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是跟洋人军火贩子购买军火,白花花的银子在他手中,加上见识方面也不差,洋人很难以次充好耍什么手段,为了能够顺利拿到后续余款那些军火贩子一个个老实得很。

之后便是与上海租界之间的龌龊,占据主动权的依旧还是他所在的两江总督衙门。所以认真来说,他真没怎么在洋人手上吃过什么大亏。

可是朝廷与列强签订的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又不是假的,当然从条约中也很难发现不对劲的地方,一切都得电灯条约实施以后慢慢从中发现端倪。

领事裁判权就是吴可手下分析小组研究出的一项成果,从这中间发现列强损失大清主权的一系列手段,要是以后撞上了自己如何自处等等等等。

从收集的大量相关资料中发现,列强对大清主权的侵犯是一步步逐渐深入,从洋人弄出的观审制度中便可见一斑。

观审制度是西方列强取得在清领事裁判权之后,所确立的强行干预大清司法审判的制度,是指在混合案件中原告方的官员可以到被告一方的法庭以陪审员的身份列席旁听,并参与案件的审理。

若原告为外国人,被告是清人,那么原告所属国领事官员有权至朝廷所在地方官府衙门“观审”,朝廷的承审官应以观审之礼相待。

若观审之员认为审判、判决有不满意之处,他有权“添传证见、查讯、驳讯案中作证之人、再行传讯”。

而观审制度在大清的实现也有一个过程,1844年7月3日签订的清美《望厦条约》在处理涉及美国人与清人,因民事关系发生争端且不能调节结案的问题上,有“经两国官员查明事实之后,公议察夺”的内容。

之后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也有所规定,这应是观审制度的发展了。

条约中明确指中:“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需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会同审断”不只是停留在“公议”的阶段而是对此有了突破进入了“审”的里程。

更有甚者,列强见朝廷软弱好欺,在谈判中所提条件一次比一次严苛,还有条约规定:至中国各口审断交涉案件,只能视被告者为何国之人,即赴何国官员处控告;

原告为何国之人,其本国官员只可赴承审官员处观审。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未妥,可以逐细辩论,庶保各无向偶,各按本国法律审断。

还有条约规定:倘遇有中国人与美国人因事相争,两国官员应行审定,中国与美国允,此等案件被告系何国之人,即归其本国官员审定。

原告之官员于审定时,可以前往观审,承审官应以观审之礼相待。该告之官员,如欲添传证见,或查讯、驳讯案中作证之人,可以再行传讯。倘观审之员以为办理不公,亦可逐细辩论,并详报上宪。所有案件,各审定之员均系各按本国律法办理。

这就将观审之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了。英美等列强通过“观审”制度以维护本国原告的利益,通过“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又可以保护被告,这是领事裁判权在清又一大发展。

为了扩张在清权益,列强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手段都能使唤出来。

朝廷的一步步退让没能得到列强的任何同情,只会加剧他们的贪婪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

洋人使出的手段真是花样多变,除了搞出个陪审制度外又弄出更让人恶心的会审公廨来。

会审公廨又称会审公堂,前些年列强诸国在上海租界成立了洋汀浜北首理事衙门,这是列强设置于大清国土的第一个会审机关,也是会审制度的发端。

之后朝廷与列强诸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相关方面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有不少条款就有这方面内容,使这一制度在大清各口岸城市迅速确立。

依据这些不平等条约内容规定,凡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必须有该国领事官员参加会审;凡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诉讼,若被告为有约国人,由其本国领事裁判,若被告为无约国人,也必须由其本国领事陪审。

甚至租界内纯中国人之间的诉讼案件最终也须外国领事会审并操纵判决。

真真滑天下之大稽,合着在自己国土内,朝廷都没法给租界内的国人判罪定刑了,洋人实在做得太过拉,都欺到头上拉屎拉尿了。

在会审公堂设立初期,洋人还会遮掩一二,审判之员一般都依“大清常例审讯”,但到了中后期随着洋人在大清实力的加深,列强干脆彻底撕破了脸皮也不再顾忌什么,外国的领事官员实际上已成为会审公廨的主审官,大清的法律也不再成为其审判的依据。

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其在公堂中的权力,这也就超过一些条约所定的权力范围。在上海租界内实行的会审制度使有约国的领事获得了对租界内华人和无约国人的部分司法管辖权。

会审公廨实际上是由朝廷出人出钱在租界内设立的,却以维护西方列强利益为己任的审判机关,是西方列强在清扩张和延伸领事裁判权制度的产物,是朝廷丧失租界等地独立的司法主权的又一重要标志。

在诸多的“国中之国”内,列强通过设置法庭或法院,以专职审理发生在租界内的案件。

英国在清曾设置“英皇在清高等法院”,美国在清也设立法院,其他列强国家也依据条约竞相效尤在清设立法庭或法院。

这些法庭是列强在大清的设立的主要审判机构,它是列强在大清行使领事裁判权的主要方式,也是对大清司法主权的粗暴践踏。

租界之内“外人不受大清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国之裁判”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情况,还真是让吴可感觉不怎么乐观,在之前他决没想到列强在各口岸的触角,竟是蔓延得如此之深……

第539章突然的调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特封吴可一等忠勇侯,实授两广总督即日上任,钦此!”

传旨太监声音尖细高昂,读完旨意后将手中明黄绸缎递了过来,满脸笑意冲着吴可贺喜道:“恭喜了吴侯爷,接旨吧!”

“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吴可缓缓从地上站起,一边让人撤了香案一边接过传旨太监手上的明黄绸缎,看也不看一眼递给身边长随亲信,满脸客气的请传旨太监入内上座喝茶,奉上丰厚谢礼热情寒暄说些没营养的话,直到送走心满意足的传旨太监出了衙门正门。

“朝廷这是怎么回事,招呼都不打一个便将大人调往两广?”

待到周围没有外人,作为吴可心腹的总督卫队标统参将吴平忍不住愤愤出声。

“谁知道呢?”

没理会身边心腹各种复杂表情和心思,吴可只轻轻叹了口气摇头道。

“肯定了小人作崇,在皇上跟前说了大人的坏话!”

见吴可没有阻止的意思,吴平胆子大壮忍不住埋怨出声:“别看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官品一般,可谁不知道里头的情况却相差甚远?”

吴可默然,作为天下九督中排名第二的两江总督,又岂是地处南方的两广可比?

真说起来,就算号称天下九督排名第一的直隶总督,除了地处京畿政治优势明显之外,在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方面其实不如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所辖也不过后世的河北天津两地而已,加上比邻京师很多事情都受到朝堂直接影响。

历任直隶总督都身兼大学士或者中堂之位,为的就是拥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不受到京中权贵的过多干扰,真实权力比之地方督抚还是差了不少。

更不用说在军事实力方面,直隶总督衙门与两江总督衙门根本就无法比。

紫禁城里坐龙椅的那位,怎么可能允许近在咫尺的直隶总督衙门拥有的军事实力,超过京营和禁卫军的实力呢?

两江总督则不同,一手执掌安徽,江西和江苏三省地域不说,而且还都是天下有名的膏腴精华之地,单单财政收入就不是号称天下第一督的直隶总督可以相比,两者在财税收入上的差距可不小。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头有了钱加上天高皇帝远的,又需要弹压三省地方两江总督衙门所辖清军人马可不在少数。

特别是太平军肆虐期间,两江总督直辖兵马更是数以十万计,可以说得上天下第一的地方诸侯,地位之要可想而知。

两江总督手中权力甚重只是其一,关键是吴可做了两年的两江总督,很多政策都才刚刚铺开初见成效,就这么离开了实在心中不甘。

就说以工代赈吧,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各项章程已颇为完善。

此时以工代赈的巩膜,已经超过了十万人这个恐怖数字。

想想十数万青壮,起码得有五万以上家庭数十万人口得靠这个吃饭,两江总督衙门每月都得撒出数以万两计的银两专门用作此处。

他不敢想象,如果他调走了后任者会不会将以工代赈的政策继续下去。就算能坚持下去,又能不能做得像眼下这样虽说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参与进来的青壮劳工却从来没吃过什么大亏。

倒不是他的觉悟一下子高了,见不得治下百姓受苦什么的,只是他做事秉承着一个极为朴素的理念:哥们为这事出了大力就要见到效果,不管是好的效果还是坏的结果,总之就不能让哥们的努力完全打了水漂。

他最恨的就是那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却又贪婪成性又没有自知之明的家伙。总有那么一群人,没啥本事不说却在衙门有那么一星半点关系,时常能从衙门接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赚些银子养家糊口。

以工代赈这么大的工程,衙门里那些官吏还不可尽的安排自家穷亲戚,进入各大工程营充当小头目和管事之职。

工程营的薪资都是日结,每日里的流水就有近万两,其中能够动手脚的地方实在太多。吴可这里看得紧,但凡抓住在银钱上手脚不干净的,轻者直接清理出工程营永不录用,重者该判判该打打决不留情。

而且监督的人手不是总督卫队亲兵,就是从军中拉来的精锐之士,全都是乡勇队的老底子,跟江苏地面上根本就扯不上什么关系。

可就是如此,每月都有那犯事的管事头目一流被赶出工程营或者拿下问罪,因此造成的人力和财力损失也不在少数。

他都管得这么严了还经常出事,要是他调走了谁知道后任会不会把这当作敛财的手段?

别以为以工代赈衙门就只出不进,工程营修路造桥也是有极大收益的。

别的不说,路修通了桥造好了,那些原本的荒僻袅无人烟之地,说不定因着几处修通道路或者桥梁汇聚而变成繁忙之地。

在修路造桥之前,衙门早就派出得力人手,将一定区域内的道路桥梁做出完整规划,哪些地方可能会跟着兴盛都有过仔细研究。

衙门又不是开善堂的,又大笔支出自然少不得需要不少进项。这些等道路桥梁修建完善后注定会兴盛起来的地方,衙门早早便将土地囤在手中,等到人烟逐渐稠密商旅来往多了之后,无论是通过引导新建市镇还是直接出手套现,都能给衙门带来等候利润。

这不,以工代赈的活计才开始了两年多,因为道路桥梁的畅通和新建的繁华市镇便有近十个之多,单单卖出去的土地便为总督衙门收拢大笔资金。

不仅之前的投入全部收回不说,还有多余资金补充后续投入,可以说到了现在以工代赈已经完全用不着衙门投入,单单因着道路桥梁的贯通,衙门收获的好处便足以将这样的基础建设继续下去,并且还能将规模迅速扩张能够惠及更多生活贫苦的百姓。

所谓手中有银底气十足,吴可正打算好好大干一场,一年之内将以工代赈规模扩充一倍以上,将工程营分散到江苏省除了金陵一带各处,结果还没等他拿出做好的计划书,朝廷的调令便来了。

这样的事情搁谁身上都不爽,他更担心未尽的事业因为继任者的不认同,或者其它心思而毁于一旦。

人亡政息这样的事儿,在华夏官场那可是常态。

他真的有些担心,自己的利民政策,落到继任者手上就变成了害民之举。

有些官员做事那真是利字当先,手下更是没有底限,如此巨大的利益放在眼前,他们要是不动心才怪。

而工程营所收青壮大部分都是家庭贫苦之辈,要不就是外省过来的流民,绝对的弱势群体还不是官老爷说什么就是什么?

还有就是,每每新开市镇或者新见市集,吴可都不忘安排军中年岁过大者退役,集中一部分家庭安置在这些新开市集。

作为退役官兵吴可自然不会慢待,市集上最好的房子还有位置最佳的铺子,都是免费不要钱大放送,要是新来总督不继续这样的政策,之前安置的退役官兵能做得安生么?

更有甚者,如果当地官府有和狠辣的官员,要直接收回之前放送的屋子和铺子怎么办,吴可之前所为不是在害人么?

有些东西真的不经想,一多想就让人感觉不舒服。

除了工程营的麻烦事儿外,还有许多事情也才刚刚起了个头,正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的大好时机。好吧现在朝廷的调令来了,还不知道如何收尾呢。

别的不说,单单工程营此时的重点工程项目,海州港口建设便得抓瞎。

像港口建设这样的大型项目,就是放在后世都是了不得的大工程,没个三五年根本不用想会有啥成果。

在后世港口建设这样的大型基础工程都耗时日久,更不要说此时完全依靠人力畜力支撑的海州新建港口了,根据手下汇报工程的进度才刚刚完成不三分之一多一点点,离彻底完工还有好几年时间呢。

虽说海州港口不是以后世现代化大型远洋港口为目标修建,只是眼下国内水准的中小型港口工程,可其花费的人力物力也不是小数字,涉及的资金流水更是庞大到数以十万两白银计。

也就是说,眼下的海州港口工地,纯粹就是个只进不出的吞金怪兽,有吴可坐镇时自然没什么,他是知道一个完善港口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到底有多巨大,了他的继任者就不一定清楚了,要是认为海州港口修建耗费太大,又见不到什么钱景突然中断了资金供应怎么办?

越想越是心烦,朝廷突然的调令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不明白朝廷到底是何想法,像两江总督这样的高位调职连个风声都没传出,要说其中没有古怪傻子都不相信。

今天才是咸丰十一年初三好吧,他昨天才跟手下一众文武官员大谈特谈列强的阴谋,眼下却被朝廷一纸调令完全打乱了节奏,合着之前的功夫全都白忙活了……

第540章惊讶

“诸位对不住了,朝廷今日突然发来调令,我已不再是两江总督,诸位还是回去各守其职等候新的总督到任吧!”

太监传旨又是净街撒土,又是大摆香案的怎么瞒得过人?

吴可也没想瞒人的意思,正好昨日两江大部分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齐,索性都喊了来知会一声,今日的全体大会也不用开了,该干嘛干嘛去他管不着。

这帮上门拜年的官员震惊了,怎么不声不响的朝廷就要调走吴大总督?

倒不是他们和吴可的感情有多深,相反其中很多人都对吴大总督暗暗不满。

还是那句话,朝廷用人自有法度,特别是涉及到天下九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每次调动都是慎之又慎各方势力角力不休,除非是突发状况否则早早便会有风声传出。

吴大总督上位时就是如此,前任何桂清做得实在不怎么样,两江官场早早便流传了吴可接替的风声,果然这在之后成了现实。

再之前的两任,一任在太平军攻破金陵城后战死,一任怡良可是足足坐了近六年两江总督之位。当时不关两江战局如何糜烂,上海租界洋人如何一再逼迫,这位总督大人可是一直当到身体不能支撑为止。

要不是何桂清在与太平军的争锋中表现太挫,让朝廷极不满意也不会轻易换上当时还是安徽提督的吴可。

就算心中再不服气,这些两江要员也不得不承认,吴可担任总督以来做得实在不错,起码比那些前任强得太多。

再军事上,吴大总督一改前几任的萎靡状态,积极进取在与太平军的一系列战斗中都有良好表现,确确实实压制住了太平军的嚣张气焰。

想想前任何桂清在时,两江清军与江南大营紧密配合,两家联手兵力直接超过二十万,而且在火器装备还有后勤支援方面,比孤城独守的太平军可要强得多。

可结果怎么样,二十来万清军被金陵太平军压得死死的,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和前任两江总督何桂清只能缩在城不出,每每太平军有大行动之时更是连连向朝廷请求支援,表示两江清军压力很大的说。

也正是因为何桂清的无能表现,这才逼得朝廷将他换掉。

朝廷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了支援两江战场朝廷可是费了老鼻子劲了,几乎占到全国财政三分之一的银子源源不断的支援而至,无论是要兵还是要粮或者要精良军械那都没有二话。

最后仗还打成那个窝囊样,在与太平军的交锋中完全看不到多大优势,任随坐在紫禁城那把椅子上都受不了。

特别是旁边还有安徽清军以及湘军这两个明晃晃的参照物,更是显得两江清军无能之极,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