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不咳嗽-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瓷器太多了,不管多牛X的宋瓷,在大宋朝都上不了高级宴会,只有普通老百姓才会用瓷器,另外就是专供出口。大宋的讲究人、文人、富人是绝对不会用的,但凡是有点档次的饭馆酒楼,最次也得上木制漆器,否则有身份的人根本不会光顾。除了金、银、漆这些高档餐具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材质,比如说玻璃、琉璃。这些玩意就是极品了,好的玻璃杯子、玻璃碗,那都是宝贝级别的,按照罗有德的说法,宋朝自己也能烧制玻璃器皿,不过成色不好,太混浊了,越是透明、越是无色的玻璃就价值越高。

PS:推荐票、收藏来点呗,那玩意也不花钱,但对作者是个鼓励。

第三十九章酒宴(上)

高到一个什么程度呢?罗有德说前些年朝廷上有个叫李光的参知政事,同时也是有名的诗人,他收到一个礼物,就是一只玻璃碗,成色很好,很透明。参知政事是个什么官职呢?差不多就是副总理吧,很大的官了。结果这位李总理拿到玻璃碗之后,睡觉都抱着,喜欢啊!但是抱了三天,又把这个碗给人家还回去了,原因就是太贵重了,受不起!看到没,像大宋这样全世界最富裕国家的副总理,都觉得一个无色透明的玻璃碗太贵重,这个玻璃器皿在宋朝的价值可想而知。

“有功夫了我帮罗兄琢磨琢磨,我也会烧这个东西,只需要多试验几次之后,就能烧得比这个玩意好,我们家乡这种东西和大宋的瓷器一样不值钱。”洪涛一高兴,嘴又没把门的了。

“不知洪兄何时有功夫?一切那个……试验的费用都包在为兄身上,你只管……试验!”罗有德这次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大海上闲的无事,看到有人搏杀鲨鱼,怀着好奇心让管家下去问了问,结果管家回报说杀鱼壮士是个很不像疍家人的疍家人,口音古怪闻所未闻,穿着也绝非中原和南番样式,后背上还纹着一只巨大的彩色老鼠脑袋,笔画之精巧从没见过,此人气度非凡,言辞犀利,绝不是一个打渔人。这样罗有德才被勾起了好奇心,决定亲自去见识见识,结果和管家说得一般无二。这时罗有德也仅仅是好奇,反正海上航行枯燥之极,才拉着洪涛上来聊聊天,谁想到自己捡了个宝贝啊!这个怪人不光来自他从未听说过的极南澳洲、通中原文化、会做一手美食,还懂看海图、裁剪衣服,现在居然说会烧制玻璃器皿,这尼玛不信都不成,很有可能啊!

罗有德是啥?是商人啊!不管他多爱结交奇人异事、多喜欢玩乐,但他首先是个商人。商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风格,但有一样是共通的,那就是对赚钱的渴望。不管商人身家如何富裕,对赚钱的渴望是永远不会低的,只能是越来越高,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比如说洪涛,他就不是商人,顶多算是会经商。

“不忙、不忙,不瞒罗兄,我有我自己的计划,就算要烧制玻璃,我也会用我自己的钱,然后拉着罗兄入股,这样我们之间才是合作关系,你不是我的雇主,我也不是你的雇员。做生意必须双方之间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商人,这样才能做得长远,是不是这个道理?现在我还没有当商人的基础,慢慢来吧!”洪涛觉得在大宋这个社会里,自己可以稍微放肆一些,如果罗有德说的这些情况都是真的,那这个时代的大宋很美好,很自由,完全有自己展示的舞台。所以他不急于做事情了,在干事情之前,要先把规则定下来,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共识,这个买卖没法做,更无法合作,只能是自己骗他们,他们再来骗自己,互相骗呗。

洪涛不想把后世那些穷凶极恶的商业模式拿到大宋来发展,那些玩意会从根本上颠覆宋人的思想。短时期看来可以为自己获取很大利益,但是于自己的长期目标不符,自己是要来救大宋朝的,不是来害大宋朝的。那些烂办法可以教给宋人,但一定要确保他们是把这种办法拿去对付外族的,在得不到这个保证之前,洪涛绝对不会动这个歪脑筋,除非自己活不下去了。

“……洪兄高义!是这么个道理,就连官家收取我们的货物也是要搏买的,那我就等着洪兄早一日可以来拉为兄入……股,入股可是入伙?雇员可是伙计?”罗有德让洪涛这番话现代白话说得晕晕乎乎的,似乎觉得有些道理,但是一时半会儿又想不太明白,主要是信息量有点大了。

在等待上菜的这段时间里,洪涛和罗有德又研究起来商业问题。一方对于什么股份制啊、董事会啊、职业经理人啊之类的新名词很感兴趣,一方对宋朝市舶司如何收取往来商船的税收也是问得很仔细。那个阿财就坐在背对门的位置上,听着罗有德和洪涛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互相解疑,基本不插话。

终于有侍女端来了饭菜,结果洪涛又有点挠头了,他对跟着两盘菜一起上来的餐具有点疑惑。一双筷子他当然知道怎么用,可是那个一头是小勺、一头是小刀的玩意,到底是干嘛用的呢?还没等他搞明白这个玩意是什么,又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宋朝人吃饭居然是分餐制!桌子上摆着的两个银餐盘里装的菜肴是一模一样的,份量也不是很大,看那个盘子摆放的位置,应该就是一人一盘。你要说它是西餐吧……不太可能,目前欧洲人正在黑暗中世纪里水深火热的,哪儿有西餐这个玩意啊!

“罗兄,小弟家乡没有这种餐具,能否讲解一二?”还是秉承自己的原则,不懂就问,绝不装逼!

“匕也!勺用来吃饭,刀用来切割,刀尖用来插取食物。不知洪兄家乡使用何种餐具?”罗有德非常喜欢向洪涛介绍大宋的各种习惯、文化、规矩,简直就是知而必答,答不厌精。他更喜欢打听那个澳洲的事情,不过他比洪涛有素质,洪涛不提这个茬儿,一般他不会主动询问,多少还有点中原大国人民的骄傲。

“很科学啊!我家乡一般也用筷子,如果吃肉食的话,也有刀子和叉子,但没有这个匕巧妙,佩服佩服!”洪涛拿起那个小勺子,仔细看了看,果然啊!这尼玛就是一个勺、刀、叉三合一的餐具,不知道为什么后世里不流行了,用这个玩意吃饭应该很方便啊!

“满饮,请!”这时罗有德双手举起了黑陶酒杯,或者叫酒碗。

PS:推荐票、收藏来点呗,那玩意也不花钱,但对作者是个鼓励。

第四十章酒宴下

“请、请!”洪涛现在的嘴也有点笨了,对他而言,这顿大宋朝的高级酒宴信息量也有点大。虽然他搞清楚了餐具的名字,但是桌上这道菜他还没搞清楚是什么玩意,应该怎么吃。酒杯里这杯酒是淡绿色的,他也不清楚这玩意到底喝起来什么滋味,脑子全用到这些地方去,根本顾不上耍嘴皮子。

一杯酒下肚,洪涛心里有点谱了,酒不错,是不是米酒洪涛不清楚,酸酸甜甜的,度数非常非常低,估计和后世里的干红葡萄酒差不多,恐怕更低。要是照这个度数,自己喝个两三斤绝对没问题,醉酒的问题就可以不考虑了,现在重点问题是这道菜!

“此乃渍羊脍,取嫩羊肉,切成薄片,用美酒浸泡。这是酱料,这是酸梅汁,均可蘸取。如洪兄喜好蜂蜜,这就取来!”罗有德这次没等洪涛问,他算是看出来了,洪涛对大宋的食物好像都不太熟悉,这更印证了洪涛来自海外的说法。南番各国人罗有德都见过,头一次请他们上船吃饭时,他们也是这个德性,很难装出来。

“不不不,酱料就很好……”洪涛听明白了,这是生羊肉片,吃个生肉他并不在意,不过用生肉蘸着蜂蜜吃,想一想就腻啊,还是算了吧。

第一道菜刚吃两口,第二道菜又端上来了。这回洪涛好像认识,这不是拉皮吗?夹了几根尝尝,确实有点像,不过味道稍微有一点点腥,入口很筋道,又不太像粉条。

“呵呵呵……洪兄应该和这道菜渊源颇深啊!它就是你所捕杀的蛟鲨皮所制,叫鲨皮馎饦。馎饦既此物形也,也可用小麦面和米粉制作而成。”罗有德又开始介绍了,这顿饭吃得累啊,不过也挺有意思,每上一道菜两个人就互相探讨一下。

那这个馎饦到底是什么呢?洪涛觉得既像拉皮,也像河粉,或者说是面片。其实这种食物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摸样都不太一样,后世里有几种面食和馎饦都很像,比如说猫耳朵、栲栳栳。另外在日本还保留着宋代馎饦的真传,据说在山梨县里有一家饭馆专售馎饦,招牌上写着四个汉字:馎饦不动!

不过用鲨鱼皮做馎饦是最高级的,鲨鱼这个玩意在宋代还不太容易抓捕,就连疍家人看见鲨鱼都躲着,所以物以稀为贵。其实这个鲨皮馎饦啥味道都没有,和粉皮没什么区别,只是看上去晶莹剔透的比较好看。

这两道菜吃了一会儿,变化又来了,阿财帮罗有德和洪涛倒满了酒,然后呼啦啦上来三四个女仆,唰唰唰就把三个人面前的两个银盘子全给撤走了,紧接着又上来几个人,重新在三人面前摆好了一道全新的菜肴。洪涛吃到这里,算是全明白了,合算尼玛西餐是大宋朝人发明的!这不就是前菜吃完了再上主菜嘛,而且也是分餐制,和西餐有啥不同吗?恐怕比18世纪的西餐还精致讲究呢。

就是不知道这种吃法是何时传到欧洲去的,然后就被他们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至于宋朝,一个被灭亡的朝代,谁愿意说我们是和它学的啊,太丧气了。洪涛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谁知道呢,反正洪涛是信了,并且他还要世人都记住宋朝,最好永远也忘不了它!就这么定了,西餐是中国的了!

洪涛这个观点其实还真有点靠谱,只是大宋这个宴席上没有头菜、主菜这么区分,菜式也比西餐要多很多。多多少呢?多好几倍到十好几倍!按照罗有德的介绍,这顿酒席总共是十二道菜,这十二道菜是按照喝酒的速度来上的,一杯酒两道菜,喝了六杯酒之后,这顿酒席的主菜算是全上完了。

一杯酒两道菜的规格在大宋算是中档,由于是在海船上,菜品种类有限,所以罗有德非常惭愧的对洪涛说,他只能先请洪涛吃点中档的了,等到了振州之后,就请洪涛去当地最好的酒楼吃一顿一杯酒三道菜的高档酒席。至于说有没有一杯酒四道菜的酒席,有!但没人敢吃,因为那是皇帝宴请外国使臣用的,民间不许逾越。

这十二道菜并不都是炒菜,有蒸有煮有炒有炖,有荤有素还有主食。说到这个主食,又让洪涛别扭了半天。因为宋朝人对好几种食物的称呼和后世不光不一样,还有点乱套。比如说馒头吧,宋朝人叫做炊饼;那宋朝的包子叫啥呢?宋朝的包子叫馒头!有肉馒头和素馒头之分。这个习惯在后世也还存在,温|州有的地方人就管包子叫馒头,管馒头叫实心包子,估计就是从南宋传下来的习惯。

饭菜吃完、酒喝完,这顿酒席还不算完,此刻从外面进来的人更多,一部分是把餐具撤下去,一部分是端上一堆银盘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没错,宋朝的酒宴上就有果盘,而且种类非常丰富,洪涛数了数,能有六七样,既有热带水果,也有温带水果,橘子、香蕉、甜瓜、艳梅、枇杷、荔枝、梨、桃都有。洪涛又试着和罗有德探讨了探讨有关宋代水果的问题,然后发现,宋朝没有苹果、没有菠萝。西瓜有,但在江南一带种植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太多,也就十几年的历史,还是当朝一位官员去金国出差时带回来的西瓜种子。

吃果盘的同时,就有几个女子在屋里弹唱开了,她们虽然不是疍家人,但唱的东西洪涛依旧是只能听懂一半不到。好在听得懂听不懂也没关系,洪涛评价女人,只用眼睛不用耳朵,声音好坏对他来说基本没所谓。这几个侍女也好、歌姬也罢,姿色在洪涛眼里只能给60分,刚刚及格。倒不是洪涛眼光太高,而是她们身材太过瘦小,就好像营养不良的十五岁少女一样,全身都没长开。洪涛对女人身材的要求大过脸蛋,所以能给她们60分就已经很勉强了,他只在刚开始的时候瞟了几眼,之后就再没正眼看过她们,注意力全在和罗有德聊天上了,或者根本不算是聊天,而是互相请教。

第四十一章导航术

当酒席完全结束之后,天色已经黑了,洪涛又提出了一个要求,想知道罗有德这条船上的船长或者领航员是如何在夜间导航的,因为这条船还在行驶,并没有下锚的意思。另外,他要把一直跟在大船后面的泊小二接上来,现在他对这个罗有德已经基本放了心,不再需要泊小二抹黑跟着大船。他恐怕还没吃晚饭,自己的安全有了基本保障,就别让他去受罪了。

泊小二上船之后,被那个阿财带到了甲板下面的舱室里用饭,从他的态度上看,他对疍家人还是不太看得起,罗有德也没假客气。对于这个问题,洪涛暂时不打算深究,也不打算替泊小二争取。社会地位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过来的,别说自己一个外乡人了,就算宋朝大官来了,对这个事情也无能为力,与其闹得双方都不痛快,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加强自身能力,等自己能力足够大的时候,就不是别人想怎么样的问题了。到那时候,不管你习惯不习惯、乐意不乐意,全都要按照我的规矩办事,容不得你不乐意,这就叫实力!

对于那位船长或者叫船老大的导航技术,洪涛只看了不到十分钟,就没啥兴趣了。他根本就不会导航,只是在靠祖辈相传的经验来操作这条船。海图上标注的航线和海图上没标注的细节资料,才是他导航的关键,离开那张海图或者换一条新航线,他就得抓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完全是依靠前辈留下来的数据在行事。比如说吧,海图上的航线是向南直行,他就会依靠他手中和脑子里记忆的资料,用沙漏和一种测量船只行驶速度的简单器具来计算大概多少时间之后,就该转向了,然后再计算下一段航程多少时间之后转向。一旦时间计算和船速计算出现错误,完蛋,他除了知道利用星座简单的辨别东南西北之外,就啥也干不了了。所以目前的远洋航线说是远洋航线,其实只是一截一截的短途航线拼接起来的,中途要有好多个停靠点。即使不需要停靠,也得过去转一圈,就是为了能校准误差。一旦缺少了这些停靠点或者叫标志点,那远途航行就会成为一个噩梦,只要有一点点误差,得不到及时修正,那就越来越大,最终船只就迷航了,真正的跨洋远航目前还做不到。

海图洪涛看过了,很简陋,比例尺都不对,大概位置倒是差不多。这条航线的详细参数洪涛没问,问了也没用,人家不一定会说,这算是很重要的商业机密了。

测量船速的工具更简单,就是一片木板,由专人在船头扔下海,然后这个人就用一个固定的速度往船尾走。当木片和人同时到船尾时,就是一个固定的船速,具体是多少和这个人走路的快慢有关,每个测量人都不同。但是吧,这个办法只能测出船和水的相对速度,不能测出船相对于地球的绝对速度,还忽略了海流的影响,很不准确,聊胜于无吧。

其实这个办法在几百年后的欧洲依旧在用,他们是用一根绳子拴上木桶,并在绳子上系上相同距离的绳节。当船只行驶时,把木桶从船尾抛下然后数绳子节,在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个绳节出去了,就算多少节航速。后世里航海所说的速度单位,节,就是由此得来的。

不过罗有德也给洪涛提供了一个有用的信息,他说在广|州和泉|州那边有几位很厉害的船老大,他们能使用牵星术利用太阳和星星的位置来定位船只的位置,听说是很准确,不过他也没实际见到过。至于这个牵星术是啥,他更不知道了,那几位船老大都是大海商的宝贝儿,轻易不会和外人接触的。

牵星术是啥?有这么神秘和管用吗?洪涛的回答是有,但言过其实了。牵星术说起来很简单,他当年痴迷航海的时候,在网上和图书馆里都查过这个玩意,还做过好几套实验用具。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测定船只的大概纬度还凑合用,但无法测量船只的经度,对于远洋航行来说不能说没用,但还远远不够。

那这个牵星术是啥呢?它就是一套大小不等的木板子,中间钻一个洞,穿上一根绳子。在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木板对着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星星位置,让木板底边与海平面平行,选一个上沿和目标星体平行的木板,然后就能在海图上知道自己的船只纬度了。虽然这个时候还没有纬度这个概念,但是依据哪些木板数量的不同,也会由会这个技术的人自己标出六条到十二条横线来,大致相当于纬线。

在真正使用的时候,不光是一套木板,要备好几套观测不同目标星体的牵星板,来回观测互相印证才可以。洪涛当年是采用现代仪器观测,然后制作牵星板的方式把这玩意给逆推出来的。事实证明,确实可以确定船只的纬度,但有一个问题,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