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和林子轩商量后,改成“觉的太累就请假好了”,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接下来,春晚导演组需要找一位民谣风格的歌手来唱这首歌。(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八章 困境
过了元旦,进入了1994年。
京城的气温降到了零下,《阳光灿烂的日子》还在拍摄之中,原本的拍摄周期继续延迟,估计还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结束。
冬天拍夏天的戏份就是一种折磨。
不过年轻的演员们很有吃苦的精神,穿着单薄的衣衫照样在京城的街头嬉笑玩闹。
为了不让从嘴里呼出的寒气在镜头里穿帮,拍戏之前演员们要在嘴里含着冰棍,把嘴里的热气吸走,这样说话大笑的时候就不会有寒气了。
每拍完一组镜头就要穿上军大衣暖和一阵,然后接着拍。
他们第一次拍戏,这么辛苦倒不是说有演员的敬业精神,而是一种年轻人不服输的劲头。
几个人暗中较劲,比一比谁更不怕冷,尤其是在宁菁面前,更是不肯认输。
这和电影里的情节很像,少年们在心仪的少女面前展现着自己最强的一面,在他们这样的年纪,生死是小,面子最大。
这就是懵懂而冲动的青春,在那个时期,谁没有做过几件傻事呢。
最要命的还是雨天的戏,京城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几名演员在雨中疯狂的奔跑着,他们演的时候不觉得冷,拍摄结束,都冻得浑身发抖。
剧组人员赶忙给他们披上毛毯,拿来热水,换上干衣服,以防感冒发烧。
拍摄到了现在,也就是这些演员身体好,撑得住,没出问题,否则这戏拍的会更为艰难。
“觉得怎么样?”林子轩关心道。
“没事,就是冷了点,还能行。”夏宇喝着热茶,挺乐观。
林子轩和这些演员交流的不多,和演员沟通主要是导演的责任。
在这个剧组里,他的工作就是联系外景,安排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并不太忙。
在国内,采用的是导演中心制,拍片的时候导演说了算,闻隽作为监制,掌握着财政大权,对姜闻有一定的约束力。
没过几天,闻隽返回了香江。
他去筹集电影后期制作的资金,现在的资金能拍完片子就不错了,后期制作一分钱没有。
只是闻隽这一走就像是失联了一样,找不到人了。
然而,剧组不能停,耽误一天都是钱,还是要继续拍摄,只能先四处赊账,等到闻隽过来再付款,就这样又拍摄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姜闻正说要开始拍摄,发现头顶上的灯灭了。
灯倒是没坏,就是灯光师罢工了,剧组还欠着这些人的工资呢,快要过年了,他们担心剧组发不出工资,白干一场。
虽说都是圈子里的人,平日里有交情,不过交情归交情,总要给个说法。
“你们说怎么办?闻隽联系不上啊。”姜闻无奈道,“等他来了就发工资,支票本都在他身上呢,就算银行还有点钱咱们也取不出来。”
“那香江人怕是不会来了,姜导还是给个交待吧。”有人揣测道。
这种说法在剧组里很有市场。
大家怀疑闻隽看到这片子太没谱了,就算拍完也做不了后期,就拿着最后一点资金跑路了,否则怎么可能没有一点消息。
连林子轩都有这种想法,他无论是发电报还是打电话都找不到闻隽。
这年头影视圈跑路的人不少,也难怪让人怀疑。
“我有什么办法,我又不是投资商,咱们先把片子拍好,这样才能找到投资商,才能有钱发工资。”姜闻商量道。
“要不姜导你先垫着,就当是自己投资了。”有人提议道。
“你们真是的,我一导演投资什么啊,哪有导演投资电影的,你们听我说,咱们先拍戏,再慢慢想办法,闻隽这人我了解,人在香江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不是你们想的那样的人,资金肯定能弄回来。”姜闻劝说道。
“姜导,没有钱咱们就不拍了,等资金到了再说。”有人坚持道。
“让我说什么好,咱这戏眼看着就要拍完了,人家演员都能撑下去,你们倒是撂挑子了,你们真这么打算的?”姜闻郁闷道。
剧组里大部分人都点头表示认同,剧组处在了散伙的边缘。
“那行吧,我先垫着,这下总能开工了吧。”姜闻答应道。
就这样,姜闻自己掏腰包应付剧组的日常开支,刘晓青也拿了一部分,凑了大概100万人民币出来,电影继续拍摄。
后来从香江传来消息,闻隽没有跑路,只是没找到投资商,他和香江的一个叫王京的导演合作,正在拍**片筹钱。
在香江,来钱最快的就是这种片子,十几天就能拍一部,在影院上映后就能收钱。
闻隽不仅是编剧,还做演员,算是为艺术而献身了。
看来姜闻的感觉没错,这个香江人还是靠谱的,没有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剧组仍然陷入缺少资金的困境。
闻隽不在,林子轩竭力的维持着剧组的运转,能赊账的绝不去付款。
据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过的外景地,以后再有剧组去拍戏,人家都要先收钱,绝不赊账,就是怕再被坑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林子轩也没有办法。
当初说好的姜闻的导演片酬是10万港币,林子轩的片酬是六万港币,现在都没影了。
他倒是不缺钱,但手里也没什么钱,几万块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杯水车薪,好梦公司想要盈利还要几个月的时间呢。
有一次,林子轩和闻隽通电话,闻隽特意问到一件事。
“轩仔,开机仪式上准备的烧猪切的时候有没有从头削到尾?”闻隽郑重道。
“没有吧,这有什么讲究么?”林子轩疑惑道。
这是香江那边拍电影的习俗,内地的人不大懂,当时就是按照闻隽的交待随便糊弄一下了事,谁会记得那么多细节。
“难怪这部片那么不顺,要从头削到尾才能顺顺利利啊。”闻隽感叹道。
林子轩颇为无语,这香江人真有意思,总能找到借口,也可以说大家开机拜神的时候不虔诚,不过香江人就信这个。
“再坚持几天,过几天就好了。”姜闻不断的给自己打气。
他还在硬撑着,每天继续拍戏,只是按照眼下的状况,离停机不远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九十九章 婉拒
《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资金问题停机了,实际上也没剩下多少镜头了,不过剧组的人心散了,拍摄效率很低,经常出错。
林子轩劝姜闻暂时停下来,等等再说,这么撑下去没有意义,快到年底了,先这样吧。
趁着这段时间找找投资商,有了资金还怕找不到人干活么?
事实上,在国内还真很难找到投资商,林子轩不是没尝试过,人家一听拍的是七十年代的片子都摇头拒绝,这不是钱的事儿,主要是怕惹麻烦。
田状状那件事在圈子里影响太大,那些投资商就算是圈外人,也有所耳闻。
闻隽那边同样没有好消息,想来在香江挣钱也不容易。
姜闻没办法,只能让剧组放假,自己四处跑饭局,找那些大款们推销他的电影。
以他华国当红演员的身份,参加饭局都不用结账,那些大款们也乐意和他聊,大家聊的挺痛快,只是一旦牵扯到投资的事儿,那就不行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京城演艺圈挺有名气,不过大多都是坏名声,四处欠债。
1993年下半年,华国南方局部地区的房地产产业大崩盘,尤其是最南方的琼州,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就是一场抹不去的噩梦。
这场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让华国百姓了解了一个新名词,那就是烂尾楼。
《阳光灿烂的日子》就被称为是华国电影圈的烂尾楼。
圈子里都在传,香江的监制跑了,发不了工资,剧组散伙了,花了一百多万美金,片子拍了半年还没拍完,这不是烂尾是什么。
大款们一听就害怕了,谁也不愿意接手这样的项目啊。
姜闻就算每天陪着大款们喝酒,照样找不到门路,林子轩每次见到姜闻,他都说前两天和谁谁谁喝酒来着,现在还难受着呢。
可见这些日子他都在酒桌上泡着了,除了找投资商,也有点借酒消愁的意思。
和姜闻的遭遇不同,张亿谋在年前结束了《活着》的拍摄,回到京城进行后期制作。
张亿谋虽然拍摄的也是带有六七十年代背景的片子,可他不缺资金,就算没钱了,想在国外找资金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
这就是大导演和新人导演的区别。
一旦片子进入后期剪辑,剧组就解散了,演员和剧组人员的工资都要结算清楚。
林子轩接到通知,让他来领剩下的两万块钱,以前说好的,小说改编是三万,剧本创作是两万,总共是五万块钱。
在《活着》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林子轩提供了不少意见,只是张亿谋采用的不多。
主要是他和张亿谋的那位文学策划的观点不同,后来就懒得理了,随他们弄吧,他毕竟在其中出过力,这笔酬劳领的心安理得。
林子轩开车和葛尤一起前往张亿谋后期制作的别墅。
“尤哥,咱们开业要不要请张导?”在路上,林子轩询问道。
“张导最近要剪片子,应该挺忙的,不过还是说一句吧,来不来是人家的事,咱们的礼数要周到。”葛尤斟酌道。
他们说的是好梦公司开业仪式的事儿。
现在正值年底,葛尤回来了,在京城的朋友挺齐,过几天大家就该回家过年了,过了年又要开工,想凑齐这帮人不容易。
好梦公司的第一部电视剧快拍完了,形势不错。
他们琢磨着趁这几天办一次开业仪式,让圈子里的人知道有这么家影视公司,倒不是张扬,而是打响名号。
在演艺圈混低调是好事,可也不能太低调了,尤其是开公司,还是要弄出点动静来。
“我就是怕张导太忙,那行,我来请吧。”林子轩点头道。
在京城演艺圈,影视公司开业请什么人也有讲究。
有交情的熟人自然要请,那些圈子里的老前辈也要请,人家来是给面子,不来也没什么,主要是个尊敬的意思。
对于半熟不熟的人最难把握,张亿谋就属于这类人。
按理说,一家小影视公司开业,能请到张亿谋这样的大导演算是有面子,可大导演也不是什么活动都参加,要不然那不要忙死了,哪有时间搞创作。
林子轩觉得自己和张亿谋的关系一般,不一定能请动这位大导演。
不过还是提一句吧,把礼数做足,张亿谋来不来那是他的事情。
“明年咱们要拍电影了?”葛尤感兴趣的问道。
葛尤刚回京城没几天,一直在家里歇着,这次拍《活着》太费心神,有点后遗症,需要一段时间调整才能恢复过来。
真正的演员一般接戏都不多,演戏太投入精神会透支,要缓一缓。
那些接戏频繁的演员别看产量多,质量却普遍不高,表演不走心。
“目前的打算是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电视剧交给张哥了,有了点眉目,电影还没找到投资商,是部喜剧片。”林子轩介绍道,“尤哥你先歇段时间,等筹备的差不多了再说。”
“行,喜剧挺好,这部片子拍的太苦,现在想起来心里还难受呢。”葛尤感叹道。
两人来到地方,领取片酬。
在华国,演员的片酬一般是开机前先支付一部分,拍完了结算清楚,这是对于主要角色而言,对于配角,基本上都是拍完戏才能拿片酬。
领钱很容易,签字盖上私章或者按手印就行了。
听说葛尤来了,张亿谋从剪辑室里出来,大家闲聊了几句,他对葛尤的表演很满意,夸奖葛尤这部片子突破了以往的形象,表演的恰到好处。
“张导,我和尤哥开了家小影视公司,过两天办个开业仪式,您有没有时间赏光?”趁着谈话的间隙,林子轩邀请道。
“恭喜你们了。”张亿谋愣了愣,祝贺道,“我看看时间吧,这片子投资商催得急,说是要参加戛纳的电影节,我整天都在剪辑室里忙的晕头转向,要是走不开我会让副导演代我去一趟。”
“那也行,麻烦张导了。”林子轩回应道。
张亿谋这么说其实就是婉拒了。
他和林子轩的圈子不太熟,还要忙着影片的后期制作,参加五月份的戛纳电影节,没时间去一家小公司的开业仪式,派个人意思一下就行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章 照片
1994年1月30日,这天是礼拜天,也是好梦公司举办开业仪式的日子。
之所以选在这一天没什么讲究,也没查黄历,就是因为这时候大家都在京城,容易碰到。
林子轩和慕姗姗起的很早,吃了饭开车去接林晓玲。
林晓玲纯粹是凑热闹和跑腿帮忙,她还拉来了贾章柯。
好梦虽然是家小公司,却也邀请了不少圈内人,他们迟早要进入这个圈子,过来见识见识没什么不好,这都是人脉。
“小贾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在车上,林子轩招呼道。
“下周考试,考完试就回去。”贾章柯回应道。
贾章柯70年的人,比林子轩小两岁,他看着老成,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
“你们那纪录片弄好了么?”林子轩打听道。
“弄好了,比以前咱们弄的那个强多了,还有片头和配乐,上面有我的名字呢。”林晓玲兴奋道,“郑教授说要送到戛纳电影节,那可是国际电影节。”
“怎么?你要扬名国际影坛了?”林子轩取笑道。
“那倒不至于,不过以前都是那些大导演的片子参加国际电影节,这可是学生作品,我们是华国电影的新生代。”林晓玲自豪道。
“晓玲出息了,要不要来我的节目,谈谈自己的导演经历。”慕姗姗说笑道。
“还是过几年再说吧,等我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林晓玲自信道。
“你这话可别在姜哥面前说,第一部电影拍成这样,他现在的情绪特低落,别刺激他。”林子轩叮嘱道。
好梦公司的位置有点偏,他们到的时候已经九点多了,冯晓刚和葛尤正在闲聊,不一会张国粒和赵宝钢也过来了。
说起来,他们都是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人,那里才是林子轩的根据地。
作为一家小型的影视公司,开业仪式并不复杂,他们提前过来准备着,等人来了就带着四处参观,中午到友谊宾馆里吃顿饭。
主要是图个喜庆,没准备大张旗鼓。
如果是两个月前还能放鞭炮热闹热闹,不过今年京城下达了文件,从1993年12月1日起京城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以前还只是限制,现在则是明令禁止。
过了十点钟,陆续来了不少人,姜闻和刘晓青,陈晓艺、徐繁和江姗,还有梁添、王志闻和陈导明等人。
这些人和好梦公司的几位领导关系好,大家有这份交情。
一般来说,交情深的人都会早来,当自己是半个主人,会帮着招呼客人。
交情浅的,或者辈分高的都会卡着点过来,走走过场,说几句场面上的话就走,人家就是表示个意思,卖个面子,不贪图你这顿饭。
这就是讲究。
王钟军来的挺早,不到十一点就来了,对于林子轩的邀请他觉得挺意外,不过这是好事,多个朋友多条路,能多认识演艺圈的人挺好。
开业仪式在中午12点举行,他琢磨了一下,去太早没那份交情,太晚了显得生疏。
那就十一点过去,如果和好梦公司的人谈得投机就留下,尝试融入那个圈子,感觉不好的话过了12点就和其他人一起离开。
林子轩邀请王钟军参加公司的开业仪式没存什么心思,想到就做了,很简单的事儿。
“王总,生意怎么样?”林子轩寒暄道。
“刚开始,还没起色,小生意,不像林总做影视的,动辄上百万。”王钟军谦虚道。
“我这儿也是刚开张,还没赚钱呢,净往里花钱了。”林子轩随意道,“来,我给王总介绍几位朋友,都是圈子里的好哥们。”
王钟军生在京城,大院子弟,口才不错,聊起来很快就能攀上关系。
过了十一点,来的人就多起来。
林子轩和葛尤几个人站在院子的门口,一边聊天一边等着,这里面他和王志闻见过几次,和陈导明还不太熟,不过他们都算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王志闻和赵宝钢交情不错,陈导明和冯晓刚熟识。
圈子就是这样,朋友的朋友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