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验了大卫“作王直到永远”的约。马利亚得到这消息后,歌颂神说:“他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为要记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路1:54、55)老西面抱过耶稣来,称颂神说:“因为我的眼睛已经看见你的救恩,就是你在万民面前所预备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路2:30~32)
是的,救恩乃从犹太人而出,这是旧约的应许,他要来施行拯救,建立和平、公义的国。他果然来了!神两千多年前给亚伯拉罕的应许果真应验了!外邦人(包括中国人)的拯救者来了。
但非常可惜,以色列是失职的仆人。在旧约中,他们常常忽略了过圣洁敬虔的生活,没有把“-神的观念”影响外族,反而多次跟随了外邦淫乱、没有道德的宗教。以色列也没有尽上祭司的职分,耶路撒冷的圣殿也没有吸引万民之力。以色列美其名是预备弥赛亚来临的民族,但却拒绝他们的王,又把他钉在十字架上。
以色列的失职与教会的被召
到了新约,神的施福没有因为以色列的失职而停止,神继续召唤亚伯拉罕的属灵子孙(参加3:29)出来完成这个计划,将堕落的人类带回新天地的美境;因此,大使命是“亚伯拉罕计划”的下半部分,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差使的命令与顺服的大使命
耶稣差使的使命是:“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一、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越障”的基督徒
大使命中的“去”字,原文是“越过障碍”和“跨越”的意思,“障碍”乃指“我”的障碍。每一个人都有“我”的墙将自己与未信的世界隔离,例如言语、文化、思想、世界观、社会阶层、经济阶层、地域等的不同,我若要“去”传福音,我一定要越过这些障碍。
基督耶稣是一位越障的宣教士。看他道成肉身:从无限变成有限,从全知变成学生,从全然圣洁来到污秽之地,从安定变成漂流,从喜欢之天堂来到痛苦流泪的尘世,他离开父怀成了人子,耶稣基督越过自己的界限到我们当中,用我们能听懂的言语与我们相交,他降到我们的层面与我们说话,否则我们怎能明白?
初期教会的门徒是一群“去”的人,他们越过“我”的界限去传福音,例如富户巴拿巴变卖了他的一切,去到穷人当中,与他们一起生活;保罗越过地域和法利赛人的优越感,作一个福音的使者。西方宣教士来到中国,有穿上中国服装,也有乃穿西服及保持西方生活方式的。这两类宣教士哪一类事奉有效呢?岂不是那肯“去”、肯越障的人吗!
二、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生产”的基督徒
“生产”即带人信主的意思,大使命里有“洗礼”这两个字,洗礼是一项仪式,表示这人经过听道与慕道的过程,到了信主的地步。其过程需要很多弟兄姊妹经过生产之苦,时常为他的灵魂祈祷,向他表示爱心,把福音传给他,苦心栽培他等,洗礼的牧师不过是接生者,真正的生产者乃是顺服大使命的门徒。今天很多信徒愈来愈没有属灵生产的能力,有些人在教会很忙碌,但他们并不能生产;有些人认为个人传音只限于生活表现得好,因此忽略了迫切的口传。
三、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能教导的基督徒
“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两句话是吩咐每个基督教徒都要起来做教导的工作。但是教导之先,自己要能虚心学习。现今教会信徒很多,却少有门徒。新约很少用“信徒”这个词来形容基督徒,只出现两次(参徒5:14;提前4:12),其他地方都是用“门徒”。“门徒”的意思,就是遵守神话语的人:“你们若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了。”(约8:31)另外,耶稣基督也给“门徒”下了一个定义:“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就常再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约15:7、8)谁是主的门徒?就是那些时常在神话语里面,祈祷满有功效,多结果子荣耀神的人。
四、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心怀普世的基督徒
大使命要我们看见万民的需要,并关心他们。万民的“民”原意是指一个人种的单元。中国人是一个总称,但中国人包括了很多单元,分为大陆的中国人、新加坡的中国人、台湾的中国人,讲华语的、粤语的、第二代土生操当地语的华侨等。大使命的“民”是指这些单元。
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的创办人威廉·卡海伦·汤森(WilliamCameronTownsend)在瓜地马拉(Guatemala)传道时,发觉自己患了“民盲”(peopleblindness);看不见万民在他面前。他起初以为当地人都说西班牙语(spaish);就出去派西班牙文圣经,用西班牙语传福音,可是工作全无果效。原来当地人虽然明白西班牙语,但心语(heartlanguage)却是另一语言,所以对福音没反应。有一次一位印第安人对他说:“你所传的神若真有能力,为什么不会说我们的话?”汤森觉得他言之有理,便开始留意,发觉那地有五百个“民族”。后来他组织了威克理夫圣经翻译会,逐渐发觉世界还有很多不同的“民族”。起初他只知道五百个,后来增到一千,再增加到二千、五千多。他的使命是把圣经翻译成他们的语言,用他们的语言向他们传福音。
今天万民已在我们当中,可惜我们很多人是“民盲”,只知在华人教会里。大使命要求我们作一个有普世感的基督徒,看见周围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人,我们要知道他们的存在,认识他们的需要,向他们传福音。如果我们看不见近处的万民,我们便很难说要往远方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五、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有能力的基督徒
“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太28:18),主耶稣用这“权柄”差派和装备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能力,便很难有效地为主传福音。耶稣基督的工作有两方面:第一是真理的传递,第二是能力的彰显。今天在中国大陆福音工作发展迅速,因为能力与传福音的人同在,在未信的人面前显明神是一位有能力的主,故此很多人归信基督。“权柄”与“驱魔者”(exorcist)同字根,当我们领受权柄的时候,乃是领受了跟撒但争战的能力,去攻打撒但的营垒。“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徒1:8),你传福音时有没有感到撒但在人身上的破坏工作?你曾否奉主的名破坏撒但的工作?
六、大使命要求你做一个警醒的基督徒
耶稣基督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大使命要求我们一直工作,直到主再来。一个接受大使命的人,也是一个等候耶稣基督回来的人,当我们感觉到主快将回来的时候,我们就不会留恋短暂属世的许多东西,有很多事情我们不须去争辩,我们也不会将生命投资在短暂无意义的事物上。
翟辅民牧师(Rev.RobertJaffray)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双手满了血,怎样也洗不掉,那时他正思想到福音还未传到东南亚很多地方,如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等,又想到时间那么短促,主回来的日子很接近,不知怎样才能将福音传开。所以,当他梦醒时,他觉得自己欠了东南亚千万人的债。结果,他离开了中国,带着数位传道人到印尼和越南开始工作,建立了很多教会。
但愿我们领受这个大使命后,生活能与大使命相称。
问题研讨
一、为什么以色列是失职的仆人呢?这与外邦人蒙拣选有什么关系呢?
二、“拣选是为了事奉,若基督徒不事奉,失去见证,便是违背了拣选的目的,也失去了存在意义。”你同意这句说话吗?
七。宣教篇 第60课 初代教会的差传榜样/林安国
神学家布鲁斯·克尔(BruceKer)说:“圣经是一本从开始至末了都讲差传的书,整本圣经记载神逐步启示和成就他的普世大计。”《创世纪》第一、二章描述乐园的景象,《启示录》第二十一、二十二章描写新天新地的美境,在这两者之间,我们看见了人类的败落及神拯救的过程。旧约是神呼召亚伯拉罕出来完成这拯救计划的记载,神对亚伯拉罕呼召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亚伯拉罕的使命是施福万族的使命,而使命的前奏是神先大大地赐福给他,所以一个肯参与差传的人是一个蒙福又施福的人。
《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初代教会是蒙福又施福的教会,因为他们是重视差传、实践差传的教会,所以不单蒙大恩典,更为神所使用。今天海外八千多家华人教会中,只有约一千家教会积极在作差传,其他86%在建立自己的教会和宗派。这些教会可能不是不想参与差传,只是不知如何参与。有些教会支持了一些本地工作,便满足地觉得自己已在差传;又有些教会支持弟兄姊妹参加差传大会便以为在做差传。这些都是应作改进的。其实差传的方法不必问专家,只研读《使徒行传》便会发现。以下是《使徒行传》中供我们仿效的初期教会模式。
平信徒流动布道模式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腓利下撒马利亚城去,宣讲基督。”(徒8:4…5)
腓利是平信徒,是七位执事之一,当环境不许可或改变时,平信徒便分散,福音因此传给未得之民,而且建立了教会。华人教会中的平信徒如卧虎藏龙,只是这些活龙猛虎躲在温室、留在井底,不肯出去,多少时候酝酿成了龙虎斗。
有一教师刚自东南亚移民到北美,在这空档时间,她往中美洲事奉了半年,把她历来在教会的查经训练与当地信徒分享,使无牧师的弱小教会大得造就。
一位退休的长者不愿靠政府的养老金过活,他回归故乡,出钱出力建立了教会。一位主日学老师在教会教了数年《马太福音》,他用了数周时间到泰北难民村分享他的心得。这些平信徒都是流动的大军,在宣教工场发挥很大的作用。
差传的教会先要成为门徒训练中心,弟兄姊妹不断接受训练,学习各种事奉,时机一到(政治动荡、失业或移民)便流动出外布道。因此,教会是一个集合的团体,也是一个分散的团体,集合是为了学习作主的门徒,分散是为了成为主的使徒,这就是《马太福音》大使命的内容:“作门徒”与“你们要去”的循环。
教会组织布道队模式
“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徒13:3)
教会中大多数肢体都要顾家上班,但教会可拣选有心志的肢体,组成布道团,这班人是教会的机动部队,可先在近处工作,也可往较远的地区工场,美国加洲(CaliforniaU。S。A)一家教会认领了中美洲的一个城市,固定每年数次派队到该城布道及培训,建立了亲密的母子关系,教会也建立了起来。北美有很多小乡镇未有福音传到,有些教会及机构对他们特别有负担,每年都组织布道队前往工作,带了不少人信主,也建立了查经班。有家教会还请了一位传道人,固定地巡回去帮助这些地方。
教会的布道队是差会的前身。当布道队开始定型,有了固定的队长队员,对新加入的人加以甄选训练,定下了方针及策略,容纳其他教会的弟兄姊妹加入以壮阵容时,便渐渐演变为一家差会。安提阿教会的二人布道队,以后像滚雪球一样愈来愈多人加入,这些人都是从其他教会派来参加的(参徒20:4)。用现在的话语来说,这安提阿的布道队已变成了一家差会,有策略地向未得之地作开荒植堂的工作,这是布道队必然的走势。
教会是地方性的架构,布道队是超地方性的架构,二者相辅相成,使福音不受教会四壁所限,也不受地区所困,更不会因事业、家庭的缘故,使事工停滞不前。教会透过布道队的动力或差会的合伙同工,便可以自由地往普天去下。
有牧师问及教会可否自派宣教士而不必与差会合作。答案是可以的,因为这是安提阿的模式。不过一家教会的人力物力总是有限;行政支援及宣教士的关怀必然不足,海外植堂及跨地域文化也欠经验,因此,教会只适宜在初步或人少的时期自派宣教士出去;当事工扩大及人力加增时;教会将会面对很多力不能胜的问题。毕竟海外差传事业是一个繁复的天国事业;非专人及专门机构去负责不可。
资源汇集与均平模式
保罗和巴拿巴工作之一就是在众教会间汇集他们的捐款,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把捐项托巴拿巴和保罗,送到众长老那里去。”(徒11:29、30)初期教会这种捐献的方式,保罗称之为“均平”:“你们的富余,现在可以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平了。”(林后8:14)
工场上的教会发展甚速,但经济却是薄弱,他们需要买地建堂,传道人需要代步的脚踏车,很多信徒活在生活的困境中,乡村要开井得水,受训的神学生需要资助等。我们蒙神赐福的教会感受到神恩浩大,以回报感恩乐捐的心,把资源均平出去,投资于普世国度的扩展,这是蒙福及施福当然的道理。
当我们想到三十五元美金可以支持中国大陆一个布道者,五十美金可以养活越南(Vietnam)一位牧者,一百元美金可以养活菲律宾(Philippines)传道人的一家时,我们就觉得这样的分送出去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有效的。
有人问教会的经常费与差传费的比例应是多少?以普世的需要来看,当然越多越好。有些教会不购堂不建堂,而把大部分奉献支持海外工作,但不是每家教会都有这样的领受。我的建议是教会应以十份之一(10%)的常费比例作差传基金的起点,若提升到四份之一(25%)便算正常,但理想目标是增加到常费的一半(50%)以上,不少在差传上成功的中西教会都会在这比例内。
以上所提的这种奉献并非信心的奉献,因为这只是把神给我们的丰盛资源,按各人的力量均平出去罢了。初期教会还有另一种奉献,是凭着信心,在自己仍缺乏时,仍以牺牲的精神,超越自己的力量去奉献。马其顿的教会,除非是真的看到富足的主耶稣为他们成了贫穷,也在奉献同时把自己献了给主,不然他们必不会这样作,而差传的奉献,正是需要以这种态度去参与(参林后8:2~5、9)。
传道人短期流动模式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徒8:14)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徒9:32)
有些教会把传道人看成雇工,规限只能做教会内的事,若要出到宣教工场,传道人须用自己的假期出去。另有些传道人根本不想出去,觉得做一些对自己教会增长无关系的工作,费时费财费力。这些都是没有国度观的看法。
短期宣教的传道人不一定要有宣教的恩赐,他若能抽时间到宣教工场去,他的牧养、行政等的恩赐可帮助工场上弱小教会及经验尚浅的宣教士,也能扩展自己的眼光,回来后讲道内容更有活力,若牧者能带信徒上工场,教会必能产生更大的宣教动力。
短期宣教不只是为了让一些青年人出去经历一下海外工场,更是可以影响整家教会的路线及布道活力的重要工作,这工作必须由上而下的带领、计划及参与,而牧者在这方面的角色及榜样最为重要,因此牧者应每年抽时间出宣教工场,教会也应鼓励牧者及为他们在各方面安排预备。
有一位牧者每年最少一次到中美洲一工场短期工作,双方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有一位牧者对泰北很有负担,不单自己多次出去,也带会友出去;有一英语牧者每年带一队华裔青年,到澳门去办英语班及布道。有一差会安排了一牧师到中美洲帮助当地教会两年,也有牧者组队往欧洲,不少差会每年不同的短宣队伍也多有牧者参加。
三线路并进差传模式
“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三条传福音的路:同文化(耶路撒冷,犹太全地),近文化(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