“十分清处”,有创作的欢乐可以补偿,但释放、宣泄之后,新的痛苦和积郁又爬上他的心头,塞满他的灵魂,这时只有城头的画角声能与他的心弦共振,这声音正好像诉说他悲怆的平生。
  诗人的心,总是痛苦寂寞的!(张厚余)
朝中措
  客中感春   
  赵孟坚   
  抬头看尽百花春,春事只三分。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 名缰易绊,征尘难浣,极目销魂。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
  这是一首在飘泊行旅中有感于春天的词。春天,本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风和日丽,光明温暖,杨柳吐绿,百花盛开。由于大自然的绚丽,人们的心情也应朝气蓬勃,开朗愉快。但是对背井离乡、抛别亲人的行旅者来说,由于心情的悒郁,春光也为之减色黯然。“担头看尽百花春,春事只三分”,说的就是春天行旅者的情怀:词人一路上看尽了盛开的各种各样的花,但十分的春光在自己的眼中和心里却只有二、三分,大部分的春光都被愁闷和烦忧所消解了,这种感受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体味过,但用这样朴素、浅近的语言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的,却似不多见。更突出的是“担头”二字,这不仅点出了抒情主人公身在旅途,而且体现出了行旅者的身分、境遇,他不是骑马游春的贵公子,更不是驱车、乘轿观光的显达者,而是一个肩挑一卷寒伧行李的穷书生,或者有一位小小的书僮替他挑着,那说明他也不过是家中略有薄产的秀才郎前往远离山中的京城求取功名。
  下两句“不似莺莺燕燕,相将红杏芳园”,更进一步点明词人的境遇和行旅跋涉的艰辛。作者不从正面直说他的苦衷,而是借助一个意象群,从反面比喻自己在人生的路上的奔波:我不像那在明媚的春光中轻松欢快地飞翔的莺儿和燕子呀,它们相依相伴、互相追逐着在“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芳园里无忧无虑地飞来飞去,饱享春天的幸福,而我却是一步步、一天天在漫长的旅途中餐风饮露、昼行夜宿呵……
  有了这样含蓄的描写和充分的铺垫,下阕的抒发感怀就有了一个顺理成章的基础:“名缰易绊,征尘难浣”,这声感叹饱含着多少辛酸和苦涩!作者明知名缰利锁的噬人毁性,却又摆不脱它的羁绊和诱惑,他不假清高,自诩超脱,而是坦率承认自己无法不陷于功名利禄的缧绁之中。一个“易”字道尽了人人都难于逃脱功利的圈套和蛊惑,而“征尘难浣”又形象地、象征地写出人生行路难的无奈和必然。在这样的心境中,极目远望前路,自然更黯然销魂;忽记起明日又是清明,思乡念故之情便更加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