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贵娇-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廖九端的书信,已经有数月没有来了。秦邑先前因为秦邑的身亡,一直都无心理会这些事情。现在,却是不得不理会了。

    江南银库的事情,他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防止帝王知道江南银库的实况,最好的防御就是阻止皇上巡幸江南。

    只是,巡幸的诏书已经下了,秦邑无法阻止。但是,他还可以阻止别的,比如,阻止皇上去杭州,阻止皇上去江南银库。

    为此,他要好好想一想,想一想该怎么办。

    (第一更!人气很差,作者君的忧惧很难表达,不知道哪里写崩了,心中惴惴。求人气,求动力!呼~~)(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

422章 二心

    (第二更!)

    秦邑如今最大的倚仗,就是太子朱宣明。在江南银库一事上,他首先想到的助力,就是东宫的影响。

    现在淑妃有孕,为太子加了不少好处,东宫属官一事,太子又顺着皇上心意。现在的太子,在皇上面前是能说上话的。

    但是太子不会无缘无故保住江南银库。无利不往,秦邑知道想要借助朱宣明的势力,就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

    因此,他在朱宣明跟前,坦诚了江南银库干股的事情。——却只是拿出了一半,一成的干股已让他异常肉痛。

    但若果能保证江南银库平安,一成干股他给出去,就算肉痛也没有多少可说的。

    朱宣明听到江南银库一成干股之后,眼神都亮了亮,却是什么话都没有说。

    各皇子府在钱财上,一向紧促。朱宣明还是三皇子府的时候,对此就有过深切的体会。

    那时候,他与秦绩还在山东代天子巡守。为了打通西疆与大盛的通道,秦绩用了青州大狱的死囚,真正的因由,是为了十万两银子,为了填户部十万两银子。

    为了十万两银子,他们底下的人,当时被沈度带着的虎贲军追了三大府,最后还扬到了朝堂之上。朱宣明犹记得,那时候经手这十万两的弟弟朱宣信是如何两股战战,生怕刑部查出了端倪。

    仅仅是为了十万两而已,当时他就花了那么多心力。如今。江南银库的一成干股,是十万两的十倍之数。如此,朱宣明很难不震惊,也很难不动心!

    “殿下,这是江南银库的官员孝敬殿下的,以后每年都会有这个数。他们托臣禀告殿下,请求殿下保江南银库平安。”秦邑弓着腰,如此说道。

    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朱宣明拿了钱财,然后消灾。

    秦邑会将希望放在朱宣明身上。说白了。还是心急到走投无路。现在这种情势,他只能倚靠朱宣明。

    在来东宫之前,秦邑刚刚得知,原来安国公府的半成干股已经让出去了。在他还不曾发觉的时候。韦传琳已经悄悄从江南银库中脱身!

    而且。安国公府已经着手抹平了江南银库的账面。即使是廖九端去查。也查不到什么可疑之处。

    安国公府这一手,做得如此之隐秘如此之周全,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是绝对做不了。这一点,让原本已经担心的秦邑更是惊恐。

    他想到了安国公府在宫中消息的灵通。安国公府抹平账面,莫不是早就听到了什么消息?皇上巡幸,莫不是冲着江南银库而去的?

    自从南风堂被灭之后,秦邑就觉得少了耳目,许多消息都滞迟了。前些日子,成国公府接连出了那么多事,他被隔阻朝堂,随后又没了儿子。

    待到现在睁眼细看时,他才发现局势对成国公府如此不利!

    不利到,即使是他想靠拢的主子,都对此事犹豫。

    朱宣明对这半成干股的确很动心。但崇德帝巡幸江南,必会过杭州,必会过问江南银库的事,要保江南银库平安,十分不易。

    一时间,他又怎么能应承秦邑所请?

    秦邑见到朱宣明犹豫,咬了咬牙,再次说道:“殿下,若是能保住江南银库。殿下需要多少钱财没有?臣知道殿下身边能人众多,只须缩短皇上巡幸的时间即刻。”

    帝王巡幸江南,已经下了诏书公告天下,这无可更改。但是,皇上是在江南府待两天、三天,还是半个月呢,这就是有可为的。

    太子监国,什么事不能发生?太子是有办法将皇上唤回来的。端看,太子是否愿意做了。

    秦邑已抛下了足够的诱/惑,但朱宣明心有顾虑,始终不肯松口。——被册封为太子之后,他的确长进了,万事都审慎了许多。

    在秦邑离开之后,朱宣明便唤来了蒋钦。现在,蒋钦的孙女是他的良娣,不日即会入东宫,他与蒋钦多了这一层关系,自然对蒋钦就更信任了。

    蒋钦听说了江南银库的事后,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他肯定秦邑在江南银库中有猫腻,他担心的是秦邑的猫腻会影响到朱宣明。

    朝中官员都知道,秦邑是站在太子殿下这一边的,而且站队非常早。如果秦邑因为江南银库而出了什么事,皇上能不疑心太子?

    在蒋钦看来,保住江南银库事小,但如果皇上疑心太子,那就事大了。

    思虑良久,蒋钦才说道:“殿下,臣以为,银库官员的诚意不妨先收着。殿下一日未登位,所需的钱财就要源源不断。江南银库,倒是个大源头。”

    不过,仅仅是一成干股,在蒋钦看来是绝对不够的。这样的钱财,还不足以让殿下冒险做什么。

    所以,他继续说道:“殿下,臣还有一言……”

    他细细将心中想法道来,听得朱宣明的脸色越发舒展,最后脸上都有了笑容。

    的确,让他出手保江南银库,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此时,在安国公府内,韦传琳和长隐公子这一对祖孙,也起了争执,为了江南银库一事,也为了别的。

    “不肖子孙!你敢这样关着我?我怎么能这样消失于朝堂?不行,绝对不行!你别以为我不知道,皇上巡幸江南一事,肯定有你推动。莫不是,你真的要看着安国公府走上绝路?!” 韦传琳恶狠狠地说道。

    他现在被安国公府的死士看管着,并且不得与外界接触,所用的由头,是他卧病在床。

    而令他身陷这种局面的,就是他一向倚重的孙子韦显,韦长隐!

    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妻子,安国公夫人管氏,竟然认同并支持了孙子荒谬的决定!

    现在,韦传琳做什么都在死士监管之下,半点也不自由。而现在,这个孙子竟还要让他写什么降爵书,让安国公府从此远离朝堂,开什么玩笑!

    安国公府乃世袭勋贵,绝不能降爵,韦传琳绝对不会这样做!

    长隐公子仍是谪仙般的样子,沉默地看着韦传琳,目光却异常坚定。

    (章外:第二更!大家都出去玩了么,欢迎冒泡~)(未完待续。。)

    ps:  第二更!什么都不想说了。~没动力。

423章 赎罪安排

    (第一更!)

    长隐公子静静地看着韦传琳,仿佛没有听到韦传琳的恶语,脸上的表情十分平静。

    他的父亲早已不理安国公府中的事,寻花问柳才是其人生全部内容,现在都不知道在九府之中的何处。安国公府的死士和宫中的势力,都只听令于长隐公子。

    换言之,安国公府现在尽在长隐公子之手。

    他既然已经放出了韦传琳卧病的消息,就一定不会让韦传琳与外界有所接触。——他有这个本事,即使眼前这个人是他的祖父。

    在长隐公子看来,降爵远离朝堂,才是保住安国公府的不二之法,而不是像祖父所说的,送安国公府走上绝路。

    自从得知韦传琳收了半成干股后,长隐公子就找韦传琳摊牌了。这一对祖孙,在江南银库一事上,始终没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事情的发展,最终以长隐公子果断出手,抹平江南银库事、阻止韦传琳与成国公府互通消息而结束。

    这事,也像在这对祖孙间插了一根刺,带得以往隐藏的不和都爆发了出来。

    韦传琳有倚重长隐公子,就有多忌惮长隐公子。

    事情的根源,还是在十二年前的元家之事。长隐公子面上虽然不说,但对韦传琳在元家一事上的做法,充满了深深的怨怼。

    这怨怼,随着日月累加,随着江南银库一事,使得这一对祖孙势成水火。

    长隐公子和韦传琳。在安国公府将来要走的路上,意见截然相反。外人只看到安国公府赫赫之势,却不知道韦传琳与长隐公子的对峙。

    安国公夫人管氏在这一事上,保持了足够的清新,站在了自己孙子这一边,赞同安国公府远离朝堂,并且帮助长隐公子将安国公府稳住。

    管氏的见识,促使了她做这样的决定:她是郑太后的闺阁好友,在朝政局势上,多少有些敏锐。

    韦传琳被禁在自己的院中。好不容易才等来了长隐公子。气急败下,什么话都说了出来,然而长隐公子无动于衷。

    “祖父,请孙儿不孝。若祖父不上表请降爵。那么孙儿就请祖父让出安国公之位了。”长隐公子说道。目光却并不在韦传琳身上。

    即使说着这些夺权的话语。他的姿态依然似要超脱物外。不知他想到了什么,目光深邃悠远。

    韦传琳听了这话,气得用手指着长隐公子。却只是哆嗦着嘴唇,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清楚,这个谪仙般的孙儿,说得出便做到到,狠绝起来的时候,的确是六亲不认的。

    以崇德帝对长隐的喜爱,这个安国公他想得到,并不是什么难事。

    韦传琳的手指颓然地垂了下来,悲愤与痛心交织,心中酸涩不已。他知道一向聪慧绝顶的孙儿,为何要囚住他。江南银库事是其一,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当年元家的事。

    元家的事,阴魂不散!

    “显儿,这么多年了,你还放不下吗?我以为,你早已放下了。”韦传琳逸出了这一句,知道了说什么都无果。

    长隐公子垂下眼睑,淡然地回道:“祖父,我放不下。自那事后,安国公府荣显了那么多年,是应该赎罪了。”

    向当年的元家赎罪,向……沈度赎罪。

    是以,安国公府一定要远离朝堂。如此,才能真正保住安国公府。——局势走到了这一步,长隐公子已经隐约明白,沈度手中那张巨大的复仇图谱已经展开。

    安国公府作了那样的孽,肯定在图谱之上。他惟愿,以整个安国公府的权势,和他永恒无止的愧疚之心,赎回当年的罪。

    “赎罪……向谁赎罪……”韦传琳喃喃道,在见到长隐公子冷然的眼神后,话音戛然而止。

    到了这一刻,韦传琳才真正明白到,当年那件事,对长隐公子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惜用整个安国公府来陪葬。

    安国公府因元家而持续荣显,也将因为元家而骤然衰落,这莫不是报应么?

    一刹那,韦传琳就像老了好几岁,就连长隐公子是什么时候离开的,都没有发觉。

    京兆局势的发展,不会因为这一对祖孙的争执而有所停滞。

    顾霑等吏部官员,仍是忙碌着东宫属官的配设;礼部的官员,则是为了帝王出巡的事,忙得脚不沾地。

    诏书已经晓示天下,帝王将于端午之后、五月初十离开京兆。离这个出巡的日子,虽然还有一个多月,但这一个多月里,还要准备法驾、卤薄等事宜,还要准备告宗庙等仪礼。

    仔细算来,礼部的时间仍十分紧迫。

    对于政事堂的官员来说,在帝王出巡这一事上,他们担着大任,最重要的事,就是太子监国与随行官员这两事。

    君王既出,太子监国就是必然了。政事堂官员也将留在京兆,协助太子处理国事;同时,须选有识通达的官员随皇上出行,以便能达到令帝王知风闻俗的初衷。

    那么,谁留,谁去,就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了。

    选择随行的官员,须得顺皇上之意、与吏部仔细挑选。但政事堂官员,得先作出选择。

    政事堂的五位官员之中,裴公辅和王璋表示年老,自当留在京兆;朱有洛则是大声地说道:‘我随皇上出行!“

    他对帝王巡幸有一种莫名的执着,在他看来,巡幸即是帝王索贿,他倒很想亲眼去看看,江南官员送给皇上的“贿赂”会是什么。

    尚书左右仆射两人,必有一个要留守京兆的。既然朱有洛要去江南,那么留下来的,当然就是郑时雍了。

    令政事堂另外四名官员意外的是,御史大夫俞恒敬竟也想去江南。只见他挑着那一双深情的眼眸,笑意盈盈地说道:“我欲去江南。”

    政事堂官员意外,是因为俞恒敬近日在朝中相当沉寂。这还是他自上表监察六部后,第一次如此明确地就朝中大事表明态度。

    俞恒敬,怎么就这么想去江南了呢?

    面对着政事堂这些大佬们的探究目光,俞恒敬淡淡一笑,眼角眉梢全是情意。

    (章外:第一更!)(未完待续。。)

    ps:  第一更,谢谢大家~

424章 见微

    (第二更!)

    俞恒敬半眯着桃花眼,想起了那个年轻官员来拜访的情景。

    上一次,那个年轻官员送来的是一封没有钤印的奏疏。这一次,他送来的是一个消息。

    那封奏疏,是成全,对俞恒敬、御史台的成全。这个消息,则是艰难,俞恒敬、御史台的艰难。

    御史台的官员以清廉起仕,艰难什么的,实属常事,俞恒敬从来就没有怕过。

    因此,江南府,他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了。身为御史台的长官,这是他不容推搪的职责。

    自上而下,政事堂的随行官员既然定下,那么其余的随行官员,也要陆续挑选了。

    因有杜预和韩士元争执一事,使得这一次帝王巡幸的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小,就是为了避免劳民伤财。

    这一次随行人员,定为三百人左右,包括随行官员与仆从,却不包括随行守卫的虎贲士兵。

    可以这么说,这个人数已经相当相当精简了。在这一点上,大定历代帝王都和前朝不一样,或也是大定胜于前朝的地方。

    前朝巡幸的规模极大,而且巡幸的次数极多,史书都这样记载“西征东幸,无所暂息,六宫与文武吏士常十余万人,然非省方展义之行也。”

    非省方展义之行,这就是史书否定的评价。有时候,巡幸和暴政就只有一线之隔。这个度的把握,就尤为重要了。既要知道民情。又不可劳民伤财,所以朝廷才定员三百。

    这样的规模,怎么说都不能视为所以奢靡了。

    这三百人之中,主要的都是吏胥、侍从、文士,官员不过占了五十之数。这五十个官员,出自五省九寺五监,实际每个官衙不过出两三名官员,对朝事没多大的影响。

    这五十个官员,都有谁呢?

    顾霑和张明德碰了面,都为了挑选合适的随行官员。都绞尽了脑汁。因为这事,的确不太好办。

    跟随帝王出巡,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耀。对很多官员来说。这是他们官场生涯中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伴驾出行。就意味着有机会在皇上跟前露面。对于文官来说,万一有机会,赋的某句诗、作的某副对。能得到皇上的赏识,那就意味着官员亨通了。

    对于武将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皇上巡幸,武将随身保护,这就多了时间和皇上相处。感情,都是处出来的,得到皇上的好感,还愁以后的官路吗?

    因此,为了能跟随帝王巡幸,官员们想尽了办法,就是为了让吏部和礼部的主官选中。一时间,前往顾家和张家拜访的官员便多了起来,而且都备了重礼。

    面对这么有目的性的拜访,顾霑一贯的原则都是推拒的,大部分帖子都是不受。但有一些官员的帖子,顾霑却不能不接

    这些官员,或是在朝中有大势力、大倚仗,或与顾家有很深的联系。比如,户部尚书张龟龄的帖子,还有太仆丞崔韶的帖子,类似这些官员,他都是要见的。

    他接了这些帖子,傅氏便变得比以往忙碌。无形中,顾琰也忙了起来。迎来送往、维系交情,历来都是当家夫人和嫡女的重要职责。

    崇德帝巡幸江南一事,令顾琰有些恍惚。前一世润州大疫肆虐,润州临近江南府,举国百姓避之不及,当然没有帝王巡幸江南一事。

    她从沈度的口中得知,沈家在江南早有谋划,针对的,就是成国公秦邑。

    沈家所谋划的事,是江南银库的事,具体细节并没有和顾琰多说,只是说十分有信心。

    沈肃和沈度的行事,顾琰很清楚。他们说十分有信心,就说明事情已经完备,就等着帝王巡幸江南了。

    有顾霑在,有杜预在,沈度在随行官员中,是意料中事。

    至于江南银库……顾琰所知不多,最大的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