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汉-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官代表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敢轻易表态。在汉部武将的地位远比文官高多了。

军方的武将们也是面面相觑。他们刚刚讨论的是适当向卫氏朝鲜战场增兵,因为蒙诏率领的黑旗军已经攻下卫氏朝鲜南面的门户辽阳城,卫氏朝鲜失去辽阳城后不得不把黑山和盘山的军队撤回去,不撤就会失去粮道,那时再被黑旗军和虎军两面稍微一夹击必然全军覆没。

蒙诏地黑旗军攻下辽阳城对于汉部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卫氏朝鲜的南面门户一失就等于汉部的虎军和黑旗军顺利会师,汉部军队利用大捷后的高昂士气再把险渎城、襄平城、新昌城拿下绝对不会有什么难度。毕竟卫氏朝鲜的军队失去补给后根本没办法拼命。扫除了卫氏朝鲜南面地屏障之后。卫氏朝鲜的大门就等于向汉部敞开,整个战略要道全面向黑旗军和虎军开放,那时候蒙诏想怎么攻就怎么攻,攻下整个卫氏朝鲜就只剩下时间问题。

各军团的高级将领基本被派了出去,留在西林的只有一些小鱼小虾。而密枢院的参谋也基本在忙活,参加会议地是一些林斌刻意栽培的武将,他们虽然属于心腹一级但却在行事上没有多少说话地资格。醉露书院当下被林斌那么一问竟然是有点静场。

林斌怔了怔,他看向燕戈。

子泊还以为林斌是觉得兵力不够,增兵卫氏朝鲜战场后会影响到其它战场,他反复考虑后坚持觉得先把卫氏朝鲜拿下对汉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幕僚就需要有担当,没担当地幕僚是绝对没有出头机会的。他再次请示:“君上,臣以为增兵卫氏朝鲜乃是必行之事,望君上明断!”

有人带头就好了,当下就有数位文官武将站出来:“望君上明断!”

明断?怎么个明断法?

林斌开始套话,问着问着也差不多明白了。他是马背上杀出来的统治者,对战局发展还是非常敏感,十分清楚卫氏朝鲜失去南面的屏障后等于是一个软柿子,这个时候不去捏,难道要等这颗柿子又长成核桃再去花更多的代价

“增兵五万步卒……”

林斌算了又算,目前各个战区兵员数量已经很多,储备地战争物资就像流水一般的流淌出去,那个花费的速度足以吓死胆小地人。

西林目前也是一个大兵库,汉部势力范围内的青壮每天都在向西林汇集,他们被征召进预备役训练,合格之后补充向各个战区当补充兵,历练一两个月没死几乎就成了老兵。目前西林人口约百万,其中有近二十五万是军人,神策军的八万就不用说了,戍卫首都的精锐不得已之下绝对不会再分摊到战区,那么还剩下近十七万的新兵,怎么分派还是需要详细规划的。

“物资能跟得上吗?”

子泊神色一肃,照实答:“就地取粮可行!”

就地取粮那也就是说增兵可以但是西林不再额外发配粮秣了……

林斌无法面面俱到,他除了关注各主战军团的兵源和补给外,他也是只知道总储备物资的一些大概数目,至于详细的一些账目自然是分摊到下面的官吏。林斌一听向卫氏朝鲜增兵,结果增兵后不负责粮秣补给,他心里摇了摇头,增兵不负责粮秣补给不是给蒙诏增加麻烦吗?再则攻下卫氏朝鲜后是要长期占领,不是抢一票就跑,就地取粮必然是要杀人,而且是杀很多很多的人,不暴力抢夺哪来的粮食?

“西林粮秣很紧张?”

子泊当然知道增兵不负责补给会得罪军方,不过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汉部和匈奴的战争至少要拖五年,那是多少花费,不省着点行么?再则抢卫氏朝鲜有什么不对,失败的一方就是要付出代价,谁叫卫氏朝鲜人抵抗那么积极,不多杀点人以后怎么统治?

“回君上:粮秣尚足!”

那林斌就奇怪了,粮秣充足为什么不负责补给?他没有问,而是习惯性的思考,这一思考之下他渐渐想透了,欣赏的同时定下评价:“这斯文小子还真狠!”

既然明白了部下的想法,那么有时候上位者是该体谅一下,这是一个收买人心而且还是一本万利的好事。

林斌笑道:“很好!那便向卫氏朝鲜增兵五万,归蒙诏统一辖制。”复又向子泊说道:“蒙统领那边你不用管,我自会解决。”

子泊果然感动,林斌肯说项,那他既是立了功勋又没得罪军方的实权人物,如此一来足以说明日后自己会逐渐受到重用,毕竟战争的非常时期,能不与军方交恶还是尽量不要交恶为好。

既然得了好处那就更加需要卖力,子泊当下又说了几条比较有用的建议,建议在卫氏朝鲜战场上来一个恩威并用,对反抗者处以血腥镇压,因为汉部非有战功不授武爵的规定,他建议授予归降者一个文官散职的官位而不给爵位,竖立两个截然不同的榜样。如此一来卫蛮必然有识时务者,汉部攻伐卫氏朝鲜必然顺利许多。

除了以上的建议,子泊或许是真正把自己当成林斌的心腹了,他出于为效忠对象解忧的考虑开始将话题转到汉国公主刘身上去,毕竟刚刚有眼睛的都知道林斌在处理刘的事情上有些拿捏不定。

“臣以为刘必然要救,君上可以此事向天下表示仁德……。汉天子对其姐不闻不问已失人心,君上若以故交为由善待刘,妥善安排刘日后起居,天下人必感君上仁慈,如此日后攻伐汉国必然事半功倍!”

燕戈不乐意了,刚刚子泊还大吼大叫让林斌不要理会一个曾经背叛后的女人,现在却是口风一转变成救出来成了一件表示仁德的事儿,忍不住嘀咕:“文官没一个好东西!满嘴里跑舌头,也不怕自己咬到了!”,不过他却是没必要站出去说话,反正不管反对还是赞同都没什么好果子吃。

林斌心里高兴但是也感到迷惑,他不明白从卫氏朝鲜救出刘和天下人有什么关系。不过嘛,文官的嘴巴就是能说,既然子泊有胆子这么说,那么子泊应该是有办法达成目的,考虑一下不是不可以。而他现在没必要表态,他只要等攻陷王俭城再看发展做出决断也就是了。

第二百九十九章:细小的火花

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哪怕是人们不想改变也会被环上不想走的道路,其中有太多无奈和不甘,也只是无奈和不甘罢了,他们或许会在心里不断咒骂一些什么,但永远无法改变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醉露书院

随着卫氏朝鲜战场发生了转折,整个辽东的局势也变得明朗起来……

原先有些不安份的夫余贵族们眼睛雪亮地开始见风使舵,越来越多的夫余贵族频繁与汉部的戍卫部队军官接触,他们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想用金钱还是友情打通前往富贵的路途。而显然这么做很有效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后这些贵族的确是被接受了,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一代的人不会站得太高,想要有所作为只能等下一代。

不甘心的人或是潜伏或者干脆放弃难以割舍土地走上逃亡的道路,不过他们能选择的地方不多,卫氏朝鲜不是一个好的安身之所,汉国那些自觉高人一等的世家门阀也不会给夫余贵族多少生存的空间,如此一来他们只能选择匈奴。

时局的变化带来的落差是那么的巨大,汉部只不过来到东北一年,许许多多的民族或者部落变成历史尘埃。其中大部份被汉部一口吞下去,本族的文化连残渣也没剩下;有的则是干脆从牧民到部落首领被杀得一个没剩。醉露书院

那么多民族的消失换来的是汉部的崛起和兴盛,历史上每一个民族在崛起的时候都是踩着另外一些民族,崛起的过程中消灭越多的民族,那么新兴的民族总是会随着消灭更多的民族而变得骄傲和自豪,同时也能凝结成一股难以想象的向心力。

话说……不流血的崛起总是脆弱的,只有流血地崛起才能使人铭记,有付出才懂得艰难和珍惜,不是吗?

卫氏朝鲜南面的重镇辽阳城失去了,新的恐慌情绪开始在普通地卫氏朝鲜人身上蔓延。随之被影响到的就是一些身份不怎么高贵的官吏,这些官吏其实也和普通平民差不多,毕竟他们也要吃饭和生活。有父母、子女和亲戚,他们不像高层的贵族有力量去保护自己和亲人,土生土长就是想逃也没那个财富支撑他们逃了不会饿死,所以他们理所当然是最早出现恐慌的官面人物。

辽阳城的失陷就像是水面丢进了一颗石子,荡漾的水面颠簸到许许多多的人,而更多即将被波及到的卫氏朝鲜人开始向不顾一切地向东面逃,一时间各条道路上充满逃难地人群,他们的目的地是卫氏朝鲜地国都王俭城。醉露书院

攻陷了辽阳城的黑旗军士气十分高涨,他们再一次用自己地行动告诉世人:我们是汉部最擅于攻城的军队!

事实上黑旗军攻下辽阳城没有任何投机取巧。面对有十二万守军的辽阳城,黑旗军利用本身强悍地实力不过一个月就把辽阳城攻下,黑旗军本身地损失也只不过是一万余地死伤。值得一提的是箭矢消耗很恐怖,不过物资上地消耗和死伤哪个重要自然是不需衡量。

蒙诏攻下辽阳城后俘虏了近八万卫氏朝鲜士卒。同时缴获了大量钱帛与粮食,兵器的缴获自然也是十分多,不过由于军队制式武器的不同。黑旗军基本上是看不上卫氏朝鲜的兵器。缴获的兵器都被运往西林准备储藏或者重新炼化。

在处理战俘上蒙诏不亏是先秦的将军。他为了加大卫氏朝鲜人的恐慌活埋了大约五千名冥顽不化的死硬份子,活埋过程中并不限制卫氏朝鲜的平民看。毕竟蒙诏那么干就是想震慑一些不安份的卫氏朝鲜人,他可不想像攻打肃慎时被袭扰,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活埋足以震慑宵小。

蒙诏活埋了五千余人后却是做出了一个与强硬震慑自相矛盾的动作,他让麾下的军官在战俘中挑选,选出大约一万余被吓破胆的战俘释放。被释放的战俘自然是认为自己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惶恐地逃向了卫氏朝鲜腹地,至于是否再进入卫氏朝鲜军队还是躲在民间,那就不是蒙诏能够控制的了,不过他却可以肯定释放的战俘会给卫氏朝鲜带去更多的恐慌。

同时,蒙诏没有把剩下的六万五千余战俘派人押往西林,他认为这些战俘留下来充当劳力原比押回去更能发挥效用,毕竟在卫氏朝鲜这里新抢来的土地还有许许多多军事设施需要建造,比如原先规定在接近汉国的地域建起一座雄城,六万五千余战俘的劳力还远不够,顶多也只能弄个地基和外围。再则用战俘去修建总比让西林方面派来民玞更加节省资源。

随着黑旗军向前继续推进,蒙诏有理由相信会俘虏更多的战俘,他能完成效忠对象在战前的嘱咐,等卫氏朝鲜战争打完,在汉国边界线建立雄城绝对不缺乏劳力,唯一让蒙诏有些担忧的是雄城可以建,但是汉国会眼睁睁看着汉部修建雄城而无动于衷吗?不过这不是蒙诏该操心的事情,他还是专心应付卫氏朝鲜的反攻也就是了。

“君上向卫氏朝鲜战场增兵五万,如此一来我等可用之兵增多,可粮秣分摊也多了。”

“统领,末将听闻西林是想让其就地取粮?”

“胡说!五万士卒如何就地取粮?搜刮也要有个节制,否则我等苦苦建立的局面岂不是要毁于一旦!”

“末将的确有此听闻。”

“怕是有人故意放出消息吧!”

黑旗军副统领何阎闻言一呆,他的消息来源是西林的家人,而消息则是从西林传出来,如果是有人故意误解,那问题可不是一般的大了。

蒙诏很是不屑的一挑眉头:“除了新近投靠的那帮汉国文士,谁会放出那此缺德传言?”

屋内的所有武将都是一愣,他们彼此相视,脸上表情说不出来的怪异。

或许……风波总是从一些不同意见滋生,有了矛盾之后开始走向对抗,在外征战的武将们的确是越来越受不了一些文士老是唧唧歪歪讲一些不合实际的见解,心生反感之下火花总有一天是会冒出来的。

蒙诏看着门外一队卫士巡逻而过,他低低自语了一句:“不能再放任那帮人乱来了!”

第三百章:指日可待

蒙诏深深皱眉了,他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以前汉部的势力分布比较单纯,大家都是武将出身互掐的事情很少发生,可现在的汉部已经发生了改变。

自从汉国众多士子前来投靠,汉部内部也就有了一个以士子为中心的集团。这些士子急于表现做事太过不折手段,他们每时每刻都围绕在林斌身边,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出谋划策,虽有好的建议但是更多是在给征战在外的武将找麻烦。

拿子泊这一次建议向卫氏朝鲜战场增兵的事例来,可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的的确确为蒙诏增添不的麻烦。而偏偏蒙诏不能驳了增兵的建议,因为向卫氏朝鲜增兵的行为是正确的,而不分配粮秣补给……,似乎是大大的错误了?

蒙诏纳闷的想:“君上此举是何意?”

蒙诏现在只在欣慰一件事情,他万分欣喜自己只是黑旗军的统领,只要管好黑旗军对卫氏朝鲜的攻伐就可以,不用分心去管那么多事,不然光是处理粮秣补给就有的难受。

目前韩安国是东线战场的总指挥,他负责卫氏朝鲜的军团作战部署,蒙诏的黑旗军、吕炎的虎军,还有吕炎早期训练的那支步兵部队也归韩安国辖制,麾下兵员总数超过十八万,这十八万还没有算上后勤人员,如果将后勤人员算进去的话该有三十五万上下。

战争时期的总指挥其实并不好当,首先三十几万人吃喝首先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就更别谈战场的调派、分划战区等等的问题了。

蒙诏想到这里就又该苦笑了,韩安国根本没有身为东线总指挥的自觉,韩安国每次都需要蒙诏点头才会向下发布军令,这样是韩安国在向蒙诏表示不会夺权的诚意,但是对于蒙诏来这却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韩总长没有明白君上的意思,君上本意是想让黑旗军专心攻伐,韩总长统筹全局……”蒙诏下了一个重要决定:“不能再这么下去,我该找韩总长明!”

何阎看着自己的统领低头一声不吭觉得怪异。目前黑旗军所部大部份驻扎在辽阳城,按照西林地命令黑旗军可以在辽阳城休整五日,五日后就该继续对卫氏朝鲜的西线城池展开攻略,现在不是发呆的时候,而是应该和众将领商讨战局才是。

其余在屋内的武将都眼睁睁看着蒙诏,他们现在最期待的是赶快杀进卫氏朝鲜腹地,攻下卫氏朝鲜国度王俭城,然后着手准备对汉国的征战。心态往往决定了办事效率。而现在他们的统领却是在发呆,显得有些魂不守舍,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许多人心里产生一种疑问:“统领是在恼怒建议君上向卫氏朝鲜增兵的子泊?”

蒙诏决定不多想了,不过他却是拿定主意要向林斌进书,强硬地建议林斌约束那帮士子,如果不约束士子。让那帮士子养成往上爬而不折手段地习惯,以后的汉部一定会乌烟瘴气,这对才刚开始发展的汉部来绝对是一个灾难!

“庄晓何在!”

黑旗军校尉庄晓踏步向前,他抱拳洪声应:“末将在!”

在场武将见自家统领终于不再发呆,而是有所动作,他们都是精神一振抛开乱七八糟的思绪专注起来。

蒙诏的声音依然沉稳:“你部驻扎于室伪水,由你向众位袍泽讲述室伪水对岸卫氏朝鲜军部署。”

辽东山地多,同时河流也非常多,所谓室伪水是辽河的一条分流。它与大梁水相连,分流交错于辽东境内,是支撑辽东农业地根本。可以如果没有室伪水和大梁水辽东就是一个不毛之地,毕竟农作物是需要水源灌溉的。

室伪水与大梁水相连。它们又同时与辽河相接,从内陆汇集起来的水源流向辽河,由辽河流向辽东湾,成为大海的一部份。

辽东天气寒冷,就算是春季温度也就只有二十度左右。每到秋季开始辽东就会冻霜。冬季来临开始降雪,农历十月左右的时候辽东各条河流会开始结冰。

庄晓没有太多的表情。他缓步走向挂在墙边的地图,这时蒙诏站了起来,众将也都走向挂着地图的墙面。

“统领!各位同袍!”庄晓没有拖泥带水,他拿着指挥棒指向室伪水靠近卫氏朝鲜居就城的地段:“我部目前驻扎于此,对面乃是居就城……”

众将点头。

庄晓地指挥棒转向驻扎地点的下方:“此处乃是卫氏朝鲜军据守的新昌城,有一万余卫氏朝鲜前期兵败地参军守卫,由秧校尉领军着寻时期攻伐。”

黑旗军校尉秧在前线领军并没有参加军事会议。

有一位随军参谋出言:“秧校尉稍前发回战报,因有诸多杂事未能公布。各位同袍:新昌城已被我军攻陷,秧校尉领兵搜捕卫氏朝鲜残余中。”

庄晓稍微愣了一下随即露出大喜的表情,他地部队驻扎在室伪水河岸,新昌城可以是背后的刺芒,现在新昌城已经被秧带兵攻下,那么唯一威胁室伪水驻军的卫氏朝鲜军队也就不存在了,十分有利于庄晓本部专心准备渡河战争。他刚刚点出秧领兵攻伐新昌城也可以是在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