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作任何恶,
圆满诸善业,
调伏自我心,
是为佛正教。”
言佛教之安立有二,即丁初,乘之安立'3';丁二,正法之安立。
丁初,乘之安立
乘者,主要谓所行之道,开示道之佛语虽有多种法门,但总括而言,因所化自性有低、中、上三种智力之别,故有声闻、缘觉和大乘三乘,即《大悲妙法白莲经》中所云:
“大仙'4'示三乘,
善巧师方便,
为众示三乘。”
下乘声闻、缘觉之乘,即为慰藉诸轮回诸苦所迫弱智有情即不能行无上行者,暂得下乘涅槃果位而安立之法,如《大悲妙法白莲经》中所云:
“如此诸声闻,
亦想得涅槃,
佛以彼等语,
不灭慰藉之。”
能证圆满佛道的唯一究竟之乘为大乘,此较之他乘最为殊胜。《入楞伽经》中云:
“我言只一乘,
乘之安立无,
为引众孩童,
我言不同乘。
《大悲妙法白莲经》中亦云:
“乘者只一乘,
并无二乘说,
更何言三乘;
世间士夫众,
以彼方便乘,
不过示种种。”
若随顺唯识派见,则如经中所言:
“五法及三性,
及与八种识,
二种无我法,
尽摄于大乘。”
《大乘庄严经论》(中观、唯识之共见)中云:
“所缘及修习,
智慧与精进,
方便善巧大,
正性修习大,
佛陀功业大,
具此七大故,
即名为大乘。”
《辩中边论》中云:
“谓正行所缘,
及修证无上。”
《摄大乘论》(主要为唯识之规)中云:
“应知依及相,
入因果修异,
三学及果灭,
智无上乘摄。”
大乘又以观待密咒之所化,分胜解因道者为下乘智、胜解果道者为上乘智,遂有大乘共道般若乘和密咒金刚乘,即《教诫教授王经》中云:
“胜解因因法,
广转大法轮,
金刚乘近道,
未来时将出。”
在《除二边论》中亦有类似说法。因果二乘所得之果虽然同义,但所行之道有三差别,即《三乘安立论》中所云:
“所缘最清净,
以友力和行,
诸具智者乘,
大乘中大乘。”
对此,智祥(藏文)曾云:“《除二边论》中言,大乘以缘无上所缘之方便、无上变化、无上智慧、无上精进、能持无余所化、加持烦恼者、加持快捷、快速生起、断除烦恼、无上意乐、善巧无上行方便等十一种善巧方便而殊胜;”又云以速、易、善巧、多方便等四者而殊胜,即总括为以方便、果、色身、同相而修和有能证智分空性之有境大乐等二者为殊胜。对此,《三戒灯论》中云:
“义虽一不惑,
多方便无难,
利根为之故,
密咒乘殊胜。”
如是,亦言有以此四者而殊胜者,但这些并不定有违。
丁二 正法之安立
正法总分为教的正法和证的正法两种,如《俱舍论》所云:
“佛陀正法二,
教与证二门。”
关于教的正法,《释量论》中云:
“相属顺方便,
士夫义能诠。”
按此,教的正法指开示证的正法等所诠之能诠善言。若分,有经典与论典两类,即《天之子请问经》中所云:
“一切法分经与论,
善言及其意趣释。”
其中,经典指所诠具义法、相属、能断作所作三界烦恼、开示能诠寂静涅槃果位以及依止主要增上缘佛陀而出等,即《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所云:
“具义法及紧相属,
断除烦恼于三界,
寂静利益功德示,
大觉仙语谁能敌。”
若细分经典,则显教方面有八万四千法蕴,或云共同之经八亿种、般若经五亿五百种、续部三万三千种。关于每一法蕴之量,《下部宗派论》中云:对法七论'5'内的法蕴,如舍利子所集有六千颂,有的蕴与处'9'等各圆满开示一节。《俱舍论》中言:“蕴等各一语”,有人云各有一千颂。一些大德认为,以帝释之象极坚能载之墨汁可写一法蕴;《报恩经》中云:“有天授之醉象六万能载之经”;有的大德则谓以所有土、山为纸,所有水为墨,能写一法蕴。克珠杰等云:按《俱舍论》所言,八万烦恼行,各开示有一种对治法。总括起来,佛语十二支,摄为九支,总摄为三藏。此外,也总结为亲口所说、加持及随许等三种佛语。佛语多为亲口所说;加持佛语,系以佛身、或语、或意,用定力真谛慈悲加持,依此法力,由眷属声闻或菩萨说出,或来自天界宝树、天中妙鼓等;随许佛语,按《法门清净结集经》所说,系指由结集者和请问者等所说的前言、说明、后跋等。这些佛语,又分为小乘、大乘共道和非共道密咒等三者,前二者称之为“经”,后者称之为“续”。经与续的出现情况,观已述前文即知。
关于二分为经典与论典中的论典的释义(定义)及入境(内容),谓论典系指为开示作论者意图而汇聚的一切。论典有外道论典、佛教论典、入宗派论典、未入宗派论典等多种,但以优劣二门分,有似论和正论两种,《瑜伽师地论》云:
“无义邪义及具义,
恶诈离慈断苦难,
闻辩修习勤奉持,
论典离六许为三。
其中,正论非杜撰,唯按佛陀教言之义而说释,作论者不为之而有贪图供养等颠倒想,心不散乱,为有情诠释得解脱之道及与之相关之明处,《究竟一乘宝性论》中云:
“唯于佛陀教,
善言不散逸,
随顺解脱道,
故我今敬礼。
论典细分为作业、所诠义、所说语和摄理门四类。作业又分汇集方广佛语(如《毗奈耶经本颂》)、辩深奥义(如《现观庄严论》)和编汇散语(如《三学集论》)等三种;所诠义又分如所有(《根本智论》)和尽所有(普通语汇等,主要为声明、医方明等)两种;所说语又分总佛语(声明等)和别释(三法轮分别释)两种;摄理门释一佛语有命名和不命名两种,其中命名又分广释(集句义二者广释)、句释(疑惑释)、难释、摄释(摄二)、正义释(综合语义开示)等五种,不命名又分一佛语(《庄严经论》本颂)、零散佛语(迦梨迦)和示多义(如《三学集论》、《劝戒亲友书》)等三种。
关于撰写纯正论典之必要,因四有意趣和任意四选意趣等佛之教言意趣极其深奥,尤其《密集经》等续一般以六边四式加印,所化若不依止智者诠释,则难以通达其义,乃至曲解,故诸大德撰写显密释论。佛祖自己曾经以经释、续释等诠释其语教,后来有情大德所写论典,许对法七论为佛语学派以《毗婆沙论》为最早;不许对法七论为佛语学派则以佛的亲传弟子舍利子等所写对法七论和法救(藏文)所写《疑惑论》等为最早。后来出现的论典有,佛入灭后约三百年,有萨罗诃(藏文)'7'出世,著《道歌集》等和《海生密成》等;佛入灭后四百年,有龙树出世,著《理聚论》、《赞颂集》、《百智论》、《五次第经会》等;佛入灭约七百年后,弥勒著慈氏五论,无著兄弟著《声明集分八论》等。声明论典,最早在天界有《遍知声明集分论》(藏文),在人间最初有《波尼波声明论》(藏文),后来有《迦罗波声明汇集》(藏文)等颇多。量论方面,最早有外道师迦毗罗(藏文)所著量论和内道阿罗汉法救所著《护教论》和《语箧经》等,后来,陈那著《集量论》,法称著七部量论'8';工巧明方面,有《八观察法》、《段量论》(藏文)、《薰香合成法》(藏文)、《变金术》等;医方明方面,最早有外道师所谓出自梵天之面的医术十万种,后来有内道龙树的《配药百方》和毗咥哩制吒(藏文)的《八支精要》。如是,在印度、汉地、迦湿弥罗、泥婆罗、藏地等,分别有不少论典,此处恐繁未录,有些论典将在本书前后文中出现,别的见其它佛教史。
证的正法,主要指圣者对相续的断除和修证的功德。此又分二,即永离贪欲谓之灭谛,离贪欲等谓之道谛,即《究竟一乘宝性论》中所云:
“彼离贪欲者,
二谛有相法,
断离贪和欲,
灭道二谛摄。”
若总摄一切正法,则证的正法包括戒、定、慧三学及其分支果类,佛陀教的正法十二支佛语以九因分为九,此又集为律戒、对法(论藏)和经藏等三藏。又,以所化门分为信解钝根、下根而说的小乘藏和信解方广利根而说的大乘藏等二藏,即《大乘庄严经论》中所云:
“经分三或二,
为摄许九因(观待所断、所学、所思为三),
薰习(闻)证(思)与寂(修),
善证(止观)求解脱。”
独觉乘无其它广说之藏,属小乘藏。《大乘庄严经论》中云三藏各具四种释义'9',即《摄大乘真实经》中所云:
“经及对法律
总之各四义,
具智知此义,
遍知一切相。
诸处与性相,
说法义为经;
现前'10'及反复'11',
胜伏'12'通'13'对(阿毗)法;
堕'14'生'15'与出堕,
离堕及补特'16',
所制'17'学处名'18'
选择'19'等律戒(毗奈耶)。”
大乘内分显密两种。关于密咒,阿阇梨阿跋耶迦罗(藏文)谓有三藏之片分,一般包括在经藏范围内,即如《妙臂请问经》中有“请闻密咒作为经藏说”之语,《摄大乘真实经》中也有“善言此经藏”语,罕底波(藏文亦译扇底波)亦云:“摄深奥之义开示故,谓之经藏”。按四种藏的分法,则将密咒分为持明藏,如《妙臂请问经》中所云:
“密咒明咒多种相,
饶益天及非天故,
三俱胝又五十万,
持明藏中佛所说。”
圣天菩萨亦作如是说(即以密咒为持明藏)。有人称密咒为内对法,然未明其出处。细分续部,又有多种。有人说佛密曾云“瑜伽行事分,续部总分三”,故将续部分为事续、行续和瑜伽续三部。但从所化之心门分,应为四部,如《吉祥喜金刚摄续二察经》中所云“续亦分四部”。《无上瑜伽续入义论》中云:“入密咒果金刚乘门有四,即通称的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阿阇梨达恰格底(藏文)的《中明灯论》中云:“大持金刚以意乐、随眠、界和熏习将密咒论典分为五种,即事、行、瑜伽、瑜伽上师和瑜伽上师续。”这种五分法,为毗罗波婆(藏文)等许多大成就者所承认。《智金刚集论》中云:“证事与二俱、行与大瑜伽”,亦分为五部。摄本《胜乐根本续》中云:
“乃至经事行,
瑜伽密边分。”
罗婆波(藏文)等追随其说,将经藏分为证续、事续、行续、瑜伽续、瑜伽密续、瑜伽密边续等六部,但彼所著论典的藏译本中却不见有是说,仅在《宝帐经》(藏文)中有“瑜伽母续分六部”的字句。另外,在《菩提道灯论释》中有事续、行续、证续、二俱续、瑜伽续、大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等七种分法。然而,这一切总摄为外续和内续两种,《金刚藏庄严续》中云:
“知分内外者,
即知续分类。”
阿跋耶迦罗(藏文)亦云:
“持金刚曾言:
如内外金刚,
次第为相续,
务于心记持。
坛城等仪轨,
佛演二续部。”
对此,《最胜明灯》中谓“开示生圆二次第者为内续,仅开示生起次第者为外续”。如此说法虽多,但一般以四续中的下三续(事、行、瑜伽续)为外续,上续(无上瑜伽续)为内续,或分为内续和上下二密续,或分为事、行等四续。设问彼等显密以何语种说出,则如偈曰:
“最初佛世祖,
以自之语种,
善示三界道。”
又,如《无垢光疏》中所云,三藏一般以摩揭陀语、信度语及梵语说出,也有用钵罗讫哩多密语(藏文)'20'及山居者等的土语说出者。
注释:
'1'三学:即戒学、定学、慧学。
'2'三法印:指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为印证佛语的三种标帜。
'3'安立(藏文):可作论述或分类解。
'4'大仙:佛的别号,亦作“大觉仙”。
'5'对法七论:指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发智论和足论。其中《发智论》为总身,六足论为支为足,有《品类论》、《识身论》、《法蕴论》、《施设论》、《集异门论》和《界身论》。
'6'处:指心及心所诸识新生增长之处或门。
'7'萨罗诃:龙树之师,出身婆罗门,为古印度最初发扬密教者。
'8'七部量论:法称对陈那《集量论》的七部注释,即《释量论》、《定量论》、《理谪论》、《因谪论》、《关系论》、《悟他论》和《诤理论》。
'9'释义:训释字义,阐明字面含义。
'10'现前:指对于涅槃现前的诸谛实义。
'11'反复:指明析每一法是否有色而反复开示。
'12'胜伏:指制伏论敌。
'13'通:指通达经义。
'14'堕:指五种堕罪,即律经所说比丘、比丘尼的五类犯戒罪目。
'15'生:指发生犯堕的原因。
'16'补特:指依何制戒补特伽罗。
'17'所制:指所制学处本体。
'18'学处名:指学处名目。
'19'抉择:指选择犯堕罪和未犯堕罪。
'20'钵罗讫哩多密语:指密咒本身之语。
第二总目
详说法王持教及学派等的形成情况
关于佛教住于何地及彼地法王持教和学派等的形成情况,分四甲目,即甲初,印度佛教史;甲二,藏地佛教史;甲三,汉地佛教史;甲四,蒙古地区佛教史
甲初 印度佛教史
此复分三,即乙初,印度法王简述;乙二,诸法王以及彼等在世时有何得悬记贤哲出世弘法;乙三,印度佛教学派形成情况。
乙初 印度法王简述
从总体言,印度国王有按血统世袭、委任、突然袭位等三种情况,其中后两种国王将在后文中间或述及,此外主要言说第一种(按血统世袭的)国王。这一情况中,众戴王'1'后裔悉达多王子以前的情况前文已述。悉达多王子时期,称为“四王”的是:摩揭陀国大莲华王'2'(住王舍城)之子频婆娑罗王'3',其后裔有阿阇世王(藏文即未生怨);?萨罗国梵灵王(藏文)(住舍卫城)之子波斯匿王'4',其子为增长兰琉璃王(藏文);?尝弥国百军王(藏文),其子为优陀夷(藏文)(住能现城)邬阇衍那国(藏文)无边轮围王(藏文),其子为迦旃延那王'5'。当时,在其他地方有胜云国'6'的法王仙道王(藏文),乌仗那'7'的因陀罗菩提王(藏文)和香拔拉国的日光王父子等。这些王均做佛教施主,曾广事供养。这些王在世时,佛祖及其徒众弘法益众事业前文已述,在此不赘。兹言佛示寂后后世王统如下:
《青史》中云:“在印度做佛教施主的无忧王(藏文即阿育王)如前所述颇负盛名,其它逐一传承的印度王统,谁也未曾看见还有那些”。虽如是说,但印度中部、东南部等地域广大,非像藏地,一块小地区,由一小头人掌管,印度不仅中部,在东部和南部,亦见有部分王统记载,显然那里必有王统。关于中印度的王统,多罗那地(藏文)的《印度佛教史·如意珠》中云:
“善见王子嗣,
妙臂与妙弓,
摩诃因陀罗,
其子遮摩沙,
相传有四王。
无忧王之嗣,
离忧'8'与勇军
难陀,大莲华
亦传有四王。
旃陀罗王'9'嗣,
诃梨与阿迦'10'
阇耶及尼摩,
波尼、梵娑等,
此上六王名,
后添旃陀罗,
此后诸王是,
旃陀罗崛多,
频头莎罗王,
室利、旃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