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意宝树史-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十九,蒂洛波弟子那若巴(藏文)(说本颂师)。
     第八十,那若巴弟子阿伽罗罕底波(藏文)。
     以上八十名男性大成就者(另有因陀罗菩提)
     第八十一,瑜伽母摩尼跋陀罗(藏文),亦名婆睺梨(藏文)。他是阿伽则(藏文)城人,出嫁后一次回娘家时,遇见拘梨婆(藏文),为之施舍饭食。当夜往林间,此上师为她作胜乐灌顶,传授秘诀,在那里修持七昼夜。她回到娘家,遭到痛打,但她并不生气。第二年回到自家,十一年间,在取水的路上,凭借破陶罐,讲说自己的证悟。
     第八十二,麦喀罗(藏文)(割头女);八十三,迦那喀罗(藏文)。她俩是亲姐妹,前者是姐姐,后者是妹妹,为陀吾憍吒(藏文)的女儿。二人嫁给一位船主的两个儿子,受丈夫和乡人的非议,心中烦闷时,大成就才迦诃婆(黑行师)前来为她俩灌顶,传授教诫,她俩遂修法十二年。一次,去拜见上师,述说自己的过去。上师要她俩献出头作为说法酬金。她俩毫不犹虑,各自拔出宝剑,割下自己的头献上,众人皆感惊奇,上师复把头粘接在她们头上。
     第八十四,美眉迦罗(藏文),亦称吉祥比丘女。她以前是因陀罗菩提王的妃子,后来改嫁给楞伽国国王阇陀罗(藏文)的儿子赛菩罗(藏文),临近改嫁时,看到王子所派的许多猎人猎获很多野牲,心中不快,装出风颠的样子,前往楞伽补罗(藏文)尸林,按照罗婆波所授教诫,修习七年,获得成就。又有人说,她患了麻风病,被父母遗弃,她舍身守饥苦行,得到解脱。其传记中说:“按因陀罗菩提授记修圣道,蔗增(藏文)林中获得殊胜悉地果,喀萨婆尼(藏文)地方示现大神变,于彼吉祥之女足前勤顶礼。”
     以上四位成就者为四瑜伽母。
     上述诸成就者一般都各自有与自己的宿业相顺合的转寻思烦恼为道用的教言歌集,他们多数与眷一道善逝空行,有的修成虹身【18】住世,有的遗体变为石身或舍利。这些成就者的传记、赞颂词以及他们加持的文字中,还有一些上面未述及的成就者,前文提到的个别人却在有关文字中没有提到。特别,道歌集的历史许多不十分可信,这些人物及前文所讲的其他一些印度佛教学者和得道者,一些学者对他们的名号、种姓、家族、事业、年寿以及出世的年代等多有不同的观点(关于得道者,如金刚座师的弟子无畏施祥的文章),本书是根据普遍的观点记述的。这些学者、得道者还有很多各自非共通的传记,可以说述不胜述,本书仅提取了里面的精要部分。总之,这些得道者均以教理【19】虔信三宝,皈依佛教,以恭敬之心建立三所依【20】,进行供养,以三律议【21】中,无论受取何戒,均守持如护眼珠,以戒为本,遍施慈悲。他们为弟子讲经说法;唯怀利他之心,以教理清净论辩,使外道皈依佛门;以三察【22】护养纯净圣教,不带偏私而著述。通过这些讲辩著述和闻思修或讲修二门弘广佛教。他们在广做到众善事的同时,对自己上师,如待真佛,对其秘法教诫,坚信不疑,虔诚信仰,从而八种成就等,尤其他们从自续中了悟圣道,修炼的事迹如证果迹象极为殊胜。与之相反,那些凭依风脉、幼轮等修炼,心境依稀,相顺的通慧【23】隐现,以小的业力、资精良获少许法力,把愚者的恭维族和同伴的财富当作修行的成就;特别一些形为上师的傲慢者为了得到许多金银、骏马、财宝,假传教法,装模作样,诡作多端;一些人拥有多高傲的眷属徒众,借口政教二理和显密双修,将律仪如唾液、尘埃抛弃,随意胡为;或著述时,妨嫉别人,执意相争,欺凌弱者等等,以这样的行止在度日。或垂涎并信赖这类人,显然是愚者的本相。
     注释:
     【1】以下八十四位成就者,原文无顺序号,为眉目清晰,由译者添加序号。
     【2】余甘子:亦作榄橄子,古代避谷摄生术药物之一。
     【3】?噜迦:妈喜金刚,亦名钦血金刚、呼金刚、胜乐金刚等等。为佛教密宗无上部一本尊。
     【4】谛头空:即空性,指一切法皆自性所成、非实有的见地。
     【5】三门:指身、口、意三业,泛指人的行动、言语和思想。
     【6】妙欲:指色、身、香、味、触五欲,泛指一切世俗享受。
     【7】辉线:佛教所说一种特殊的光线,一般在绘画的佛像身后有代表这种光明的线条。
     【8】四无量法:又作“四梵处”或“四无量心”,指大乘佛教为众生而修引生无量福果之心的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和舍无量。
     【9】大手印:指消除阿赖耶识客尘迷乱,现见自性大圆镜智的身大印瑜伽,为密乘瑜伽部的四印瑜伽之一。
     【10】三根本、指佛教密宗所说的上师、本尊和空行。
     【11】二取:持著常、断二边。
     【12】旃陀罗种姓:古印度社会中以屠宰为生者,被歧视为不可接触的最低下的种姓。
     【13】八种共同成就:又称八悉地,指妙丹、眼药、土行、宝剑、空行、隐形、不死、除病。其中妙丹即金丹术,或称“摄生术”、“避谷术”,是采用花中精华和明咒等,以补益寿元、留住童颜或点铁成金的成就。
     【14】四金刚座:佛教密宗修法之一,有自、他、合、密四种。
     【15】八种成就:原文系偈句,为“地下能行与宝剑,制伏利济二清净,丹丸眼药诸宝藏,速行僻谷八成就”。对八种成就,说法不一,参见本节注释【13】。
     【16】圣道:佛教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所主张的见、修、无学之道。
     【17】四喜:佛教法门之一,指喜、胜喜、殊喜和俱生喜。
     【18】虹身:佛教密乘所证转色、受、想、行、识五蕴成光明身像的果位。
     【19】教理:指佛教的经教和道理。
     【20】三所依:指佛像、佛经和佛塔,佛像为身之所依,佛经为语之所依,佛塔为意之所依。
     【21】三律仪:律仪,佛教法律、仪则之简称,指防遏教徒过非之戒条。三律仪有密乘、菩萨、别解脱三律仪;也有由欲界地所摄别解脱戒、由色界地所摄静虑戒和超出三界由圣者地所摄无漏戒三种。
     【22】三察:佛教以现量、正比量和极成比量三种正理分析观察事物的能力,认为这是学者著述所必需的。
     【23】通慧:佛教所胃明白现见各种情况的一种神秘智力。
     乙三  印度佛教派别形成情况
     此又分三,即丙初派别,丙二显密,丙三法承情况。
     丙初  派别
     总之,许多普通有情不伺察所知【1】情形和来世,仅仅致力于世,是为造聚恶心趣之因。此每十万之内,能够伺察的


  宗论师也不过各有一人。对此,阿底峡尊者曾云:“印度当今,有外道、有部,经部,唯识、自续,应成,每个宗派分支成百,但其内宗论师不过各一。宗派总分外、内二种。关于外道,阿底峡尊者曾云:外道种类总分二,可谓揉合与自续,此即天生与会生。天生理断邪爱派,会生静虑论理派。”按是说,以声明诠之,分为两种:比根本不入宗派的许多愚者稍强,但贪爱眼前;不思善恶取舍,不承认前后世转生,只图此生,仅仅习学名言、明处者,是为顺世断见派(梵文),此又内分论理派(梵文)和证会派(梵文)两种,比顺世断见派稍强,但并不在意永恒解脱,仅仅承认前后世而追求善趣天界和由此而得的涅槃寂静,却不能置破遮轮回断分为解脱,视解脱为实物和有色者,谓之常见派(梵文)。常见派内又分伺察派(梵文)、数论派(梵文)、梵天派(梵文)、声论派(梵文)、吠陀究竟派(梵文)、吠陀密派(梵文)、弥曼差派(梵文)、自在天派(梵文)、胜论派(梵文)、正理派(梵文)、唯教派(梵文),裸形派等(梵文)。关于这些宗派,阿底峡有“何为伺察等宗派……”。一段文字已有说明。为将所化次第置于应成之见 '2',引向解脱与一切智之地,佛祖在显密教法中已作广说,这里仅仅是顺便提及。
     比之上述宗派,最为殊胜,承认无我之法的宗派有以下四种:
     以修观人无我之力获得永恒解脱于轮回的涅槃,许其为无为法,便不善置于无遮'3',仅以僧宝和佛陀为自继之工德,谓之分别说部(梵文)'4'。分别说内分中印度派(梵文)、东阿波兰多伽派(梵文)和迦湿弥罗派三支。
     对分别说部的观点作颠倒说,能承认假有'5'和粗法无我者,谓之经部(梵文)。经部内分随教和随正理二派,或能所二取'6'等量派(梵文)、杂无二派(梵文)和全食派(梵文)。
     许法无我,却于智慧成实之上作与能作、所作,而不许外境者,谓之唯识部(梵文)。唯识部亦分随教派和随正理派,或分为假相派(梵文)和真相派(梵文)。假相派内又分有垢和无垢二支,真相派内又分半卵(梵文)、能所三取等量派和杂无二振,总为五个分支。
     决不许成实,于二无我各安住粗细,谓之中观部(梵文)。中观部内分自续派(梵文)和应成派(梵文)。自续派内,又有经部行和瑜伽行二支。
    以上四部中,前两部即有部和经部,也称说实事部(梵文)或声闻部,属于小乘宗派,随顺对法七论'7'。该派自始以来未曾衰微,别无开宗之说。后两部即唯识部和中观部属大乘宗派,佛祖和阿难等圆寂后,大乘一度衰微,后由龙树、弥勒、无著中兴。关于外、内宗派各自之所许,在别处已作略说(在里域'8'地方,舍利子用禅杖毁湖的遗迹处,有三佛塔,(藏文)(第231页)摩萨罗曾临该地,进行加持,后出里山。后来,阿育王之子去世后,转生为汉地的一位王子,名叫萨罗奴(梵文)。他曾引兵到该地,从印度请来僧伽,广兴佛教。当时称之为“霍尔地方”)。
丙二  显密
    在印度,佛祖为众大菩萨宣说一切四续和大小乘三藏,至于非共之法,在印度普遍认为并未讲述一切法蕴,而只宣说了多数。这些汉译的颇多,而藏译的较少,但是佛祖转法轮、学者大德和佛法最初出现的地方系印度,但在印度并没有全套的所谓八万四千法蕴的经函,仅存其支分。传说(中观)经部瑜伽行派的《大地经》等在兜率天,广本般若经十亿颂在寻香天界,中本般若经、千万颂在大自在天界,略本般若经十万颂在龙界存放。关于续典,《圣智总汇》(梵文)中说:“事续有四千颂,行续有八千颂,证悟续(梵文)有四千颂,双方续(梵文)有六千颂,大瑜伽续有一万二千续,无上大瑜伽续有一万四千颂”。各续尚有本续、释续等颇多。其中,在能颤洲(梵文)有《喜金刚》五十万颂,另外《集密》二万五千颂、《胜乐现诠广论》十万章、(后续》十万颂、《时轮》一万二千颂、《瑜伽随明》三万六千颂、《幻网经》一万六千颂、《摩诃摩耶》一万八千颂、《红焰摩敌大续》三十万颂、《度母出离续》七百章、《马头明王证悟续》七百颂、《不空绢索续》七十万颂等,相传留存于天界、香拔拉、乌仗那等地。《劝戒弟子书》(梵文)中也说在龙界也有许多经典。在印度和从迦湿弥罗到迦楞迦(梵文) (贡松)之间的广大地域,在铜洲等岛屿,佛教亦有过兴盛、泯灭和复兴,存在过全部三乘或其中的某乘,部分佛语中还讲在其他三大洲'9'和六小洲也有许多显密经典。另外,在《时轮经》中还说在十二洲上也有佛教密乘弘扬。尽管如此,当今在印度,大食以外和迦湿弥罗地方,外道信徒充斥,纯正的佛教罕有。在中印度,佛教虽然没前弘、中兴、后弘之说,但是大小乘尤其大乘经典有时衰落。
    关于密咒的形成情况,佛祖在各地以各种身态为少数特殊所化宣说密咒,众持咒的瑜伽行者们不事张扬,对外道师及声闻、僧跋婆(梵文)等密而不宜,自己专事修炼,在未获得成就之前,他人并不知晓,他们的修法弟子也仅各有一两人而已,不像藏地那样,弟子众多,故未能弘传。
    密咒后来在中印度传播的情形是:在萨罗诃稍前,有出身于婆罗门种姓的拘诃衍尸罗(梵文),曾显见金刚手圣容,其弟子比丘诃耶波罗(梵文),出身于潘伽罗国的婆罗门种姓,传说他从欧吒耶那金刚(梵文)的住地将《度母续》请来中印度。后来,从东印度,由旃陀罗(梵文)小邦的得道者极明月(梵文)等请来《摄真实论》等瑜伽续;以前,萨罗诃迎请来桑结托巴(      意译佛护乐),从南印度的龙树及其弟子那里请来《集密经》;从欧吒耶那等地,拉婆波和湖生师等请来《喜金刚经》等瑜伽母续;从北部香拔拉国,支鲁波(梵文)、毗朵波(梵文)、大堆夏(       亦译大时足)等请来《时轮经》;从乌仗那地方,罗梨多伐折罗(梵文)请来《黑焰摩敌》法类,毗罗婆(梵文)或名毗鲁波(梵文)者请来《红色续》二十二章,其弟子昙毗咽鲁迦(梵文)等请来《拘缕拘梨证悟记》,并请来阿罗梨(梵文)。此外,鲁伊波请来《普行瑜伽母》,黑行师请来《契合明点》,甚深金刚请来《金刚甘露》,拘拘梨波(梵文)请来《摩诃摩耶》,进行弘传。
     有人讲,在《俱生成就》释本中有密咒传播的全部情况,其传承次第依次是:持金刚、乌仗那国的大仙慰众生(梵文)、勇金刚、誓言金刚、莲花金刚、俱生金刚、纺织工喜金刚,婆罗女金刚、剪裁师成就金刚、吉祥遍行怙主、瑜伽行者意金刚、王后罗格尼迦罗(梵文)。有人认为,王后罗格尼迦罗之兄即因陀罗菩提王,但布顿等人认为,其传记中虽如是说,但在总的密咒传承中并没有她。此外,桂译师宜努贝认为大莲花金刚与农夫金刚为同一人。根据这些,再与《七部成就法》的产生情形结合起来看,对所谓密咒总的产生情况的奇异说法实不敢苟同。又,其他一些学者认为因陀罗补提与因陀罗菩提不可混为同一人,但在一些地方又作同一人。总之,疑惑的种子不能穷尽。
     
     丙三 法承
    此又分二,即丁初共道法承,丁二非共道法承。共道法承复又分二,即戊初大明处,戊二小明初。
    戊初,大明处。其内有制伏邪说句义的声明和因明'10'(声明制伏对句的邪说,因明制伏对义的邪说),有摄益他人的工巧明和医方明,总称为名言四明处。下面简述这些明处最初产生的情况:
    声明。最初在三十三天,由一切智天写出《萨罗婆阇尼那文法》(梵文),其弟子释提桓因(梵文)著《因陀罗文法》,讲授于普布(梵文),使之成为智者,人称声明师,声明遂由这些人在天界弘传。声明传播到人间的情况是,受佛陀授记由观世音护持的一位婆罗门小孩写出《波尼文法》两千颂,由布禄龙王的儿于(协佉       )写出名为《摩诃跋佉》的广释本共十万颂。阿阇梨旃陀罗阁弥(皎月)以此本为基础,写出《旃陀罗文法》三十八章,并注释颇多(七百颂)。又商羯罗王的舅父沙波多瓦罗摩(梵文)修昴宿法,得到成就,对昴宿依据释提桓因的声明论著所写改四句为一颂成六句为一颂(拼合为第五句,名称为第六句)的文法,予以补充,写成《迦罗波文法》(四百章),并写出《坟隙益学》(梵文)等释本多种(婆罗流支亦写释本)。此外,还有《迦罗波文法》和《旃陀罗文法》的摄义本《罗阇室利文法》,有妙音天母所写的《妙音文法》以及阿努补多(梵文)的释本等。(《瑜伽行地》中说,有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共五明)。《妙音文法》、《波尼文法》和《旃陀罗文法》等曾在藏区弘传,现在仍有部分抄本,其内容,本论四句—颂,对每一梵字对应拼合,诠释名称,词根近译时,以(    )(梵文)等作为支分。
    因明。因明分外明和内明,外明在承认差别事和我之上,分别对境'12',有境'13'及各种关系而假立,它为内明之原立者'14',因它而有内明之名。内明与外明非共通明处,较之外明,内明殊胜。关于因明,炼那著有《集量论》,法称为之作注,有称作本体本的广本《释量论》,中本《定量论》,略本《理滴论》,有称作支体本的分别讲说证悟的《因
滴论》、破遮外道师假立关系的《关系论》、说明表象虽为知觉却成他相续的《悟他论》,说明论辩方式的《诤理论》,共为七论。对这些论著,又有许多释本。所表述的内容包括在现量,自利,利他、比量、遮遣,比喻、决常等中。工巧明有身、语、意三者,总括了一切明处,这里简述最初建立身语意三所依的情形如下:
    关于人像的画法,往昔人寿十万岁时,畏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