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了,这一片已经划为军囤之地,你们都给老子按照划好的条条挖掘壕沟,不要想着偷懒等虎疫我可是要检查的……”

第361章局势混乱

安徽清军在自家地盘苦练内功,一时忙得不可开交,而外界局势也在不断变化当中……

河南上下刚刚过了个艰难但还算轻松的新年,安徽清军一下子麻袋走过百万流民,加上捻匪挟裹而走的数十万流民,让河南官府的压力一下子减轻打扮,剩下来那点麻烦在官老爷心中根本不算啥。

可问题是他们想过安生日子,可捻匪不让啊!

春季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山东遭遇黄河改道受灾最为严重,自家有口吃的就不错了哪有能力供养几十万不事劳动的捻匪人马?

没法,捻匪去年在山东闹腾了一阵,跟当地清军好好的干了几架,有输有赢说不上成功也谈不上失败,不过粮食短缺却是个致命问题。

山东民众于咸丰六年可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捻匪这个年也过得差强人意,勉勉强强混个温饱想要吃好喝好那就是奢望。

河南这边的情况捻匪一直都有关注,毕竟是起家之地关系盘根错节,得到一些基本情况还是不难的。

尼玛,他们还在山东受苦受难,河南上下竟然还过了个不错的新年?

捻匪心头不平衡了,最重要的是山东真不是那么好待的。

这里流民是多,你黄河改道的源头河南都要多上不少,随意一挥就有成百上千的流民愿意加入捻匪部队。

可是人好招粮难弄啊,不说山东本就遭了灾年成不好,能够弄到大笔粮食的地点也就是各地县城跟府城。

如果只是山东本地的官军还好说,以捻匪如今几万大军,就算拿不下府城拿下那些城墙低矮的县城不难。

可是朝廷派有重兵驻守山东,就是那位日后与英法联军战斗,三万骑兵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僧格林沁,那家伙可不是善茬,为蒙古贵族又深受咸丰帝赏识,冷兵器战争模式培养出来的封建旧时代优秀将领,对付组织不严密单靠人多势众没有多少章法的捻匪一打一个准。

要不是要派重兵防护山东几处重要府城,还有监视百姓流离失所的重灾区,估计捻匪在咸丰六年的日子绝对不好过。

这不,正月刚过捻匪捻迫不及待从山东返回河南就粮,顿时便在河南境内掀起道道惊涛骇浪。

河南官府哪能料到捻匪杀了一个回马枪?

顿时慌做一团四处救火,被机动力强悍的捻匪牵着鼻子走吃了好几次败仗。

幸好河南境内流民已经不多,近十万捻匪虽然闹腾得厉害,但并没有引起进一步的连锁反应。

不过就是如此,也足够河南官场上下喝一壶的。

……

而安徽清军的邻居金陵城内的太平军高层内部,也是风波不断。

不说太平军内部大清洗,搞得金陵城内人心惶惶躁动不安。

又有强敌安徽清军动作频频,引得金陵城内太平军高层好一阵紧张。

幸亏石达开坐镇金陵城,使尽手段勉强安抚住金陵城内不安的氛围。

可惜的是,经过天京内杠,洪秀全已经不相信任何外姓之人,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军民之中声望着著的义王石达开。

无论杨秀清还是韦昌辉,能力是有但野心太大,一朝掌权便有些目中无人,这样的行为自然会深深刺激到洪秀全,使其对外姓之人的信任度降至冰点以下。

刚开始时是没办法,杀的人太多搞得城内人心惶惶局势不稳,洪秀全又一度沉迷与宗教事务疏于政务,要他这时亲自主持大局还真是难为人。

而且之前战略错误的后果也逐渐显露,被太平军按着脑袋狠揍一顿的江北大营重新立起不说,就连新任钦差大臣兼江南大营统帅和春也是蠢蠢欲动。

更不要说吃过大亏的尚荣,虽然被调去山东弹压地方,但无时无刻不想着杀回江苏与太平军拼命。

因此,此时的天京其实外部环境非常恶劣,只是清军还在调兵遣将调整部署,看起来没多少威胁而已。

所幸石达开文武全才,应付这么点小场面自然轻而易举。

等到金陵城中的太平军高层发现安徽清军只是在大练兵,并没有针对天京的意思后也暂时放下心来,有闲功夫搞搞内斗整整人。

石达开做得越好,在天京军民当中威望越高,洪氏兄弟便越是忌惮。

有了之前杨秀清和韦昌辉的例子在那,洪秀全怎么也不会在眼睁睁看着又一位权臣崛起。

于是,暂时没了外部威胁的天京城,由洪氏兄弟掀起股股汹涌暗流,目标直指掌握天京行政大权的义王石达开!

石达开又不是傻子,有了之前杨、韦二人的榜样在前,加上家人亲眷早已遇难没了拖累,很快就发觉了洪天王兄弟对自己的恶意。

为了避免遭遇杀身之祸,石达开不得不趁机带着几千心腹兵将出走天京。

石达开被迫出走,实际上是天京内讧的继续。由于天京内讧和石达开从天京及其它地区带走大量部队,太平天国的元气大伤,整个战争形势也随之急剧逆转。

在江苏战场,江南大营的击破和向荣的离去,曾使清军遭到沉重打击。但由于天京内讧,给了清军以重整旗鼓的机会。

之后的1857年7月16日,清军攻陷句容,12月27日又攻陷镇江和瓜洲,太平军守将吴如孝逃回天京。

次年1858年1月,清军恢复江南大营,再次围困天京。

而在湖北战场,由于石达开东返天京,清军加紧围攻武昌。太平军守将韦志俊因困守已久,又不见援兵到来,加之其兄韦昌辉在天京被处决,丧失了坚守的决心,遂于1856年12月19日放弃武汉。武汉一失,鄂东各州县随之不守,太平军的湖北根据地全部丧失。

在江西战场,1857年3月,曾国藩接到其父的死讯,于是奏请回籍丁父忧,并且不待谕旨到来便委军而去,离开江西回到老家,借此摆脱困境。

曾国藩回去之后重整旗鼓,率领湘军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被太平军分割二年多的湘军内湖与外江水师得以重新会合,这一带的长江水面又被湘军控制,形势对于太平军而言已十分危险。

不过石达开这一出走,却是让太平天国的性命在多延续了几年。

在练兵闲暇之余,吴可与张亮基还有左宗棠不止一次讨论过太平军的局势变化。尤其在得知金陵城内杠杀得血流成河之际,断言洪秀全不做出有力之大调整的话,太平军最迟坚持不到咸丰八年末。

不是他们几个信心爆棚胡言乱语,而是根据局势得出的结论。

随着北伐跟西进的双双失利,湖北全境被清军收服,太平军也就只能在两江地区苦苦支撑,再也没了刚开始时的疯狂气势。

尤其随着杨秀清跟韦昌辉还有秦日纲被杀,以及他们手下大票心腹将领遭难,使得太平军总体实力一下子跌落好几个层级。

不是开玩笑,古代将领的培养模式比不得现代的军校,尤其是太平军这样新兴的势力更加艰难。能够从当初起家之时混到现在的太平军将领,哪一个不是身经百战能力不俗的角色?

洪秀全又是个不管事的,之前太平军的智略指挥又全靠杨秀清等人支撑,手下将领基本囊括了太平军中七层以上的悍将,这一次天京内杠真真不得了,凡是在天京城中三王的部将基本上被杀个干净,这对于太平军的打击绝对是沉重的。

眼下石达开又被逼离开金陵,这对于清军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长毛这是作死,自毁干城的事儿还干上瘾了不成?”

当正巡视淮北各处乡勇队大营的吴可得到消息时,半晌无言憋出了这么一句。

只是历史知识一般般的他没想到,正是因为石达开跳出了金陵那个大旋涡,竟然还拖着摇摇欲坠的太平军多坚持了几年时间。

洪秀全逼走石达开后,太平天国各战场吃紧,那些前线将领实际得很,全都向正身处安庆的石达开求救。当然达开只是个人不是神,能力虽说非凡但也没有三头六臂,纵然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同时救援各方。

当然不可否认他是个胸有全局的军事战略家,只能把追随其在安庆的5~7万人摆在最具决定意义、最能影响整个太平天国全局的一个战场。

不管太平军高层的龌龊事儿闹得有多厉害,这些都跟吴可没什么关系。

他此时最关心的还是乡勇队的适应性训练情况,随着一桶又一桶黑火药不要钱般撒了出去,效果还是逐渐显示出来,手下小弟的训练慢慢达到目的并朝着吴可希望的方向发展。

眼下的乡勇队上下,不管是驻扎在城镇的驻军,还是身处野外大营之中,基本上都熟悉了火枪队射击时制造出的氛围,就是突然遭遇火枪队的射击都不会出现任何骚乱状况,因为几个月时间的适应耳朵和身体早已适应到麻木的地步。

除此之外乡勇队各部挖掘战壕布置工事的能力也大为提高,最起码乡勇队战士拉练之时顺手开辟的近十万亩新田就是明证。

当然吴可一贯注重实战演练的效果,不会让手下小弟一味的闭门苦练,必要的施展磨砺也是不可缺少的……

第362章际遇

“省三兄,许久不见一切可好!”

安徽清军池州大营,正在食堂打饭的张树珊,突然碰到许久不见的刘铭传,忍不住心中兴奋连忙招呼道。

“当然好当然好,老哥现在怎么说也是堂堂五品千户,骑队中队长了不知树珊你现在混得如何?”

刘铭传满脸红光笑容满面,端着摆满饭菜的木质托盘一屁股坐到张树珊对面。

“那可要恭喜省三兄了!”

张树珊放下手中筷子,抬头先是恭喜一番而后嘴角微撇满脸都是掩饰不住的笑意:“小弟眼下添居四品都司,池州火枪队大队长一职,可惜手下也只能指挥一个中队火枪手!”

说着,还很牛气的做了个无可奈何的表情,可那眉角眼梢的得意兴奋连傻子都看得出来。

“哎呀,还是你小子命好哇!”

刘铭传脸上笑容一滞,心中一时无味杂陈,半是羡慕半是嫉妒感叹道:“果然火枪队就是吃香,老哥的骑队比不上啊!”

“也是多蒙军门大人关照,不然哪有这么多立功机会?”

张树珊呵呵一笑不以为意,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得意之色。

因为要让手下小弟彻底熟悉热兵器作战模式,所以吴可最近一段时间将散落于各方大营的火枪队调动得团团乱转忙得脚跟贴后背。

随着黄河改道导致的灾情进一步加深,不仅河南和山东两大重灾区问题严重,就是被波及的淮南地区也是流民遍地局势动荡。

再加上石达开坐镇安庆,手下六七万太平军的粮食问题,淮南连番大战已经残破不堪,可以说安徽南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因为安徽南部流民遽增的缘故,庐州一带的局势也开始不稳,愿意接受安徽清军赈济的流民且不去说他,正好新开垦的那十来万亩军囤可以安置,流民需要付出的仅仅只是劳动和汗水而已。

可是局势混乱之时,总少不了那些鸡鸣狗盗想做那无本买卖的强梁人物,趁流民遍野之机收拢大批‘志同道合’之辈兴风作浪无法无天。

对于这样不知死活的玩意,吴可的态度一向强硬得紧,只要撞到他手上绝不轻饶。正好此时手下弟兄的适应性训练已经达到基本要求,拿这些流寇土匪作为实战演练对象最为合适不过。

而是安徽提督衙门一声令下,驻守各地方大营的清军部队迅速集结,组成以火枪队位核心,辅之以骑队还有弓队的联合作战部队出动,平息安徽各地匪乱。

早就因为连续几月的艰苦训练憋了一肚子火气的安徽清军将士们,正好拿这些不知好歹的流寇土匪出气,那还不是一打一个准轻松自如得很?

这些突起的匪患对于吴可悟大军们来说自然不算什么,剿得再多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可对于负责具体战事的中底层军官而言,那就是明亮晃眼的军功啊。

也正是因为如此,像张树珊跟刘铭传这般刚刚加入乡勇队不足一年时间,却在剿匪战斗中表现优异的底层武官爬升得飞快。

不过总归亲疏有别主次分明,在战斗中负责主要进攻任务的火枪队获益巨大,接下来才是骑队和弓手部队。至于刀盾手之类的兵种,已经开始逐渐撤消不是转为后勤队人马就是成为纯粹的防御部队,想要捞着上战场的机会并不多。

除了安徽自身的流民之外,河南巡抚衙门又一次发来求援文书,想再次请安徽清军帮忙稳定境内局势,将四处煽风点火的十来万捻匪赶走或者歼灭。

虽然吴可大军门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但作为濒临河南与安徽边界,驻守池州大营的将勇,张树珊和刘铭传还是捞到不少立功机会,身上的官位也是一路上扬。

当然,这不起他们原本历史上一年之内混上封疆的风光不可相比,但放在眼下时局也酸是升迁速度极快了。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踏入清军将官行列只是时间问题。

“是啊,不知军门大人何时答应入豫剿匪,到时候咱们立功的机会更多!”

刘铭传勉强掩饰住脸上的情绪,有些期待又有些激动说道。

对于年纪不比他们大多少的军门大人,刘铭传跟张树珊可是钦佩得很。

能够白手起家,于危难之际崛起,与太平军和捻匪战斗中极少败绩,又一手打造安徽清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派系乡勇队,纵横南北威名赫赫,实在是他们这些青年俊杰的偶像和奋斗目标。

不说乡勇队如何强大,他们就是依托了这样的平台才能平步青云无后顾之忧,只需一门心思打仗不用理会外界纷繁杂乱的事务和局势。而且军中纪律严明也没其它清军部队的勾心斗角,这样的环境正是他们这样没有多少背,景的大好男儿最为期望的。

而且吴可吴大军门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别人不知道他们这些乡勇队内部核心人士却是清楚得很。尤其像张树珊和刘铭传这样的安徽本地人,更是清楚吴大军门没来之前淮北是个什么摸样。

淮北从来都是出悍匪的贫穷之地,之前捻匪在此地的势力也是极为强大,说句不好听的那些有名的大档头振臂一呼,随随便便拉起万人队伍不在话下。

至于为什么没出现这样的恶劣局势,正是因为淮北地区实在太穷,根本就供养不起这样规模的部队。

可吴大军门来了之后呢,短短不过两年时间,淮北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乐土,至少刘铭传跟张树珊就是如此认为。

之前的军管和计划经济措施,那严格到可怕的疯狂管理模式,当初可让他们这些安徽当地豪强势力很不适应,有那不服管教的还闹出不少乱子。

当时他们心中也满是怨气,觉得巡抚衙门和提督衙门的命令过于严苛,可是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却又是另一番心态。

要不是如此严厉的管理模式,想要在短短一年时间稳定淮北局势就是做梦。

更别说还能勉强维持绝大部分贫民生计,尽管不是像朝廷原本赈济那般免费提供,要靠自己的劳动货物勉强生存的食物,但至少让大部分淮北贫民熬过那等艰苦岁月,迎来了眼下衣食不缺的美好未来不是?

伴随着淮北地区的稳定跟经济实力的土染飞猛进,他们这些加入安徽清军的无根之萍才会有眼下让人羡慕之际遇……

第363章气愤

“梦臣,你这样做是不是有些过了?”

就在池州清军大营食堂的两位新近精英,憧憬着啥时候可以再入河南大杀四方积攒军功之时,左宗棠也正因为此事跟吴可聊天呢。

“有什么过不过的?”

安徽提督衙门花厅酒菜飘香,吴可端坐在主位一脸不以为然:“他们当咱安徽清军是啥了,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玩意吗?”

心中很是不屑,尼玛河南的事情凭什么一再要安徽清军出马解决?

再说了,他又没拒绝河南方面的求援请求,只是让他们先上报朝廷,再由朝廷下旨不迟。

上一次帮忙可以说得上情分,这一次可就不成了,他是安徽提督不是河南提督,没有义务为河南的麻烦事儿出力又出人。

“只怕河南抚台会嫉恨咱们啊!”

轻抿一口杯中美酒,左宗棠有些无奈说道:“就怕到时候他们把屎盆子扣咱们头上,到时候有理也说不清了!”

“嘿嘿,就凭他们?”

往嘴里顺手扒了几口饭,吴可摇了摇头一脸不屑:“难怪就河南就匪患,咱安徽不同样流寇四起么?”

“你这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左宗棠无奈的叹了口气,他此次过来正是受了张亮基的嘱托,河南巡抚被那十来万捻匪折腾得不轻,这次的求援还没吴可毫不犹豫给推掉,一时心中焦急通过关系找到张亮基那。

张亮基却不过朋友的面子只得无奈答应帮忙说好话,但他又担心吴可如此行径有自己一番思量。因为担心遭遇吴可拒绝太过尴尬,所以便让左宗棠过来探探口风。

“想干什么?”

吴可轻轻放下筷子,拿起旁边托盘里的丝帕擦了擦嘴,目光直视左宗棠明言道:“我想要河南一省军事指挥大权!”

“这个……”

左宗棠一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目瞪口呆傻傻望着吴可,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