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更希望母亲和林子轩能够互相帮扶,这才是她最想要的结果,家人就应该这样。

    在蓉城,米佳山剪辑好了《顽主》,片长100分钟,先在巴山电影厂内部放映,请了厂里的领导和同事一起观看。

    结果呈现两极化的趋势。

    一些老同志中途退场,认为这是低俗和胡闹,不庄重,年轻人则极为喜欢,甚至认为这是他们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华国喜剧片。

    厂里的领导意见不一,不过既然钱花了,片子出来了,就要想着收回成本,不能砸在自己手里,80多万呢,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顽主》是有点小问题,但问题不大,顶多就是反映了社会现实和调侃了一些不正之风。

    他们先把《顽主》送审,看看结果。

    半个月后,没想到审核通过,没有提出大的修改意见,那么下一步就要安排上映了。

    巴山电影厂准备从蓉城开始小范围放映,如果得到观众认可,再扩大上映范围,如果观众不认可,那就算了,靠卖录像带也能捞回点资金。

    进入1991年,蓉城的影院内出现了一部新电影,在这个冬天彻底点燃了年轻人的热情。

第四十章 非主流和主流的抗争

    临近年节,在蓉城的大街上总能看到模仿《顽主》中对白的年轻人,虽然不是那么正宗的京味,却别有一番喜剧效果。

    其中的不少桥段被他们津津乐道,年轻人聚在一起如果不谈论《顽主》那就是落伍了。

    这就是《顽主》带给蓉城的改变。

    这个年代一部电影上映基本上没有宣传费用,还不流行大张旗鼓的在报纸和电视上打广告,带着演员四处跑宣传,也没有各种炒作。

    顶多是在电影院贴几张电影海报,告诉观众这是个什么类型的电影。

    电影的宣传几乎全部依靠观众的口口相传,好口碑才能让更多的观众走入影院。

    米佳山心中颇为忐忑,他知道《顽主》最好的放映地点是在京城,也只有京城人最懂这部电影,这就是地域文化。

    不过,如果《顽主》在蓉城折戟沉沙了,那就没有机会在京城放映了。

    好在一部好电影能够获得观众的共鸣,蓉城的年轻人同样喜爱这部京味十足的片子。

    看着从影院传过来的好消息,米佳山立刻申请让影片在北方各大城市上映,要是还能取得好成绩,那就在全国范围上映。

    他这么做是担心《顽主》会在南方遇冷,这毕竟是一部带有浓重北方地域文化的影片。

    华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颇大,东北的二人转在南方没有市场,南方的滑稽戏同样无法在北方流行,两地观众的口味迥异。

    进入腊月,《顽主》终于在京城上映。

    这部电影在京城比在蓉城还要火爆,看着电影中熟悉的景物,听着熟悉的台词,感受着京城的日常生活,京城的观众就像是自己在电影里一样。

    这种代入感特棒!

    而且,他们更能理解影片中三位主角的遭遇,因为这种事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发生在他们身上,面对这个变革中的社会,年轻人迷惘无措,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这是一部能带给他们欢笑,还能引起他们强烈共鸣的电影。

    与此同时,报纸和杂志上开始关注《顽主》,由电影的热映带来了猛烈的抨击。

    林子轩发表在《京城文学》上的小说并没有引起主流文学圈的关注。

    一个新人作家写了一部小说,就算是内容标新立异,也不值得大张旗鼓的评说。

    但《顽主》拍摄成电影,引发了年轻人的观影热潮,形成了一种现象,造成了社会影响,这就值得说道一番了。

    报纸上普遍评价《顽主》是一部低级趣味的电影,是一部媚俗的电影,是一部抹黑社会建设新风貌的电影。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猛烈的抨击呢?

    这和《顽主》里不少调侃的情节有关,比如给地摊文学的作家颁发文学奖,这就是对主流文学圈的一种讽刺,还有揭穿道貌岸然的学者和教育家,把社会上不少成功人士虚伪的外衣扒掉,露出里面的花花肠子来。

    《顽主》说到底就是对这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嘲讽,是非主流对主流的挑战。

    这就难怪人家会抨击了。

    《顽主》不出名就算了,既然你出名了,那这些代表主流价值观的人自然要发出声音来。

    如果他们代表高雅文学,那么《顽主》就是低俗文学,他们是阳春白雪,《顽主》就是下里巴人,只有把《顽主》打落尘埃,才能显得他们高尚深刻。

    林子轩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看着报纸上的评论,没什么反应,还有心情和慕姗姗说笑。

    “这篇说的就很好,在社会进入新时代的当口,《顽主》反其道而行之,迎合社会上不良的低俗思想,讨巧媚俗,误导青年人,造成严重恶果,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林子轩模仿着领导在会议上讲话的语调说道。

    “你竟然不生气?我都觉得过分。”慕姗姗气愤道,“不就是一小说么?值得这么没完没了的闹腾,好像你犯了多大罪似的。”

    “你可别生气,气坏了身子不值得,喝口茶消消气。”林子轩把茶杯递过去,劝说道,“从历史上看,经典名著都是超越时代的,你等着吧,十几年之后,那时候的人就会把《顽主》奉为经典了。”

    “你这是自我安慰呢?还是被气疯了?”慕姗姗怀疑道。

    “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高端深刻有内涵,比较正统,下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就会反过来,是调侃、颠覆和解构,按照西方文学的术语,这叫做后现代主义文学。”林子轩分析道。

    “你倒是想得开,想的明白。”慕姗姗无语道。

    “咱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犯不着和他们一般见识。”林子轩无所谓的说道,“当然,主要还是争不过人家,要是能争过,我早就和他们对骂了。”

    这倒是大实话,在报纸和杂志一边倒的对《顽主》展开攻势的时候,林子轩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和主流价值观抗争。

    “那就这么算了?”慕姗姗不甘心道。

    “我正琢磨这事呢,有两个选择。”林子轩纠结道,“我原本想,他们说我低俗,那我就写一本思想内容特深刻的小说,让他们无话可说,可那样他们就会说我这是浪子回头,改邪归正了,我要是不写深刻的小说,继续写《顽主》这类小说,他们还会照样骂下去。”

    “要不这样。”慕姗姗想了想,兴奋道,“你先写一本深刻的小说,在他们说你改邪归正的时候,你再写一本调侃的小说,他们要是还骂你,你就接着写一本深刻的小说,这样周而复始,整死他们。”

    “呃……”林子轩看了慕姗姗一眼,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正在逐渐崩塌。

    一次打脸不够,这是要无限打脸的节奏啊,要不要这么残忍。

    这时候的慕姗姗一脸兴奋劲,眼神中带着点小暴力,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魅力。

    “你这么看着我干嘛?”慕姗姗疑惑道。

    “我只是有点同情他们了。”林子轩感慨道,“他们就是骂上两句,也没有多大的仇怨,这么做真的好么?”

    “小林同志,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要坚定立场,绝不能心慈手软,新的时代需要你去创造,而不能幻想着敌人会主动投降。”慕姗姗斗志昂扬的说道。

    听到这话,林子轩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量。

    有句话说得好,听老婆的话跟党走,日子会越过越有。

第四十一章 青春正当时

    说实话,林子轩对这些抨击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小说骂了人家,人家反击过来是很正常的事,也算是礼尚往来。

    他和慕姗姗不过是说说好玩而已,没必要费那么大周折就为了看人家笑话。

    兴许没玩坏人家,倒是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那就亏大了。

    还是那句话,犯不着。

    他其实应该感谢人家,这不是因为他犯贱,而是在这铺天盖地的骂声中,他出名了。

    以前大家说起林子轩,没什么人知道,现在说起林子轩,京城人差不多都知道。

    就是那个被一大票人痛骂的主,翻开报纸在文艺版面就能看到林子轩的名字。

    不管怎么说,他以这种另类的方式被人民群众所熟知,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然,没多少人会把写《顽主》的林子轩和真正的林子轩混为一谈。

    这不是网络时代,一搜索就能知道林子轩的资料。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写《顽主》的林子轩至少也要在三十岁以上,还是特愤世嫉俗,逮谁骂谁的那种,而不是一个性格温和的小伙子。

    在京城广播电台,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林,知道不?有个和你重名的家伙被骂惨了,不过他写的电影真好看。”

    林子轩只是笑笑,没承认也没否认,他倒不是担心被单位知道会对调动工作有影响,就他现在这名声,广播电台知道后还巴不得他快点走呢。

    他只是觉得没必要说出来,就这样安静的离开挺好。

    除了被人熟知外,还有一样好处,那就是有出版社准备出版《顽主》,想要趁着电影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捞一笔。

    出版社从《京城文学》那里找到了林子轩的联系方式,和林子轩商量小说的出版事宜。

    林子轩和出版社谈了谈,不太满意。

    原因是在这个时代的华国竟然没有作家拿版税一说,也就是说作家出版小说,出版社付给作家一笔稿酬,然后小说和作家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无论出版社发行了多少本小说,赚了多少钱,作家都分不到一毛钱。

    在华国,所有出版社都是这样运营的。

    林子轩当然不同意,他提出了用版税来付稿酬,作家至少要拿百分之十的版税。

    出版社觉得林子轩是狮子大开口,版税付稿酬这在华国没有先例,双方就这样谈崩了。

    其实,林子轩不是不能接受只支付稿酬的方式,但稿酬应该给高点吧,你拿几百块钱就想买断一本注定要热销的小说,这也太不拿作家当回事了。

    时代在发展,以后出版社肯定会实行版税付酬制度,林子轩并不着急。

    相对于林子轩获得的骂名,《顽主》的主演们那是真的火了,张国粒和葛尤等人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走在街上都能被人认出来。

    根据米佳山来信所说,由于《顽主》在观众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巴山电影厂把《顽主》送到了金牛电影节参赛,获得了六项提名。

    金牛电影节是华国电影行业一年一度最高规格的影坛盛事。

    电影节名字的来历是因为创办电影节那一年正好是牛年,而且牛这种动物吃苦耐劳,勤勤恳恳,这也是勉励电影工作者要踏踏实实的为百姓创作更好的电影作品。

    这六项提名是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录音。

    其中,最佳男配角提名就是葛尤。

    由于《顽主》遭到的抨击,林子轩没有被提名为最佳编剧,为此葛尤和梁添还把林子轩找出来安慰一番。

    “小林,你这本子写的真好,否则哥几个演不出这状态来。”葛尤劝解道,“估计电影节那边怕惹麻烦,这才不敢给你提名。”

    “不是怕麻烦的事,你在剧本里连电影行业都调侃了,他们小气着呢。”梁添补充道。

    “所以说,不是咱们不坚强,而是敌人太强大,要懂得策略,暂避锋芒,以小林你的才华,以后有的是机会。”葛尤鼓励道。

    “有好事别忘了我,咱们联手再战江湖。”梁添豪气道。

    这时候俩人已经喝的有点多了,大冬天吃着火锅喝着小酒,不知不觉就上头。

    林子轩稍微节制着,他等会还要去见慕姗姗,不能喝趴下了。

    “我不是那么脆弱的人,都是小事,两位哥哥的心意我领了,咱们过了年大干一场。”林子轩端起酒杯,高声道。

    “行,过了年再说。”俩人举杯,一饮而尽。

    三人喝了最后一杯酒,走出饭馆,外边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

    昨夜下了一场大雪,整个京城都是白茫茫一片,林子轩和他们告别,朝着公交站点走去。

    来到慕姗姗家里,她早就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俩人说好了要去什刹海滑冰。

    在京城,冬天里滑冰是常见的娱乐项目,大人小孩都喜欢。

    爱玩的年轻人还会趁着大雪天到郊外去滑雪,不过这个时候没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很容易出事,也只有胆大的才会尝试。

    俩人穿着厚厚的衣服,围着围脖,遮住脸和鼻子,前往滑冰场。

    所谓的滑冰场其实就是结冰的湖面,旁边有出租冰鞋的地方,你不租也可以,自己在冰面上滑行也没人管。

    这里人多热闹,林子轩和慕姗姗换上冰鞋,开始在冰面上滑行。

    生活在京城里的青年男女,很少有不会滑冰的,关键是能不能滑出花样来。

    慕姗姗的身体平衡性好,滑的很顺畅,林子轩就差点,只能在后面追,俩人就这样在冰面上肆意的玩闹着。

    等玩的有些累了,他们就在一旁看着冰场上那些青春飞扬的身影。

    “怎么样?有没有天地在心中,世界任我行的感觉。”林子轩呼出一口热气,舒服道。

    “只是滑冰而已,你以为是在草原上纵马奔腾啊。”慕姗姗笑话道。

    “就是个比喻,总有一天咱们能无拘无束,自由驰骋。”林子轩肯定道。

    他陪着慕姗姗滑冰主要是为了散心,慕姗姗没能主持今年的春节晚会。

    观众对于慕姗姗主持春节晚会的呼声很高,但由于慕姗姗的资历和经验问题,台里并没有安排她主持,这毕竟是一台非常重要的晚会。

    在今年春晚的四名主持人中,两名女性主持人一个是《文艺天地》的主持人,经常主持综艺节目,另一位是新闻主持人,有着丰富的主持经验。

    “我是那么看不开的人么?”慕姗姗不满道,“来吧,我还没过瘾呢,这次看你能不能追上我,追上有奖励哦。”

    慕姗姗脚下的冰鞋一滑,人已经在冰面上飞驰起来,还回头对林子轩招招手。

    林子轩紧跟其后,整个湖面成为了俩人追逐嬉闹的舞台。

    他们正年轻,心胸开阔些,没必要在乎眼前的得失,未来的路还很长。

第四十二章 过了腊八就是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尘房;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白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这是老京城流传下来的过年民谣。

    腊八过后,年味一天比一天浓,这时候大家虽然都不富裕,却热衷于过年,图个喜庆。

    林子轩的调离申请已经批下来了,接替他的人也到了少儿栏目组,他过了年就不会到广播电台上班了,基本上处于闲散状态。

    过了小年,腊月二十四,他请了假,为自己家和慕姗姗家置办年货。

    这个年代市场上的商品种类还不太丰富,也没有太高档的东西,他骑着车子在京城各大市场转悠,对照着手里的清单大采购。

    慕姗姗家因为过年招待客人,要购买贵一点的茶叶和糖果,这要到百货商店才行,其余的在农贸市场就能解决。

    过年的采购由于量大,一般都是到农贸市场,那里相对便宜一点。

    以猪肉为例,平时猪肉大概是两元一斤,过年的时候菜市场会涨到两元五角,在农贸市场可能只要两元三角一斤。

    在京城,收入中等的人家每星期能吃上一顿肉,过年当然要奢侈一点。

    林子轩花了四十多块钱买了二十斤猪肉,这是两家的份量,猪肉可以包饺子,炸肉丸子,还能搭配各种蔬菜,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需品。

    他还购买了两只鸡、一筐鸡蛋、蔬菜和新鲜瓜果等等。

    回到家里,他把东西分配好,给慕姗姗家送过去,这项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接下来的几天每家每户都会忙碌起来,这是家庭主妇的舞台,她们展现自己的厨艺,制作各种美味的食物。

    香气弥漫在京城的各个小区里,小孩子们迎来了他们最喜欢的时节。

    林晓玲放假了,缠着哥哥要到电视台看看,春节联欢晚会正在彩排,能看到不少明星,据说今年还有几位来自香江和宝岛的当红歌星。

    林子轩只好带着妹妹到华国电视台,满足她的小愿望。

    这是他早就答应妹妹的,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