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1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今天要学佛,学什么?就学这个本事。在哪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在跟一切大众相处当中学。怎么个学法?诸位千万不能够误会,我们要学著一切也学像佛一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就学成个呆子,你学成木头,你没有懂得语言的意义。跟大家生活完全一样,活活泼泼,决定没有把境界放在自己心上,这叫做不染著。身决定没有污染,染在哪里?染在心。心改变了你身的形相,污染严重,这个身就不健康,这个身就生病,这个形就短命。所以不是六根不接触六尘境界,照样接触,决定不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外面形相上和光同尘,跟大众没有丝毫差别。凡夫看不出来,凡夫不认识。什么人看得出来?境界相等的人看得出来,境界比他高的人看得出来。初地菩萨跟初地菩萨在一起,彼此明了;初地不知道二地境界,二地知道初地境界。觉悟的人知道迷惑众生的境界,众生不知道觉悟人的境界。「随心分别起」,小从身说,身从自己一个人来讲,早晚情绪,早晚念头,刹那不住,不止千变万化。再看大的,就不例外。
  『如是刹种种,莫不皆由业』。大的来讲,法界、刹种、佛刹也是因缘生,果报不相同;极乐、华藏大同小异,如果跟娑婆世界相比,差别悬殊。什么原因?「莫不皆由业」。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分别起业因」。注意到这句里面的话,分别起业因。「即以正喻依,亦是以因喻缘,心即是因,招异熟果,果之粗妙,盖由业缘」。这个心是指心里头的念头,大乘经上常讲的「心想」,也就是妄想;妄想分别执著,都是「分别起业因」。有因,因遇到缘,果的相就现前。果的相不一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妙!五浊恶世依正庄严粗恶不妙!现在这个世界,诸位想想,什么是庄严?你想到五浊恶世,核武是庄严,现在讲生化武器是庄严。还有没有公布的,我们一般人还不知道的,所谓秘密武器,高度大量杀伤的这些武器,现在这个世界上这是叫庄严;这个粗妙到极处,统统是业缘变现出来的。十方世界诸佛众生刹土无量无边,种种不同,道理在此地。
  诸位必须要记住,宇宙再大,无量无边无尽无际的刹土,总不出「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性、妄识都是自己。这个道理要懂,这个事实真相要多想想;想明白了,你自然就肯定,肯定了,你修行就有门路。你就知道无量无边的宇宙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搞清楚了,不迷惑了。那么肯定你的生活态度会改变,你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必然也有所改变。这个改变就是改迷为悟,改恶为善,然后改凡为圣。教下的学人,真实功德利益由是而生。我们再看末后这一首:
  【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随众生心行,见诸刹亦然。】
  前面两句是比喻,『譬如见导师』,导师对我们来讲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就华藏世界来讲,导师是毗卢遮那佛。每一个人见佛,佛的色相不一样。就在我们的世间,也能找到很明显的例子。早在一九八二年,二十年前,中国大陆刚刚开放,香港宝林寺的圣一法师约了几位同参朝普陀山,拜观世音菩萨,在梵音洞,在洞的外面拜。他们三位出家人还有几位居士,拜了半个多小时,观音菩萨出现了,大家非常欢喜,有了感应。他们去了大概是有七、八个人,七、八个人里面也有好几个什么也没有见到,三位法师见到了。回来的时候彼此交换心得,共同分享。圣一法师见到的观音菩萨是金色的,全身金色,戴毗卢帽,就像地藏菩萨那个帽子一样,戴毗卢帽,观世音菩萨。我们学院斋堂(吃饭的地方),斋堂上面也供了西方三圣,这一组西方三圣,观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都是戴毗卢帽的,圣一法师见到是这种相。另外一位法师见到的是白衣观音,像我们一般画的画,白衣观音,不一样;第三位法师他也见到,他见到是个出家比丘相。三个人同时在拜,同时都见到,每个人见到的不一样!「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圣一法师还在,现在年岁大了,这两年身体不太好,我曾经去看过他。
  第三句把这个业因说出来了,「随众生心行」。心是念头,念头是心的行为,是心意的造作。佛法里面讲业讲三种:身业、语业、意业,心行是意业。如果把心行展开来讲,心行包括了三业,包括身业、语业、意业,用心行总括了,都包括了。众生的心行不一样,跟佛菩萨的感应也不相同,所以见相不一样。佛菩萨没有身相,这个诸位要知道的。众生有身相,为什么众生有身相?众生有分别执著,所以就有身相。执著这个样子就是我,坚固的执著。诸佛菩萨知道这个身不是我,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因此他的形相是随众生心想生。我们有执著,就没有办法从众生的心想生,众生想我胖一点,我也胖不了;想我瘦一点,也瘦不了。为什么?我有坚固的执著,抗拒他的心想。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能够随众生的心行。
  梵音洞里面看观世音菩萨,每一个人看的都不一样。说实实在在的话,根本不可能有两个人见菩萨相是完全相同的,不可能。为什么?这两个人的心行不相同。纵然大同,里面还有小异,他见的相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几时我们自己如果修行功夫到家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那你也能跟法身菩萨一样,随众生心行现相。《楞严经》上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行是感,佛菩萨有应。所以现相从哪里来的?从感应来的。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人间,无不是随心应量,感应道交。因此古大德教念佛人,阿弥陀佛是自性弥陀,西方净土是唯心净土,这个话说的是真话。阿弥陀佛在哪里?自性变现的。西方净土在哪里?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心现识变,离开性识一切法都没有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过来人说的话。
  末后结归到正说,「见诸刹亦然」。一切诸佛刹土,《般若经》上讲的,梦幻泡影,心现识变。所以一切众生见诸佛刹土,就像见佛菩萨的身相一样。随众生的心行,各个的见量不相同,「种种色差别」。法身菩萨在我们这个世界,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他见的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清净庄严。我们见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这个世界到底是清净庄严还是五浊恶世?说实在的话,世界既没有五浊恶世,是也没有清净庄严。你见到清净庄严,你用清净心见的;他见到的是五浊恶世。他怎么见到五浊恶世?因为他有劫浊、有见浊、有烦恼浊、有众生浊、有命浊;他有这么多的妄想分别执著,把一真法界变成了五浊恶世,是这么个道理。
  弥陀就是自心,自心就是弥陀;此地就是净土,净土就是此地。你见不到是你心行有问题,心行不善;那个人见到了,那个人心地纯净纯善,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西方刹土,经上讲十万亿佛国土;十万亿佛国土就在眼前,就在那一念之间,看你能不能转得过来。转过来是佛境界;转不过来,六道凡夫。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十八首偈,「法说」。这里面分三段,第一段有六首偈,说明「染净」。第二段有四首偈,说明「成坏」。第三段有八首偈,说明「苦乐」。我们现在看第一段,第一段有六首,六首里面也分为两小段,前面两首是一段,「显净相不同」,后面四首是一段。现在请看经文:
  【一切诸刹际,周布莲华网,种种相不同,庄严悉清净。彼诸莲华网,刹网所安住,种种庄严事,种种众生居。】
  这两首是「显净相不同」。当然这是诸佛的报土,法身菩萨居住的处所。虽然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报土也不一样,但是「唯一清净」这个大前提是不会有差错的。经文上说『一切诸刹际』。一切诸刹,这个范围包括得很广,确确实实是遍法界虚空界。『周布莲华网』,我们知道这一句是比喻。「莲华」代表清净,代表离染、离著,不染污、不执著。「网」用现代的话来说,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用现在的话来讲,诸佛教化众生的这些场所。这个场所是今天讲的星系,刹种是最大的星系,佛刹是次一等的星系。星球与星球之间有引力,星系与星系之间也有引力,所以在太空当中运行它有秩序,它有轨道,一点都不会错乱,密密麻麻就像网一样。现代科学发达,我们对网状的形像并不陌生,物体与物体之间引力确实像网状;波动的频率也像网状,维系住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平衡。佛法里面说这个现象称之为网。
  『种种相不同』,这是讲诸佛的刹土,法身菩萨的报土。我们晓得就以《华严经》上来说,法身菩萨有四十一个等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全是法身菩萨。这个说法是大分,要细分,就是此地讲的,「种种相不同」。大分就像我们学校念书,学生上学,我们分学校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大分。再细分,细分小学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到六年级;中学,初中有三年级,高中有三年级,也是六年级。再细分,你同一个班上,考试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到最后一名,各个不相同。这是说法身菩萨们他们也是各个不相同。各个人的智慧不相同,各个人的愿力不相同,各个人的缘分不相同。但是总而言之,『庄严悉清净』,大同,大致上都是非常庄严;我们常常讲的真善美慧。真善美慧有等级上的差别,真的各个不相同,统统都有。这些法身菩萨们各个都是清净心,清净心的程度也不一样。总而言之,都是有清净心。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清净心现前。无明烦恼没有尽,各人断的头数不相等,所以清净程度有差别。到什么时候才完全相同,一点差别都没有?如来果位,那时候一点差别都没有了。等觉菩萨跟等觉菩萨也不一样,一定要无明断尽,证得究竟果位的时候,那就完全相同。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讲菩萨道同;佛佛道同。只要带一丝毫无明,就各个不相同,所以等觉菩萨跟等觉菩萨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很微细,要细心去思惟观察。再看下面经文:
  【彼诸莲华网,刹网所安住,种种庄严事,种种众生居。】
  这是说明种种不相同,「净相不同」,清凉大师说得好。华藏世界的居民,极乐世界的居民,给你说老实话,种种不相同。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是相同的,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这是相同的。可是加持多少?说实在话,也是各个不相同,在理上才讲得通。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是平等的,每个人接受加持的能力不相等。为什么不相等?每个人自己的清净心不一样,清净的程度不相同。有人满分清净,有人多分清净,有人少分清净,你得弥陀威神加持当然不一样。你是满分清净,你得到的是圆满加持;你是多分清净,你得到的是多分加持;你是少分清净,你得到的是少分加持。如果你心不清净,你根本不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所以严格给你说,老实给你说,西方极乐世界人人也不一样。我们从这个例子就能够体会到,诸佛如来的报土,法身菩萨的报土,西方极乐世界的报土,包括凡圣同居土,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净土也不同,秽土就更不必说了。我们再看后面这四首偈,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念:
  【或有刹土中,险恶不平坦,由众生烦恼,於彼如是见。】
  这一首完全讲的是染,烦恼极重!这是哪一种报土?跟诸位说,这是三途六道。众生烦恼习气非常重,心不平等,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无不是损人利己。这一句总说,这里面包括的事相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外乎是损人利己。造这样的恶业,他感得的报土唯染无净。那佛菩萨照不照顾、加不加持?佛菩萨一样照顾,一样加持。佛菩萨用什么照顾、什么加持?现身在其中。这个学佛同学多半都能肯定,畜生道里面有佛菩萨示现;饿鬼道里面,地狱道里面,这大家最熟悉的地藏王菩萨,幽冥教主。我们在《地藏经》上读过,许许多多地狱里面的鬼王,许多都是佛菩萨应化的,不是真的鬼王。三途尚且如是,我们人间,你每天从早到晚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能说这里面这些人物没有佛菩萨示现在其中吗?我不相信!我的感觉,这里面确确实实有许多佛菩萨在其中示现,肉眼凡夫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如果你细心观察著,也许会被你发现,某人菩萨再来的。为什么?细心观察,他的思想行为跟一般人不一样;他的想法、看法、作法像佛经上所说的。佛经是一面镜子,拿这个镜子跟他对照一下,我们不能够肯定,但是会觉察到他很像。他跟一般人不相同,一般人自私自利,他能够利别人。
  这一首里面所说的,造作五逆十恶的,所以他的刹土『险恶不平坦』,「险恶不平坦」不就是地狱境界吗?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就是三恶道,三恶道是险恶不平坦,业因是『由众生烦恼』,这是业因。烦恼总的来说,大乘佛法讲六个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疑」是对於佛法怀疑,对圣教怀疑,对善法怀疑,不肯行善。这在现前的社会,在在处处我们都能见到。再看下面这一首:
  【杂染及清净,无量诸刹种,随众生心起,菩萨力所持。】
  这一首跟下面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通染净,心业通善恶故,属於菩萨及众生故」,这个我们就知道,凡圣同居土。所以这里头有杂染、有清净,这样的世界刹土,『无量诸刹种』。这样的世界无量无边,占大多数。我们常讲纯净,少数,纯恶也是少数,大多数是善恶混杂。我们这个人间是这样的,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我们想想,有没有善念?有。有没有恶念?也有。但是你总要做一个衡量,你这一天当中,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善行多还是恶行多?善语多还是恶语多?你要是真正做这种检查、反省,你觉悟了;一般宗教里面讲,你得救了。如果你每天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检查,你迷得太重,你很难回头。凡是每天能够做反省检查工作的人,这种人觉悟,这种人容易回头。
  佛教导我们这些弟子们,每天一定要做早晚课。这什么意思?早课就是提醒,晚课是反省、是检点。但是现在佛门许许多多人把早晚课当作故事一样来做,应付,好像规定的不能不做。什么意思?不懂。完全流於形式,一丝毫的利益都得不到,很可惜!早课念诵的经文,是提醒我们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忘了佛对我的教诲,早课用意在此地;晚课在反省,我今天一天心行,哪些与佛教诲相应,我做到了,哪些我还没有做到。做到了,做到的希望明天还能保持,没有做到的希望明天能改进,这是早晚课的功德,这是真正在做早晚课。形式没有利益,要真干!
  后面这两句,『随众生心起』,这是杂染;『菩萨力所持』,这是清净。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著清净,这些年来我常常勉励我们的同学,我们起心动念要与真诚相应,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这就是「菩萨力所持」。特别是在别人用虚伪对我,我要用真诚对他。为什么?这经上说得很好,对方是众生,我要学菩萨,我要认真努力去学;我学不到,菩萨加持我,帮助我,我能做到。现在人所讲的,菩萨做我的后台,菩萨做我的后盾,他支持我,不是我自己能力做到;我自己有愿心,佛菩萨帮助我。别人以染污心对我,我以清净心待人;别人以贡高傲慢的心对我,我以平等心待人;别人痴迷,我要觉悟;别人自私自利,我要大慈大悲。这是凡圣同居,刹土叫凡圣同居土,无量无边的差别。再看后面这一首,还是讲凡圣同居土,意思更深:
  【或有刹土中,杂染及清净,斯由业力起,菩萨之所化。】
  这个意思深!前面一首,我们可以看作自利;这一首不但有自利,有利他。『或有刹土中』,这个刹土多,我们地球也包括在其中,这里头有杂染、有清净,确确实实业力起来的,业力是众生那一边。菩萨有能力把业力转变成智慧,转烦恼为菩提。哪些?例子太多,随手拈来。那个人毁谤我、陷害我,他是恶,我怎么对他?我学了佛,他毁谤我,我不毁谤他。我仔细观察他还有善行,他不是纯恶,我还赞叹他的善行,我对他决定没有毁谤。这就是一般讲「以德报怨」,我对他的回报好!他陷害我,我承受,欢喜接受,一丝毫怨恨心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没有。这个凡夫做不到,凡夫一定有怨恨,一定有报复,菩萨没有。我学菩萨,心永远是平静的,清净心生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