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1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安徽境内,太平军依旧掌握了淮南膏腴地区,之前被安徽清军收复的城池全都拿了回来,驻大兵与巢县与马鞍山一带,与安徽清军吴图苟部处于对峙状态,暂时谁都没有办法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打破僵局。

就是苦了那些趁安徽清军横扫淮南之际,那些跟着打秋风占便宜的民团武装,包括李鸿章眼下所在队伍,被携大胜之势的太平军打得找不着北不是被轻松灭掉就是纷纷逃离安徽这个危险地方。

李鸿章这厮不愧为底蕴身后之辈,先跟着安徽籍当朝侍郎回乡半团练,带那位侍郎战死之际已是因功升任道员官衔。

之后团练做不下去一真身又投入新任钦差大臣和春帐下,依旧混得风声水起滋润无比。

淮北地区依旧牢牢控制于安徽清军手中,巡抚张亮基跟提督吴可经营一年之久效果显著,百姓安居治安良好,待到巡抚衙门跟提督衙门相继放开计划管制,尽管时值战乱年代依旧引来商贾客商无数,淮北一时成为两江经济最为活跃之地。

太平军也不是没尝试着攻打过淮北,但不是止于庐州城外,就是被堵在滁州城内根本无法出门。安徽清军做得很绝,凡是太平军大部队有可能通过的地区全都划为军事禁区,大挖壕沟布置防御工事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以安徽清军实力不付出惨重代价太平军根本难以通过。

以安徽清军对地方的控制力而言,小股游击部队没有群众基础,像流匪一般偷偷潜入只有送菜的份。

别看太平军刚刚干翻江北和江南两座大营,好似风光一时无两气势吞天噬地一般,其实他们在两江地区的兵力着实有限。

拼拼凑凑也许能凑出近五六万人马出来,看起来足有安徽清军的两倍还多。

但不要忘了安徽清军吴可部的战斗力,以及迅速成长起来的楚军战力,以精良装备武装起来的两路人马,战斗力不是太平军相等数量人马能够比得上的。

再说了,安徽清军的动员能力可不是开玩笑的,真的不顾民生疯狂动员的话,只需一月时间再拉出五万团练武装不在话下。

总而言之一句话:安徽清军不好惹!

除非太平军愿意放弃包括湖北,江西,还有江苏在内的所有占领地,全力以赴跟安徽清军死磕,否则想要让吴可吃亏都难。

……

当然,情况虽然不至于太过糟糕,但目标放在列强身上的吴可,却是时刻不忘从战争中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敌我双方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别看长毛此次连番胜利,一举拔除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两座恶邻,不仅打破了朝廷对镇江的围困,拔除了直接威胁金陵的两个钉子,一下子改善了金陵的处境,但从全局来看却是得不偿失!”

内部总结会议上,不仅乡勇队一干重要将领除了身在湖北的水牛之外全员到齐,就连楚军一干将领也在左宗棠的要求下旁听。

本来寂静的营房因为吴可一番总结性发言,顿时议论纷纷喧哗声大作。

“梦臣为何有如此看法?”

左宗棠惊讶之下,顾不得开会之前不得胡乱插话的规矩,冲着吴可朗声发问。

开什么玩笑,太平军刚刚获得大胜,一举拔除江南和江北两座大营,连带着江苏清军也被狠狠坑了一把,怎么看都是局面大好,没想到在吴可口中却只是得了个得不偿失的评价?

不仅左宗棠心生疑惑,在座将领哪一个又不是满头问号?

长毛此时气势如虹横扫淮南跟江西,江苏情况也不怎么样,怎么又变成了得不偿失了呢?

“哼,你们只看到了长毛风光的一面!”

吴可满脸冷笑反问:“为了拔除江南跟江北两座大营,长毛是不是将在外主力基本调了回来?”

这还用说么,要是不调外头主力回援,前后夹击想要拔除两座大营谈何容易?

见在座将领一脸理所当然之色,吴可嘿嘿冷笑出声:“之前湖北江西的战况想必诸位都知道,长毛西征军刚刚才从节节败退转入胜利反攻,湖北全境几乎被一路席卷,之前不可一世的湘勇几乎全军覆没,那位曾大人更是被围在南昌城中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是不?”

在座一干将领点头称是,情况本就是如此。

“如此大好局面,就因为要拔除江北跟江南两座大营便全部丢弃,嘿嘿……”说到这儿吴可冷笑连连:“再看眼下湖北除武汉三镇已被官军全部收复,江西长毛更是因为兵力被抽调严重而没了进取之力,这不是得不偿失是什么?”

这个……

在座一干将领被问得一愣神,想想确实如此,江西还好说大部疆域依旧控制在长毛手中,可是丢失湖北对长毛来说就太不值当了。

不过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

明明严重威胁金陵安全的江北跟江南两座大营被拔除,长毛取得了对战官军最辉煌的一次胜利,怎么现在来看却是得不偿失之举?

想不明白问出来就是,反正这样的总结会议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道理越辩越明事儿越说越清……

第343章学习班

“江北大营跟江南大营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吴可冷笑连连道:“想拔除这两座大营也不用急在一时吧,过个半年或者一年再动手不成吗,难不成这段时间内两座大营有能力攻克金陵不成?”

轻飘飘的一句话便让一众将领说不出话来,营房突然变得一片寂静。

是啊,以金陵城防之坚固,就凭江北跟江南两座大营,想要攻克实在千难万难,就算围个十年八载也不一定能拿得下来。

“有这时间,以逆匪石达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还有长毛西路军几万精锐在手,说不定现在整个湖北已经陷落!”

吴可轻轻摇了摇头,脸上满满都是讥讽不屑之色。

“至于南昌城那位苟延残喘的湘军领袖,估计现在脑袋早已搬家,正挂在城头示众呢!”

他话说得轻巧,可营房气氛却是阴寒无比,一干与会安徽清军将领个个脑门冒汗,只觉一股凉起从脊椎骨直冲顶门而去,手脚一片冰凉。

真要是按吴大军门说的那般发生,那湖北和江西现在已经完了,长毛携大胜之威回转对付江北跟江南两座大营还不跟玩儿似的?

然后江苏肯定保不住,估计安徽也够戗。

到时候就算安徽清军再强,面对手握两江绝大部分外加湖北一省地域跟资源的长毛大军,就算能连胜九场只要败了一场便难以挽回两江糜烂局势。要么拼死抵抗狠狠咬下长毛一大块肉,要么只得无奈撤退将淮北地区拱手相让。

真要是出现了那种状况,两江全失湖北沦陷,旁边的湖南绝对支撑不了多久。大清南方精华地区两江跟两湖地区全部陷于敌手,整个南方彻底失陷也就是时间问题,除非洋人肯出手下大力气帮忙。

可经过吴可多番灌输,早已明白洋人就是喂不饱的白眼狼,真要到了那一种离吴可军门口中描述的列强殖民地也不远了,再说了人家还不一定肯冒这个风险帮助朝廷,毕竟眼下英法列强的绝大部分利益都在南方。

“幸好幸好,梦臣你所言恶劣情状没有发生……”

营房内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一般,压得在座一干安徽清军将领喘不过气,左宗棠满头冷汗轻声打破了营房内沉闷的气氛。

“是啊是啊,长毛逆匪哪有这等长远眼光?”

“看来合该江南江北两座大营被破,否则整个南方都将糜烂!”

“谁说不是呢,没想到长毛差一点便有真正席卷整个南方的机会!”

“嘿嘿,以后长毛别想再有如此大好良机,就算有咱们也要给它搅合了!”

“……”

一位位安徽清军将领像是突然间活过来一般,议论纷纷讨论热烈,营房一下子便得热闹喧嚣一扫之前的沉闷凝重。

“再说了,别看长毛连破两座大营,可他们真正杀死的官军数量却并不多!”

待将领们热烈的讨论告一段落,吴可这才满脸微笑说道:“长毛做得最差的是,打破两处大营时经常干那种看似风光却没多少战果的击溃战,没能一鼓作气将残余官军灭掉,这就给了两处大营残余官军难得的喘息之机!”

这一点在座将领都十分认同,特别是在击溃江北大营和解镇江之围的作战中,都放过了追歼逃敌和攻歼援敌的有利战机,因而江北大营不久就又恢复,镇江则仍处于敌军包围之中。

至于江南大营这边,虽说打得狠了些但最后安全逃出的人数依旧过万,收拾收拾重立江南大营其实也花不了多长时间。

也就是说,太平军费心费力打了这么一场大仗,外头的地盘缩水一个省不说,之前咋样现在还是咋样,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而在战斗中太平军的折损人马超过两万,真算起总帐确实得不偿失。

这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营房里一众安徽清军将领们如饥似渴的吸收消化着这些总结出的经验,一边在讨论中提升指挥水平,一边也是心中暗暗警惕以后千万不能犯下同样错误。

自从乡勇队拥有一定规模后,这样学习班一般的总结讨论便已经形成习惯,一边能够清晰分析出敌人的缺点,一边对照自身弥补不足之处。

这些的学习班不仅核心成员经常参加,还有中层指挥官和底层指挥官参加的学习讨论班。

因为这时代大清没有成规模的军事人才培养机构,领兵之道大多依靠家传或者在战场上慢慢总结经验教训,而后形成自己那一套作战方式跟方法。

作为后世穿越者,吴可当然知道合格的中底层军官对军队的重要性,他在这方面的投入从来都是不遗余力。

军事指挥竞赛,学习讨论班等等手段齐出,不得不说效果十分不错。

翔勇队能有眼下战斗力,新建火枪队跟骑手队能如此训练的形成战斗力,与多兵种联合作战中依旧没出什么漏子,不得不说这其中学习讨论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不仅中低层军官受益良多,乡勇队核心成员跟高级将领也同样获益菲浅,历次单独作战中从没出过大的纰漏就是明证。

要知道水牛兄弟还有土狗兄弟,包括吴可本人以前对军事指挥不说两眼一摸黑,但也好不到哪去。

可从太平军兴起的咸丰二年到眼下不过短短时间时间,不说水牛跟土狗这两小子已成长为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吴可本人不也被清廷吹捧为‘大清名将’么?

而每战过后必组织学习讨论班这一良好习惯,被左族棠得知后很快便在楚勇将官当中实行。

可惜楚勇架子与乡勇队不同,中高级军官颇有湘勇作风,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充任。

晚清时代的读书人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说话办事都带着一股子矫情劲,自己内部开会因为面子问题很多东西东西都放不开。

而且这些家伙也没有大公无私做奉献的精神,在战场上获得某些感悟只要不是师徒或者兄弟之间,想要他们大大方方主动掏出那是千难万难,效果着实不让人满意。

后来左宗棠干脆一咬牙,也不嫌丢脸跟着乡勇搭伙同办学习班……

第344章洋人的疑惑

吴可已经看出来了,太平军失去了一次绝佳的崛起机会之后,如果没有什么重大变化的话,估计要开始由圣而衰走下坡路了。

自1851年初金田起义到1856年夏季天京解围,太平天国对清廷的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同时也遭受了几次重大挫折。

从战略指导上看,在占领金陵之前,太平军基本上是集中兵力向着一个战略方向实行进攻的,而其所选定的战略方向,是关系着清军的要害而又是清军防御薄弱的方向,是可以得到广大穷苦百姓支持和易于取得人力物力补充的方向,因而能比较顺利地打破清军的围追堵截,长驱直进势如破竹,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并迅速壮大了自身力量。

等太平军占领金陵之后,又迅速攻占镇江、扬州等地,切断南方直通京城的粮运通道,取得拱卫天京的屏障,这一决策也是十分正确的。

但洪、杨等对跟踪包围自己的清军却未及时予以歼灭,而听其建成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同时,违背集中兵力的原则,分兵北伐与西征,冀图以有限的兵力,在两个互不联系的战略方向上同时取胜,以致一支军队全军覆灭,另一支军队也遭受很大挫折,使整个战局陷入被动地位(如果没有西征军的湖口之捷,则局势将会迅速恶化)。

这是太平天国领导层在定都金陵之后滋长了骄傲轻敌情绪的结果,也是缺乏通观和驾驭全局能力的表现。

而军事战略上的这种失策还是可以改正和弥补的,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才是致命的。

一时没了外部威胁,太平天国内部的争权夺利迅速转入白热化状态,政局动荡人心难安,导致太平军从此在战略上一步步地陷入了被动应付的不利地位。

当然,这是太平军内部事务,吴可没心情也没精力理会这些,他此时正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壮大自身实力。

这不,通过后勤主管吴天志联络,亨利等几位英国军火贩子又一次赶到淮北。

“亲爱的志,一套火药生产设备,还有一套完善的子弹生产线价格可不低!”

亨利几人在听了吴天志要采购的东西后,顿时瞪大了眼睛急忙提醒道。

之前他们靠着安徽清军两大派系乡勇队跟楚勇的大额定单,可是赚了不少白花花银子。不仅合伙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贸易公司,在众多落魄外国冒险商人当中脱颖而出,再也不是之前那般的小角色了。

可就是如此,吴天志的两套工厂设备采购要求,也把他们吓了一跳。

不是他们弄不到这些设备,欧洲早就进入火药武器时代,各种崭新的即将被淘汰的公产设备不要太多。

其实它们本身价格并不昂贵,但运输成本却是一个天文数字。就算他们有门路,能够直接从印度弄来这些玩意,起码也需要一条运输船专门运输这些玩意。

眼下的航运业正是方兴未艾之时,特别是洲际航运业更是火暴。雇佣一条大型运输船从印度到中国,那运费对于眼下的亨利等人来说,真的是天文数字。

“呵呵,花钱不算什么,但两条设备一定要最好的!”

吴天志摆了摆手不以为然,觉得这几个洋人有些太过大惊小怪。

乡勇队来到安徽之后虽然没做刮地皮的龌龊事儿,但依靠手中资源和渠道利用管制计划经济的便利,乡勇队还是大赚特赚捞了不少银子。

不然,以乡勇队那薄弱的底子,哪来的钱采购三千杆火枪以及足够的配件和维护工具?

当然,三千杆火枪,也是乡勇队眼下能够承受的极限,再多的话没必要也根本承受不起那样的巨大花费。

要知道每一颗子弹那都是银子啊,而且都得靠向洋人商行购买。虽然吴可早早就组织工匠人手琢磨着‘国产化’事宜,可国内此时那空白的工业基本上断绝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路子。

靠着手工制造的火枪子弹,那价格可比工业化生产的子弹贵多了。

而且吴可知道之后乃是后装枪时代,像眼下使用的前膛遂发枪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被彻底淘汰,他又何必花费那个冤枉钱?

在他看来,能够始终维持三千火枪手编制,乡勇队所有弟兄不说都能熟练使用火枪,但起码对火枪使用也不陌生就已足够。

淮南一战,做战后总结之时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弹药供给不足,打着打着常备的弹药就打没了手头家伙全成了烧火棍。

要不是周围骑队支援得力,只怕乡勇队损失的火枪手将上以千计!

这不,发现了问题就要尽快解决,幸好这时代的工业设备都是傻大粗,只要工人培训得当除了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海军装备之外,其余的并不太难。

“好吧,既然你们想要,那我下去就将你要的设备带来!”

亨利也不废话,之前是为顾主的荷包考虑,既然顾主自己都不在乎他又何必枉做小人,心中迅速盘算这一趟能赚多少银子。

这样的工业设备买卖歧视比小打小闹的军火生意利益更丰,而且还没有军火生意那么大的风险,一次就足够赚上好几趟军火大单的钱,付出的仅仅是一些公馆费用而已,这样的生意谁都乐意去做。

“对了亨利,记得招募足够的技工!”

吴天志轻轻一拍脑袋提醒道。

“这活计可不轻松,不一定有人愿意到内地来啊!”

亨利金色眉头轻轻一皱,双手一摊无可奈何道。

“用银子砸!”

对付洋人吴天志此时已经有了经验,挥舞着拳头涔声道:“用银子砸,三倍工钱不够就五倍,五倍工钱不足就十倍,就不信砸不到愿意来安徽工作的技工,亨利你们也要帮忙好好做下工作嘛!”

“这个我只能试一试,至于能有多少技工愿意过来我不敢保证!”

既然金主有要求,亨利自然要全力达成。

接下来两天,吴天志在淮北城好好招待了这帮见钱眼开的洋人。

此时的淮北经过张亮基还有吴可等人的努力经营,再也不是他们刚刚来时那般的破落摸样。因为隔着山东不远治安良好,吸引临省不少商人过来做生意,商业繁华热闹非凡服务业兴隆。

好不容易将玩得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