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强汉-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安国似乎一点都不急,他又是扯了一些有的没的,等待蒙诏露出不耐烦的表情这才说到正题。

“蒙统领可曾听过高句丽这个小族?”

“识得。”

“如此便简单多了。想必蒙统领也知高句丽人习性,本将巡视各部期间获知一件趣事……”

蒙诏实在不想韩安国又东扯西扯,虽知截断别人谈话不礼貌,但他还是插话:“韩总长可是要说高句丽此小族聚众暴动一事?”

韩安国讪讪笑了笑:“原来蒙统领知晓此事。'网友推荐'”

其实蒙诏想不知道都不行,他刚刚率领本部来到卫氏朝鲜战场第一件听到的事情就是高句丽又在卫氏朝鲜腹地聚众作乱,那时因为要统筹战事也没有多去注意,要不是韩安国现在又说起恐怕连想都不会想起。

“高句丽此小族极其反复,韩总长为何提起?”

“如此才需提起。高句丽反复对卫氏朝鲜是坏事,对我军来说却是好事。其中大有可为啊!“韩总长是要联系高句丽人?”

韩安国极其有深意地看了蒙诏一眼,他需要留点时间让蒙诏思考,而这一个举动恰恰又体现出韩安国身上的那种华夏贵族风气,只有长期在贵族阶层游走的人才会注意到看似微小的这一点礼貌。

事实上能够爬上高位绝对没有一个蠢货,他们之所以站上高位并且站稳脚跟正是因为眼界比人广,反应速度比人快,能够在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上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高句丽在卫氏朝鲜有八万人口,部落大多在南苏水一带……”蒙诏抬头看一眼韩安国:“韩总长如实答我,高句丽此族是否君上谈及?”

韩安国适当的露出惊讶的表情:“统领怎知?”

蒙诏语出惊人:“八万人口能有所作为?恐怕是君上要借卫氏朝鲜人之手灭高句丽一族吧!”

以上那句话绝对没有开玩笑,灭肃慎之战是蒙诏指挥,在灭掉肃慎后林斌下达过一道绝密军令,命令蒙诏以平乱的理由一举坑杀了在肃慎境内的三万余高句丽人。而似乎他还知道林斌也曾经对吕炎下达过类似的命令,只不过地点换成了右北平郡,高句丽被坑杀的数量从三万变成六千人。蒙诏不知道林斌和高句丽这个民族有什么深仇大恨,他也不想去知道,他只要严格执行效忠对象的命令也就是了。

韩安国脸上的表情有些怪异:“君上……不喜欢反复成性的高句丽人。”他没说完,还有一句“什么深仇大恨要把整个民族灭了?”没说出去。

蒙诏才不管那么多,既然统治者认为某个民族可能威胁到本民族的生存空间,有必要把那个能够威胁到自己的民族连根拔起,那就挥动战刀去征战,这也是先秦人一直以来的信仰。

不管对与不对,蒙诏把遵从命令当成了身为武将的天职……

第三百零三章:格局

天上云朵飘飘,地上草芽重新破土而出,千百年来的景色未曾一变,仍是长久的青山伴流水。

景色不变,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却是换了一波又一波……

匈奴对西域的征战失败了;试图在河朔全歼汉部的计划破产;贺兰山部落群不再服从单于庭全面自立;右贤王庭失去了大部份实力向腹地龟缩;左贤王拥兵自重开始向军臣的单于庭发出或明或暗的挑战;右谷蠡王庭带兵东进;等等的等等……

很多事情混在在了一起让原本就不清澈的水面变得更加浑浊,那件被所有人承认的事实搬到了台面,无数心怀不轨的匈奴贵族不再只是在心里猜测而已,他们看到了证据!

“单于庭衰败了,统帅四方的单于庭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死去!”

单于庭的衰败是不争的事实,匈奴贵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一个老旧单于庭的衰败意味着另一个新生的单于庭不久之后会重新诞生。弱肉强食是世间恒久不变的规则,新单于庭必定会诞生,而那正是不满意如今现状的匈奴贵族们参与权力重新洗牌的机会!

水草地的争夺为各方贵族提供了一个舞台,他们在混乱中不断吞并,大的吞小的、小的去吞更小的,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单于庭约束的草原是一个能够容纳真正勇士发挥的舞台。而他们也正在努力表演,以期在即将到来地单于庭权力变更中获得想要的好处。

对于军臣单于来说,贵族内耗越严重他的单于宝座就能坐得越稳,他甚至为了能牢牢坐在单于的宝座上把伊稚斜派到乌穆草原去和汉部消耗,同时还怂恿右贤王出兵讨伐贺兰山部落群,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稳住自己的单于庭宝座以期后来。

军臣单于十分清楚匈奴内部目前的现状,虽然知道在外部威胁下互相内耗不是好事情,但是他非但不能去约束贵族间的厮杀反而还要推波助澜,贵族的人死得越多。他在后期就更好吞掉大部份贵族来增强手底下地兵力,等待事情告一段落的时候。他才有实力再征西域或者干脆南下吞并中原。

匈奴之中也当然不是所有人把目光限制在狭小地内部权力变更上面,但那也只是一小部份人,这些人看到的是比内部权力变更严重百倍、千倍、万倍的威胁!

早在匈奴内部为了水草地争夺不休之前就有人向军臣单于进言:“不能再内耗下去了,应该把压力外引!”

军臣单于问:“怎么个外引法?”

那人说:“西域!辽东!”

于是乎军臣单于放出风声,他要再次西征,他要灭掉汉部,他还要进军中原!

风声果然传出去。所有人也都深信不疑,如此就有淮南王的翘首以盼,盼着匈奴大军南下帮他登上天子位。西域惶恐不安,向汉部求援,汉部也果然支援西域,东方暂时平静了下来。

让军臣单于有些措手不及的事情也发生了不少,比如汉天子受于压力竟然对汉部进行忍让,原本战争一触即发的两汉势力都在努力克制,好像是达成或明或暗的共识?

两汉之间虽然没有约定,但在双方匈奴地威胁下摩擦渐少。汉部全力整理内政。一面加强了对卫氏朝鲜的攻势,同时还有余力支援西域。汉庭则是全力平叛,另外放弃了先前不战而获的河套全面进行龟缩,在与匈奴接壤的界地加强防御。

因为军臣单于放出的风声,东方世界的格局一变再变,几个势力除了局部存在摩擦都在料理各自内部的问题。

其它不谈,军臣单于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放出风声后也将注意力转到内部。下定决心在季节变换之后凑足力量!

一切会如人所愿么?

季节的变化总是来地如此自然,生活在这片蓝天草原上的牧民也总是随着季节变换迁移,他们会离开被牲畜啃食得光秃秃的草场走向新的水草地,在那里繁衍,在那里一如既往地等待另一个季节变换的来临。

部落的迁移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十分正常。季节变换时迁移。发生战祸时迁移,水草被消耗光了也要迁移。不断地迁移是他们生活的一部份,同时他们活着也是为了抛弃被消耗一空的牧场寻找新地可以消耗的资源。

民族的天性从来都不易被改变,或许也没有人试图想去改变什么?祖祖辈辈的消耗对于习惯了的人来说就是一件极其正常地事情,他们在习惯中走向强大,不知不觉又在习惯中走向衰弱。

曾强强极一时地匈奴王权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的边缘,那有太多地原因,内部的贵族对牧民的掠夺加剧了,贵族之间的交战变得频繁了,越来越多的牧人在贵族的驱使下走向死亡,然而这却是没有改变什么,那只是一场又一场为了争夺水草地而爆发的内战,这种内战自古以来就一直在发生。

真正让普通匈奴人感觉生活不同是在那次王庭远征西域失败后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一个在远东的新民族正在崛起,那个民族正在挑战匈奴的霸主地位,而在外力影响下内部的分裂也在加剧,河套大部份土地被叛逆者割据,西方和西北方向因为天气的原因大部份部落也开始向东转移,如此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人越聚越多,生活空间不断地缩小。

或许高层权力的变革影响不到普通的牧民,那只是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游戏,一个贵族消亡并不会让普通的匈奴人发生太多改变,他们只是从这名贵族的麾下走到另一个贵族的麾下,改换旗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该怎么生活依然还是怎么生活,换个主人并不会让剥削停止。

他们真正被影响到的是可供选择的水草地在变少,部落为了水草地而爆发的战争却是变得越来越多,这一切不但是因为外围部落的回迁,还因为该死的鲜卑人突然的加入,使得水草地的争夺比起往年来更加激烈和充满血腥。

无数人在勇敢地在争抢,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死在水草地的争夺上,等待抢夺了水草地,胜利者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另一批新的抢夺者却是又出现在山的那头,不断到来的挑战者让争斗变得好像没有终止的那天!

外部战争的失利终究会让事情变得更加恶化,长久不息的战乱影响到的不止是那么一星半点,族中的青壮死亡了,一个又一个部落走向衰弱,伴随着互相不断的吞并又有一个个部落强大起来,然而那也只是表面上的现象,真正让匈奴人难过的是他们的霸权地位没有了,生活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

血腥的水草地争夺战并没有持续很久,各方贵族在消耗中变得虚弱,而在这时等待了许久的军臣单于终于动了……

有一天王庭的使者到来,那个骑在骏马背上的人在高傲地喊:“大单于正在征召勇士,所有能上马拉弓的人必须赶到王庭参加即将到来的征讨,获胜后你们可以得到丰厚的奖赏!”

在争夺水草地的部落在单于庭的使者到来之后才反应过来,他们有心反抗征召,但是等看清楚双方的实力后选择了妥协。实力不足的部落知道单于庭的命令不能违背,一旦违背了就会遭受惩罚,违背的代价是在单于庭大军的剿杀下灭亡。

在铁骑的胁迫下部落之间不得不做出妥协,血腥的争夺在单于庭的干涉下成了笑话,曾经的敌人在互相憎恨的瞪视中攀上马背,带着深藏在心底的仇恨走向前往狼居胥山的路途。

单于庭派出的使者不计其数,他们策马驰骋在匈奴控制的版图之内,向遇见的每一个人发出征召。他们第一次喊出了从未听闻的口号,就好像这一次征召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匈奴人,迫使他们暂时放下矛盾汇集向圣山。

普通的牧民自然无所谓,他们依言前往狼居胥山。

匈奴贵族心里不甘心,但是在绝对的弱势下也无力反抗。

骑兵的洪流,他们犹如激浪不断不断地汇集在狼居胥山的外围,有贵族带领的骑兵自成一团,没有贵族带领的骑兵迅速被单于庭派出来的千夫长整编,整个狼居胥山的外围就是一个人头汹涌的蚂蚁窝。

而在军臣单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那天,他却听到了一条的消息:汉部决定立国了!

八方云动,东方世界的格局在发生转变,两汉并立,时局走向扑朔迷离……

第三百零四章:完结篇(一)

汉部是否会立国其实大家早已经心里有数,让他们错愕的是汉部会选在这个时候宣布立国。

汉部立国的时机选错了么?没有!可以说汉部选在这个时候立国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现在东方世界的格局非常混乱,各个势力交战不断,几乎每个势力都陷入自身的麻烦无法自拔。汉部这个时候立国就算有人想要阻止也是有心无力。

世人之所以错愕不是汉部宣布立国,而是汉部立国的国号也是汉!

如果汉部国号是汉,那么就形成东面一个汉南面也一个汉的尴尬局面,世界上就没有过两个国号相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并立的局面,而且这两个国号相同的国家还不是内乱成立的,如果是皇子相争而立那倒还有点理由,两个完全不同姓且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是以汉为尊,这下让所有人都傻眼了。

舆论风争大多来自道听途说,汉部立国对南方的朝廷冲击最大,无数士子大夫经过起初的一阵错愕后开始破骂,他们倒不是骂汉部立国,而是痛骂汉部窃取汉国的国号。

有人骂当然也会有人陷入沉思。

刘氏皇家立国不久,由于长期受塞外游牧民族欺凌民间庶民对刘氏皇家也并没有归心,没有归心的庶民又以边塞数郡最多。这里的边塞并不单指与匈奴交界的边郡,还泛指南方与南越、闽越交界的郡县。

汉部立国传到中原之后,以刘安为地三王立刻遣人前往西林道贺。无数世家门阀纷纷派出家中的顺位继承人到西林定居,商贾也偷偷地将麾下店铺将小部分资金转往西林……

无数件在生的事情就好像是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地打在东汉和西汉上面,两汉政权承受的压力却是截然不同。

在汉部立国之始,刘氏汉室政权生一起动荡,刘彻对以窦氏为的门阀集团动突袭,有七个百年世家、二十三个门阀被连根拔起。刘彻在对付完潜在敌人后。他对自己的奶奶说了一句话:“您可以安歇了。”

窦老太太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她震怒之后却没有进行报复。而是选择隐退,每天玩玩花、逗逗鸟。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某天,刘汉室接到东汉(汉部)一举攻克卫氏朝鲜国都王俭城,俘虏卫氏朝鲜国王及宗族,救出婧公主,同时卫氏朝鲜其余城池不攻而降地消息……,刘汉室在同一个时间昭告天下:窦皇太后病薨了!

刘汉室昭告天下后隆重礼葬窦皇太后。这一次刘汉室并没有要求天下服丧,而是给远在六安和九江战线的窦婴以及李息去天子诏书,封魏其侯窦婴为魏国公,封李息为关内侯,命两人寻找时机与反王进行决战。

窦婴和李息被加封爵位后并不感到高兴,其原因是刘安等反王根本不主动出击,叛军采取地是龟缩战略。两位朝廷平叛将军继续南下的唯一办法就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过去,根本达不到天子要求的战决。

刘彻在一个月内连续出三道诏都是要求必须马上将叛军剿灭,杀掉六安等三个反王。

天子催得急,窦婴和李息只有不顾伤亡硬攻,结果刚刚推进三十里,打了两座城,麾下兵力由六十五万锐减到不足五十万。粮草也因为战事激烈消耗极大,出现了后续无力的窘境。

公元前138年,续卫氏朝鲜灭亡之后,在今年的春季,四月初一,渔阳郡、右北平郡、上谷郡、代郡,这四个郡像是和刘彻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四郡郡守在同一时间宣布:因为刘汉室得天下不正,今有明主奉天承命得祖龙(始皇帝)眷顾,起兵于辽东。战天下于宇内。理应顺从。明主顾庶民,少奢yin。四郡受于天命感召,愿意顺天应命,即日起脱离刘汉室政权,并入东汉疆域。

这道消息就好像是一道晴天霹雳,直接劈在刘彻脑门上,他原以为只要把一直以来压在自己头上地窦老太太弄掉,由他来全权掌控汉国,天下迟早有一天会被平定,不料不但对淮南等叛军的战事越来越不利,边境四郡先在窦氏门阀集团余党的操控下倒向了那个血腥蛮夫。

四郡归入东汉之始,刘氏汉国举国皆惊,刘安抓住机会进行反攻,于泸水附近击败窦婴编制下的十五万大军,又埋伏李息前来支援的十万大军,两战打得刘汉室失去将近十八万兵力,战局开始向刘安等反王有利的方向展。

林斌在灭掉卫氏朝鲜后杀卫蒙全族,救回刘婧后软禁于西林。

四郡归附还不到一个月,刘汉室疆域内的中山国、河间国、真定国再降,这三国的国主投降后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恳求林斌兵南下,讨伐不孝不仁地刘彻,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原来是刘彻为了安全起见一不做二不休做掉了已经不再过问政事的窦老太太,惹得宗室认为刘彻是个冷血之辈,大多数刘氏宗室坚持认为,刘彻既然能把自己的奶奶杀掉,又想把自己的叔叔杀掉,那迟早会轮到自己。他们在窦氏门阀集团说客的劝说下这才归附林汉室,以求有个晚年。

林斌封刘氏血脉的三个国主为国公,以示仁慈和宽厚,三个国公就此定居西林,被封了闲职不再允许过问政事。林斌并没有像答应地那样兵南下,相反地,他命令总督四郡、三**政的韩安国全面备战防御刘汉室有可能的反击;命虎军副统领林博尔以及张贺尽快肃清原卫氏朝鲜内的残余,随时准备率领虎军进击西汉之巨鹿,拿到桥头堡后做出对渤海郡进攻的兵势。

东汉(汉部)不战而获得大片领土后实力得到加强,林斌为了应付匈奴方面的威胁,命令在原肃慎休整的狼军西调,协和前线的豹军和神策军所部进行袭扰。

于年七月,秋季即将到来之前,君臣单于终于率军从狼局胥山出,匈奴三十五万大军渡过余吾水,径直向西北方向进,做出兵犯西域的态势。

西域在获悉匈奴三十五万大军西进时,袖昆莫猎娇靡派出大量使者分为八路向西林求援,西域联军再次集结于蒲类后国,气氛紧张地进行备战。

得悉君臣单于率领大军离开狼局胥山的神策军副统领霜大喜,在西林确定匈奴左贤王仍在欺负白种人部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