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自己的那些门生们来说,也绝对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在这个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功名就意味着一切。

    当然,这件事想要办成,是有着很大的难度,即便挟着这一次大胜之威,即便是加上皇帝的准可,想要办成,也得慢慢来。

    接下来,叶春秋在御医院养了七天的伤,总算这伤算是大好了,等他能走路,便出了御医院,回家休养了,养病的这些日子,少不得要去镇国新军营里走一趟,而在这个时候,其实外间的消息已经沸沸扬扬起来。

    陛下有意敕镇国新军诸生们秀才功名,这一下子,朝野内外都炸开了似的,各自褒贬不一。

    支持的人不是没有,他们认为镇国新军诸生本就是童生,你能说他们不是读书人吗?他们为国效命,投笔从戎,用命战胜鞑靼金帐卫,维护了国威,立了这么大的功劳,这是大涨读书人的脸面啊,朝廷就算赏他们银子,他们会看得上?

    读书人不爱钱啊。

    人家如此忠勇,命都差点没了,封一个附学生员怎么了?

    当然,也是有人反对的,这功名都是考出来的,就算是捐生,那也是花了白花花的银子买来的功名,而且往往要求很高,不是什么人想买就能买得到,现在突然要多出镇国新军这么多秀才,长此以往,这秀才的功名非要泛滥不可,这和卖官粥爵何异?朝廷自有制度,怎么能够这样拍着脑袋就行事呢?

    生员是功名,绝不能这样泛滥的,镇国新军固然忠勇,且是读书人,可是这样太过了些。

    这样沸沸扬扬地闹了几日,整个镇国新军也有一些耳闻,不少人对此事甚为关心,其实他们真的未必在乎多拨发一些银子,他们在营中衣食无忧,更为看重自己的地位,他们都是读书人,虽然从戎,可多少心里都有些傲骨,营中上下,没有人只想做一个小卒,他们也有远大的追求……

    而现在,这个恩赏给了他们极大的期望。

    叶春秋到了营中,镇国新军依旧还在操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叶春秋背着手,站在校场边上观看,等到正午操练结束,所有人才一拥而上,纷纷来给叶春秋见礼。

    叶春秋朝他们一个个颌首,接着探视了伤员,又询问了死去的门生的情况。

    建祠堂是不必的,因为尸首要运回他们的乡中去安葬,这是落叶归根,不过朝廷大致会下旨造石坊,对他们进行抚恤。

    诸生们的情绪好坏参半,有时为自己击溃了强敌而骄傲自豪,有时又为同袍的死而黯然,叶春秋和他们一起用过了饭,接着便和王守仁到了一边,边喝茶边谈话。

    待遇问题,是非要解决不可的事,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清议站在镇国新军这边,只有如此,陛下的坚持才能尽力减少阻碍。

    喝了口茶,王守仁看着叶春秋,叶春秋的伤势应当已经缓解,而他不知道陛下为何会突然有意封新军诸生功名的事。这小皇帝,怎么看都不太靠谱,料来也想不到这个‘妙计’,所以王守仁一直认为,这是叶春秋的主意。

    王守仁带着淡淡笑意看着叶春秋,道:“镇国新军诸生若是有了功名,这确实是一步好棋,这对诸生有好处,对镇国新军也有巨大的好处,一群秀才的军马,且不说体面与否,这都足以凌驾于亲军之上了,只是……现在看来……”

    叶春秋摇摇头道:“所以我们就要打动别人,功劳,我们是有的,最重要的是说服别人,王兄可知道什么样的言辞最能打动人心吗?”

    王守仁看着叶春秋,一时也无法回答,他知道叶春秋总有一些稀奇的想法,所以默不作声。

    叶春秋只好自问自答道:“是告诉别人,镇国新军与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是一样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大家成为荣辱与共的共同体,这件事才可游刃有余。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告诉别人这一点。”

    (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三章:位卑不敢忘忧国(第七更)

    王守仁嗫嚅了一下,他觉得叶春秋的话很有道理,就好像你要劝说别人,首先就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一样。可问题在于,说来容易做来难啊。

    叶春秋看着王守仁深深皱着的眉头,却没有再说什么,他又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难度?但是不管怎样,他都要尽一切的促成此事。

    显然,镇国新军的身份问题,对于叶春秋的益处实在太大了,他是这些人的恩师,若是此时叶春秋有近百个弟子,都是生员的身份,这意味着什么?

    假若有朝一日,镇国新军再扩编一些人呢?

    到了那时,叶春秋这个年轻的恩师,得到的何止是一支军队,更是一支未来的社会中坚组成的力量。

    想想看,即便是将来这些门生退伍,马放南山,有了功名,必定是这个世界的顶梁柱,他们自然而然的,会成为社会的栋梁,而叶春秋这个恩师,将来会有多少的徒子徒孙?

    孔圣人的儒学能够昌盛,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有七十二个弟子,这七十二弟子学有所成之后,各有几分本事,分散各地去为宣传孔圣人的学说,最后他们的徒子徒孙就如开枝散叶一样越来越多,孔子方才成为了一个屹立千年的神主牌。

    叶春秋当然不想去做什么圣人,可是他两世为人,拥有光脑这样的力量,而今也已显达发迹,自然希望去改变这个世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本就是人性,当初叶春秋不过是个庶子,身无功名,所以他需要一次次的通过考试,以此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今有了官身,自然希望自己能够照顾到更多的人。

    秀才,便是这个王朝的基础统治者,一个秀才固然不算什么大人物,可是一百个、一千个秀才凝聚起来的能量,却足以影响到整个朝堂的走向。

    这件事非做不可,而且趁着这一次对鞑靼人压倒性的胜利,叶春秋必须借此机会趁热打铁,否则风头一过,想要促成也不成了。

    叶春秋告别了王守仁,因为伤势只是刚好,所以翰林院也体谅他,只是让他在国史馆中暂时先负责整理一下实录,这是很清闲的工作,无非就是整理一下档案而已,他现在和戴大宾也算是沦为了难兄难弟,不过叶春秋这只是暂时的职务,因为他现在依旧还是挂在待诏房之下,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兼职。

    如此也好,至少可以清闲一些日子,叶春秋对现在的状况十分满意,只是刚到国史馆,便有人到翰林院来,对他道:“刘公请叶修撰到内阁去一趟。”

    叶春秋不敢怠慢,忙是入宫去内阁拜见,到了刘健的公房,却见几个内阁学士都在,连吏部尚书张彩也来了。

    吏部尚书乃是六部之首,号称天官,和其他尚书的地位全然不同,隐隐可以和大学士比肩,所以基本上,朝中的重大决策都少不了他。

    见了叶春秋来,刘健照例很稳健的样子,谢迁则依旧板着脸,一副与任何人都不肯亲近的怪脾气,唯有李东阳朝叶春秋笑了笑。

    焦芳固然也笑,只是他的笑容却总让人心里发毛;张彩懒洋洋地在打着哈哈,似乎在对叶春秋表示不满,认为叶春秋耽误他的时间。

    叶春秋行了礼,刘健便笑道:“春秋啊,来,坐下。”接着对左右道:“这可是朝廷的大功臣,多亏了春秋啊。”

    叶春秋欠身坐下,谦虚地道:“下官汗颜之至。”

    刘健不可置否地抿了抿嘴,方才道:“今儿招你来,是为了恩赏的事,你也知道,陛下有意敕诸生为生员,眼下的争议极大,何止是清议议论不休,就是朝中诸臣也是争吵个没停,老夫呢,忝为首辅学士,本来是该做个决断的,奈何反对的人凶,所以想来问问你,你是怎么看的?”

    叶春秋心里不由咯噔了一下,便晓得事情有些不太妙了。

    刘健没有表态,却拉自己来询问看法,这哪里是真正想听听自己的意见,分明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知难而退,干脆谢绝宫中的好意,如此一来,争议平息下来,宫中也没什么说辞。

    叶春秋心里想:“或许刘公也认为封镇国新军诸生秀才的身份不妥当;又或者是朝中的争议确实大,以至于不好贸然下决策。”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不是叶春秋想看到的。

    叶春秋知道,自己若是回答得不谨慎,都可能钻入圈套之中,一旦被套住话,就该乖乖的上书表示陛下恩赏过厚,自己和镇国新军官兵不敢接受了。

    沉吟片刻,叶春秋才谨慎地道:“有争议乃是在所难免,可是镇国新军官兵此次大破鞑靼,战死七人,伤者甚多,他们都是读过书的人,也都过了童试,本该好生努力,继续考取功名的;只是因为想要保家护国,这才投笔从戎,陛下此番有意赐予他们功名,下官甚是欣慰,陛下圣明,竟能如此体恤诸生,恩德之厚,使下官与诸生肝脑涂地,亦是难报万一。”

    一番话出来,令在座诸公一时无语。

    叶春秋这家伙的一番话确实把所有的说辞都给堵上了,你看,他们是读书人吧,他们本来该考秀才,难道你能说他们就一定考不上?可是呢,他们不考,为什么不考?那是因为他们想要为朝廷效命,想要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啊,这是什么精神?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精神,位卑不敢忘忧国,值得称赞,而且这一次与鞑靼人对战,死伤不小,这些人也做到了甘愿放下功名,为国家效死;也正因为如此,陛下要赐予他们功名,当然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刘健现在的态度,其实也很是犹豫,一方面认为确实该给这些学生军一些优渥的地位,可是授予功名,不免可能影响到生态,若是将来大家都不读圣贤书了,都跑去从戎,这像什么话?(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四章: 海阔天空(第八更)

    叶春秋的一番话使刘健不好反驳,刘健便抿嘴一笑,手搭在案头上,默不作声。

    “叶修撰,新军诸生之举,确实令人钦佩,只是一码归一码,功名岂可轻易私相授受,想要功名,大可以考嘛,哪有这般说赠就赠的,若是如此,这天下非要乱套不可,若是只需从戎就可得功名,那这功名可值一钱?”

    此时,说话的是焦芳,焦芳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反对,一丁点面子都没有给叶春秋留。

    刘健、谢迁二人听了都不由皱眉,觉得焦芳的话有些过了;李东阳依旧是一脸耐人寻味的样子,不置一词。

    张彩这时候也道:“是啊,老夫忝为吏部尚书,若是新军的诸生想要考功名,老夫倒是可以网开一面,想办法给以通融一下,给予他们考生资格,来年北直隶的院试,可以让他们都来试一试。”

    这话有调侃的意味,口气中带着轻贱。

    谢迁略显不满道:“张公,镇国新军诸生乃是功臣。”

    张彩只是莞尔,一副并不把谢迁的话放在心上的样子,却没有再继续大加挞伐。

    叶春秋这时候看出了,刘健等人的态度是模棱两可。

    而焦芳、张彩是极力反对的,他们反对的理由很充分,只听焦芳接着道:“且不说其他地方,就说京师诸大儒,就已有不少发出怨言了,甚至有人发出豪言,说是若是朝廷当真如此,他们必定要带着学生去午门反对这件事,刘公,若是宫中坚持己见,只怕大儒和读书人闹起来,可不是国家之福啊。”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考试,是得到功名的重要因素,而真正饱受其害的,读书人其实未必受害大,毕竟诸生所得的,不过是附生生员,这是最低级的秀才,除了免税和免除徭役之外,几乎得不到学里的钱粮供养,更没有继续考试的资格,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读书人真正的竞争者。

    所以读书人的态度赞成和反对都有,有的人认为镇国新军诸生有资格做秀才,有的呢,单纯认为这对国家制度不利,所以反对。

    而真正损害到利益的,反而是那些大儒者,说白了,就是教书先生,当然,他们不是低级的教书匠,不是开蒙老师,这些人往往八股制艺的水平是很高,他们地位也是极高,借着这个地位和名声,他们广纳门徒,做什么呢?

    教授人学问啊,告诉你该怎么考试,同时他们也是人际关系的平台,你一个外地来的读书人进入了京师,举目无亲,怎么办?

    一般人会去找老乡,可是老乡毕竟不多,而且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你是读书人嘛,那么……你就拿着自己的名帖去拜师。

    为何?因为你拜了一个老师,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多出几百个同窗和学长,而这些同窗都是读书人,甚至有人已经金榜题名做了官,再说不准,你还会莫名其妙多出一大堆的师祖、师伯、师叔,小师妹你就别想了,这时代不时兴这个,就算是有,人家躲在闺阁里,你一辈子也别想见到。

    这就是读书人的组织关系,你若真要深究,其实大抵和后世的所谓hong兴、青帮差不多,其实这一套,是读书人先玩的,后世的所谓带着颜色的社会组织,各种拜入门下的规矩,都是从读书人这儿学来的。

    大儒就相当于是龙头,不过之所以大儒是大儒,当然不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提着西瓜刀kan人比较厉害,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传授人如何进行考试。

    若是此时,那些考不上功名的人多了一条路,这对于大儒们来说,显然是一件恼火的事,这分明是撬墙角啊这是,将来若是这些举业不成的读书人去从戎,而不是乖乖地想尽办法继续考下去,自己哪来的这么多门生?

    考试是他们吃饭的家伙,有了考试才有他们的生存根基,固然这一次的恩赏其实并没有削弱考试上进的根本,却也使得这个顽固的体系有了那么点儿松动,大儒们自然而然也就不肯依了。

    焦芳笑吟吟地呷了口茶,继续道:“不知诸公可听说过吴行中吴老先生吗?他对此是一万个不同意的,已经发了话,说这是恶诏,一旦施行,国朝教化要毁于一旦,若当真如此,他要在午门外死谏,宁死也要恳请朝廷收回成命。”

    刘健等人默不作声,吴行中这个人,他们都是略有耳闻的,乃是京师大儒,桃李满天下,他有三十七个弟子,而这三十七个弟子亦都小有名气,其下又各有子弟门生,影响力极大。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先生若是当真去玩死谏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刘健吁了口气,却是道:“此事待廷议讨论吧,叶修撰,辛苦你来这一趟了。”

    交廷议讨论,其实就是和稀泥的意思,内阁诸公可以得罪天子,但是偏偏得罪不起读书人,这其实也暗合了象吃老虎、蚂蚁吃象的道理。

    叶春秋知道此事的难度,大儒才是他的拦路虎,自然……焦芳、张彩这些人,顺道儿给自己使个绊子,也在情理之中,他倒是早知道会面临许多的困难,但这件事做成了,就是海阔天空,好事多磨,他不急。

    见叶春秋的脸色平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反而令刘健有些过意不去,便道:“叶修撰。”

    “噢,下官在。”叶春秋驻足,又朝刘健行礼。

    刘健一脸关心地道:“好好养好身体。”

    叶春秋则微微而笑:“多谢。”

    说罢,叶春秋便徐徐而出。

    从内阁出来,叶春秋刚走几步,身后便有人叫住了他:“叶春秋。”

    又有人叫自己?叶春秋回眸,却见焦芳走了出来,他背着手,怡然自得地踱步而来。

    “老夫正好要去通政司一趟,你出宫要回文史馆吗?那就陪老夫走一趟吧。”焦芳的脸上还是带着那招牌式的笑容,似乎任何事,都无法影响到他。(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五章:心怀天下(第九更)

    叶春秋抿着嘴,心里显得有些不悦,他和焦芳之间的恩怨太深,并不愿和焦芳打什么交道,可是焦芳乃是内阁学士,焦芳既提出,他也不好拒绝。

    叶春秋作揖道:“焦公请。”

    焦芳则是徐徐踱步下阶,走在这空旷的宫里,叶春秋故意脚步放缓一些,想拉开与焦芳的距离,焦芳却也随之放慢步伐。

    焦芳沉吟了一下,终于道:“叶修撰想要做大儒?”

    叶春秋愣了一下:“什么?”

    焦芳意味深长地看着叶春秋道:“老夫问的是,你想做天字第一号大儒?”

    叶春秋抿嘴不语,浓眉轻轻拧起。

    某种程度来说,焦芳确实看清了他的意图。

    进入了镇国新军,就意味着叶春秋成为这些人的恩师。

    将来会有多少功名不成的读书人因为屡试不中,而尝试着走镇国新军这一条路呢。

    毕竟现在的镇国新军名声显赫,赞誉不少,能成为镇国新军,并不会被人瞧不起,反而可以成为自豪的资本。

    何况保家卫国,也是一件值得让人称道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