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庶子风流-第6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谷大用见了叶春秋后,忙恭恭敬敬地行礼道:“殿下,今日廷议,陛下请殿下入朝。”

    入朝?居然还派谷大用亲自来请?

    叶春秋觉得有些蹊跷,便道:“朝中的事,我已经不管了,既是廷议,我这外臣,还是不便参与吧。”

    谷大用便连忙道:“议的就是殿下的事,所以陛下一早就亲自嘱咐过,让奴婢来请。”

    “议的是什么事?”

    “这……这是陛下说的,奴婢就不知道了,他是这样交代,可到底议的是什么,奴婢是真的不知。”

    叶春秋哂然一笑,最终还是点头道:“好,我随你去就是了。”

    不过看天色,时候还早,现在天还未亮,毕竟是外臣,没必要去得这样早,叶春秋便让人斟茶上来,请谷大用坐下。

    谷大用只欠了半个身子坐着,在叶春秋的跟前,如常的显得很拘谨,道:“而今陛下确实有几分天子的样子了,昨天夜里批阅奏疏,到了子时才去睡的,陛下的压力不小啊,这样的年纪,又是在新政的风口浪尖上,他不敢怠慢,每一份奏疏,一有不懂的地方,便让夜里当值的学士为他解惑,哎……奴婢说句不该说的话,咱们大明真是要迎来一位圣君了。”

    叶春秋心里想笑,谷大用的这句话不该说的地方就在于,大明要迎来一个圣君,意思是之前的那位,就不是圣君了。

    叶春秋却装作不知,因为谷大用确实说的没错,那先皇确实不是东西啊,虽是这样想,心里却颇为怀恋,虽然心里一直坚信朱厚照还好好地活着,可终究还是一直不知生死啊。

    叶春秋道:“陛下是该这样磨砺,我之所以要出关,怕的就是陛下生出依赖之心,虽是辛苦了些,可这样也挺好。”

    “殿下真是煞费苦心了。”谷大用想了想,道:“殿下当真过几日就走了,不在这里多住一住?”

    叶春秋摇头道:“不了,我在关外还有许多大事要办呢,谷公公,往后有什么事,你可以修书给我。”

    这是一句嘱咐,谷大用不假思索便应下,心里却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现如今既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与此同时,还管着厂卫,可以说,他算是眼下这大明朝最核心的人物了,叶春秋的意思是,若是关内出了什么事,谷大用该第一时间让叶春秋知道。

    谷大用对此,当然是不敢怠慢的,心里和当初刘瑾有着同样的心得,不说这位鲁王殿下的地位太超然了,就说这手腕能力,自己得罪谁都可以,唯独就是不能得罪他,不然,估计自己死了几百回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第一千八百四十五章:论功行赏

    经过了夺门之事,新皇以最快的速度登基,如今的大明朝,说起权柄,其实都分给了两个人。

    一个是掌握了内宫以及厂卫的谷大用,一个就是内阁首辅大学士。

    至于其他人,已经显得不足道哉了,此前的许多位高异心者,都这次平叛上,被清除了个干净。

    而叶春秋出关,就使自己的地位变得超然起来,因为远离了大明的庙堂,便再无人对他生出猜忌和疑心,而他虽远在青龙,可这内阁大学士王华乃是叶春秋的岳父,双方肯定会有消息传递,内宫这边,又有与他暗通的谷大用,这也就是说,叶春秋虽是远离了庙堂,却依旧可以随时到底掌控大明的朝局,甚至到了必要的时候,进行某种程度的干涉。

    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宫中着想,同时,对于叶春秋也有巨大的好处,因为关内一旦动荡,对关外未必是好事。

    说到面对这朝中的巨大权柄的诱惑,叶春秋能斩钉截铁地拒绝的这点上,谷大用就忍不住佩服起叶春秋的手段高明,这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这样选择,可叶春秋的高明在于,他比谁都能看得清,若是一直留在京师,必定被无数人猜忌,可抽身出去,有何曾没有大前景。

    二人闲聊了一会,看时候不早了,叶春秋便也就得动手进宫了。

    其实他的心里颇为奇怪,为何陛下专门请人让自己来参加朝会?

    等他和谷大用到了午门的时候,百官们已经入朝了,叶春秋才加快脚步往太和殿而去。

    进宫的时候,他依旧携剑在手,这是朱厚照曾给他的特权,可即便如此,叶春秋到了太和殿的时候,总会将剑解下,除非特殊情况之外。

    只是叶春秋要动手解剑的时候,门口的宦官却是道:“殿下,陛下特意吩咐过,殿下还是携剑入朝为好。陛下以为,殿下携剑入朝,能令他心安一些。”

    这个说法……不禁令叶春秋哑然失笑,倒也没有反对,有些时候太扭捏了,反而就太作了。

    于是他便跨入殿中,只见朱载已高高地坐在金銮殿上,而百官也已就位。

    叶春秋先是举目扫视了一眼文武百官,许多人都目光复杂地看着叶春秋,有不少人,显出了特有的谨慎。

    而今朝廷的风气已经变了,自从叛乱发生之后,厂卫到处在捉拿乱党,想当初,在这京师之中,巴结杨一清的人为数不少,至于什么同僚、同窗、同乡的关系就更复杂了,谁身边没有几个参与了叛乱的乱党来着?

    正因为如此,在这紧迫的气氛之下,想起那往日的那点沾亲带故,若说大家不怕,那是骗人的,在这高压之下,无论抱着什么想法的人,现在都怀着谨慎之心,怕就怕一个不小心,就被牵涉了进去,更可怕的是,这牵涉的不但只是故人……

    涉及到争夺皇位的,这可是抄家灭族的大案啊!

    而今已经彻底撕破了脸,再无可能有温情可言,那诏狱里,已不知多少人惨死,不,若是死了,倒还干净,偏生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纵然士林那儿,多怀不满,可是那儿又何尝不是人人自危呢?

    要知道,杨一清可是特意带着一箱箱的‘民意’要求太子退位,让那叛贼朱厚登上帝位的。

    叶春秋看着这些畏畏缩缩的百官,面上没有表情,走到了殿中,行礼道:“臣叶春秋,见过陛下。”

    朱载显得神采飞扬,从御椅上站起,背着手道:“来,给亚父赐坐。”

    那侍候在旁的小太监很快就将座椅搬了来,叶春秋倒也不客气,大喇喇地坐下。

    此时,朱载才提高声音道:“今次朕召诸卿要议的只有一件事,此事,朕早就有所交代,曾说过朝廷有功要赏,有过要罚,这一次亚父对朝廷,对朕,都有着天大的功劳,若没有亚父,朕早已死于乱贼之手,岂有今日,朕而今克继大统,心怀感恩之心,已命内阁拟定出一个恩赏的章程,可是这章程哪,朕看了看,不好!”

    他摇头,皱眉的样子,接着道:“立了什么功劳,就给予什么赏赐,这是规矩,总不能因为亚父位极人臣,就不该赐,不该赏了,朕甚为不满意,所以有些话,还是觉得将大家招来,好生和你们议一议为好。”

    听朱载这说话的口气,倒真有几分居于高位者的气势,只是……

    叶春秋这个侍候也终于明白朱载为何要让自己入朝了,原来竟是为了这论功行赏的事。

    当日朱载确实提过赏赐的事,而叶春秋呢,其实也并不是太在乎,所以也早忘了这事,倒是内阁那儿拟定出了章程,报入了宫里,可是朱载对这件事却是不同他人的在乎,他看了之后,确实很不满。

    这其实可以理解的,内阁的首辅大学士王华乃是叶春秋的泰山呢,可这事儿是他定的,他得避嫌啊,总不能给太多的赏赐,招人话柄吧。

    朱载看了所有人一眼,接着道:“好吧,今日就议这个,诸公,可有什么想法?王师傅,你先来说。”

    王华出班,不免感到有些为难,我是叶春秋的岳父,又是内阁大学士,能怎么说?

    他沉吟了片刻,道:“陛下对内阁的章程不满意,这是老臣的疏失,不过老臣以为,鲁王殿下深受皇恩,勤王本是应有之义,而今他已是贵为亲王,实在不宜重赏了。”

    朱载抿着嘴,久久没有说话,却是看向别处,须臾才道:“爱卿们都是这样想的吗?”

    只是,百官默然。

    其实近来的一些廷议,百官都不敢出声,其原因估计只有一个,就是怕枪打出头鸟。

    朱载倒是很满意大家的安静,便笑道:“哎,其实王师傅说的也没有错,可是啊……这一句贵为亲王,不宜重赏,朕还是不认同,亚父乃朕的义父,不立功劳,朕尚且要给他恩赏,怎的现在立了功劳,大家反而忌讳了!”

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闹笑话了

    显然,朱载虽年少,但是经历了这次变故后,人也渐渐成熟起来了,更别说今儿就是有备而来的,看那些往日最会来事的百官依旧一脸木然,朱载反而镇定自若。

    此时,朱载接着道:“没什么忌讳的,既然你们不敢说,那就朕来说说吧,亚父眼下出关在即,朕几次想要挽留,可亚父非要走不可,哎……朕哪,也就不好继续强留了,朕的心里,有两个父亲,可是这天底下,哪里有做父亲的,给儿子称臣的道理?朕以为……这一次赏,就不赐予什么封地,封什么官儿了,就一条:鲁王叶春秋,与朕情同父子,朕念其大功于朝,依旧请他还鲁国,敕鲁王,位在诸侯王之上,加九锡,准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语出惊人,估计就是形容这种状况的,此言一出,便连原本沉默的百官,顿时也哗然了起来。

    所谓的九锡,可不是好玩的啊。

    这九锡乃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的特殊殊荣,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等等,这九种礼器,便是位极人臣的象征,汉朝的时候,王莽、曹操就曾加过九锡,再之后,司马昭还有此后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都曾加过九锡,此后的李渊、王世充,还有北齐的皇帝高欢,以及创建了北齐的儿子高洋。

    到了后来,这九锡几乎就形同于谋朝篡位的象征。

    为何?因为九锡隐含有上承天命的象征,什么人可以上承天命呢?唯有天子!

    而作为臣子,本来这所谓的承天命乃是一种殊荣,可是大臣与天子一样,都承了天命,用的乃是这九件礼器,这即意味着,臣子的地位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以至于这加了九锡的大臣,无一不是最后都成了开国的天子。

    到了现在,这加九锡,可以说是形同于是骂你是乱臣了。

    一开始,大家倒是有点以为这是朱载的某种暗示,莫非是暗示鲁王殿下乃是乱臣贼子,所以用九锡来羞辱鲁王殿下吗?

    难道……陛下与鲁王已经反目了吗?

    可是细细一想,大家却很快否决了这个想法。

    很简单,这不符合逻辑啊!就算是反目了,这鲁王殿下马上就要出关就国了,陛下何须要借此来羞辱鲁王呢?何况,天子现在的地位还未必稳固,朝野内外,有不少心怀不满的,现在陛下本来就靠鲁王殿下的威信在撑着,在这个节骨眼上,会故意来羞辱鲁王,这对陛下有什么好处?

    可说起来加九锡,在这大明朝,还真从未有过有此殊荣之人,甚至一度,相当于将加九锡的制度算是废黜了。

    现在突然提了出来,怎么能不让人开始带起各种的猜测来?

    可是这越猜测,越是令人感到猜不透。

    反而是朱载看着大家各异的脸色,不禁觉得奇怪,忍不住道:“诸卿家,莫非以为朕的亚父配不上九锡吗?何以如此?朕在周礼中读过,朕在《春秋》、《周礼》中读过,九锡之礼,乃天子至高的厚赐,受封之人,乃天子代赐其天命,怎么,若是诸卿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呼……

    那王华本来憋着脸,有点儿紧张,现在却是长松了口气,他忍不住道:“陛下,敢问陛下如何有这样的想法?”

    朱载道:“朕在书里看到的,方才不是说了,春秋和礼记里都有记载,朕特意问过谷伴伴的,谷伴伴也觉得好。”

    一下子,所有人都忍不住哭笑不得起来。

    原来……

    这是闹了笑话了。

    陛下年纪太小,虽然肯读书,也肯花心思,可毕竟年轻,他现在虽然熟读春秋、左传、礼记,可在经史方面,估计翰林的讲还没有给他说透,故而便闹出了今儿的这么个笑话。

    至于谷大用,谷大用肯定在内书房读过书的,不过这太监读书,却往往学的不深,他估计觉得这样很牛逼,却不知道这内里的另一层深意,何况又是陛下问起,那自然是什么都肯点头答应。

    王华绷着脸,不知该不该解释一下。

    朱载却道:“朕自登基以来,封赏的事,一直当作头等大事,朕思来想去,便加九锡最好,你们就不要再说了,这九锡之礼,朕是铁了心了,朕已命司礼监筹备,亚父,你来听旨。”

    其实……叶春秋也有点懵逼了,他一听到九锡,就立即想到了王莽和曹操,心里也咯噔一下,等到陛下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免跟其他人一样感到哭笑不得了。

    可想了一下,也知道朱载这是一番心意,只好出班如实道:“臣不敢接受。”

    朱载皱眉道:“如何接受不得?”

    叶春秋道:“陛下,九锡之礼,王莽、曹操、司马昭、李渊等人,俱都接受过。”

    这意思够明显了吧,朱载虽然对经史没有学透,可是王莽曹操是什么人,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吧!

    朱载先是愣了一下,随即便道:“可是亚父非曹操,也非王莽,他们接受过,亚父难道就不可接受吗?”

    朱载显得有些小小的任性了,其实也可以理解,在这件事上,他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结果呢,却突然间发现错了,这可是自己做天子第一件事啊,当然是不能承认的,一旦承认,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

    朱载接着道:“正因为王莽、曹操这些人加了九锡,朕才下定了决心,因为朕知道亚父绝非乱臣,所以自然不受他们的影响,此事,朕心意已决了。”

    叶春秋倒没有气,反而忍不住有点给朱载给逗乐了,他自然晓得朱载是有点下不来台,只能死鸭子嘴硬了,可是换个角度,若是自己新官上任,犯了一个错误,而且是当着所有的人的面,铸下了一个非常低级的错误,若是承认自己连这错误都会犯,往后还有什么威信可言?

    叶春秋想了想,最后道:“臣领旨。”

    ………………

    最近在调节睡眠,每天更新完,都尽量早些睡觉,没办法,多年没好好休息了,这体质也差了,医生说,再不注意,可大问题了!大家也尽量早些睡吧,年纪大了才明白,身体好是奋斗的提前啊!

第一千八百四十七章:功成名就

    “臣领旨。”

    叶春秋这情切的声音在大殿中响起。

    好吧,就看这孩子的这番用心,这个九锡的名声有点不好听,可我叶春秋加了。

    朱载这才露出了轻松之色,脸上露出了笑容。

    其实对叶春秋来说,叶春秋决心出关的时候,就不可能是曹操了。

    换句话来说,就算叶春秋要做曹操,那一夜宫变的时候,早已做了,因为他完全可以领着新军挟持住太子和百官,以平息朱厚叛乱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

    既然早已证明了的事实……

    加了这九锡有如何?

    获得这样的殊荣,其实也有巨大的好处,九锡的另一层意思叫承天命,承了天命,叶春秋在关外,就更有作为了,以大明天子的名义,继续西进,扩张鲁国,同时派出商队,与大明的各藩属国通商贸易。

    可这满朝文武,却都是诧异非常。

    叶春秋还真敢接受啊……

    细细一想,却发现人家接受得光明磊落,确实是无可挑剔的,人家马上就要出关了,心思压根就不在朝中,加了九锡又如何?

    只是这九锡的意义,却是极为重大的,大明还从未有过加九锡的,这等于是叶春秋这个鲁王,又一下子奔上了更高级的层数了。

    既然叶春秋已经领旨了,最近做事谨慎有加的大臣们更不会冒出来搞事了,一场廷议下来,终于算是完满地结束了。

    而司礼监与礼部,不得不开始回去翻阅春秋和礼记,还有经史,好生研究一下,而后便是举行加九锡的典礼。

    叶春秋至今汗颜,从太和殿告辞而出,他走在前,百官无一人走在他跟前,这地位自然是一目了然,而叶春秋现在也懒得客气和谦虚了,倒是自己的泰山王华追了上来,道:“春秋。”

    叶春秋驻足等他,回头一看,自己停了脚步,其他人也纷纷驻足。

    王华快步上前来,与叶春秋并肩而行,王华不禁露出了几分不淡定之色,道:“方才真真是吓了老夫一跳啊,哎,你怎么说接受就接受了呢,这只怕会被人所诟病吧。”

    叶春秋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