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们家里有三个壮劳力,就租种的那些田地两人便可摆弄清楚,剩余一人便可抽出身参加官府组织的工程营!”

小儿子显然对此计较多时,此时一旦说来了颇有些滔滔不绝的架势:“我和大哥轮着来,每半年或者三个月就轮换一次,这样谁都不吃亏!”

爷三一琢磨觉得此事可行,不能因为畏惧王大财主的势,而让家里永无出头之日。事情也确实如他们琢磨的那般,从王家退租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东家,只需种粮并不强求他们种植大烟。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清代田地买卖租赁政策。

清初,朝廷为恢复经过长期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奖励垦荒,规定各地民人,对无主荒田“开垦耕种,永准为业”。

到乾隆年间为进一步挖掘垦荒潜力,朝廷规定,对边省和内地可垦的零星土地,“悉听本地民夷垦种,免其升科”。

清初对明代“藩封之产”,实行更名田政策,无偿地交与原耕佃农承种纳粮。当时三次大规模圈地,对大量八旗兵丁分给份地。这都是另一种形式的国家授田。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佃农“力穑积财置田”的记载更多。包括佃农在内贫穷农民的中农化沿着上原有途径在继续发展。而清代永佃制和押租制的流行,又为佃农中农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清代中期以来,永佃制流行于福建、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广东诸省的部分地区。

在这种租佃制度下,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分割成田底与田面。

由于佃农投入工本垦辟、改良土地或出资购买,地主用田面权的形式,将土地的经营权和部分土地所有权授与或转让与佃农。

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主要是可以分别让渡,可以分别出佃并收取地租。地主无权增租夺佃和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获得了完备的经营自由,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

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向生产经营者分割,是永佃制的实质所在,也是它优越性的所在。

田面权是否是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分割,只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条件下的长期分离。

而土地这种重要资源的产权,在封建社会中,历来是可以交易的。

清代土地产权的交易日益频繁,绝卖、活卖、典当、加找之类的多种多样的交易形式日益发展,并在全国各地形成许多具体的“乡规”、“俗例”。田面权的交易频繁,与通常的土地买卖如出一辙,多种多样的交易形式,也是应有尽有。

在永佃制下,地主出租田底,可以收取地租;佃农出租田面,也可以收取地租。一般称前者为大租,称后者为小租,在和福建某些地区与此相反,称前者为小租,称后者为大租。

在江西,“佃人承佃主田,不自耕种,借与他人耕种者,谓之借耕。借耕之人,既纳田主骨租,又交佃人皮租”。

在福建,“长乐之田,有面有根,富者买面收租,贫者买根耕种。且有不自耕而令他人代佃,佃户一还面租,一还根租。或总输于根主、而根主分还面主者。

在江南地区,租种田面的“佃客,自愿于租额之外,另输小租为酬报”。当地也称小租为“犁头钱”或“花利谷”。

而老农家正是这样的租客,租来的田地也操浓了几十年时间,要不是为了子孙日后生活还真不一定会轻易放弃。

至于王大财主也不在意一家佃户突然退租,这样的事情虽然不常发生也不是没有,并没有太过在意这些。

和老农父子一样想法的佃户不在少数,之前东家要他们种什么他们就种什么,如今有了赚外快的机会自然不能在一颗树上吊死,都想方设法改种粮或者跟东家商量着少种点大烟多种粮。

幸好此时秋粮已时,此时田地正抛荒养肥阶段,最底层佃户的一些小动作并未引起多大波澜。

这样的事情自然是吴可喜闻乐见的,得到下面的汇报之后他心中一松,家忙命令手下再接再厉争取明年的种粮田地面积再上一个台阶。

也就到了这时,他才感觉自己所做之事稍有成效,等过段时间没出什么漏子便打算全省推广……

第471章你来我往

不说吴可在常州如何折腾,上海租界也不平静。

租界高层被驻扎于苏州的大清海关衙门给恶心到了,大部分精力都被牢牢牵制在谈判桌上,可时间和精力浪费了却又没多少成效。

因为驻扎于苏州的大清海关开始履行职能,逼得上海进港的商品不得不交两分关税,任谁经历都都会感觉不爽。

也是因此,租界里的洋货价格依旧不高,可等大清商人将洋货运出上海,因为再交了一份关税的缘故,在内陆地区流通的洋货价格比之往常,足足翻了一番不止。

前文就有交代,此时大清基本上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住,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田地都在人口不足百分之十的大地主大商人之手,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清百姓基本上都没啥购买力。

没有购买力就没有消费需求,本来洋货就是价格昂贵的代名词,尽管很多工业产品比如火柴,工业布匹之类的价格还算凑合,咬一咬牙年节时分大清百姓总能消费得起,可是经过驻扎苏州的大清海关这么一折腾,这些洋货的价格都翻了一倍不止,能买得起又愿意购买的普通百姓真心不多。

租界商业萧条洋商怨声载道,导致租界各国高层都受到了不少压力,尤其英法两国公使更是几番受到国内批评。

“希望诸位能够谈一谈实质性内容,而不是整天吵来吵去!”

最后租界高层实在受不了拉,一直保持‘中立’姿态的美国公使华若瀚,暗中受英法两国同僚的委托在谈判桌上提议道。

“咱们谈的怎么就不是实质性内容?”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谈判磨砺,大清海关衙门的谈判代表们早成了老油子,对于洋人玩的标准实在太过熟悉,所以反驳起来也就格外理直气壮。

“海关衙门希望收回上海海关衙门,租界诸国不要再插手海关事宜,这本就是大清的内部事务,这难道不是实质性内容?”

“肉肉肉,我不信任贵国官员的职业操守,一旦让贵国官员重新接手上海海关,说不定就是我国商人的灾难!”

“这话怎么说的,难道英吉利国的官员个个就大公无私没有私心?”

“我们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完全可以约束手下官员的行为操守!”

“扯,公使阁下你就使劲扯吧,英吉利国的法律到底完不完善我不清楚,但这里是大清国,贵国商人想要在大清国做买卖,就得老实遵守大清国的规矩!”

“再说了,海关衙门做什么了让诸位这般气愤,不就是正常征收海关关税么,怎么就没那啥‘职业操守’了?”

“哼哼,贵国在苏州设立海关本就不合适,这让上海的商业和物资流通都受到极大影响,受损的依旧是贵国政府。至于贵国海关衙门官员有没有职业操守,阁下去问问那些被盘剥的商人就清楚了!”

“哼强词夺理,租界不让出上海海关,海关衙门也不可能放弃正常的海关关税征收!”

“……”

海关衙门与租界列强高层之间的谈判就这么吵来吵去没个消停,每次都唇枪舌剑闹得脸红脖子赤不可开交,然后就是拍镯子摔椅子不欢而散。

两方之间的关系,也就在这样不断折腾的谈判过程中,变得越发恶劣起来。

尤其是当租界里几家大洋行储存走私大烟的仓库突然失火,价值四百万两白银以上的大烟被付之一炬后,租界与大清朝廷之间的关系更是降到冰点以下。

虽然明知这事跟苏州河对岸的大清国地方政府脱不了关系,租界高层的消息渠道也不差,他们可是听说了常州城里那位两江总督正在对大烟下手,可惜苦无证据他们也只能瞎嚷嚷却是无可奈何。

不过列强也不是好欺负的,既然明知道苏州河对岸的大清国地方政府态度不善,他们也不会明知而不做出任何反制措施。

租界当局做出的最激烈反应,莫过于重组租界洋枪队,从上海海关财库中拿出大笔银子添置武器弹药,而后大摸大样声势浩大的重新组建人数超过五百的洋枪队!

吴可得知消息后自然怒不可歇,一边向租界当局提出严整抗议,一边又加大了对上海租界外围的防御力量,他要让租界列强明白大清国不是好欺负的。

小小的苏州河畔一下子驻扎上万清军,而且其中过千洋枪队,还有两个中队六百骑兵,几乎将租界变成后世抗战时期的‘孤岛’!

租界高层被大清国两江总督衙门激烈的反应给惊着了,任谁看到距离居所不远处驻扎着上万不怀好意的军队,心中都不会感觉轻松愉快的。

上海租界就那么大一点地盘,就算将黄浦江里的海军战舰加上,统共战力不足三千之数,就这么点人数跟上万清军对峙,尽管租界列强高层对自家军队战斗力很有信心,但心中也不免忐忑不已。

因为在大清的行动连番受阻,洋人还没形成后世那种狂霸刁样,对于清军的战斗力还是十分忌惮的,特别眼下还是在大清境内。

所以,之前抗议的变成了租界列强高层,他们强烈抗议苏州河畔驻扎大量清军,严重影响了上海租界安定团结的气氛,要求清军立刻撤离不要干扰们的正常生活和商业活动。

正常生活就不说了,上万清军驻扎就眼皮子底下,任谁想到都不会感觉舒服,就连睡觉都睡不太,安稳。

至于商业活动,尼玛的租界外头驻扎了上万清军,那些有钱无势的富商大贾们哪敢轻易趟这样的浑水,嫌自家银子太多活得不耐烦了么?

对于租界列强的抗议,吴可跟两江总督衙门直接选择了无视,要他减少苏州河畔的清军数量也可,先将租界洋枪队解散再说。

租界高层自然不肯,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枪杆子的重要性,对于两江总督衙门这一‘无礼’要求自然不会答应。

既然租界高层如此坚持,那苏州河畔的清军也不会轻易裁撤,大家比比耐心就好了看谁先顶不住!

吴可态度强硬,可是手下官员却是忧心忡忡生怕一不小心便引发战火。

“总督大人,咱们这么做是不是逼迫太甚了点?”

“你们知道个屁,洋人就信拳头大就是硬道理,你又本事就跟他们讲道理去,讲不清楚就别回来了!”

“不敢不敢,下官坚决拥护大人的一切决定!”

“……”

“总督大人,咱们逼得这么紧,万一插枪走火了可如何是好?”

“那就直接打呗,就算把上海打烂了也不算什么,反正咱们眼下也从上海得不到什么好处!”

“朝廷会不会怪罪,咱们眼下最重要的目标是长毛乱匪吧?”

“这事我已经跟朝廷说清楚了,反正咱们坚决不开第一枪,至于长毛慢慢耗死他们就是!”

“……”

总督衙门里的反对意见全被压了下去,吴可就是想看租界高层哪来的这么大底气,都到这份上了还不忘嚣张跋扈。

特别是当驻守于苏州河畔的清军部队,抓住了一伙与太平军关系密切,又押运数量不少洋枪军火装扮成商人摸样的家伙,事情就更没有回旋余地了。

吴可就是要往死里整租界,这样的大好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一封措辞激烈的折子递到朝堂引起一番轩然大波。

咸丰帝自然气得够戗,本来朝堂上真有不少大臣认为吴可的做法太过激烈,搞不好真把洋人惹急了做出什么让人措不及防的事儿来,正劝说咸丰帝命令吴可收敛一点呢。

这事一出啥也别说了,咸丰帝现在的心腹大患可是长毛,没想到租界列强竟然跟长毛有所牵扯,叔叔可以忍婶婶绝不可忍,尽管依旧忌惮洋人的实力但咸丰帝就是气不过,密令吴可加强对租界的监管力度,当然也暗示两江总督衙门适合而止,不要真的引发与租界列强之间的武力冲突。

有了朝廷的暗示,两江总督衙门与租界列强之间的明争暗斗越发激烈。

租界高层见在陆地上讨不了好,干脆矛头一转动用自身强大的海军力量。

英法美三国停泊游荡于黄浦江的军舰纷纷出动,好似螃蟹一般在伤害和江苏沿海横行无忌。

撞渔船,放舰炮,耀武扬威好不嚣张。

特别是盐城和海州港口建设工地被频繁骚扰,搞得工地一惊一乍不得安生,严重脱慢了两处共口的施工建设,气得吴可暴跳如雷无可奈何。

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租界洋人派遣军舰耀武扬威大肆捣乱,两江总督衙门也不是还欺负的,他们就特别针对在租界以来生活和传教的洋人,也不直接威胁他们的人参财产安全,就是一味的限制他们的自由和活动范围。

光棍对上了无赖,谁都讨不了好就这么僵持住了。

上海地区局势紧张火药味十足,一副稍有不谨便大打出手的架势,吓得一帮住在附近的富商大贾纷纷撤离上海,生怕战火一起被波及到可就无辜了……

第472章麻烦多多

租界列强就像红了眼的斗鸡一般,为了各国在华利益,他们跟苏州河对岸的两江总督衙门第掐。

可他们并不知道,吴可正是利用了他们的激烈反应,很是做成了不少事情。

租界高层猜得不错,几大洋行储存大烟的仓库,还真就是吴可指使人干的,具体动手的人员,正是跟原太平军地方势力首领熊光宇接上头,又狠狠,干了几票‘生意’的小刀会会众。

小刀会与洋人的关系众所周知,就算事后被洋人查出来也只能自认倒霉,根本就咬不到背后的暗手们。

尽管知道熊光宇的请求有极大猫腻,但小刀会首领依旧痛快的答应下来,谁叫小刀会跟租界洋人仇深似海呢?

小刀会虽然经历了那次重大挫败,但在租界的人手和眼线依旧不少。

一夜之内,三家洋行仓库被烧,损失高达数百万两白银,淡淡的大烟香味远隔十来里外都能清晰闻到。

庄稼活手笔这手段,真真让租界洋人惊怖,也怪不得他们忙不迭组建洋枪队维持治安保护租界安全,实在是被小刀会的凌厉手段给吓着了。

储存在租界里的大批外来烟土被毁,加上之后上万清军囤驻苏州河畔,上海租界与外头的商业来往几乎停滞,这对租界经济秩序的打击是极大的,同时也让附近地区的大烟价格迅速提高。

苏州,常州还有盐城等地的大烟价格,本就因两江总督衙门下辖官府的频繁动作出现不小波动。再经过上海租界外来烟土的灰飞湮灭,那几个犹如坐了过山车一般一路上扬。

“现在城里大烟馆的价格有多少了?”

吴可一直关注常州城内的大烟馆,并派有专人监视,随时向他汇报第一手情报,以便日后做出判断和修改想法时有足够的现实依据。

“回大人的话,城里烟馆的价格依旧是之前的三四倍了!”专门负责盯梢此事的长随,吴氏族人吴安恭声回答。

“都涨得这么高了?”

吴可有些吃惊,这价格涨得比后世房价都厉害了。

“还在继续掌,普通的富家公子都快吃不起了!”

吴安作为吴氏族人,五年前还在家乡种地呢,一张不惹人注意的老农脸,稍微装扮下谁都以为吃乡下进城的土老帽,打听一些市井消息来格外容易,因为外人根本就不把他这一看就是老实巴交的乡下农民看在眼里。

“还要涨?”

吴可这下着的吃惊了。

“是啊,城内几家大烟馆的生意都受到不小影响!”

吴安一张老实憨厚的脸上满是感叹,摇了摇头轻描淡写道。

“几家烟馆没出什么乱子吧?”

怎么说都是常州城里的纳税大户,吴可还是很‘关心’的。

“没出什么乱子!”

吴安笑着回答:“都知道大人你盯着这块呢,就算心中有些小心思,掂量完后果之后也不会轻易付诸行动!”

“那就好!”

吴可满意点头,继而吩咐道:“你和你的人都给我盯紧了,眼下正是多事之秋,我可不想在这节骨眼上出了什么乱子扯后腿。”

“放心吧大人,我们会盯紧他们的!”

吴安信心满满保证道。

可惜他话说得太满,结果第二天就出了事。

因为大烟价格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连翻数番,进大烟馆抽烟的价格更是翻了五倍以上。这对于家里特别有钱的公子哥和大老爷们来说不算什么,付出的代价对于他们来说不过九牛一毛。

可是普通富家子弟手头就没这么些钱了,就算当家做主的也抽不起如此腾贵大烟。没有了大烟享受他们的日子有多难过可想而知,大烟馆又是现买现卖概不赊欠的,因此这些抽不起大烟的家伙便被堵在烟馆之外。

如果放在别的地方,大烟馆也不怕熟识的烟客赊欠,反正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要是不给钱的话事后暴力收帐就是。

可这里是常州,两江总督临时衙门所在地,城里城外又囤驻大军,任是大烟馆老板们在本地官场和江湖都很有一些关系,可在明知吴大总督特别关注他们的情况下,就是给他们一颗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胡来啊。

那些犯了烟瘾的家伙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加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