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生活-第1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怎么放假,既不耽误工作,又能起到促进旅游产业的作用。

    在京城的一些小区曾经有过调研,给居民发了一张调查问卷,其中有几个问题。

    你觉得什么时候旅游最合适,三个选项,春节、五一和十一。

    在国内旅游需要多少天,五天、七天还是十天。

    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在不同的场合讲到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这是很明确的信号。

    那些有门路,有一定的资金和社会关系,想要朝着旅游行业发展的人都开始行动起来,趁着旅游热潮还未到来,抢占先机。

    在这个年代,只要有创业的胆气,到处都是机遇。

    林子轩明白这是“黄金周”要来了,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就此开启。

    只是,他对旅游行业的兴趣不大,人的精力有限,能把影视圈这点事弄明白就不错了。

    “拍《渴望》续集这个恐怕有点麻烦,华国电视台那帮人可不好说话,强势着呢,你看陈配斯现在的处境就知道了,已经没办法在电视上露面了。”张国粒顾虑道。

    这件事林子轩听说过。

    华国电视台文艺频道有档节目,原本是让陈配斯家老爷子参加,没想到老爷子这几天病了,导演想让陈配斯代表,但是台里的领导没有批。

    这就是表明态度了。

    虽然没有什么文件,说什么封杀,不过下面的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陈配斯家老爷子是京城电影制片厂的演员,着名表演艺术家,在国内演艺圈颇有名望。

    可以说,陈配斯是标准的星二代。

    就算这样,惹了华国电视台还是逃不过被封杀的命运。

    “这个事儿配斯太冲动了,现在就看法院怎么判了,他打小就是个刺头,遇到事儿忍不了,这个性子一直都没变。”葛尤感叹道。

    葛尤和陈配斯熟惯,两人都是京影厂大院出来的,小时候就在一块玩儿。

    不过他们的性格不同,葛尤怕麻烦,不惹事,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和人闹别扭。

    陈配斯觉得自己要争取自身的权益,这个没有错,但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候这个代价会很大,他觉得这么做值得。

    葛尤认为我或许吃亏了,但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儿,过的自在,这样也值得。

    只能说各人有各人的处事方式。

    不说葛尤,就说演艺圈里有几个演员有勇气得罪华国电视台和华影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在这个圈子里讨生活,难免需要妥协。

    林子轩的性子折衷,觉得该争取的时候就要争取,该妥协的时候也要妥协,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被欺负到头上也没有反应。

    “没事儿,先运作起来,看情况再说。”林子轩回应道。

    “《渴望》要真是能拍成,那也算是一件好事,想想都好些年了。”张国粒感慨道。

    他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儿子,不由得在心里叹息。

    《渴望》播出的时候,张国粒刚和前妻离婚,来到京城打拼,那段日子过的并不如意,四处找戏拍,赚钱养家煳口。

    由于拍戏忙,没工夫照看孩子,孩子一直和前妻在巴蜀生活,和他不亲近。

    等他在京城混出名堂,有了钱买了房子,把孩子接到京城,才发现孩子早已长大,他错过了很多的时光。

    张国粒的儿子叫做张墨,今年十七岁,正值青少年的叛逆期,总是和张国粒作对。

    张墨在林子轩这帮人面前表现的还算乖巧,规规矩矩。

    张国粒带着张墨过来就是给众人一个好印象,以后张墨会进入影视圈发展,有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照应着,路会好走很多。

    在演艺圈,人脉关系很重要,有了人脉就有了资源。

    别的演员找不到戏拍,星二代可以随便挑角色,别的演员需要试镜,星二代只要打声招唿就能出演大制作。

    这的确是不公平,但这世上就没有绝对公平的事儿。

    像葛尤、陈配斯、田状状这些人都是星二代,父母从事电影工作,打小就在电影厂长大,接触到的社会关系也和演艺圈有关。

    他们这代人虽然在圈子里有关系,在某些方面比别人具有一定的优势,不过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

    林子轩和冯晓刚以前是圈子外的人,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闯出了名堂。

    他们的子女在别人眼中就是星二代,在演艺圈获得成功的几率更大,想走红非常容易。

    张墨才十七岁,已经在张国粒主演的电视剧里出演了角色。

    等再过几年就能演主角了,甚至是出演冯晓刚和姜闻的电影,只要不是太废,有这么好的条件,早晚能够成名立腕。

    林子轩看着张国粒,可怜天下父母心。

    星二代同样会出问题,生活在父母的光环下,难免有压力,如果教育方式不得当,很容易走上叛逆的道路。

    陈导明在教育女儿上很有一套,把孩子送到英国,让她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大家聊了一会天,就各自散去,把更多时间留给和孩子相处。

    林子轩回到屋内,小雪已经睡下,慕姗姗斜倚在床上看书,桌上的台灯发出柔和的光,让房间处在一片朦胧之中。(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一章 心动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电影节的高峰期。

    在刚刚结束的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上,林晓玲凭借着《回家》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刘霖和徐晶蕾一同获得了最佳女主角。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是地区性电影节,面向亚洲电影。

    电影节设置三个竞赛单元,分别是亚洲剧情长片,新加坡短片和电视片。

    这个创立于1987年的电影节,就算在亚洲也没有太大名气,但总算是一个电影奖项。

    这是哥伦比亚亚洲电影公司推广的一种手段,他们把《回家》寄到各个电影节,要么是参加影展,要么是参加竞赛单元。

    有了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的奖项,其他电影节一般不会拒绝。

    尤其是那些小型电影节,《回家》还能给他们增加影响力。

    林晓玲和刘霖一起去了一趟新加坡,徐晶蕾由于要准备《卧虎藏龙》就没有过去。

    这是徐晶蕾获得的第一个最佳女主角。

    在演艺圈里,演员有没有拿奖区别很大,有了奖项的肯定就有了资本。

    作为演员拿不到奖项,别人会把你当作明星,只有拿了奖项,才会被认为是演员,承认你有演技,而不是靠脸吃饭。

    这就是演员和明星的区别。

    徐晶蕾出道以来,演了几部电视剧和电影。

    特别是《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剧集,让她成名的同时,观众也把她看成是偶像明星。

    在《卧虎藏龙》剧组,几名主演要么是影帝,要么是影后,而徐晶蕾只拿过最佳新人。

    现在有了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的头衔,她总算是有拿得出手的资了。

    与此同时,《回家》也参加了国内电影金牛奖的评选。

    这次就没有那么好运了,这一届的金牛奖在北方的沈城举办,竞争相当激烈。

    不仅有韩三评的《生死抉择》,还有张亿谋的电影。

    韩三评如今是华影集团的副董事长,《生死抉择》票房破亿,又是主旋律影片,获得观众和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

    虽然也有些负面评价,但那不是主流。

    那些评委敢说这部片子没有艺术性吗?敢说韩三评执导能力不足么?

    在林子轩看来,韩三评是有导演能力的,毕竟在电影学院的导演系进修过两年,也拍过几部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片子。

    但绝对算不上国内的顶尖导演,只能说是中等偏上。

    韩三评的能力在于电影制作和管理方面。

    再说,《回家》在国内都被总局冷处理了,几乎没造成什么影响,拿奖的几率非常的小,除非这届金牛奖的评委们都是坚定的文艺片爱好者。

    即便如此,还有张亿谋呢,说起文艺片,这位才是拍文艺片的前辈。

    国内电影奖项的评选场外因素太多,不能说评委不作为,而是无可奈何。

    作为《生死抉择》的投资方,林子轩和韩三评前往沈城,同行的还有林晓玲和刘霖等人。

    就算拿不到奖项,但对于像刘霖这样的演员出席金牛奖的颁奖典礼,也能增加曝光度。

    到达沈城后,林子轩和韩三评聊了聊。

    两人交谈的氛围颇为轻松,主要是离开了京城,暂时放下各自的身份,能够更好的交流。

    如果在京城的话会是那种谈论工作的模式,放不开。

    “亿谋这次应该能拿最佳导演奖,他的片子我看了,很不错。”韩三评评价道。

    张亿谋的这部片子讲了一个农村失学儿童的故事,展现了华国农村的教育现状。

    他原本是想参加今年五月份的戛纳电影节,但这一届戛纳电影节的主席认为这部电影是在替华国政府做宣传,有政治意味,拒绝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张亿谋就此宣布退出戛纳电影节,和戛纳决裂了。

    韩三评和张亿谋的交集不多,他们属于同时代的人,都在电影学院学习过,不过张亿谋是摄影专业,韩三评只在进修班学了两年。

    在八十年代,两人从导演起步。

    张亿谋成了国际知名的大导演,韩三评成了巴山电影厂的副厂长,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作为导演出身的韩三评其实挺想拿个奖项获得认可,他对那段导演的生活极为怀念。

    这次《生死抉择》或许能拿到最佳故事片奖,韩三评却很难拿到最佳导演。

    “张导现在的电影越来越富有生活气息了。”林子轩回应道。

    “是啊,符合时代需求嘛。”韩三评点头道。

    两人的意思一样,就是说张亿谋现在向着官方和市场靠拢,不再一味的追求文艺了。

    事实上,张亿谋一直都很关注市场,考虑观众的感受,所以他的电影票房都不错。

    林子轩和韩三评提起拍摄《渴望》续集的事情。

    和电影频道合作,实际上就是和华影集团合作。

    在九九年之前,电影频道和华国电视台属于一个系统,虽然电影频道是个独立的单位,但人员编制包括主持人都是走电视台的编制。

    华影集团成立后,电影频道成为集团的下属企业,和华国电视台没有了关系。

    对于《渴望》电视剧版权的事情,韩三评同样觉得棘手。

    华影集团和华国电视台一个主管电影,一个主管电视,是平级的存在。

    韩三评觉得拍摄《渴望》续集这个想法很有搞头,《渴望》的影响力不用说,只要能保证电影的质量,肯定能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反响。

    他刚刚进入华影集团,上级领导希望能尽快出成绩。

    华影集团成立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相当重要,怎么着也要来个开门红吧。

    既要让上级领导放心,也要让观众满意,还要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票房也不能太差。

    这么看起来,《渴望》的续集倒是一个不错的项目。

    《生死抉择》已经成为过去式,那代表着他在京城电影制片厂的成绩,如今作为华影集团的副董事长,他要重新开始。

    “这个我考虑考虑。”韩三评心动道。

    这一届的电影金牛奖没什么惊喜。

    《生死抉择》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张亿谋拿到了最佳导演奖,《回家》只获得了一个最佳剪辑,算是安慰奖。(未完待续。。)

第五百一十二章 导演

    五月初,《卧虎藏龙》在天山一号冰川开机。

    按照港台方面的规矩,开机要拜神,保佑拍摄过程顺顺利利,票房大卖。

    李桉带着工作人员一起拿着香,对着西方拜祭。

    这是由于天山积雪融化成河,水从西面来,水代表着财运,应该朝着财源处膜拜。

    拜完开机,没想到当地就下起了雨,老百姓倒是很高兴,还说你们拜的真好,把雨水给带来了,那里一直缺少雨水。

    但对于剧组来说就不值得高兴了,在天山拍摄的多是外景,下雨就没法拍了。

    尤其是五彩城,需要日光照耀才能拍出变幻莫测的色彩来。

    雨水只是一个方面,剧组的工作人员刚来到天山,不少人出现了高原反应,胸闷头疼。

    李桉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高原反应的厉害,要吃药才能维持。

    由于没有在高原拍摄的经验,大家准备不足。

    还有演员的问题,拍摄的第一个镜头是在天山下,罗小虎看着羊群,玉娇龙走出哈萨克帐篷,两人在帐篷外一起看夕阳。

    这原本是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扮演罗小虎的张振和徐晶蕾还不熟悉。

    两人既不热情,也没有感觉,画面一点都不自然。

    张振是三月份来的京城,和内地演员沟通上没问题,但以前不认识,入戏就有些慢。

    李桉没有说什么,他的状态不太好。

    内地方面的副导演给林子轩打电话,说了这个情况,演员不会演,导演也不怎么讲话,剧组的人相当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演员演不好的时候,导演应该说戏,指导演员。

    而且,这是一个两岸三地混杂的剧组,不是李桉本人的班底。

    在这种情况下,导演应该一上来就先显显本事,露两把刷子,慑服众人,才好领导统御,否则下面的人看导演没能耐,说不得就会偷奸耍滑。

    当导演有时候也是一种表演,表演给人看你怎么导演。

    有的导演喜欢骂人,或许他并不是真的想骂人,只是一种震慑的手段。

    林子轩告诉那位副导演,安心做事就好,不用担心李桉怎么做。

    李桉怎么说也是执导过不少影片的好莱坞大导演,这点小事难不住他,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有的粗暴,有的温和。

    但凡能混到大导演这个层次,都有两把刷子,不是那么好欺负的。

    这次拍戏对李桉来说或许人生地不熟,存在不少问题,不过林子轩相信这都是暂时的。

    剧组里有五位副导演,香江的两位,内地的两位,宝岛的一位。

    那位宝岛的副导演算是李桉的导演助理。

    香江的副导演听江至强的,内地的副导演听林子轩的,林子轩虽然没有跟着剧组,却要时刻了解剧组的拍摄进度和剧组内发生的事情。

    这不是说不信任李桉,而是出现矛盾纠纷的时候能够及时解决。

    一旦开机,剧组每天的花销都很大,最好能一切顺利。

    李桉的做法是先摸索一番,观察清楚,这样才会知道下面怎么做,他觉得不能先设定一个界限,那样就没法在拍摄的过程中自由发挥了。

    剧组的人更喜欢一开拍就有明确的方向,导演指挥若定,大家工作方便,不然就很迷茫。

    李桉拍戏通常拍到一半才进入状态,至少要到三分之一才有个样子,前面都会磕磕碰碰。

    做一做,调整一下偏差,有机会开拓更大的创作空间。

    好在李桉是好莱坞大导演,虽然看起来不怎么靠谱,也没有大导演的架势,剧组的人还是做着自己的工作,把该准备的准备好。

    这就是信用问题。

    如果是一个新人导演这么做,肯定会受到质疑,李桉拍了好多片子,拿了不少奖,光靠这个就差不多能稳定人心了,至少不会立刻就有人反对。

    于是,《卧虎藏龙》剧组就在这种状态下展开了工作。

    李桉在适应了高原反应后,开始介入武行的拍摄。

    在香江,文戏和武戏是分开进行,文戏导演很难插手武戏。

    你要是在旁边指指点点,就是外行指导内行,让武行没有面子,甚至会产生矛盾。

    在《卧虎藏龙》剧组,文戏由李桉执导,武戏由袁和评掌控,也就是袁八爷。

    可李桉不放心香江武行的拍摄手法,想让电影的整体风格和内容保持一致。

    不能说他拍的文戏带着文人气息,演员都很儒雅,一旦到了拍武戏,演员都成了好勇斗狠之徒,那看起来就是精神分裂了。

    所以,他花费了不少精力和袁和评沟通,设计各种动作。

    拍戏的时候分成日夜两班,白天拍文戏,夜晚拍武戏,李桉要两班都盯着,在旁边嗦,提出自己的要求。

    如果他不是好莱坞大导演,估计那些香江的武行早就造反了。

    就算是这样,也让袁和评颇为无奈。

    李桉其实是在认真的研究,他读过武书,拜访过武术名家,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到了真正拍摄的时候才知道是两码事。

    他的眼力不够,看不出演员和武行的动作是不是到位。

    比如一脚踢过来,一拳打过来,演员反应的时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