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语、口语、俗语交错地用于《西厢记》的曲辞中,宾白上,使这部作品词藻
缤纷,艳丽典雅而又通俗流畅,深得读者的爱好。
王实甫的《西厢记》还是一部结构宏伟,而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的剧作。
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写成剧情平板单调,结构松散而兴味索然的作品。就
是这部人物不多(主要人物不过三四位)、环境单调(限于普救寺的佛殿、
花园、闺房、书斋)、主题单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戏,每一
本,每一折都能赢得读者、观众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对杂剧体制作
了较大的革新和创造。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西厢记》改为五本二十
一折。并应用其宏伟的结构,创造出曲折多变的戏剧冲突;用喜剧的表现手
法处理具有悲剧性质的冲突。从而把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组织成一个完整
的艺术整体,出色地表现出崔张爱情故事曲折复杂的过程。另外,元杂剧通
常每折限于一人独唱到底。《西厢记》打破了这种限制,改为每折可由一人
主唱,也可由多人对唱或轮唱。如第二本中的《寺警》一折由莺莺主唱;在
《寺警》与《请宴》之间加进的《楔子》则由和尚惠明主唱;《请宴》一折,
由红娘主唱;《赖婚》、《琴挑》两折由莺莺主唱。这里除了莺莺主唱外,
其它角色如红娘、惠明和尚等都参加了唱。第四本《惊梦》一折就是由张生
和莺莺对唱的。这种自由活泼、切合剧情要求的形式,是对元杂剧的重大发
展。
由于王实甫的《西厢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自它问世以来
一直受到群众的欢迎和一些文人的赞赏。元代著名的戏曲家白朴的《薰秀英
花月东墙记》、郑光祖的《㑇梅香骗翰林风月》都是模仿《西厢记》之作。
明代李日华的《南西厢》是《王西厢》的改编本,内容也比较接近于原著,
后来在舞台上逐渐取代了《王西厢》的地位。明清以来,以爱情为主题的戏
剧、小说大都受到《王西厢》的影响。明代汤显祖所著《临川四梦”中的《牡
丹亭》,其主角杜丽娘就曾为崔张的故事所感动而深深自叹。清代的曹雪芹,
更是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之口,称赞《西厢记》“词句警人,余香满口”(见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可谓是《西厢记》的最好知音。解放后,京剧、
越剧及其它地方剧种都有改编的《西厢记》整本或折子戏上演。剧作家田汉
改编的京剧《西厢记》在北京演出后,很受群众欢迎。越剧《西厢记》还曾
赴苏联和东欧演出,也很受外国友人的欢迎。可见《西厢记》影响之大。
第四章 元代前期的杂剧(三)—马致远
元代前期的杂剧作家,除关汉卿、王实甫外,还有马致远、白朴、康进
之、高文秀、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潜夫等。他们
分别创作了《汉宫秋》、《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双献功》、《赵
氏孤儿》、《潇湘雨》、《秋胡戏妻》、《柳毅传书》、《张生煮海》、《灰
阑记》等优秀杂剧,为元代前期剧坛增辉不少。
第一节 马致远的生平和《汉宫秋》的题材源流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曲四大家之一。据
戏曲史家们推测,他大约生于1250 年前后,卒于1321—1324 年之间。马致
远早年也曾追求功名,未获结果。中年时,曾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出
官场,在杭州附近一个乡村,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隐士生活。
这种逃避现实的隐居生活,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消极影响。
马致远一生从事杂剧创作,久负盛名。中年在大都参加“元贞书会”,
与当时艺人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合写《黄梁梦》杂剧。所作杂剧十
五种。今存《汉宫秋》、《岳阳楼》、《黄梁梦》、《青衫泪》、《荐福碑》、
《任风子》、《陈搏高卧》七种和《误入桃源洞》残曲。马致远又是著名的
散曲作家。他的散曲大都清新俊美,备受人们赞美。[夜行船?秋思]一套,
最负盛名,被种和《误周德清誉为词之冠;小令[天净沙、秋思],更被誉
为“纯属天被种和《误籁”(王国维语)之作。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共收套数17 套,小令104 首。《汉宫秋》是马致远杂剧的代表作。
历史上的确有过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都简略地记载过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元帝以宫人王嫱(即王昭君)嫁与并
被封为阏氏,对密切当时民族关系起过促进作用的故事。以后流传的昭君出
塞故事,逐渐脱离历史事实,加进较浓的悲剧情调。相传为晋代葛洪的小说
《西京杂记》,就增加了画工毛延寿,因索贿不成,点破美人图,汉元帝发
现后,追问这件事,画工都被斩首弃市,毛延寿也于“同日弃市”的情节。
范晔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增添了昭君入宫数年,未得元帝宠幸,
积悲含怨,主动请求出塞和亲等情节,对王昭君的故事作了更多的渲染,对
王昭君的遭遇给予极大的同情。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汉代托名王嫱作的《昭君怨》以后,王昭君的名字
也逐渐地进入文学领域,成为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歌咏、说唱的对象。在这
类歌咏王昭君的作品中,有的对昭君的红颜薄命寄予同情;有的借昭君的离
国出塞以抒发感概。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唐代的通俗文学变文中有《王
昭君变文》一种,讲唱的也是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其中着重表现出王昭君在
异国他乡对祖国无限怀恋的郁郁心情,最后终因愁病身亡。在宋代的歌舞曲
“传踏”中,也有谱写王昭君事迹的。马致远就是在上述史实、诗词、民间
说唱等的基础上,在元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拘泥于史实,不落前人窠臼,
进行大胆的再创造,写成的一部帝王的爱情悲剧。马致远首先改变了故事发
生的历史背景,将汉元帝时,汉强匈奴弱,呼韩邪单于主动表示“愿婿汉室
以自亲”,元帝将王昭君作为和亲宫女赐与呼韩邪单于的史实,改成汉弱匈
奴强,匈奴强兵压境,指名索取王昭君,元帝无奈,被迫将昭君送往匈奴。
这样,就把一件本属民族和睦的佳话,改成了弱国屈辱的事件;其次,把王
昭君以侍诏宫女身份,主动要求出塞和亲,改为元帝妃子,在胁迫之下出塞,
行至汉匈交界处,又投江自尽,把王昭君塑造成对祖国有深沉感情的爱国女
性形象;第三,将画工毛延寿改为身居要职的中大夫,因索贿不成,携带昭
君图象叛逃匈奴,并唆使呼韩邪单于胁迫汉朝的卖国之徒。上述这些重要改
动说明,马致远不是完全为了再现历史上昭君和亲的真实面貌,而是借王昭
君的故事去表现现实生活内容,抒发他对沦亡故国的怀恋之情,曲折地表现
出马致远不满元蒙统治的民族情绪。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汉元
帝派中大夫毛延寿从全国各地征选美女充实后宫,蜀中秭归民女王嫱字昭君
的被选中。由于无钱贿赂画工毛延寿,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做了手脚,致使
她入宫后长时间不得与君王见面。一天夜晚,昭君在抚琴诉怨时,偶被巡宫
的元帝发现,并为她的风度美貌所倾倒,立即册封为明妃,倍加宠爱。问明
冷落深宫的缘由之后,下诏捉拿毛延寿。
毛延寿闻讯后,知点破美人图之事已暴露,立即畏罪潜逃,投奔匈奴。
并将王昭君的真实画像献与呼韩邪单于,怂恿他指名索取王昭君。呼韩邪单
于大喜。一面派使臣前往汉廷,按图索取王昭君;一面亲率甲兵,屯于边境,
以打猎为名,伺机行事。元帝大惊,在内无精兵良将可以退敌,外有重兵压
境的严峻形势下,满朝文武更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昭君见此情势,提出
愿出塞和亲,以求停息刀兵。元帝无奈,只得允许。昭君离汉出塞之日,汉
元帝为之饯别于灞陵桥头。昭君临行之时,身着胡服貂裘。留下汉家衣裳,
挥泪告别元帝,上车登程而去。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河之畔,昭君设酒祭奠汉
主,祭毕,遂投江而死。单于将昭君的尸骨埋葬在江边,号为青冢。并将毛
延寿解送长安,汉匈重新和好。
昭王死后,元帝日夜思念。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萧瑟,落叶飘零。
元帝于冷落的深宫中,面对孤灯一盏,昭君挂像一幅,对影怀人,痛定思痛,
倍增失去昭君的凄楚、哀伤。一时困倦,渐入梦境。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
旋又被番兵抓回。元帝急忙呼唤,昭君毫无反应。惊醒之后,眼前只有一盏
半暗孤灯照着昭君画像。此时,窗外秋风阵阵,孤雁哀鸣,更深深地牵动着
元帝对昭君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 《汉宫秋》的矛盾冲突与人物形象
宋光祖说:“《汉宫秋》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民族悲剧”。
(见《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这话是很有见地的。因为汉元帝与王昭君
的爱情故事,在《汉宫秋》中自始至终都与政治斗争、民族关系和民族斗争
交织在一起。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因之,作家把一个十分
昏庸、软弱的汉元帝,汉族政治的代表作为主角,既同情他的被损害,又批
判他的昏庸、软弱;更用欣赏的笔调,夸大地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执着、
专一的爱情。《汉宫秋》中的汉元帝,本是一个软弱、昏庸而又风流的天子。
他认为现在是“边塞久盟和议策,寡人高枕已无忧”的天下太平时期。为了
满足他个人的私欲,他派毛延寿去选美充实后宫。他宠幸昭君,久不临朝。
当匈奴强兵压境,索要昭君时,他又束手无策,无力加以保护,眼睁睁地看
到国家受屈辱,爱妃被夺走而无能为力。正是由于他的腐朽昏庸,才给国家
和民族造成了灾难,而自己也成了灾难的受害者。对此,作者对他既有谴责,
也有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汉宫秋》里,剧作家把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
关系,自始至终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民族关系紧紧连结在一起。元帝的选美,
毛延寿的公开受贿,是当时政治走向腐败的明显标志;汉元帝的宠幸昭君。
封作明妃,立即给以毛延寿为代表的政治势力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毛
延寿才畏罪潜逃,卖国求命,投靠匈奴,并大肆挑拨汉匈两民族的关系,导
致了民族之间的纷争。这样,王昭君的最终归属于谁,就与万里江山的归属
和国家的安危,以及汉匈两民族是否和睦相处等重大政治问题紧紧地纠缠在
一起了。马致远这样处理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关系,是十分耐人寻味
的:一是把破坏汉匈民族关系的责任推给了民族败类,卖国求荣的毛延寿;
二是把拆散汉元帝与王昭君爱情的责任归咎于毛延寿。这就把谴责、批判的
矛头引向了这个“叛国败盟”的奸臣,从而开脱了由于昏庸、软弱,直接造
成国家民族灾难的汉元帝的罪责。并进而把他写成一个被损害者,给予无限
的同情。
王昭君是《汉宫秋》中作者肯定和赞美的唯一人物。马致远根据昭君出
塞的故事,在保留其基本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改变和增添了不少
情节,使之更富于悲剧性质。《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原本是一个农家姑娘。
她正直纯厚,性格刚直。由于不肯贿赂选官毛延寿,才被点破图形,打入冷
宫,寂寞地过了十年。后来虽得到元帝的宠幸,被封为明妃,但她得宠不骄。
更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大军压境,国家、民族利益处于极端危险的关键
时刻;在满朝文武均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红颜弱女的王昭君,竟能
“为国家大计”、“恐江山有失”,和人民免遭兵燹之苦,毅然舍弃好不容
易才得到的宠幸地位,决定出塞和亲,表现出一个农家女子的高贵品质和爱
国之心。王昭君形象的最动人之处不仅于此。还表现在她灞桥留汉衣,和边
界祭奠投江等保持民族气节和爱国的举动。王昭君的遭遇虽然十分悲惨,但
却能得到人民极大的同情。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更被传为历史上增进民族
和睦的佳话。
《汉宫秋》中的毛延寿,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毫无国家观念,不讲民族
气节,怕死贪生,卖国求荣的败类。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描绘出他那谄佞
奸贪、欺上压下、卖国求命、畏罪潜逃的丑恶咀脸。他趁为汉元帝选美之机,
大肆欺压百姓,搜刮民财。他的人生信条是:“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
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因此,他对不给贿赂的王昭
君施以报复。在真相败露后,叛国献图,挑拨、破坏民族关系。剧作家把毛
延寿的身份,由一个普通画工,改为中央大臣——中大夫,是具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的。在赵宋王朝灭亡之前,不少文臣武将,为猎取高官厚禄,叛宋降
元。剧中的毛延寿,不就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吗?毛延寿的最后受到惩罚,不
仅体现了元代人民的爱憎,也直接地、强烈地表达了剧作家的愿望。
第三节 《青衫泪》和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青衫泪》全名《江州司马青衫泪》,是马致远根据白居易的长篇叙事
诗《琵琶行》敷衍而成的一部妓女与士子、商人相互关系的爱情戏。主要描
写唐宪宗时,吏部侍郎白居易与长安名妓裴兴奴相爱。不久,白居易被贬为
江州司马,即将离开长安。二人在临别时表示誓不相负,待日后在京重会。
白居易走后不久,江西茶商刘一郎来到长安,欲娶兴奴为妾,遭到拒绝。
兴奴之母裴氏贪图刘商的钱财,同意将兴奴嫁与他。于是二人设计,伪造书
信一封,谎称白居易至江州后不久即病死,趁机逼迫兴奴嫁给了刘一郎,并
随商船到了江州。
某日,白居易在江州送老友元稹回京时,在舟中与裴兴奴巧遇。二人悲
喜交集。是夜,乘刘一郎烂醉之机,双双乘船逃去。元稹回京后奏明圣上,
宪宗因爱白居易的诗才,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同时命裴兴奴仍归白居易,
使白裴二人重得团圆。
白居易的《琵琶行》虽是叙事长诗,主要是纪事,但却偏重于抒情与描
写,而且情节简单,尚不足以构成戏剧情节。马致远在不离原诗精神前提下,
作了大胆的虚构和再创造。如在《琵琶记》中,白居易与琵琶女并不相识,
只是在送客舟中偶然一遇,更无婚姻爱恋之事。琵琶女亦是诗人的虚构。剧
作中的裴兴奴却实有其人。据有关资料证明,她与曹纲都是当时著名的琵琶
演奏名家好手。马致远不仅借用了裴兴奴的姓名,而且将她与白居易纽结一
起,还约为婚姻;白居易与裴兴奴的婚姻,虽经裴母与富商刘一郎的从中作
梗,破坏,未能如愿,但两人后来还是在江州的浔阳江头重聚,最后终得团
圆。这些情节的虚构与再创造,大大增强了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
《青衫泪》是一本旦本戏。全剧以妓女裴兴奴为中心,比较集中地刻画
了她的形象。剧作家一方面描绘出她作为教坊官妓时的痛苦内心世界,和嫁
给江西贩茶富商后的寂寞辛酸生活。她怨恨裴母只知贪财爱物,置女儿幸福
于不顾;她诅咒裴母:“有一日你无常到九泉,只愿火炼了你,教镬汤滚滚
煎;碓捣罢,教牛头磨磨研。”这不单是发泄了兴奴悲愤之情,而且是对封
建社会整个妓女娼门生活的诅咒和愤恨。另一方面,又集中描写了裴兴奴对
白居易的真挚情感。兴奴对白居易一见倾心。对他的才华更是倾慕不已,誓
以终身相托。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兴奴更是日思梦想,焦急期待。“我这两
日上西楼盼望三十遍,空存得故人书,不见离人面。听得行雁来也我立尽吹
萧院,闻得声马嘶也目断垂杨线。”她曾多次登楼眺望,希望能见到白居易
归来的身影;听到大雁的叫声,立刻至院中翘首佇立。痴情地等待归鸿给她
带回情人的书简。思之切,情之深,仅此寥寥数语,就描绘得淋漓尽致。对
白居易的倜傥纵情,不受官场约束,以及他的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的生涯寄
予同情。总的说来,《青衫泪》的前半部份写得比较出色,后半部差一些。
尤其是该剧的结局,用皇帝的裁断,来使白居易与裴兴奴的团圆合法化,未
免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
马致远还写了几种思想倾各不太好的“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戏。
现存《黄梁梦》、《狂风子》、《岳阳楼》和《陈抟高卧》四种。所谓“神
仙道化”戏,就是用戏剧的形式去宣扬神仙怪诞、神仙度人的故事。这种戏
往往是写一个被度化的人,最初依恋于尘世的享乐生活,经过神仙的点化而
悟道,历经磨难,终成正果。内容上充满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