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法,许多市民都被涓涓的悲情所打动。报道见报第二天,滨海电视台、电台以及滨海日报、晚报和今日早报,全部都做了转载。 在滨海电视台的采访当中,参与案件侦破的宋兰军警官告诉记者,人们一般都认为从事这类行业的人根本不可能有真的感情,但在清理遗物的过程中,办案的民警都被涓涓的日记震撼了。 至此,安在涛关于火车站小旅馆**事件的暗访系列报道圆满结束。暗访和报道的过程,对于安在涛本人来说也是一次心灵洗礼的过程,而随着这次报道的陆续展开,滨海晨报的知名度和销量大幅攀升。最近半个月的报纸销量,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越了历史最好时期。 与报道所带来的安在涛个人在业内的知名度上升相比,他这一次成功报道的业绩其实主要体现在真正为晨报打响了招牌,在不经意之中,很多市民蓦然发现,这张以前不怎么看、不怎么注意的滨海晨报竟然非常有吸引力、非常贴近民生。 这才是安在涛最大的、最耀眼的、最让报社高管层瞩目和认可的成绩。 最近一次的编委会上,黄泽名提议,设立一个滨海晨报贡献奖,奖金5000元,专门用来奖励对晨报有着突出贡献的一线新闻记者或者编辑。这个提议获得了报社高层的集体通过,而第一次授奖的人选无疑正是安在涛,从高架桥的系列报道,到火车站小旅馆**事件的系列报道,安在涛在晨报影响力提升过程中的贡献度有目共睹。 ------------------- 一个优等生的官场经历,有欢笑,有悲伤,喜怒哀乐,一切尽在《官阶》。这是一个哥们写的书,可以透露给大家一下,这位作者可真是位实打实的处级局长哦。书号:1460769
068章【颁奖】
下午两点,滨海晨报的会议中心里人满为患,所有在岗的报社员工除去广告发行公司的业务员之外,基本都到场了。一条巨大的横幅上写着“滨海晨报贡献奖设立暨首次颁奖典礼”,而横幅下面,则是一排领导的坐席。 坐在底下的晨报员工们尤其是新闻部的记者们,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话题的焦点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在涛。这个刚刚进入报社的燕大毕业生,就像是一股清新的旋风一样扑进了晨报,也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一样,日益变得非常耀眼和醒目。 安在涛默默地坐在一旁,身边坐着马晓丽、李湘等几个相熟和相好的记者。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身边响起,“小安,祝贺你了。” 安在涛抬头一看,见是上次在电梯里有过“共患难”之缘的副刊编辑中心编辑欧阳冰儿,不由笑了笑起身打了个招呼,“谢谢。” 欧阳冰儿扶了扶自己的黑边眼镜,微微笑着向安在涛点了点头,袅袅婷婷地走向了编辑群坐的位置上。 李湘嘻嘻一笑,“哥们,欧阳可是我们报社出了名的大才女,也还没男朋友哟,我看,你们俩倒是蛮般配的一对。” 李湘性情虽然外向开朗,但心思其实蛮细腻的,她这话自然是含有几分试探之意。 安在涛一怔,顺手推了李湘一把,“别胡扯,让人听见不好,我有女朋友了呀。” “有了?”李湘的面色一变,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马晓丽已经探过头来,“小安,说说看,你女朋友是……” 正在这时,整个会议中心鼎沸的喧闹议论声蓦然停歇,9个报社高管按照排名的顺序走了进来,坐在了自己该坐的位置上,虽然主席台上并没有放置标签,但每个人该坐哪里心里都是有数的。 他们分别是: 党委书记兼社长兼总编辑黄泽名,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道伦,党委副书记、副总编张鹏,党委委员、副总编王宪武,党委委员、副总编赵波,党委委员、副总编兼编办主任赵策,副总编孟向东,副总编韩俊勇,工会主席孙兰。 这是自刘琦锒铛入狱调整后的新晨报领导班子头一次集体在员工大会上亮相,所以领导们都穿得比较正规,尤其是孙兰,换了一身黑色的套装,做了一个很乌黑油亮的发髻,矜持着坐在了黄泽名右首的最边上。 张道伦拿过话筒来,清了清嗓子,说了几句开会前的开场白,然后照例是一把手讲话。 黄泽名望着底下黑压压的一群员工,脸上浮起温和的笑容,“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会……为了提高报社一线业务骨干扎实工作的积极性,也为了推进滨海晨报的市场化改革运作进程,实现我们改革之初设立的‘强抓机遇、抢占市场’的目标,经报社领导班子研究决定,设立‘晨报贡献奖’,每年评选一次,奖金5000元。凡是对晨报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一线记者或者是编辑,都可以参选……” 黄泽名拉拉杂杂地说了半个多小时,无非是一些官面上的套话。 张道伦接过话筒,“刚才黄总的讲话,很重要也很深刻,报社党委希望全体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我们滨海晨报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请党委委员、副总编兼编办主任赵策同志宣布首次‘晨报贡献奖’得主……” 赵策为人谨小慎微,尽管是突然被黄泽名提携进了领导班子,而且排名还不算太后,但他基本上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他先是向张道伦笑了笑,又扭头向黄泽名说了句什么,这才缓缓起身朗声道,“经编办评定提名和领导班子审核通过,首次‘晨报贡献奖’的得主是——” 赵策稍微顿了顿,目光向人群中的安在涛望去,继续道,“新闻部记者安在涛,大家鼓掌欢迎,请安在涛同志上台领奖。” 台上的几个领导率先鼓起了掌,台下也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安在涛定了定神,走上台去,挨个跟领导班子成员们握了握手,然后站在了黄泽名的身前,从黄泽名手里接过了装有5000元现金的红包。 …… …… “下面,请安在涛发言。” 安在涛走到设立在一侧的讲话台上,神色淡定而从容,“各位领导,各位同事,首先我非常感谢报社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感谢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资历浅、经验不足,如果没有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关怀和帮助,我也不会取得一点进步……但是,这个奖我受之有愧,我想把这个奖金捐献出来,以晨报新闻热线的名义设立一个新闻线索奖,为向我们报社提供新闻线索的热心读者发放奖金……” 安在涛的话一出,台上台下皆一片窃窃私语之声。当时的5000元奖金,也不算是一个小数目了,能将5000奖金捐出来设立什么新闻线索奖,就算是故作姿态也不容易了,起码一般人做不到。 安在涛的这个建议,其实是以后几年媒体的运营常态。为了调动市民爆料的积极性,几乎每一个报社都为市民爆料设立奖金,从50-200不等,但在现在,这绝对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安在涛觉得,这5000快钱揣入自己腰包,肯定会引起其他记者的嫉妒,让自己陷入被“枪打”的出头鸟行列,与其这样,不如以这种方式借这个机会,也算是为推动晨报的市场化进程出一把力吧。同时,也能为自己在晨报的人脉和人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否则,以他这般接二连三地“独占鳌头”,在光芒四射的同时也会被孤立,成为孤家寡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那句话,在我们的这个社会中,光会做事不会做人是不行的。 台下的记者编辑们小声议论了一会,继而就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来。很多记者对于一位新人冒尖的天然嫉妒心,因为安在涛的发扬“风格”显然淡去了很多,就算是不以为然的胡勇和孟阳等人,也夹杂在人群中鼓起了掌。 台上几个领导们互相对视了一眼,再望向安在涛的眼神就多变得有些赞赏和嘉许。 …… …… 这等于是报社设立了一个“晨报贡献奖”,而安在涛又以这种方式变相推动晨报再次设立了一个“新闻线索奖”——可以想见,安在涛的这区区5000元现金才能维持多久?而只要这个奖项的口子一开,就再也刹不住闸门,报社只能也必须继续进行注资。当然,如此对晨报来说,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入,引发了一连串巨大而深远的辐射效应。 —————— 还是推荐兄弟的一本书《小地主》,这本在起点有口皆碑,就不用老鱼多说什么了。吃惯了大餐鱼肉,你不妨去尝尝乡野小吃,味道极佳——书号:1323606
069章【谈谈】
颁奖大会结束,人群渐渐散去。新闻部的一些老记者们纷纷向安在涛翘起了大拇指。可以说,安在涛此举博得了大多数一线记者和编辑的好感,这种好感的建立远远比安在涛才华崭露来得更加坚固,对于安在涛来说,这种人脉的培养也远远比5000元奖金更实惠。 安在涛一边往会议中心门外走,一边回头望了一眼落在后面明显情绪不高的李湘,讶然道,“姐们,咋了?怎么情绪不高呢?” 李湘嘴角抽动了一下,摇了摇头,“没事呢……哥们,明天我们还去不去涓涓的老家看那个孩子?” 安在涛闻言眼前立即浮现起涓涓那张神情绝望的脸孔,叹了口气,“去,怎么不去,我们去一趟吧,看看那孩子现在生活的近况。” 安在涛和李湘一前一后出了会议中心,刚走到门外的走廊上,只见胡勇静静地一个人站在那里,向安在涛摆了摆手,招呼道,“小安,过来一下,我找你有点事情。” 李湘皱了皱眉,暗暗向安在涛使了个眼色。安在涛笑了笑,大步走了过去。 胡勇向一侧的消防通道走去,走下台阶,在两个楼层之间的防火门前止步,然后回过头来深深地望着安在涛,面色有些游离。 “胡哥,找我有啥事。”安在涛跟了过来。 胡勇游离的目光从安在涛身上一闪而逝,但就是这一闪而逝的目光中所包含的某种复杂的情绪,也落入了胡勇的眼里。新人安在涛出众的才华让胡勇有些自惭形秽,也非常嫉妒,而仅仅是有才倒也罢了,在胡勇看来,安在涛这小子简直就是鸿运当头,狗屁运气太好了,来到报社时间不长就连续做了几个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得到了报社高层甚至是市政府领导的青睐。 如果不是他的存在,这次机构调整,新闻部副主任的位子肯定是他的。可是,现在却横空跳出一个安在涛来,明明是一个资历甚浅的新人,却***有很大的竞争力,这算是什么事儿?难道,自己从青年报时起就在晨报熬了这么多年,还不如一个狗屁倒灶的新人记者? 本来,胡勇这一段时间可谓是做足了工作。这一次的竞岗,他志在必得,为了这个位子,他让她老婆几乎天天往她当滨海市教育局局长的表哥林虎家里跑,前前后后也花了不少钱了。 好歹也是表亲,又拿了胡勇两口子不少烟酒,林虎也算是给他出力,先后三次请报社的高层领导吃饭,得到了报社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道伦,党委副书记、副总编张鹏,党委委员、副总编王宪武等数人的“默许”,而在前不久,林虎也放下身段亲自给黄泽名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关照胡勇。 教育局长的能量还是很大的,家里都有孩子上学的报社高管们不愿意轻易得罪林虎这个教育领域的山大王,谁让这年头的教育优质资源都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门手里呢?你要想上个重点,除非你孩子非常争气成绩很好,否则你就不得不求人走后门。 而黄泽名确实也欠林虎一个人情。当初,他的女儿丫丫上重点,还是林虎特批的条子。所以,于情于理,黄泽名都该给林虎一个面子——胡勇提干的可能性几乎是打了保票。 胡勇最近志得意满觉得已经板上钉钉了。但今天,望着安在涛站在台上发言的样子,他心里突然又有一丝不安,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蓦然觉得安在涛对他的威胁太大。 所以,他想要跟安在涛好好谈谈。 “小安,我想和你谈谈。”胡勇想要微笑但表露出来的笑容却实在是很勉强。 “哦。”安在涛应道。 “小安,我知道你很有能力也很有才华,而进入报社以来成绩斐然,深得报社领导器重……你看吧,小安,我熬了这么多年了……当初晨报不叫晨报,是滨海团市委的机关报《青年报》,那个时候我就是一个一线记者……”胡勇低低道,“我等这个位子很久了,我年龄大,机会不多了,而小安你还年轻,你的机会还有很多——所以,这一次,你能不能退出新闻部副主任的竞岗?” 安在涛一怔,他倒是没有想到,胡勇会这么直接地放低身段来恳求自己退出竞争,他搞了这么一出,安在涛倒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是,物竞天择,人往高处流,事关前途命运,自己凭什么要将机会拱手让人?这一次的机会是很难得的,错过这一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说实话,安在涛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更重要的是,他实在是很怀疑:纵然是自己退出竞争,胡勇就会如愿以偿吗?从前世的记忆来看,胡勇分明是当了一辈子的大头兵……也算是一个倒霉的豆包了。 胡勇目光炯炯地盯着安在涛,等着他的回答,见安在涛眉头紧皱一声不吭,知道他不可能退出竞岗,心里便有些无法遏制的羞恼。他哼了一声,扭头向楼下行去,撂下一句话:“都别把事做得太绝了,我实话告诉你,你争不过我!” 安在涛嘴角一晒,冷笑一声,望着胡勇离去的背影,颇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如果胡勇一直用这种央求的态度,他还真有些不好正面打击他,但胡勇恼羞成怒还流露出威胁之意,安在涛又怎么会吃这一套。 胡勇愤愤地从8楼一直沿着楼梯走到楼下,又冲到马路上走了几百米,心头依旧是气愤难平。 不识抬举的怂玩意!什么东西!胡勇一脚踢飞了马路牙子上的一颗石子。石子飞了起来,刚好落在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子跟前,女子惊叫一声,骂道,“你有病吗?神经病!” 胡勇悻悻地转过身去,溜了回去。 走上晨报大厦的大理石台阶,他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咬了咬牙,又扭头走出晨报大院,去了马路对面的电话亭。 看看左右无人,他掏出怀里的电话本,找到一个电话拨了过去。
070章【竹子】
胡勇通话的对象是滨海市公安局组织人事科的一个科员。他老婆也是滨海市局机关的一个小科员,自打滨海晨报一个署名为“本报记者牛刀”的报道曝光了火车站派出所充当**女保护伞的黑幕之后,市局的一些人就对这个“牛刀”产生了不小的“兴趣”,纷纷通过不同的渠道打听这个“牛刀”是何许人也。 但是,黄泽名已经下了死命令,禁止报社任何人泄露“牛刀”的真实身份,凡是有违禁令者必定严惩。再加上有基本的新闻从业道德和新闻纪律约束,出于保护同仁,没有记者或者编辑会向外界透露暗访记者的身份。 这是业内一条不可逾越雷池一步的底线规则,违背这个是业内的大忌,如果败露,其人大概是不可能再从事新闻行当了。 但胡勇心里的嫉妒之火已经熊熊燃烧起来,再也浇灭不了。他匆匆跟市局的这个科员通完电话,装作在无意间透露了“牛刀”的姓氏名谁。他当然知道,安在涛的那篇报道戳痛了警方,只要让警方知道他就是“牛刀”,警方里的某些人想必会想办法整治报复他的。胡勇嘴唇紧紧咬着,有些惴惴不安地回了新闻部的办公室。 他下意识地打了这个电话,在发泄完内心的某种阴暗情绪之后,说实话,完了也觉得有些后悔。但说都已经说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 第二天一早,安在涛和李湘就坐上了开往南郊某县一个偏远乡镇的公交车。公交车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这个名叫青山的小镇。而在镇上下了车之后,两人又转乘镇上的一种三轮机动摩托车出租,去了青山镇最穷也是最远的一个山村——冯家铺。 冯家铺是一个仅有数百口人的小山村,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山沟沟里。这个小山村穷困到一个什么程度呢?村里的村委会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办公场所,谁当支书和村主任,这个村委会就转移到谁家里,在谁家里办公。 不过,倒是山清水秀。两侧青黑色的山峦层层叠叠,硬实的黄土路两旁是茂密的绿色树林,一丛丛的荆轲草丛中隐隐传来淅淅沥沥的虫鸣,而树上又时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空气清新,山风清凉,让人心旷神怡。 李湘边走边笑道,“哥们,这地方真不错,山清水秀的,将来我们要是老了,在这里买下一座宅子养老倒是不错。” 安在涛笑了笑,长长呼吸了一口新鲜的口气,“是很不错,不过,交通太不方便了,来一趟不容易,出去一趟也不容易。” 知道市里的大记者要来,村支书老梁早早地就等候在了村口。 安在涛一眼就看见了站在路边那个挽着一只裤脚的中年汉子。上身只穿了一个破旧的红色背心,背心后面的一行“农业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