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在这里,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产生、
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过程,指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历史任务。
马克思在作出必须用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结论的同时,并没有
否定其他途径的可能性。当时英国的军事官僚机构尚未完备,初步实行议会
民主制,工人阶级又占人口的大多数,马克思曾设想:“在这里,实行普选
权的必然结果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统治。”①
(4)关于“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论断和“不断革命”的思想
1848—1849年的欧洲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打击和动摇了封建制
度及其残余势力的统治,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法国工人的
六月起义成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先声。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这次革命
的历史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他们早已提出的“革命是历史的动力”的思想,
②
并形象地把革命比喻为“历史的火车头”、“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发
③
动机” 。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是“因
为这个革命是工人革命的前提。但是工人丝毫也不能把资产阶级革命当做自
④
己的最终目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是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一个过程。在《中央委
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应该
①
是:‘不断革命’。”“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至多也不过是希望实现了上述
要求便赶快结束革命,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
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都消灭掉,直到无产者夺得国家
政权,直到无产阶级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占统治地位的
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直到那些有决定
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里的时候为止。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
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
②
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 马克思还把不断革命的思想扩展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392 页。
② 同上书,第332—333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 卷,第391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474 页。
③ 同上书,第530 页。
④ 同上书,第18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392 页。
② 同上书,第385 页。
… Page 35…
到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
阶级的阶级专政。”③
… Page 36…
五、19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
1。工业垄断时代的英国
(1)殖民扩张和工业垄断地位的形成
19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疯狂地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1854年英国
参与克里米亚战争,巩固和扩大了在土耳其的势力;1856年发动侵略伊朗的
战争;1859年镇压印度民族起义;1856年英法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
争,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并于同期入侵日本;
1865年镇压牙买加岛的奴隶起义;1868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同时,英国的政
治势力还渗透到拉丁美洲。1850—1870年间,英国殖民地人口从1亿3千万
增加到2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1835—1872年,英国仅向中国输
入鸦片就榨取利润达1亿4千多万英镑;60年代从印度征税6500万镑。
这一时期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
更有长足的进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和生产原料供应地,
被称为“世界工厂”,确立了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成为最发达的资本
主义经济大国。
(2)工人运动和工联主义的出现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手中积
聚了越来越多的利润,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的日益贫困和严重失业。自由党
的财政大臣格拉斯顿于1863年在下院发言时直言不讳地说:“财富和威力这
种惊人增加完全限于有产阶级。”当时大工业家、大地主、大商人只占英国
全国人口的2%,而他们占有的国民收入却达36%以上。工人的劳动和生活
条件十分恶劣,缺少安全措施,事故不断发生。据统计,1851—1870年间发
生矿井爆炸事件1437起,有5000名工人不幸遇难。在50年代初期工人运动
比较消沉,从1853年开始,工人运动活跃起来,一些地方陆续举行罢工,经
受了3次打击的英国宪章运动开始复苏。宪章主义者、老工人巴莱斯顿逝世
时,20万人为他送葬,这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宪章主义者领袖琼斯
再次积极走上斗争舞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影响下,他创办了《寄语人民》
和《人民周报》等报刊,以宣传和组织群众。1854年4月6日,在琼斯主持
下于曼彻斯特召开了“工人议会”,并组织了罢工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对
此十分重视和支持。1855年,政府发布“新星期日法案”,企图剥夺工人在
星期日处理个人生活和私事的权利,遭到强烈反对。宪章主义者把传单和标
语贴满整个伦敦,并且一连在四个星期天于海德公园举行集会,抗议这一法
案,参加者达20万人,马克思也出席了集会,最后迫使政府撤销了该法案。
50年代以来,英国工会运动发展很快,许多部门都成立了工会。工会组
织和领导了工人群众反抗资本家的斗争,这对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
况,对团结广大工人群众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英国工会领导人却
逐步走上了工联主义道路。“工联”,是英国各同业工会联合会的简称。同
业工会联合会有机器工业联合会、木工工会联合会、漆工工会联合会等。这
是由熟练工人组织起来的经济互助团体,参加的条件很苛刻,必须是领高工
薪者才能参加。工联主义就是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人联合会领袖们所
推行的改良主义路线和政策的总称。它是工人运动中的一种机会主义思潮。
工联主义者企图依靠资产阶级的让步来改善工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鼓
… Page 37…
吹劳资合作,把改善目前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视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唯一要
求,即他们所追求的仅仅是改善工人被奴役的条件,而不是消灭工人被奴役
的地位,不是根本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联主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坚决的斗争。这一斗争
主要是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内部进行的,主要是围绕工人运动的道路问题、
选举改革问题和爱尔兰问题进行的。马克思肯定了工人为提高工资而斗争的
必要性,同时强调不应夸大这种日常斗争的作用和意义,指出工人阶级必须
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马克思主义者批
判了工联领袖们反对争取普选权的政治斗争和只进行提高工资的经济斗争的
改良主义,领导英国工人阶级展开了争取普选权的斗争,发动了全国各地的
群众。1866年7月,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和海德公园,数万群众集会游行
拥护选举改革。在曼彻斯特、伯明翰、格拉斯哥都有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
马克思主义者坚决支持爱尔兰的民族独立斗争,批判了工联主义者反对爱尔
兰独立的殖民主义立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下,英国工人阶级日益觉
醒,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支持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革命斗争。
(3)第二次选举改革
英国1832年的选举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代表急剧增加。1846
年谷物条例废除以后,他们在政府中的势力更为增长。从50年代起,原来代
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发展为自由党,代表地方资产阶级要求的托利党改
名为保守党。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扩大和影响的增强,自由党在1851—
1874年间曾掌握内阁达19年之久。这期间英国实行了所谓自由主义政策,
允许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允许外国革命流亡者在英国政治避难。
从60年代初起,英国各地工人纷纷组织起来,参加选举改革运动。1865年5
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议,工人群众和资产阶级激进派成立了“全国改
革同盟”,负责领导全国的选举改革运动。1866年7月,在第一国际领导下,
伦敦工人经常举行大规模集会,为争取普选权而斗争。在曼彻斯特和伯明翰
也都相继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群众集会,全国掀起了选举改革的高潮。
在广大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英国议会于1867年8月通过了新的议会改革
法,这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第二次议会改革。按新法案规定,重新调整了选
区,取消了46个“衰败市镇”选举议员的资格,把它们所占的议席分给新兴
的城市。法案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规定城市中每年交付
10镑以上的房租而且居住一年以上的房客和缴纳济贫税的房主都有选举
权,乡村中凡每年交12镑以上地租的租佃者以及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
有者也获得了选举资格。这次改革,使选民由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但
一般工人和城市贫民仍无选举权,当时全国拥有人口2千多万。
(4)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
爱尔兰是英国最早的殖民地。在英国长达200年的殖民统治下,爱尔兰
人民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利,经济方面也处于极其贫困的境地。爱尔兰的土地
被英国大地主霸占,爱尔兰农民多半是英国大地主的佃农。爱尔兰几乎没有
任何工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846年“谷物条例”废除后,欧洲谷物
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英国和爱尔兰,谷物价格下跌,英国地主把耕地变为牧
场,赶走佃农,使大批爱尔兰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许多人到美
国和加拿大寻求生路。1841年至1871年的30年间,爱尔兰人口从820万锐
减到540万。
… Page 38…
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爱尔兰人民的英勇反抗。 1858年,一批流亡在
美国的爱尔兰爱国者组成了“爱尔兰革命兄弟会”,又称芬尼党或芬尼亚社,
这是一个秘密的革命团体。其领袖是参加过 1848年革命的詹姆斯·斯蒂芬
斯。该团体成立不久就开展了反英活动,并准备以武装起义推翻英国的统治,
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芬尼党人坚决反对大土地所有制,认为“土地是
公共财产,应属于全人类”,“地主没有、也毫无占有土地的权利”。土地
问题在芬尼党的纲领中占主要部分,他们的革命活动始终把争取独立和土地
革命结合在一起。但其纲领只限于对成员进行秘密的军事训练和秘密起义,
一直没有注意发动广大群众参加革命,也没有同英国的工人运动相联系,一
直处于孤军作战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他们的革命性,并多次指
出过他们的弱点。
自1856年起,芬尼党人曾经几次在爱尔兰举行起义,并且于1866年和
1870年两次从美国攻入加拿大,试图从那里打击英国的统治,都以失败而告
终。1867年,芬尼党人在爱尔兰一些城市发动起义,仍因以密谋方式不能发
动广大群众一起斗争而遭到失败。11月23日,3个芬尼党成员在曼彻斯特被
处死,爱尔兰人把这一天称为国丧日,至今爱尔兰人还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日
子。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同情和支持爱尔兰人民的革命斗争,主张爱尔兰应该
脱离英国而独立,以各种方式揭露爱尔兰问题的真相,号召各国工人支持爱
尔兰人民,并特别注意教育英国工人群众,使他们认识到爱尔兰的民族解放
是英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决条件。他们认为,爱尔兰是英国贵族用来维持他
们在英国本土统治的重要工具,“英国贵族如果在爱尔兰被推翻,那末,他
们在英国也就会并且必然会被推翻。这就为英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前
①
提”。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爱尔兰问题上的政策提供了各压迫民
②
族的无产阶级应当怎样对待民族运动的伟大范例。” 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同马
克思恩格斯采取了一致的立场,爱尔兰革命者同马克思恩格斯及总委员会建
立了联系,并在爱尔兰成立了国际支部。
2。危机中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1)拿破仑三世及其军事独裁统治
1852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登上皇位,称拿破仑三世,法国进入了第
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
路易·波拿巴(1808—1873年),是拿破仑一世的侄儿。拿破仑帝国灭
亡时他才6岁,随母亲流亡国外。其母经常给他灌输一种思想:凡属波拿巴
家族者,必能成大业于世界。他在英国寄居多年,当过英吉利的特务警官,
身居异乡,常常梦想当法国皇帝。1840年8月6日,曾策划一次政变,偕朋
党数人在布仑港登岸,结果失败并被捕下狱。在狱中写了《论贫穷》的小册
子,标榜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代表者。
1848年革命后,他指使其代理人大肆宣扬波拿巴主义,以扩大他的影
响,结果在一次议员补选中有3个选区投了他的票。1848年9月2日,他重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379 页。
② 《列宁选集》第2 卷,第553 页。
… Page 39…
返巴黎,以民主主义者的面貌活跃在巴黎舞台上,宣扬他坚信统治权属于人
民。1848年12月,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由于广大农民投了他的票,当上
了第二共和国总统,但他不满意总统的职位,企图称帝。
为了达到称帝之目的,路易·波拿巴安插亲信,打击政敌,以“不明职
责”为由撤换了许多官员。经精心部署后,他提出修改宪法,以使称帝合法
化。他事先给立法议会写了一封“独具匠心”的信,说:“法兰西首先需要
安宁,至于我,我是民众选出来的,我的执政完全应该感谢他们,我将永远
服从他们的合法意志。如果这次议会通过修改宪法的决议,为此召开的制宪
会议将调整行政权的状况。不然的话,民众将在 1852年隆重宣布自己的决
定。但是不管将来的决定如何,我们都会达成协议,使热情、意外事件或暴
行不再成为我们伟大民族命运的主宰者。我所关心的首先不是谁将在 1852
年统治法国,而是利用我所有的时间,使过渡时期不发生风潮和骚动。我向
你们披肝沥胆;你们应信任我的坦率,协助我的高尚愿望实现,其余一切自
有上帝保佑。”这封信是收买人心和警告政敌的战书。
各种准备就绪后,路易·波拿巴决定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2月
2日是奥斯特里茨战役纪念日,也是拿破仑一世加冕日。12月1日,他召密
友数人进宫部署政变计划,当夜逮捕60名最有威望的议员。2日晨巴黎市区
贴满总统布告:解散议会和国务院,恢复普选;定于14—21日选举;巴黎和
邻近各郡实行戒严,史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政变。
政变后波拿巴在巴黎逮捕26000人,所有著名的社会主义者、共和党领
袖和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