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谁规定小人物就不能有梦想,作为电影圈的新人,他们同样有成为英雄的可能。(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四章 房子
五月份,慕姗姗写的那本《我在美国的180天》的版税到了。
按照合同规定,出版社每季度结算一次版税,每个月结算太过麻烦。
这本书前三个月销售出去接近十万册,由于慕姗姗主持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观众面前露了面,带动了图书的销量,过年后的这几个月陆续销售了十五万册,共计二十五万册。
市场基本饱和,书籍以后的销量会慢下来,一年内估计能突破三十万册。
除非慕姗姗弄出一个大新闻,否则这本书就这样了,不会有太大的起色。
这么算下来,这半年的版税应该有37万,其实没有那么多,出版社不是这么算的。
比如一本书定价是15元,出版社给书商的批发价可能只有12元,那么出版社计算版税的时候会按照12元计算。
出版社还会拿出一部分书籍免费做宣传,还会遭遇退货的情形等等。
这里面有着各种的猫腻,也是出版行业的潜规则,慕姗姗最终拿到手的不到30万元。
如果是其他作者,还可能遭到拖欠和克扣版税的状况,出版社不会对慕姗姗这么做,除非他们不想在这个行业混下去了。
这笔钱暂时存在银行里,林子轩和慕姗姗准备用来买一套房子。
两人现在住的房子是单位分配的,房子在京城电视艺术中心的名下,林子轩办理了停薪留职,出来创办公司。
严格意义上说他还是艺术中心的人,只是暂时不在艺术中心上班了。
在这个年代,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全国有1000万公务人员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这些人名下分配的房子怎么办,单位要不要收回去,重新分配给那些需要房子的职工,否则就会让其他职工觉得不公平。
你都不在单位上班了,还占用着公家的资源。
李虹是艺术中心的领导,倒是没有人拿这件事胡闹,但难免有人会在背后议论。
这时候,为了分房子在单位闹腾的不在少数,每个单位都面临着这种难题。
在《甲方乙方》的剧本里,最后一段故事讲的就是两个异地分居的夫妻希望能够有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子,过上一段有房子的日子。
由此可见,房子是华国百姓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
原本慕姗姗在华国电视台工作,也有分房子的资格,只是华国电视台的房子同样紧张,既然你们有地方住,那就先住着好了,凑合凑合得了。
凑合,这个词非常贴切的形容了这时华国人对房子的态度。
比如京城电影制片厂,住房紧张到什么程度,已经有十几年没分过房子了。
一家老少三代电影人挤在一间小两居室里,很多导演的孩子都长大了,成了大龄青年,最后只好抢占办公室,搬进去住就不走了。
京影厂的录音楼,很多二层、三层都变成筒子楼的家属宿舍。
就因为没房子,能把人逼到这个份儿上。
这是韩三评要解决的问题,每次提起这件事他都摇头,碰到闹着要房子的职工他就头疼。
林子轩和慕姗姗为了不被人在背后议论,也想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现在的房子暂时够住了,不过一旦有了孩子或者来了客人就显得拥挤。
进入九十年代,京城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起来,商品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事实上,京城的商品房从1984年就开始建造了。
这就是方庄住宅区,也是京城第一个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住宅小区。
当时是为了解决京城居民住房难和改善南郊的城市面貌,市政府决定在市东南建设方庄住宅区,征地工作从1984至1991年底结束。
方庄住宅区在1986年开始对外销售,分成三个档次,最高的是每平方米1700元,最低的是每平方米800元。
由于京城的楼盘少,方庄商品房的价格每年都在上涨,1994年涨到了每平米3000多元。
方庄不仅聚集了众多政府官员及国企高层领导,还吸引了一大批商界成功人士与影视明星,那里被称为是京城的富人区。
刘晓青就在方庄有一套房子。
林子轩和慕姗姗手里的钱也就够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宅,勉强能挤进富人的行列。
他们还有另一个选择,随着土地政策的调整,房屋允许私人买卖了,只要是这栋房子在某个人的名下,就可以出售转让。
国家分配的房子不行,那属于集体所有,不允许出售和出租,用于获取利益。
两人讨论的就是到底买一套商品房呢,还是买一套四合院。
“我觉得应该买一套小的四合院,以后肯定升值,再说了,四合院的空间大,住着舒服。”林子轩提议道。
“要是拆迁了呢,谁知道能赔多少。”慕姗姗担心道,“商品房至少十几年都不会拆掉,有三十年的土地使用权,方庄那儿我去看过,周围的环境挺好。”
此时国家在拆迁补偿上的政策还不明确,房地产开发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你没听人说么?住在方庄的都是大领导,在那儿说错一句话都可能得罪大人物,要是开车的时候刮蹭了一下别的车子,那就要倒大霉了。”林子轩夸张道。
“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咱们认识的不少人都住哪儿呢。”慕姗姗轻笑道。
“想结交领导的人自然往那儿跑,咱们没必要去凑热闹,住着太憋屈,还是找间四合院,周围都是平常人,过平常的日子舒坦。”林子轩劝说道。
“随你吧,反正你住着高兴就成。”慕姗姗随意道。
“要不咱们先看着,碰到合适的就入手,要真没有适合的,再去方庄。”林子轩商量道,“其实以后京城肯定还会有其他的楼盘,价格比方庄便宜,那儿的房价都是被炒起来的,前几年还不到一千呢,现在都三四千了,太浮了。”
林子轩想买四合院一个是住着舒服,还有就是升值的空间大。
可以预见,京城的房价以后会一年一个样,随着住房需求的猛增,房地产行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五章 生活不容易
也难怪慕姗姗担心,从1990年开始,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拆除了大量的老房子,其中大多是四合院。
至于拆迁补偿,只保证让原本住在四合院的居民有房子住,这就是回迁房,回迁房的面积和居民原有住房面积等同。
对于旧城改造工程,社会上有不同的意见。
在政府看来,这些四合院都是大杂院,破败不堪,一个是住着危险,还有就是影响市容,改造之后建成居民楼,这是一项民生工程。
不过,不少学者认为四合院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是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它是老京城文化的载体,应该保护而不应拆掉,否则京城就没有了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到底哪些四合院应该保留,哪些四合院应该拆除,一直是政府和学者争议的焦点。
这是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
对于住在四合院里的居民,老年人念旧,不愿意搬走,他们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周围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住着舒服。
年轻人则希望离开拥挤和衰败的四合院,住进新楼房,有自己单独的空间。
这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和矛盾。
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楼房才是真正的拥挤,让人舒展不开,心情都会压抑。
住在四合院抬头能看到天空,院子里自成一方天地,心胸为之开阔,这才是真正的舒展。
他既然想要购买一套四合院,就不能是那种随时会被拆迁的院子,而是要找处在文化保护区里的四合院。
这属于文化部门的事情,通过慕致远很容易打听到。
京城市政府在旧城改造的同时,决定把故宫、景山周围、西四北、南北锣鼓巷、国子监、什刹海等地区为重点的25片传统四合院和胡同列为文化保护区。
这些地方的四合院不属于拆迁范围,是林子轩重点关注的对象。
这个年代没有网络,也没有正规的房产中介公司,想要买卖房子需要找到专门的中间人。
京城里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么人物都有,这种中间人在以前叫做掮客,现在有着各种新式的称呼,做的还是原来的买卖。
他们吃的就是这行饭,拿钱办事,讲究职业操守。
林子轩找的就是这类人。
像这种牵涉到几十万的买卖,中间人能拿到几千块的好处费,他要是狠一点,买家和卖家两边收钱,这一笔生意就有上万块的收入。
一般来说,都是事成后收钱,事情没办成顶多是拿几百块的辛苦费,算是茶钱。
林子轩划定了四合院的区域,价格在30万到40万之间,其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操心了,自然有中间人代劳。
中间人很卖力,没过几天就有了消息,在什刹海哪儿有人要出售一套四合院。
林子轩和慕姗姗抽空过去看了。
整座院子不大,有十几个房间,略显破败,地理位置倒是不错,靠近后海,交通便利。
只是价格贵了点,要40万,前两年还不是这个价,也就28万左右。
不过92年的时候什刹海被认定为历史文化风景区,相应的房子价格就升上来了,更何况,京城的物价这两年一直在涨。
好处是这儿住的是同一户人家,不需要太多的纠纷。
在这个年代,一套四合院里住的大多不是一户人家,多的有十几户,这就是被称为大杂院的原因,你要是购买四合院需要这些人都同意才行,否则会很麻烦。
有人愿意卖,有人不愿意卖,有人嫌卖的贱了,有人会提奇怪的要求,人一多就容易乱。
林子轩不想惹这种麻烦,提前说好了要是一家人才行。
这家人之所以要卖掉四合院,据说和家里的儿子结婚有关,他们要拿钱去购买商品房。
这儿不属于拆迁范围,政府不提供回迁房,想住进楼房只能自己出钱买。
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有人想住楼房,觉得干净洋气,说出去有面子。
比如在谈对象的时候,如果说你家里是楼房,那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年轻人一般都不喜欢住四合院,觉得过于脏乱。
他们受西方影视剧的影响,认为住小洋楼是富裕的象征,是时尚,四合院就是贫穷落后。
林子轩不管别人怎么想,他觉得这儿不错,只是需要重新修缮一遍。
两人走在院子里,低声商量着。
把这儿当成客房,哪儿是书房和娱乐室,父母有时间也能过来住上一阵子,院子里弄一个小花园,再盖一个小亭子,孩子有地方玩耍。
这个改造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好在他们以后会有大把空闲来经营这座院子。
这不像是单位分的房子,这是他们自己的家。
在中间人的周旋下,这套四合院最终以38万元成交,先付5万元定金,等办好过户手续再付余款,这是正常的流程。
加上过户时要缴纳的各种税款和中间人的劳务费,这套房子共计用掉40万元。
慕姗姗出书的版税和林子轩从《炊事班的故事》里拿到的酬劳,以及他们平时的存款,凑出40万绰绰有余了。
至于院子改造和修缮的事情可以慢慢来,不用急。
原来的房主急于拿钱买商品房,过户手续办的很干脆,不过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搬出去,也就是要到五月底。
这倒没什么,只要房产证上是他们的名字,就不怕这些人打歪主意。
林子轩和慕姗姗把房产证收好,和其他的证件放在一起。
这可是他们用全部家当换来的。
在华国,人这一生需要很多的证件,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出生证、结婚证和房产证了。
一个代表着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一个代表着你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人,一个代表着你有了栖身之所,不再漂泊。
“真是不容易啊!”看着房产证,林子轩感慨道。
在他的记忆里,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这个房产证,无数人倾其所有,向银行贷款,成为房奴,每月省吃俭用,只为了能在大城市有一个立足之地。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六章 脾气
这一届的法国戛纳电影节在5月12日开幕,葛尤提前一天启程。
林子轩和冯晓刚到机场送行,预祝葛尤旗开得胜,拿个奖杯回来。
这样好梦公司就有了一位国际影帝坐镇,《甲方乙方》有了国际影帝出演,说出去都带着一股国际范,拍出来肯定大卖。
“尤子,咱们的片子就指望你了,拿个影帝回来,也让我过过指导国际影帝演戏的瘾。”冯晓刚说笑道。
“拉倒吧,别埋汰我了,我这会正紧张着呢。”葛尤担心道。
他不是担心自己能不能拿奖,而是对坐飞机有心理阴影,他觉得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心里不踏实,基本上能不坐飞机就不坐飞机。
“嚼嚼泡泡糖吧,挺有帮助的。”林子轩建议道。
他拿出一盒大大泡泡糖递给了葛尤,这种牌子的泡泡糖在华国很受欢迎。
“其实和空姐聊天也能缓解紧张情绪,尤其是漂亮的空姐,她们肯定找你要签名什么的,你就和她们聊聊人生,保证你还没聊完人生呢,飞机就降落在戛纳的机场了,那时候你就会埋怨这一趟飞行的时间太短了。”冯晓刚调侃道。
一般来说,国际航班上的空姐都很漂亮,不比女明星差。
“你净出馊主意,我要是真拉住人家小姑娘聊天,被人当成流氓抓起来就坏了,在飞机上想跑都跑不掉,总不能让我跳窗户逃跑吧。”葛尤开玩笑道。
“那你再背个降落伞,空降法国,攻占巴黎,解放全人类就靠你了。”冯晓刚鼓动道。
大家说说笑笑,葛尤也没有那么紧张了。
张亿谋为了避嫌一直没出现,倒是给葛尤打了不少电话,从他得到的消息来看,戛纳电影节的组委会很看重《活着》这部片子,这次很有希望能拿到一个大奖。
送走了葛尤,林子轩和冯晓刚走出机场。
冯晓刚正在进行《甲方乙方》的筹备工作,他要和摄影师研究拍摄方式,和布景师讨论外景的搭设,和服装师沟通需要的服饰,这都要他亲力亲为。
和他合作的是京影厂的工作人员,说实话,双方磨合的并不顺畅。
京影厂作为老牌的电影制片厂,华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人才济济,这些人是有真本事,不过正因为如此,他们不大看得起民营影视公司。
更何况,这是冯晓刚第一次拍电影。
他们觉得民营影视公司就应该去拍电视剧,电影你们玩得转么,知道怎么导演电影么,还不是要靠我们来拍片子。
带着这样的情绪,自然没办法好好的工作。
一个是对民营影视公司的抵触,一个是对冯晓刚能力的不信任,即便冯晓刚能拍出热播的电视剧,也不见得就能拍电影。
这种心态在华国非常普遍,就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对私营企业员工的看法。
他们觉得就算是被厂子拖欠工资,我们还是铁饭碗,你们拿高薪,也只是个合同工。
听起来有点可笑,不过却很现实,国有企业的职工也只剩下这么一点骄傲了。
再说,当初为了拍摄《大撒把》,林子轩和冯晓刚光是剧本问题就被京影厂折磨的不轻,没办法,谁让他们是新人呢。
现在,新人当家作主了,要指挥他们拍电影,这些人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他们的态度还那样?”林子轩询问道。
“我和他们谈过,已经好多了,只有几个人还是不太配合。”冯晓刚无奈道。
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正在摸索之中,还没有养成导演的霸气来。
国内的影视圈一向是导演中心制,导演在剧组里具有绝对的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
只是这次用的不是他们自己的班底,而是京影厂的人,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时候用的都是艺术中心的人,那才是他们的班底。
林子轩原本想这是好梦公司的第一部电影,用京影厂的熟手会好一些,没想到这些人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在拖后腿。
他虽然一向讲究与人为善,却也不会任人欺负。
“那些不配合的人就让他们回去,明儿不要再来了,咱们从艺术中心叫人过来顶替。”林子轩决定道。
“要不要和韩厂长先说一声?”冯晓刚提醒道。
“把人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