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贵娇-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定是聂衡!司农寺上林署就是聂衡管的,为了帮助老五,聂衡肯定在蚕桑上做手脚!”朱宣明咬牙切齿地说道。

    现在母妃出事,母妃手中的权力,全部都落在了陈婕妤手中,这一切不是老五做的,又是谁做的?

    在安婕妤事的时候,他还很奇怪,为什么陈婕妤会站出来指证安婕妤,为什么会助自己一臂之力。现在他的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

    陈婕妤的打算就是先除掉安婕妤,然后再灭母妃,这样后宫就是她独大了!

    宫中比陈婕妤份位高的妃子不少,但都已不理事,陈婕妤先前又协理后宫事,这后宫权力,全落在了陈婕妤手中。

    如此,老五又能更进一步了。

    他没想到,刚刚将老二打压下去,又出了一个老五,而且起来之势比老二更快!

    司农寺,上林署,他漏了!

    “殿下,东宫固势,就是最好的对付五皇子之法。皇上心中有怒,待这怒平息了再说。”蒋钦继续说道。

    淑妃这一事,同样令蒋钦感到意外。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懊恼也没有用,他想得更多的,还是东宫将来的局势,该怎样固势呢?

    朱宣明没有说话,沉默即是代表着对蒋钦的认同,但心里依然愤愤不平,想着有什么办法将陈婕妤打下去,一定要扳回一局。

    淑妃被禁,主理后宫事落到了陈婕妤手中,这令陈婕妤自己都惊喜万分,不敢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但是,淑妃确确实实被禁了,后宫之权力她的确握着了,一切像梦想中出现的情景一样。

    陈婕妤不明白,淑妃好好的,怎么会在大典礼的时候出事?她和朱宣明想的一样,会不会是她的皇儿在暗中做了手脚,就是为了帮助她得到后宫之权。

    待朱宣宏进宫的时候,她便这样问出口了。在宫中这么多年,她知道天下断没有平白会这样的好事,究竟皇儿在暗中做了什么?

    让陈婕妤瞠目结舌的是,朱宣宏摇摇头,说什么都没有做过。

    “母妃,上林署的确是司农寺属下的,但是郊祭和享蚕礼准备的东西,都要反复查验,风险太大,孩儿也没打算做什么事。”朱宣宏如此说道。

    况且,他和聂春芳定亲日子上短,是不会用聂衡做这种事的。就算他要谋划什么,都不会是在这个时候。

    淑妃出了事,母妃独得了好处,想必宫里宫外都以为这是自己谋划的结果吧?偏偏,自己什么都没有做!——这是朱宣宏又惊又惧的地方。

    世上不会有平白好处,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这一次母妃得了管理后宫之权,将来要付出什么呢?代价可是他能接受的?

    他想不明白,对付淑妃的人会是谁,背后的人,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吗?

    (章外:在厦门,码字不方便,起点这两天也抽,请大家原谅。555,明晚回去,下周我会努力更新。)(未完待续。。)

    ps:  感谢大家给我的投票和打赏!爱大家!

398章 接出来

    在淑妃被禁永和宫、宫中纷纷扰扰的时候,沈度正在定元寺中拜见郑太后。

    对于沈度的到访,郑太后并不意外。在那个夜晚,她在太平门折返,就知道事情未了。——安婕妤是死了,身后还剩了一个九皇子。

    果然,沈度就来定元寺相求了。

    如今九皇子浑噩如行尸走肉,沈度他们远在宫外,就算想做什么想护着他,也不得。

    顾琰先前建议,通过郑太后将九皇子接到定元寺,这样就是在宫外,沈度等人想见九皇子就方便多了。

    而且,宫外还有范仪,年纪相仿的小朋友,最能抚慰心灵。九皇子最需要的,就是这个。

    “娘娘,臣恳请娘娘将九殿下接出来。他自己一个人在宫中,还不知会发生什么事。请娘娘怜惜。”沈度跪坐在郑太后面前,这样请求道。

    郑太后没有说话,只是低垂着头拨动着念珠,似有所思。

    见此,沈度便说道:“娘娘,现在淑妃被禁,后宫是陈婕妤主理。若是娘娘能重回宫中,当然最好。”

    如果郑太后能够回宫,有她在宫里护着九皇子,沈度也能放心。毕竟,随着皇后和淑妃被幽禁,后宫的确缺少一位够分量的妃嫔来理事。陈婕妤只是暂代而已,宫中肯定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主理。

    淑妃被禁,宫中还有陈婕妤。当时紫宸殿内将安婕定罪,陈婕妤是帮凶。这一事迟早也要算。

    郑太后不会进宫,后宫主事的,又会是谁呢?

    沈度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将朱宣知接出宫来会更好。现在,就看郑太后的意思了。

    郑太后仍是沉默,不应允也不反对,她在想什么呢?

    郑太后想的,仍是沈肃先前说的那句话。知子过而不教,不慈也。不爱其子,也是不慈。

    不慈。不慈。她是不慈,还是她儿子不慈?

    良久,郑太后才说道:“我会向宫中说此事。我向皇上建议由德妃接管后宫。”

    郑太后在定元寺这么多年,早已习惯称“我”。她的建议。皇上一定会采纳。

    德妃。是崇德帝登位之后才选的妃嫔,多年来一直称病在延禧宫不出。这个人,沈度并不熟悉。

    郑太后说德妃会主理。这么说,德妃不再称病了吗?德妃管理下的后宫,会是怎样的?

    这些,还留待观察。但听得郑太后愿意将朱宣知接出去,这已令沈度高兴不已。小孩儿出了宫,危险就会少很多了。

    郑太后开口之后,就继续说道:“不过,将他接出来,等于让他自绝于父子亲伦。这样,并不好。”

    郑太后虽在定元寺中,但什么都知道,包括安婕妤死后朱宣知的心情,包括沈家为何一定要将朱宣知接出来。事情的进展,她预料得到,但她会感到心酸。如此,皇家父子亲伦该如何?

    沈度没有立刻回话,过了半响,才回道:“请娘娘恕臣斗胆,敢问娘娘为何会长居定元寺中呢?”

    郑太后从崇德帝登基之后,就搬离了宫中,在定元寺中过着凄苦的生活,刻意远离儿子带来的权力和荣耀,这又是为何呢?

    若不是被伤透了心,知道一切于事无补,又怎么会决然出宫?

    现在,他想要将朱宣知接出来。道理皆然。皇上能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安婕妤,就有可能以无缘故之由,将朱宣知厌弃或杀害。——反正皇子那么多。

    对于崇德帝来说,朱宣知这个皇子只是众多皇子的一个,但对于沈度来说,朱宣知是他唯一的徒弟。数量,有时候就能说明感情的亲厚。

    沈度怎么舍得让朱宣知再留在宫中险地?郑太后肯将朱宣知接出来,这太好了。若是郑太后不应允,他也要另想办法。

    现在郑太后说起皇家父子亲伦,他只能这样回答。

    听了沈度的话语,郑太后拨念珠的动作顿了顿。是了,一个皇子,如果不是在宫中实在待不下去,谁会主动求离开?

    对皇子而言,远离皇宫,就远离了帝王的视线,意味着远离了朝政权力格局。

    有得有失,这样的事情,想必沈度和帝师都想到了。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沈度准备告辞的时候,郑太后又说话了:“我已年老,教不了他什么了,你们将他领到沈家吧。”

    郑太后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将崇德帝从小带到大。现在,她已经年迈,再没有那样的心力带大一个小孩了。

    帝师沈肃,她是信得过的。眼前这个年轻人,也是她信任的。如此,那小孩儿去到沈家,会更好吧。

    沈度看着一头白发的郑太后,心中一阵震动,然后伏下身子,朝郑太后行了大礼,口说道:“臣多谢娘娘,多谢娘娘厚德爱重沈家,多谢娘娘对九殿下的怜惜。臣愿倾尽毕生所能教导九殿下,愿天下得创太平盛世,定不负娘娘恩德!”

    一个皇子,一个沈家教导出来的皇子,真正秉承着沈肃意愿的皇子,这是天大的恩德,也是天大的责任。

    郑太后将这样的恩德和责任送至沈家,体现的是对沈家的信任。这样的信任,是沈家绝不能辜负的。

    听得“太平盛世”这四个字,郑太后仿佛记起了什么,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太平盛世,可不是每一个人所求的吗?包括长久在深宫中的郑太后。

    郑太后的意思,很快就通过安国公夫人传到了崇德帝的耳中。郑太后所说的理由很简单,道是近来忽觉孤单,想从皇宫中挑一个皇孙来定元寺相伴,她挑中的,就是刚刚丧母,道这样的人不聒噪,她喜静。

    同时,她还道陈婕妤份位低,管理整个后宫到底不适合;若是抬高陈婕妤的份位,怕东宫会有想法。因此,她建议延禧宫的德妃来管理后宫,还是由陈婕妤协助。

    接到郑太后的口讯,崇德帝甚是讶异。母后指定老九去定元寺陪伴,还建议由德妃主理后宫。这是表示,母后愿意理会宫中的事了吗?

    尽管没有谢姿和淑妃在一旁嘀嘀咕咕,但崇德帝仍是犹豫了。

    (章外:还在高铁上,睡也睡不好,嗓子都哑了,简直想哭。)(未完待续。。)

399章 相貌

    (一更!)

    崇德帝的迟疑,还是在于朱宣知的身后。他总觉得安婕妤死也不肯开口,总是隐藏了些什么。

    这隐藏,让他心中不安,他怕安婕妤身后有什么势力,让崇德帝心惊的势力。

    顺带地,也让他对朱宣知这个皇儿心生不喜。现在,母后要这个他不喜欢的皇子相伴,是为何?

    他思虑着这一点,并没有立刻答应,反而问起了郑太后这样做的原因。为何是老九,母后总会说吧?

    “母后在说皇孙相伴一事,是如何说的?”崇德帝这样问道,殿中正在回禀的人,就是安国公府夫人管氏。

    本来有关郑太后的事,都是长隐公子进宫来禀的,但他现在生病,连国公府大门都出不了,管氏便只好进宫了。

    “太后娘娘并没有说什么,但臣妇心想,娘娘在定元寺十一年了,每日念经敲木,的确太孤单了。现在娘娘想要一个皇孙,说不定娘娘愿意理会宫中事,心软了。”管氏回道,揣度着郑太后的心思。

    郑太后的心思,管氏并不完全明白。在九殿下一事上,尤其如此。她知道郑太后不想理会宫中事,但为何偏偏欲将九殿下放至身边呢?这是不是表示,娘娘愿意将过去放下了?

    放下,是救赎,也是好事。

    她将心中的疑惑对孙儿长隐说了,得到的回答就是“祖母,您且将娘娘的心意告诉皇上就可以了。娘娘孤单。想个皇孙在身边,乃人之常情。或许,娘娘心软了呢。”

    听到孙儿的话语,管氏也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便在御前说了出来。她是郑太后的闺中密友,当然会帮她达成所愿。

    孤单……心软……

    母后当年那么冷硬地离开宫中,到现在已经十一年了,真的会心软吗??崇德帝猜不准。

    接着,管氏又禀道:“皇上,娘娘还说了另一事。娘娘说陈婕妤位低年轻。管理偌大的一个后宫并不合适。建议由德妃娘娘主理后宫,陈婕妤娘娘从旁协助。”

    又是与宫中相关的一件事。莫不是,母后真的是在意宫中的事了?

    崇德帝挥手示意管氏退出紫宸殿,之后便沉吟不语。郑太后这个请求。他还没想好是否应承。

    良久。他才下令将朱宣知召来紫宸殿。自从安婕妤死后。他就没见过朱宣知了。现在倒想着见一面了,想看看母后为何会挑中老九。——丧母寡言,这个理由。崇德帝是不怎么相信的。

    他想看看,老九究竟有什么特别。

    崇德帝的指令送到九皇子所的时候,令内侍五书忧心不已。到了这个时候,五书不会天真的以为皇上召见是天大恩德,他担心朱宣知此去紫宸殿,会不会遭遇什么不测。

    看到五书这种担心,朱宣知反而劝解道:“无妨,我知道父皇为何会召见我。”

    是的,他知道。早前沈度对他说,会想办法通过郑太后将他接出宫中。想必,定元寺那边的意思,已经送到紫宸殿了。

    父皇,会允许他出宫吗?

    朱宣知抬抬头,看着灰暗暗的天空,想不出最后的答案,只是眼神也如同天空一样幽深灰暗。

    现在,兴宁宫已经封宫了。宫女、内侍们的尸体早就被掖庭局抬了出去,就连安婕妤,都被匆匆下葬了。

    说是下葬,其实也不太恰当。因为她身死之后,被褫了份位,只是一副薄棺送出宫中,只有一个“安氏”的称呼而已。

    真正让她落葬为安的,还是沈家。在沈度回来之前,沈肃就将安婕妤的尸体从掖庭局要了去,择了一个风水宝地安葬。——按照朱宣知的意愿,安婕妤的墓穴并没有在大定皇陵附近,而是在相反的方向。

    安婕妤短暂的一生,在宫中度过了大半的时间,最后在宫中殒命。但实际上,她从来没喜欢过宫中,心中没有说出口的,都是对皇宫的厌恶。

    朱宣知以前不明白,为何安婕妤的语气中会流露出对皇宫的厌恶。现在,他明白了。

    他明白了,在这样一个重重危机的地方,在这样一个流淌着层层鲜血的地方,在这样一个被权力**牢牢封闭的地方,人的心大多已被熏成了黑色。

    为了权势,为了活着,这个地方不知出现过多少人间悲痛暗黑。娘亲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兴宁宫肯定会重开,像娘亲这样的消逝的人,还会陆续出现。

    看着这飞檐重华,看着这壮丽威武,他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厌恶。尤其是来到紫宸殿的时候,他的厌恶累至最高点,心中的愤恨戾气几乎压制不住。

    恨不得……恨不得将这里的一切都毁灭殆尽!连同紫宸殿里面的那个人,都毁掉!

    朱宣知的双眼变得猩红,就像淑妃当时所猜想的一样,像一个猛兽,一个满是复仇戾气的猛兽!

    朱宣知低下头,努力掩藏着眼中的恨意,语调平平地给超崇德帝请安,声音仍旧嘶哑不已。

    “抬起头来,一直垂着头做什么?”崇德帝不豫地说道,令朱宣知抬起头来。不然,他怎么能看得清楚他的样子?

    朱宣知闻言,便将头抬了起来,只是目光呆滞,就像一个木偶那样。

    巨大的悲痛,让他急剧瘦了下来。短短时日,他已经不能被称作胖子了,眉目间隐约可见清俊,也有了那么一丝龙章凤姿的意味。

    崇德帝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心中不禁震动。之前朱宣知一直肥胖,脸像大包子一样,眉眼都看不清。现在一瘦下来,他才发现,这个儿子竟然长得很好,看着甚有佛缘。

    这长得很好,不同于太子的夺目俊美,而是一种温润舒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亲近。这样的长相,也是一种福分和本事。

    这样的长相气质,倒很符合定元寺的氛围。莫不是,他真的有佛缘,所以母后会挑上他?

    乍见到朱宣知这样的相貌,崇德帝反而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

    (章外:一更!我努力更新,让各位书友们能攥够下个月的保底月票,哈哈哈~)(未完待续。。)

    ps:  一更!感谢大家的相伴,我努力啊~~

400章 离开

    (二更!已经回到广州了,尽量快点恢复状态。不知不觉400章了,撒花!)

    最后,崇德帝什么都没有说,只在见到朱宣知相貌之后,就让他离开了紫宸殿。

    随后,崇德帝召来了司天监戴渊,问起了大定星象一事。帝王相询,问占卜星象,也就是问社稷苍生。

    戴渊不敢有问,兢兢地回道:“帝星闪耀,众星环拱,星象预兆海晏河清,此乃承平之象。”

    戴渊有些糊涂,五官灵台郎平时与皇上接触最多,星象一事也由他们观测,日常向皇上汇报。若非国朝有大天灾,不然星象预兆的事,戴渊很少主动向崇德帝禀告。

    皇上突然召见,是为何?

    承平之象,这是每一个帝王都愿意听到的答案。但是,崇德帝的脸上没有多少欣喜,他想听到的,是另外的预兆。

    他想知道的预兆,和大定的将来有关,和大定的储君有关。他很想知道,这从星象可以看得出来吗?

    良久,崇德帝才说道:“储君如何?”

    如此直接,没有任何铺垫修饰,就问起了储君的情况。储君如何,这四个字问的东西太多了。现在的太子,是不是合适的储君人选;储君对大定的影响怎样,是好的还是坏的……

    储君如何,这样的问题,戴渊该怎么回答?没法回答!

    星象并不是万能的,什么都能观测得出来。况且星象浩淼,能被凡人感知者甚少,怎么能观测得了大定的将来?从天象上来看,又怎么能看出储君是否合适?

    更重要的是,储君如何,这个问题相询的对象,应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