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贾妹寒簧,本已许嫁沈白,此时则亦有毁婚之议。后寒簧死、杨云亡,沈白
哭于项王庙,为上帝召试中天榜状元,赐宴蕊珠宫,奏《钧天广乐》云云。
据作者自记说:此剧登场一唱,座上贵人未有不色变者。据传,尤侗因才高
而不第,遂写此剧,以讽刺科场舞弊等黑暗,并由是而引起了顺治丁酉科场
大狱。总之,尤侗的剧作,有一定现实性,大都是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
此外,这一时期还有王夫之(1619—1692)的杂剧《龙舟会》;嵇永仁
(1637—1676)的杂剧《续离骚》;宋琬(1614—1673)的杂剧《祭皋陶》
等,亦都各有特色。
第三章 顺治、康熙时期戏剧(三)——洪升
第一节 洪升的生平思想
洪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富
裕的士大夫家庭。他夫人黄兰次是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机的孙
女,他本人又是黄机的外孙。洪升自幼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很早就有文名。
二十四岁时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旨在求取功名,但却未能如愿,在京呆了一
年便返回了杭州,之后不久,大约是一六七一年前后,洪升遭到了“家难”,
他与父母关系恶化①,被迫分住,后又不得已客居京城十七年。他遭“家难”
后,失去了父母的接济,生活日益艰难。这期间,他父亲政治上又受到重大
挫折,“被诬遣戍”,洪升四处奔波营救“徒跣号泣,白于王公大人”,但
并没有奏效。他又“昼夜并行”,从京师返回钱塘,侍奉双亲前往戍所,备
受颠沛流离之苦。虽然不久以后由于其它原因他父亲蒙恩遇赦(北京皇宫太
和殿失火,皇帝以为是天心示儆,便赦免了一部分人,洪升父亲亦在其中)
又回到了家乡,但洪升一家精神心理及经济上所蒙受的损失已无法弥补,他
的家道中落了。这一系列变故,使洪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有所深化,在出处
问题上产生过矛盾,但总的说来,他依然没有忘情于功名,仍希冀自己政治
上能有所作为。
洪升生在清灭明后的第二年1645 年即顺治二年,他的老师陆繁弨是不肯
仕清的明遗民;与洪升密切往来的其他师友如毛先舒、柴绍炳、徐继恩、张
丹、沈谦、张竞光等人,也大都是心怀明室不肯与清合作者,加上洪升亲闻
目睹清初的民族歧视和残暴政治,这些都必然给他思想以影响,时或产生一
些兴亡之感。但他毕竟不是明朝遗民,就他本人讲,并不存在对前朝的回忆
眷恋;对清初的残暴,他也没有到理性思考的年龄;更何况他父亲一直未能
忘情于功名,在清初政局趋于稳定后,便出去做官了。他的外祖父黄机还做
到了颇受清朝皇帝重视的高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家庭影响必然
使他有较强的功名欲望。而且,他是生在清长在清的,按儒家的君臣规范来
讲,效忠清朝似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洪升早期作品虽有兴亡之感的流露,
但远不及明遗民之深切。他的功名心一直存在。不过由于他为人孤傲狂直,
“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不善为人处世、因此他仕途上一无
成就。
洪升本人天赋极好,加上从小就受名师指导,后来交友亦多是当时文坛
名流,又使天赋获得很好的发展。所以,他诗歌戏曲均有成就,而“尤工院
本,宫商五音不差唇吻,旗亭壁间,时闻双鬟讴诵之,以故儿童、妇女莫不
知有洪先生者”(《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
洪升二十九岁时,与友人谈及唐开元天宝事,因“偶感李白之遇”写了
《沉香亭》传奇;但写得一般,一位朋友说“排场近熟”。于是六年之后,
他三十五岁时,又删掉了原剧中李白的情节,加入了李泌辅肃宗中兴事,更
名为《舞霓裳》。之后又过了九年,他四十四岁时,他又想到历代帝王,嫔
妃成群,但如唐明皇之钟情于杨贵妃之深的,于帝王家罕有,便又杂采历史
传说将《舞霓裳》改作《长生殿》。
① “家难”详情不明,有的研究者认为可能是由于别人挑拔离间。
《长生殿》一经脱稿,便大受人们称赞,立刻成为颇受欢迎的上演剧目。
康熙二十八年八月(1689),在佟皇后丧期,洪升招戏班在家中搬演《长生
殿》,许多名人都去观看,于是洪升被弹劾为“大不敬”而受到处分,革去
了国子监的学籍,看戏者大都受到处分。从此,洪升彻底失去了当官的机会。
这就是有人说的:“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关于洪升的
获罪,有人认为,“大不敬”只不过是当道者迫害他的一个借口,实际上是
与《长生殿》涉及到兴亡之情及安禄山的胡人身份有关,因为它会使处于明
清易代之际的人们产生不利于满清统治的联想;加之当时朝廷中南北党争激
烈,洪升与南党主要人物徐乾学等关系较密,北党便借此机会大作文章以作
为攻击政敌的武器。
虽然如此,洪升获罪的公开原由并不是剧的内容,所以《长生殿》一直
被上演不衰。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末,即洪升六十岁那年,江南提督张
云翼将洪升请到驻地松江,举行了盛大宴会,演出《长生殿》;紧接着江宁
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又把洪升请到南京,“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又
演了三天三夜,“极尽其兴赏之豪华”,演出后,曹寅又赠与他很多钱。但
不幸的是,盛会结束后,洪升自南京乘船回家,途经乌镇时因酒醉失足落水
了,当时天黑风大,人们无法搭救他,他就这样离去了。这天正好是《长生
殿》的女主人公杨贵妃的生日——阴历六月初一。
第二节 《长生殿》复杂的思想内涵
《长生殿》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内涵却很复杂。作
者一方面是“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长生殿》第一出《传概》,
全力描写赞美李杨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一方面又以历史的理性精神,把李杨
爱情镶嵌在广阔的社会政治、国家兴衰的大幕布上,与“安史之乱的发生发
展纠结起来,使其互为因果,互相推进”,(张庚等《戏曲通史》),说明
“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长生殿?自序》,寓有“乐极哀来,垂
戒来世”(《长生殿?自序》)的意图,这就使主题显得复杂矛盾。
李杨故事自中晚唐始一直是人们乐道的话题,历代文人以他们为主人公
的作品迭见不息,其中较著名的诗如唐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
嵬》;文如唐陈鸿的《长恨歌传》,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宋乐
史的《杨太真外传》;元杂剧如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
宫》、关汉卿的《唐明皇哭香囊》、庾天锡的《杨太真霓裳怨》、明传奇有
吴世美的《惊鸿记》、屠隆的《彩毫记》等。洪升“荟萃唐人诸说部中事及
李、杜、元、白、温、李数家诗句,又刺取古今剧部中繁丽色段以润色之”,
写成了“为近代曲家第一”的《长生殿》。(焦循《剧说》)。由于李杨故
事本身的复杂性,一为盛世皇帝,一为绝代美女;前者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
期的缔造人,也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制造者;后者则在这历史的由盛变衰
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之间“在帝王家罕有”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真挚爱情
令人感叹,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又令人同情。由于他们形象本身就具有二重
性,所以,即或是以歌咏爱情为主的作品(如《长恨歌》)也不能不涉及到
他们爱情所造成的政治后果,更何况本来就具有“垂戒来世”目的的洪升呢。
《长生殿》所取题材及人物本身的复杂性,作者创作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
作品内涵的复杂。因此,《长生殿》的主题可以说是双重的,而以爱情为主。
(一)爱情主题《长生殿》歌颂了李杨间坚贞不渝、至死不变的爱情,
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具有现代性爱色彩的爱情观。
在《长生殿》第一出《传概》中,作者开宗明义地说:“今古情场,问
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
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
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全剧共五十出,上本写李杨生前的爱情,下本写他们死后的相思。为了
表现爱情主题,作者净化了李杨感情,有意回避了杨妃历史上与寿王的一段
姻缘纠葛及传说中与安禄山的暧昧关系,而把她说成是一个普通宫女,因“德
性温和,丰姿秀丽”而被册封为贵妃受到唐玄宗的万般宠爱。她精通音乐,
爱好艺术,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与才能,与李隆基志趣相投;她对玄宗忠贞不
渝,期望得到玄宗真心专一的爱情。她深知后宫三千佳丽对她的威胁,常常
怀有忧惧之心,惟恐君心无定,一朝被弃。为此,她不顾玄宗贵为天子的特
殊身份,不许玄宗与他人亲近,曾因争恩擅宠而触怒玄宗被撵出宫去。她采
用种种手段,巩固自己的专宠地位,千方百计地笼络君心,排斥异己。经过
种种斗争,最后才逐渐得到了李隆基对她“纯洁”“专一”的爱。
剧中的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情一开始远不如杨玉环对他专一。作者对李
隆基的感情作了合乎逻辑的叙述。李贵为天子,后宫有三千宫女供他享受。
他爱杨妃,同时还与虢国夫人勾搭,与梅妃往来,这在一夫多妻制的古代社
会,是平常的,天经地义的。这也说明他对杨妃之爱尚属浮浅。作者没有脱
离实际地去美化他。他曾对杨妃的嫉妒恼恨发怒,把杨妃赶出皇宫。但杨妃
去后,他内心烦燥,不思茶饭,“触目总是生憎,对景无非惹恨”,连打两
个小臣,被无尽的相思愁苦折磨。这一番分离之后,他才感到自己对杨妃依
恋之深,便从此“恩情更添十倍”。尔后他又曾密会梅妃,杨妃直去“絮阁”
查问,他感到杨妃“情深蔴亦真”,非但没有指责,反而极力掩饰,表白心
情,自认其错,安慰杨妃说“朕和你两人”“纵百岁犹嫌少”,“总朕错,
请莫恼”。最后,七月七日,双星之下,长生殿中,二人立下了“在天愿做
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的誓言,“愿
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从此,玄宗对杨妃之爱方走向专一,达
到了他们生前爱情的极至与巅峰。
马嵬之变是李杨的帝妃之爱向人间普遍意义的夫妻之爱转化的标志。作
者让李杨的爱情经受了生死巨变的考验,极力渲染了他们痛苦的分别:在大
难临头之际,他们彼此体贴,为对方着想,面对群情激愤的羽林军,玄宗尽
最大能力弹压:“妃子在深宫自随驾,有何干六军疑讶”,让陈玄礼“作速
晓谕他,恁狂言没些高下”;他与杨妃抱头痛哭,难舍难分:“魂飞颤,泪
交加”,“难道把恩和义,霎时抛下?”杨妃要求“今事势危急,望赐自尽,
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玄宗则说:“你若捐生,朕虽
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抛舍你也!”杨
妃临死前,牵挂的仍是玄宗“春秋已高”,要高力士“小心奉侍”。可以说,
李杨间真正的、纯洁的爱情从杨妃死的“埋玉”开始才真正体现、展开。
作者用第二十六到第五十出的半本篇幅,侧重写杨妃死后李杨间彼此无
尽的相思。杨妃死后,一缕孤魂不散,追踪玄宗,她“对星月发心至诚”,
对玄宗要“拼向九泉待等”;说“敢仍望做蓬莱座的仙班,只愿还杨玉环旧
日的匹聘”。玄宗则朝朝暮暮痛悔自责:“只悔仓皇负了卿,”“我独在人
间,委实的不愿生”;“羞杀咱掩面悲伤,救不得月貌花庞。是寡人全无主
张,不合呵将他轻放。”“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
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永成双。”最后,终于他们的一片真情感动了
天孙织女,使他们在月宫中获得了永久团圆。
剧作成功地描写了李杨爱情从不专到专一,从附有多种社会因素的帝妃
之爱,到脱却了帝妃桂冠、不附加任何功利目的的、达到理想的最高层次的
纯粹的爱情的过程。即李杨之爱,已不同于普通的帝妃关系而是建立在志趣
相投、情真意切的基础上的男女夫妻之爱。这种歌颂至情真情的爱情观,在
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了现代性爱色彩。它对反对明代以来社会上呈现的两个
不良的极端——把情看成罪恶的渊薮的扼杀人性的程朱理学,和狎妓纳妾肉
欲横流的淫靡之风,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作者让李杨这
对“罪孽深重”的情侣,精诚悔过后,以真情感动天帝,得以最后天界团圆,
用以说明只要“精诚不散”,就会“终成连理”,赞扬真情的超越生死的巨
大力量。可以说,这种观念是对汤显祖《牡丹亭》所阐发的情爱观的发展和
延伸。
(二)政治主题
洪升在《自序》中说:“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为了
表达这个思想,作者将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展开情
节,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交叉发展而以前者为主,集结了天宝年间复杂的社
会矛盾和政治纠葛:杨国忠的专权纳贿、安禄山野心的萌生与发展、外戚藩
镇的狼狈为奸和勾心斗角、朝政的腐败、乃至于农民的辛苦贫困、人民的不
堪重负,使全剧具有一种宏伟的历史剧规模。即作者在歌赞李杨真挚的爱情
并对其悲剧结局给予同情的同时,仍没有忘记用冷峻的历史眼光分析他们爱
情对国家、社会、人民造成的不良后果,并由此提炼出历史教训:“逞侈心
而穷人欲”必“祸败随之”,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关注政治兴衰的
历史责任感。
在情节安排上,作者在第二出李隆基一上场的第一支曲子,就让他勾划
了自己的形象:“升平早奏,韶华好,行乐何妨。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
羡仙乡。”这说明,这时的唐玄宗已是一个倦于政事、沈溺于享乐的腐化之
君了。接着,作者在用大量篇幅叙写李杨之间缠绵缱绻的情意的同时,毫不
隐讳地描述了玄宗是怎样以一个帝王所能达到的一切手段来眷宠杨妃的:他
让杨妃一门政治上尽受荣宠,贵妃之兄杨国忠拜为右相,三姊尽封为国夫人;
杨氏家族“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气焰嚣张,炙手可热;他们争奢
斗富,大兴土木,都与他的纵容有关;他为讨杨妃欢心,不惜从千里之外以
大量人力、践踏着百姓的庄稼甚至生命运取鲜荔枝。以满足杨妃的口腹之欲;
他迷恋杨妃,倦于政事,竟不仅糊里糊涂地赦免了犯了死罪的安禄山,而且
又委安禄山以重任,种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等等。总之,是他“占了情场,
弛了朝钢”,才导致日后政治上的动乱,在动乱中又失去了爱妃,亲尝了自
己种下的苦果。此外,作者除了客观描叙外,还曾借用剧中人之口阐述这一
政治寓意。如听流落到江南的李龟年唱弹词的游人说:“只可惜当日天子宠
爱了贵妃,朝欢暮乐,致使渔阳兵起,”“说起来令人痛心也”,等等。
总之,虽然由于作品主题的侧重和作者忠君思想等原因,有些地方有意
无意为玄宗开脱,把一些罪责转嫁到臣子杨国忠等人身上;有些地方写得也
较含蓄,但其“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垂戒来世”之意仍是明显
的。
但是,把两个矛盾的主题捏合到一起是不容易的。既要同情李杨爱情,
又要批判他们爱情带来的恶果,在处理材料时就势必遇到一系列的两难问
题,处理不好,容易给人造成作者是在同情歌赞着不该同情的人的错觉。
对此,作者是怎样处理的呢?主要是:
1。对李杨这两个主角,在涉及有损于他们形象的个人品质问题时,作者
采取了回护态度。如他改写了历史上杨玉环本为唐明皇儿子寿王妃的事实,
把她说成是原为普通宫女,这就除掉了唐明皇品德上令人反感的一大污点;
他全部删除了笔记传说中有关杨妃与安禄山、宁王等关系暧昧的记载,而把
杨妃写得无比专一;对杨妃的妒悍争宠,作者也没把她写得可恶可恨,反而
觉得她是在维护自己的爱情权利,如第十八出《夜怨》中杨妃说:“唉,江
采萍、江采萍,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说出
了她不能自主命运、惟恐被弃的愁苦和可怜,令人生出几许同情。
2。作者没有让李杨本人过多地与政治发生联系,而是把一些事转移到杨
国忠身上。并且还着力刻写了杨国忠的欺君罔上,招权纳贿。如让杨国忠自
我陶醉自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