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倒是让江苏和淮北官场颇有那么点清净味道。

吴可平日里没事也喜欢听鞋八卦传闻,尤其是涉及到那些高官显贵的八卦,他从来都不嫌多,只要能打探到的他就愿意听。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现代灵魂,说老实话对与清代的很多风俗和习惯都不怎么了解。从这些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八卦中,除了换来开心一笑之外,自然少不得琢磨一番其中透露出来的官场和民俗风情,收获虽说不大但也不可小觑。

谁曾想,他为了以防万一不小心招惹了恭亲王,这才派人半路截来了桂良,竟从这厮口中得了一段宫闱秘闻。

他俩关系真的不错,桂良见吴可一直在外任官,也怕他不明京中情况,一不小心犯了忌讳得罪了皇帝就不好了。

有吴可这位封疆大吏在外为援,他这个中堂才能坐得安稳坐得顺当,而且还有份战友情在想不亲近都难。

此时既然吴可问到了他也不会什么都不说,虽然都是宫闱秘事但这些年民间也没少流传,很多传言可都是货真价实的事儿,只要说得隐晦些也不怕出螺丝帽乱子。

“这是真的么,这些都是真的么?”

吴可也震惊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后世影视小说中的情节竟然都是真的。

原来前世在电视上看到的‘南菀春狩’,还有“御前奏对”都是真实存在的啊,啧啧啧,咸丰帝真真拜了个好老师,竟是将道光帝的心思猜得八,九不离十。

也难怪恭亲王与当今的关系如此微妙,皇位竞争者的身份足够让咸丰帝警惕一世。而且说老实话,咸丰作为一个身有残疾的皇帝,而且身体也不怎么样,治政的手段还一般般得很,比起善骑射的恭亲王还真有些差距。

按说如此争斗应该还不至于让咸丰帝致恭亲王于死地,毕竟他早早的就得了皇太子之位,登上皇位也是顺顺当当没出什么波折,正好拿失败者恭亲王来表现宽容大度。

可是桂良小声跟他说的一桩秘事,却让他终于明白了恭亲王之前为何不对劲。

原来这两兄弟之间,却是龌龊不断还有间接的杀母之仇,以及皇贵妃的位份之争,就差没白刀自进红刀子出了。

原来当今咸丰帝还是四皇子时,他的生母原为贵妃,在她趁先皇后逝世的机会,刚被升为皇后的不久后就突然暴亡。

皇室对外宣称其死因不详。桂良却是告诉吴可一个惊人秘辛,原来这位咸丰帝的生母,却是因为蓄谋毒害当时还是皇六子的恭亲王,意欲独揽储位事发被当今太后赐死。

吴可听得好一阵乍舌,感觉真实的宫斗可比那些影视小说所言惨烈得多,稍一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凄惨下场。

既然都说到这份上了,桂良也不介意多说一点。

别看这是所谓的宫闱秘事,却早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就算他不说只要吴可派人稍微一打探,便能探听得清清楚楚。

当然,从他这位中堂大人口中说出,这些事情的可信度上升了不止一个台阶,也省却了吴可一番揣摩真假的时间和精力。

话说待咸丰帝的生母孝全崩后,道光帝未再立后。其时妃嫔中,名位最高的是静皇贵妃,幼殇的皇二子、皇三子,都是她所出,再生一子,就是原来的皇六子奕眼下的恭亲王。

先皇后孝全崩时,当今咸丰帝那时的皇四子奕裕从删不使箦а

对这一点,朝野多有传闻:“恭忠王母,当今慈母也。全太后以托康慈贵妃,贵妃舍其子而乳当今,故与王如亲昆弟。”

桂良表示,当时两位皇帝的感情还非常不错。

静皇贵妃在咸丰帝即位后,被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当然所谓“乳当今”的“乳”字,如作哺育解其实不实,“舍其子”那就更不实了。

养子怎么也比不上亲字的,静皇贵妃多少是偏爱亲子一些的。

但当今与恭亲王奕年幼为皇子时如“亲昆弟”则可信,因不独同在一母照拂之下,且年龄相仿,同在书房,兼之皇五子奕淙出嗣为敦亲王后,不在宫中,皇七子奕澴还小,不足为侣,除此以外,宫中别无可以谈得来的弟兄,感情自然而然就亲密了。

可惜,什么兄弟友情,在皇位面前瑞若得如同一张白纸,根本就经不起波折。

而吴可猜测的一样,恭亲王奕还是皇六时表现出的才智,无疑胜过当时还是皇四子的咸丰帝奕裕拦獾垡嘧钪影飧隽印

这从道光为其二人选择姻亲上就可看出,因为姻亲事关皇子的运势,所以历来都是很受人重视的一件大事。

道光帝给当时还是皇六子的恭亲王所定亲事,无论是其亲家的权势、还是名位等等各方面都比当时作为皇四子的咸丰帝亲家要强,当时朝野上下谁都看出了道光帝对老六恭亲王的偏爱和重视。

说到这些的时候,桂良忍不住连连摇头感叹:“可惜恭亲王虽受宠,但在争位之时连连落于后手,大位终归于当今所得,”

要问缘故,自然因为当今的跑路皇帝咸丰有个好师傅名唤杜受田。

从咸丰帝和恭亲王入上书房读书可是,两人的储位之争便已拉开帷幕,直到最后作为皇四子的咸丰帝胜出,之前的那点子兄弟之情早就消磨得差不多了。

吴可怎么说都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哪里听不出桂良话里的隐晦之言?

还不就是说当今咸丰得位不无巧取之嫌,而失败者恭亲王的内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

此时兄弟各有心病,种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

而以静皇贵妃的封号一事为导火线,兄弟俩积嫌到了咸丰五年,终于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要是换做以往,以桂良的精明和谨慎,绝没胆子跟吴可唠叨皇帝的不是。

可惜咸丰帝一朝跑路,将皇帝在大臣们心中的威仪不说损失怠尽,那也是大幅度降低。

要说留守京中大佬们心中没有怨气怎么可能,桂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眼下又是十分私密的环境,说一些犯忌讳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咸丰帝做得了初一,难道还不许他们做十五?

吴可又是地方封疆,能有如今地位全靠战场一刀一枪拼杀而来,根本就没有在京任职经历,要说对当今咸丰帝有多忠心也不见得,不然吴可也不会率援军直奔危险的京城而来,而不去承德行宫‘护驾’。

再说了两人关系莫逆,都有借重对方的意思,说些隐秘之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正好可以拉近关系。

直到听了桂良的述说,吴可才知道原来咸丰刚刚继位之时,恭亲王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军机行走,可惜后来被咸丰帝找机会弄了下去。

原来当今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初封全嫔,逐步晋封,成为继后,至道光二十年,以三十三岁的盛年,忽然暴崩,传说是因为婆媳不和,皇后之死,出于自尽。

其时还是皇四子的咸丰帝年方十岁,由还是皇六子的恭亲王生母静贵妃所抚养。之后静贵妃晋为皇贵妃,却不曾象孝全皇后那样,正位中宫,据说亦因道光痛孝全死于非命,所以不再立后。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帝崩逝,遗旨封皇六子为恭亲王。

之后咸丰帝即位,尊养母皇贵妃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

皇贵太妃大为失望,因为她本来可望继位为皇后,只以道光帝对孝全皇后有那么一般隐痛,以致受屈。

如今她不能正位的障碍已不存在,而咸丰帝又该报答抚养之恩,尊之为皇太后情理允当,而于礼亦无不合,可是最后结果居然如此,岂不令人寒心。

桂良跟八卦的表示咸丰帝继位后与比他小一岁的恭亲王,因为争储早有心病,后来又不肯尊养母为太后,多少有些意气在内。

这样到了咸丰五年,皇贵太妃身染沉疴,一天咸丰帝去探病,迎面遇见先来一步的恭亲王自内而出,便问养母病势如何?

恭亲王跪奏,且泣且言,道是病已不救,看样子是要等有了封号,才会咽气。

桂良描述这些宫闱内幕之时,一时眉飞色舞又一时沉音哑调,说得惟妙惟肖如同亲眼所见,吴可只听得好一阵目瞪口呆。

也难怪恭亲王会有之前那般表现,这厮明明犯了心病啊,还不是害怕因为圆明园的事儿被咸丰帝抓住把柄恶整。

对此,他只能说一句‘恭亲王’太过多心,咸丰帝真要敢拿着个借口整人的话,眼下留守京城的一干京中大佬绝不会同意……

第518章剪不断理还乱

桂良继续讲述咸丰帝跟恭亲王之间的恩怨八卦……

恭亲王生母已经贵为皇贵太妃,再要有别的封号,当然是尊为后宫大意的皇太后之位了。

也不知当时咸丰帝有没有考虑过这事,桂良表示他也摸不清楚咸丰帝当时心情,只听随侍小太监后来传出来的描述,咸丰帝明显没这方面考量。

据说恭亲王当时又哭又泣好不伤感,可当今咸丰帝却是不置可否只“哦,哦”地轻应了两声,示意他听到了恭亲王的回禀。

说到这儿桂良连连叹气,说事情坏就坏在当今的态度太过含糊不清,让人容易会错其深意。

恭亲王见当今如此态度起了误会,将咸丰帝未置可否的含糊表示,错误的认为已经允许,他这时身居“首揆”之职,一回到军机处,便传旨预备尊封的礼节。

都不用桂良解说,吴可就明白这下坏事了。

黄得的想法又岂是那么好曲解的?

平时手下大臣刻意揣摩圣意都极犯忌讳,更不用说情节更加恶劣的曲解圣意,并且还大张旗鼓的四处宣扬了。

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就算身有残疾身体虚弱,性格又有些偏软也容不得这样的事情发生。

果然,桂良述说当时的恭亲王能力不俗,短短时间其生母还未歇气,便已经将晋封皇太后的一切礼仪琐碎处理妥当,就待咸丰帝用玺确认。

及至礼部具奏此事,咸丰帝开始还不明所以,等到弄明白怎么回事后便大为恼怒,不过他亦很是理智,知道这样以表孝道的事儿决不能拒绝,否则在病中的皇贵太妃受此刺激,立刻就会断气,到时他这皇帝也不会好过。

封建时代推崇“百善孝为首”,这话可不是开玩笑的。

无论是皇室贵胄之家,还是平民百姓之户,无补以此为最高道德规范,谁要是触犯了道德上便有污点,就是皇帝也不会好过了去。

咸丰帝因为重重顾忌而准奏,尊养母为“康慈皇太后”,这是七月初一的事,隔了八天,康慈皇太后心愿了了便驾崩去也。

这下,咸丰帝没有顾忌了。他自己虽仍照仪礼,持服百日,但礼部所奏康慈皇太后丧仪,则大加删减。最重要的是两点:

一是不祔庙;二是不系宣宗谥。

不祔庙是神主不入太庙。太庙是极严肃的禁地,有无这位太后的神主,谁也看不到,但不系帝谥,则天下共知,这位太后不是“正牌”。道光帝尊谥末一字为“成”,所以皇太后应称“成皇后”。

康慈太后的尊谥为“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并无成字。

这在明朝时便有此规矩,皇帝的生母为妃嫔,如果及身而见亲子即位,则母以子贵,自然被尊为皇太后,倘或死在亲子即位以前,则追尊为后,但不系帝谥,以别嫡庶。

咸丰帝的用意在此,却不肯担承薄情的名声,凡此减损丧仪,都托词是太后的遗命。

两兄弟猜嫌的迹象,还不止于此,十一天以后,咸丰帝又以“办理皇太后丧议疏略”为由,命恭亲王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本来亲如一母所生的两兄弟,至此咸丰帝拿恭亲王跟所有的弟弟一样看待了。

这手段便有些恶劣了,恭亲王见了心中又如何不怒?

当然咸丰帝的用意朝中大臣心知肚明,对其皇帝威信也不是什么好事,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是也。

论起帝王手段,这位咸丰帝还是还次了一点。不要说比起开国时的几位英主,就是性格脾气相仿的皇父道光都比不上。

当然,这其中有道光识人不明的原因,更多的则是咸丰帝自身的问题。

显然,因为种种缘故,咸丰帝的‘圣威’确实下降得太多,桂良说起这个的时候虽然还算委婉,可单他这个态度就很说明问题了。

接着,他又向吴可诉说了许多有关咸丰帝的秘事。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2月25日)清晨,慎德堂御榻上的道光帝奄奄一息,生命垂危。道光帝在继位者皇太子奕裕陌Э奚校沼诒丈狭嘶杌ㄎ奚竦睦涎邸

从此,奕裕缴隙懒斐俚牡弁跽紊摹

正月二十六(3月9日),举行新皇帝登基大典。年逾十八周岁的奕裕橇僮辖翘偷睿郊椿实畚弧M豕俟俪厝缫恰^仍}颁布诏书,改年号为咸丰元年,这便是咸丰帝称号的由来。

眼下看来,咸丰帝即位这事,绝对是道光帝的一个错招昏招!

桂良说这话的时候很有些不客气,吴可倒也听得津津有味。

按桂良的说法就是,当今咸丰帝的身体太差,不说是个瘸子了,就说他少时因为出天花,没长好,脸上也落了一脸麻子,这尊容放在朝堂之上真真有碍观瞻。

吴可偷乐,皇帝的容貌长得有碍市容,这怎一个悲催了得?

不过说来也有趣得很,清代的前几任皇帝与天花有深厚渊源的着实不少!

康熙更是因为天花而登临帝位,虽然天花给他带来一脸麻子!

而他的父亲顺治则死于天花,这对父子跟天花的关系是一福一祸,两父子可称得上兴国皇帝。

整整200年后,咸丰因为天花也长了一脸麻子,吴可从后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隐约看出他的儿子同治也是天花患者,这两人又是一对父子关系!

以吴可的观感来看,这对也可称得上是亡国父子皇帝!

且一前一后,这两对父子皇帝竟然分别处于清初和清末,时间跨度整整200年!

更巧合的是他们的身后都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的女人——孝庄和慈禧,刚好也是一前一后,一个兴国,一个亡国!

甚至孝庄和慈禧的皇帝儿子都是因天花早亡!

特别巧的是,康熙登极的时间是1662年,而咸丰之子同治登极是1862年,整整两百年!

拜后世的影视小说所赐,吴可倒是知道咸丰帝活不长久,至于之后所谓的‘同治中兴’更是个天大笑话。

洋人那是得到了足够利益,正安心消化这些巨额收获呢,所以也没怎么找大清的麻烦,让大清朝足足过了近三十年安生日子。

以田朝的国情,只要没有天灾人祸的干扰,百姓们的日子就会安心舒服许多,经济发展也跟着就上来了。

可惜的是,几十年安心日子积累下来的财富,在之后不足二十年时光里败个精光不说,连大清国都亡了。

以后世眼光来看,所谓的‘同治中兴’,不过就是给洋人积累财富而已,大清自身却是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说起咸丰帝的身体,桂良又神神秘秘的说了一个宫闱隐秘。

当年咸丰帝的生母是和皇五子的生母几乎同时怀孕的,为了争一个长子的名额,发了狠心吃了催胎药,所以他比皇五子早出生一个多月。

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就是这个理,之后皇五子被过继给道光帝的一个兄弟作儿子,从而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选之外。

咸丰帝可是白白受了一遭罪,因为先天不足的他从小就是身体虚弱加上智力较差,在一干朝臣们心中的威信可不怎么样。

要不是咸丰帝治政手段不强,怎么可能让太平军掀起那般声势,要是换了清朝前几任皇帝早就给摆平了。

别看道光帝在史书上评价不高,可是在他当政期间,除了被洋人用坚船利炮强行轰开了国门之外,国内局势却是比较稳当,哪有咸丰当政时的这般乱象?

更要命的是。咸丰帝还性格懦弱,以致于被后宫妇人挟制,而且这厮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每日只顾沉缅女色。

清代皇帝每日“御门听政”的制度就是在他这一朝被他给终止了的,可见其之昏溃无能,这样的皇帝又怎叫受了不少委屈的恭亲王服气?

桂良更是说了一桩奇闻,据传喝鹿血能补气养血,所以咸丰帝竟专门命人建了鹿苑,每天都要喝鹿血,靠这个秘方的支撑他才得以维持身体,终日纵情声色。

等到今年英法联军逼进北京,咸丰帝吓得屁滚尿流,急忙带着一大群后妃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时,还不忘记带上他的鹿,并说“鹿血是朕的命,根子,不能没有它”,坚持一定要带上鹿。

而当时时局危乱,大臣宫妃们都忙着逃命的关口了,谁还管得了鹿?

结果咸丰帝在承德行宫因为喝不到鹿血而身体一落千丈,到了现在都没见好转迹象,真真叫人不耻。

说这话的时候,吴可都能听出桂良话中的不屑之意。

还有咸丰帝的能力差,这一点是公认的,不说治国方略,他在政治上也是一味沿袭前朝旧制,因循守旧,这才造成了大清眼下的乱局。

要不是有太平军搅局,洋人能这么毫不顾忌的杀奔京畿而来?

恭亲王恰恰相反,他比咸丰帝有更多的改革精神,对政事有自己的主见。这一点,也是令道光帝有点不放心恭亲王的唯一原因,他看不清楚恭亲王的这种改革精神对大清是好还是坏?只有选保守的咸丰比较放心一点。

而且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