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不要怀疑地方上的势力有没有这胆子,就是放在前世他混灰道之时,地方上每每修建商品用房,不管房产商本身实力多强,都得老老实实给地头蛇上交‘平安费’,不然以后有得工地闹腾的,就算有警察时时守护都不顶用,能够动手脚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还有调高烟土税收以及与租界列强的谈判周旋,每一步吴可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出现什么意外,最后导致推行的政策利民不成反害民。

他心中想法何止这么一点?

只不过顾忌某些想法实施后,牵动的地方利益实在不小,这才一直没有下狠手实行,没办法关注两江的目光和势力实在太多,有些东西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实行下去的,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情况实在太多。

就像当初他为了两江财政动了盐政,差点就没惹了大,麻烦上身,要不是当时吴可几乎一天一封的求援折子送到京师,只怕跑路皇帝咸丰说什么也不会轻易松口,给了吴可插手两江盐务的机会。

可就算如此,吴可果真从盐务上弄到好几百万两银子,却也将盐务上的关节得罪了个透,要不他之后怎么没事绝不会轻易涉及此事?

扬州盐商虽经战火损失惨重,但一代代世袭积累起来的实力也不是开玩笑的。要不是眼下战乱频繁,吴可又手握雄兵数十万,放在太平年景就算他身居两江总督高位,也真不一定能干得过这帮背。景通天的徽商势力。

总之,就任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以来,吴可有风光无限之时也有烦恼头大之际,日子过得真的不要太精彩。

而两广情况则与两江完全不同,自从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满清过门以来,发展得最快的地区当属沿海的两广和位处出海口的上海两地。

当然,经济发展上去归发展上去,朝廷自然乐得从两广获得大笔税收,但要说朝廷滚滚诸公对两广有多重视,那却是在说玩笑话了。

眼下满清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平军和涉外事务两桩。太平军可以慢慢的耗,反正经过近十年折腾,有眼光的朝臣都看得出来,太平军颓势已显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就看朝廷什么时候下狠心发力了。

而涉外事务绝对是个敏感区域,上到跑路皇帝咸丰下到地方县令没谁愿意轻易沾身的,搞不好便宜没占到还会惹来一身骚。

所以,洋人格外多的两广地区,在大清官场绝对是个不讨喜的所在。按照官场主流说法就是,大家都喜欢两广的新奇事务和银子,却不愿意坐那的地方官员,实在太过危险了一点,稍有不慎便有丢官罢职为风险。

瞧瞧倒霉的两广总督叶明深,好好的在衙门里办公结果祸从天降,洋人突然杀进广州城并将这位一举擒获,然后直接装船送到英属印度殖民地囚禁起来,听说这厮还蛮有骨气的,在囚禁之地绝食以表明心迹,结果活活饿死在外国。

在讲究落叶归根的华夏,这样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就是想想都觉得惊悚难安,尼玛的这结局也太过悲惨了点吧?

叶名深有错吗?

按照满清时代的行事标准来看一点没错,不仅没错还是大大的忠诚典范。人家所作所为除了迂腐一点看不清形势之外,其余所为基本上都是按照朝廷命令行事好不好,要知道他最后倒霉也是受朝廷拖累所致。

洋人当时为了修约那是一再叨扰,恨不得天天坐在两广总督衙门,叶明深也是按照朝廷命令直接拒绝了洋人的无礼要求。要说他这点做得着实不错,那油盐不进的姿态把洋人气个够戗。

只能说这厮太过迂腐脑子都僵化了,真因为洋人也跟他一样喜欢动口不动手?

结果不仅贻误了两广军机,同时也把自己给搭进去了,成了官场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作为头一个被列强俘虏,并被押解到海外殖民地关押的满清地方总督,其实本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活下来。

尼玛的作为堂堂的天下九督之一,竟然被洋人俘虏简直丢人丢到外国去了。就算叶明深能够活着回到大清,等待他的也不会是什么好事,说不定连身后的家族都得跟着一起倒霉。

估计也是知道了这些,叶明深才会在英属印度殖民地绝食而亡,也是用他的死表明心志,同时也保全了国内的家族安全。

两广总督真是个危险官职,调换频率之高比两江总督可快多了。

自从叶明深被英军俘虏之后,短短三年时间两广总督已经换了三任。

黄宗汉做得不错,短短一年半时间的任期,整得洋人苦不堪言强烈要求清廷换人,朝廷也真不给力为了省麻烦就将这位称职总督给换了,结果洋人可以放心大胆的杀奔京畿而去了。

要是早知会是这个结果,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后悔之前的决定?

后来两任两广总督,在洋人面前就跟面条一样,想怎么揉,捏就怎么揉,捏,间接证明了两广总督真不是那么好做的。

当然了,这些人做总督之所以日子那么苦逼,关键的是他们手里没有心腹武装威慑宵小,吴可能和他们一样吗?

既然要去两广上任了,身边的心腹班底自然是要跟着走的。

整编过的十来万两江清军留个下任,他带来的安徽清军嫡系部队乡勇队人马要全部带走。粗略算了算也有个三四万,全都是经历过战火的勇悍之士。

乡勇队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尊庞然大物,现役人马就算吴可一在压缩,眼下总共也达到了八万之巨。

八万经历过战火的勇悍之士啊,而且手头家伙也都是整个大清数一数二的精良,又有大量朝阳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更有大片军囤田地提供充足粮草,真的说得上人多势众钱粮充盈。

只是吴可一向奉行低调行事的风格,除了带在身边充当心腹战力的三四万乡勇队出身安徽清军,其余数万乡勇队人马分散在整个淮北和苏州各地,一点都不打眼要不是乡勇队高层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

除了现役人马,这些年推移定居在淮北各地的乡勇队人马也有近三之巨,要么就是身有残疾在乡间做富家翁,要么就是转入地方武备系统成为地方武官,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将整个淮北之地网进其中。

真要有事,淮北民间立即便能再起五万大军,而且战斗力还并不怎么弱,知识平时他们的作用便是看护乡勇队在淮北的产业,以及与乡勇队相关人等的基本人身安全,算是吴可布下的一招暗子。

其实他心中也明白得很,自己不可能永远做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除非他学太平军一样举起反旗,不然就得受到朝廷的种种规则限制。

总不能调动起岗位,便顺手将之前好不容易攥下的产业也跟着一起放弃吧?

没这样的道理,淮北作为乡勇队的核心之地,就算他不再是两江总督也必须牢牢掌握在乡勇队系统手中……

第543章原由

可以说,乡勇队已经渗透了整个淮北。

此时淮北最大的地头蛇,就是乡勇队布置在此的巨大利益网络。

不管换谁当了安徽巡抚和两江总督,只要吴可没倒谁也不敢轻视乡勇队潜伏于淮北各地的势力。

这一年多来,乡勇队的势力更是从淮北顺利蔓延到苏州各地,可以说得上发展迅猛潜势力极为惊人。

乡勇队除了人多势众之外,财力也是十分惊人。

吴可当初率领数千弟兄出鄂南,一路南北征战很少吃败仗,单单从太平军和土匪武装,以及捻军手里抢掠而来的财物便价值近百万两之巨。

之后囤驻河南,又与捻匪大战一年有余,其间虽没有刻意敛财之举,但连连胜仗之后收缴的无数战利品,也足够规模迅速扩充至上万出头的乡勇队吃饱喝足还有极大赢余。

之后转战淮北,清剿境内匪患又是一桩极大收益,然后便是安心经营暗中在淮北各地布置产业。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吴可虽然不是地方民政长官,可在这兵凶战危的淮河流域,他的官职可比小小的知府高多了。就算没有刮地皮的心思,单单每年的年节孝敬收取的好处便是一个惊人数字。

年余时间的休整,使得淮北大地迅速从战乱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并且因着秩序的恢复以及大量军兵的需求,商业迅速繁华兴旺起来。

安徽巡抚衙门与提督衙门难得的联合一致,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政工程,短短一年时间便将一个公认的穷地方建设成两江的世外桃源。

吴可跟手下乡勇队可没少在其中捞好处,置办商铺作坊产业,新开荒田置办土地,总之就是彻底在淮北大地扎下根基。

当时还看不出什么,可是到了现在这些产业和田地已经彻底发展起来,每年给乡勇队带来的稳定收益都是数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

后来朝廷花了大价钱,从列强手中采购了不少轻工业机械,因为旁人不善此道全被淮北乡勇队系统接收,这些年依托这些外购机械修建的工厂生意红火得不行,每年单单纯利益便有数百万两银子之巨。

所以说,吴可和乡勇队是不怎么缺银子的,只要淮北不出大乱子,乡勇队的财政状况将一直良好下去,并在充足资金的帮助下将盘子越做越大。

乡勇队经过这么些年发展,并么有大肆扩张人数和势力,而是苦修内功逐渐向近代化军队迅速转变。

依托良好的财政支持,乡勇队装备的更新换代速度从没有缓下来过,眼下近八万乡勇队战士,已经有超过五万装备了从洋人那采购来的火,枪。

当然了,吴可自然不愿意在这方面受制于人,早早就安排了近代火,枪的仿制工作。就算枪管等关键部位的材料做作水平还不达标,起码枪托等玩意的制造不成问题,由易到难目前几处军火作坊已经开始制作枪筒等关键零件了。

除了火,枪仿制,火药和子弹制造等等配套竣工厂早已经开工多年,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作流程,起码可以保证万一外援断绝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乡勇队的战斗力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好好盘点了一下手头实力,吴可这才从突然被调动的郁闷中回缓过来,手头握有如此强悍实力在哪不能混出一片天地来?

两广之地远离朝廷关注中心,对他和乡勇队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大展拳脚的好地方。既然朝廷要他早日上任他也不罗嗦拖延,从正月初三开始啥也没干直接做起离开前的准备工作。

当然他眼下也是家大业大,离开前需要收拾的东西当真不在少数,而且苏南各地分驻的乡勇队人马也需时间慢慢调回,期间一律谢绝外来访客拜访,直到过了正月十五他才做好离开前的所有准备。

应一干两江高层文武官员的强烈恳求,他在常州大摆了三天酒席,当作与诸位同僚的分别宴。宴席上也没谈什么公事,只是喝酒吃菜应付过去就是,至于后续来不及收尾的公务他也看开了,后任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他管不着。

他在等候继任者交接手头公务的这段时间,接到了京城传来的或公开或秘密的消息,终于明白朝廷这么突然将他调走的原因。

还是脱不了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尽管他极力做出一副不想参合进去的摸样,但只要他做了事就免不了站队和得罪人。

这次他得罪的就是跑路皇帝咸丰,一不小心便陷进了跑路皇帝与恭六王爷之间的皇室争斗之中。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叫他保住了京城让恭六王爷大大出了一回脸,加上在承德行宫觐见之时还没表现出对跑路皇帝的彻底臣服之意。

跑路皇帝心中不爽不痛快,再有那小人在咸丰耳边挑拨几句,这位屁本事没有搞阴谋诡计却很有一套的跑路皇帝,立刻便给吴可穿了小鞋。

当然了,因着吴某人战功着著,跑路皇帝咸丰不可能当作没看到,或者直接让吴某人丢官罢职,他脑子还没这么糊涂。

吴某人在京城保卫战期间又与恭亲王结下‘深厚’的战斗友情,两江总督主义的关键位置是别想干了,干脆眼不见心不烦直接调到最南边的两广去。

正好吴某人与洋人打交道很有一套,两广之地又是洋人势力最为庞大的地区,完全可以发挥吴某人的‘特长’不是。

至于那个所谓的‘一等忠勇侯’爵位,才是真正酬谢他在保卫京城战中的良好表现,赏赐的一个看似风光无限其实没多大实质作用的爵位。

怎么说吴可在京城期间还是结交了不少朋友的,就是在彻底的行宫觐见期间,也是用银子开道收买了一些官职不大,却消息十分灵通的陛前近宦,想要得到一些具体消息并不酸什么难事。

恭亲王和桂良等京中大佬都是第一时间写来信件安慰,除了将其中原由道明之外,就是让吴可好好在两广做出一番事业,朝堂上的事情有他们看着,只要吴可没犯大错出不了问题的。

恭亲王更是在信中隐晦了表达了歉意,对于吴可受到他的波及而被调离两江的事儿,他感觉十分不好意思。虽没拍着胸口表示以后有事尽管找他,但信中这样的意思却是表现的十分明显,吴可看了心中多少有些欣慰。

既然知晓了自己的突然调动岗位,是受了城门之火的波及,吴可也算是彻底放下心来,静等继任者赶来交接政务便打算立即启程赶赴两广就任。

而接下来,朝廷一连串的人事调整,却让他明白朝堂之上的争斗,可不想他心中所想那般简单。

原闽浙总督张亮基平调云贵总督,即日上任不得延误。

浙江巡抚左宗棠署理闽浙总督,还领了个兵部尚书的虚衔,终于再进一步成了大清官场金字塔最顶层那十来位成员之一。

与此同时,朝廷实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继任者这就出来了,原来是一直赖在江西战场不肯离开的湘军统帅曾国藩!

这事自然在两江官场因起好一番轩然大波,一时官场上流言四起谣言更是漫天飞舞。

曾国藩和他手下的湘军,其实很不受两江官场待见的。

吴可尽管执政时期手段强硬,阻了不少文武官员的财路,但怎么说都是两江官场出身,一面要求严格另一方面对待两江文武官员也算宽和,只要不触及到吴某人的底线有些事情真的很好商量。

可是曾国藩就完全不同,这厮不仅出身湖广而且资历深厚,在太平军还没崛起之前便已做到兵部侍郎高位,这些年率三湘子弟与太平军连番激战,不仅威望大涨手头更是有一套成熟体系。

吴可就任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以来,除了军务上独断专行之外,民生和涉外事务上很是倚重一干两江要员。

不管是‘以工代赈’的利民举措,还是海州港口修建这样的大型基础工程,还有调高烟土税收这样不得‘民心’的政策,基本上都是依赖于两江原由的官僚体系执行。

尽管吴某人态度十分强硬,在这些民政举措实行期间,也没少跟两江官僚体系产生纠纷甚至摩擦,但吴某人甚守官场规矩没有引来外界势力插手其中。

可曾国藩则不同,这厮虽然最近几年一直在江西和淮南游荡,可跟两江官僚体系真不搭界,也没什么说得过去的来往关系。

这位要是做上两江总督的位子,所做的第一件事不用多说,肯定是将几处关键位置换成湘军里的心腹干将。

单单这一点,便让平静无波的两江官场掀起阵阵汹涌暗潮,一些坐在关键位置上的官员更是忧心不已,生怕僧国藩一上位便拿他们开刀。

这些官员此时才真正明白吴大总督的好处,可惜事已至此再心有不甘也是无法,只能期待曾国番上位之后不要大动干戈才好。

当然这些已经不是吴可关心的事儿了,正月二十五这日,他等来了两江总督继任者曾国番……

第544章湘军在江西(一)

江西赣州通往广东韶关的官道上,一支三万人规模的清军部队,正以极为缓慢的速度缓缓前行。

南国的春天来得特快,这不刚刚二月下旬,道路两旁便满是绿色,和煦的春风轻柔吹拂,让行军中的清军战士浑身舒畅恨不得倒下睡个大懒觉。

此乃新任两广总督吴可,所率赴任逼兵马。

从正月下旬出发,三万精锐清军横穿整个江西,路上蟊贼太平军势力无比胆战心惊,不敢对这支过路清军部队有丝毫挑衅之意。

人的名树的影,吴可全凭赫赫战功立下的名头可不是吹出来的。

太平军在吴可和麾下乡勇队手下,吃过多少亏损失了多少精锐人马?

吴可‘剿匪总督’的名头也不是开玩笑的,每每就任一地首先做的便是清剿当地土匪山贼势力,手段狠厉行动间更是雷霆万钧势不可挡。

江西太平军残余势力,经过与湘军多年来的拉锯战,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只能在乡下地方苦苦挣扎,之前所占州县城池全部落入清军之手。

因为连年战乱,整个江西的秩序都一片海军乱,到处都是占山为王的土匪山贼势力,凡是地势险要的山就飘扬着名头甚响的绿营旗帜。

可以说,自从湘军入赣作战以来,除了逐一收复陷于太平军之手的州县城池,对于江西秩序的破坏当负首要责任。

别以为曾国藩是什么好人,湘军上下也没啥好鸟。

因为军费大部都需自筹,湘军又不像乡勇队有诸般产业支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