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什么玩笑,广州知府怎么说也是堂堂的从四品大员,而且还是拥有实职的肥缺,他怎么可能主动向朝廷请辞?

英国驻广州领事也不是没来总督衙门找茬,可惜吴可根本就不买这厮的帐。

不管这位领事大人如何威逼利诱甚至是战争恐吓,都很难让吴大总督轻易点头答应其提出的过分要求,忍得急了甚至连拂袖而去的事儿都做过,很是让英国驻广州领事先生难堪了几回。

合理的要求吴可自然不会拂了领事先生的面子,但是那些明显过分苛刻的提议嘛,从哪来就滚哪去他没这闲功夫招待。

这位英国领事也不是简单角色,见吴可态度如此强硬也是大为光火,竟真当然鼓动英国驻香港远东舰队,刻意在广州外海耀武扬威一阵,其威胁恐吓之意昭然若揭。

谁想吴可更绝,英国军舰刚刚才在广州外海耀武扬威,驻扎于广州城外军营的乡勇队立即分出一万大军,奔赴沿海各县安营扎寨,又是挖壕沟立堡垒,又是组织乡民做演习排练,一副摩拳擦掌的架势倒是把洋人给惊了一跳。

直到这时那位英国领事才反应过来,吴可可不是之前的那些两广总督可比,这厮可是两次与英法联军于京畿大战不落下风,一点都不怕战争威胁,只怕这厮心中还想跟英军好好打上一仗吧。

而这时,身在上海租界的英国公使也发来命令,要求领事先生必须克制不要跟两广总督发生激烈冲突,更不能因此出现军事对抗这样的恶劣事件,有什么事等公使阁下回到香港再处理不迟。

领事先生心中早就打退堂鼓了,此时接到上海公使的命令自然顺水推舟,默不做声的萧然退走,再也没找吴可提那些过分要求。

知道吴大总督是个不好忍的角色,这位欺软怕硬的领事先生没有大事绝不来总督衙门自讨没趣,结果广州知府中招成是被骚扰对象。

吴可一边跟洋人领事斗法顶牛,一边花费大力气整治广州府和周边地区,一边还要关注广西战局不脱离掌控,可谓分身乏术忙碌异常,可就是如此他也没断了对外界局势的了解。

安庆那边依旧打得昏天黑地,先是太平军的五路救援计划,因为几大知名将领的各怀心思而破产。

先是陈玉成按合取湖北,围魏救赵的既定方针,开始向湖北进军。3月22日,陈玉成进至黄州。

武汉经过几次拉锯战早已残破不堪,关键的是英国刚刚获得在长江航道上的巨大好处,自然不会让作为长江中段重要城市的武汉出事。

驻汉口参赞巴夏礼这时跳了出来。照会威胁陈玉成不要进攻武汉。陈玉成上当,决定中止向武汉进军。除留赖文光率部驻守黄州外,分兵数路,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先后占领湖北蕲州、黄安(今红安)、德安府(今安陆)、孝感、黄陂、随州、云梦、应城、麻城等地。

4月下旬,陈玉成鉴于安庆被围日紧,又不见李秀成部如期入鄂,遂决计放弃合取湖北的计划,亲率所部东下,再次直接驰援安庆。

而李秀成部于1860年10月下旬从天京出发,先是转战于皖南和浙江边境,直到1861年2月中旬才自浙江入赣。6月上旬分三路进入湖北:右路由武宁北攻湖北兴国州(今阳新),中路由义宁州北攻通山,左路西攻通城。

6月中旬,李秀成接到赖文光发自黄州的禀报,得知陈玉成早已回师东援安庆。李秀成对攻鄂本来不甚积极,便于7月上旬率部撤出湖北,折入赣西北地区。这样,太平军又一次失去了夺取武汉的机会,两路合取湖北的计划至此全部落空。

另一路杨辅清、黄文金部在皖南和江西战场虽经顽强作战,却是多次受挫,进军赣北、切断江西和祁门大营联系以解安庆之围的计划没有实现。

而李世贤、刘官芳部在皖南和江西战场也遇到湘军的顽强抵抗,没能攻克祁门大营,进军赣东的计划也因湘军其余部队的顽强抵抗而彻底落空。

就这样,太平军原定的五路救皖计划因为各路将领未能协调一致而宣告失败。

安庆自1860年夏被围后,太平军2万余人在谢天义张朝爵、受天安叶芸来率领下,一直坚守城池以待援兵。

1861年4月,陈玉成由鄂返皖,率军3万进至安庆集贤关,逼近围城的曾国藩部湘军。

4月29日,陈玉成与城内守将叶芸来分别率部扎营于城东北的菱湖南北两岸,并以小艇沟通两岸联系,拟以内外协同作战共抗湘军。

与此同时,金陵城里的洪大天王鉴于五路援军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计划未能实现,当即决定由干王洪仁轩、章王林绍璋自天京率兵直接救援安庆;定南主将黄文金也率部自芜湖西援。

也就这时,坐镇广州城两广总督衙门的吴可突然接到华北密报,那位后世大名鼎鼎的‘东方斯麦’也粉墨登场……

第566章淮军初现(一)

淮军这是要出来了么?

这是吴可接到淮北密信后,心中生出的第一个想法。

“姓李的这家伙,还真以为乡勇队是吃素的啊,想拉就拉哪那么简单?”

密信中还说了李鸿章竟然跑到淮北来拉人了,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除了几位迟迟难以出头心生不满的中低层军官之外,其余所拉之人没一个答应跟他混的。

这也不难理解,原本历史上李某人组建淮军之时,淮北之地还是一片混乱,地方团练还有清军跟太平军打得不可开交,李某人从地方团练上着手自然一挖一个准,这才有了后世鼎鼎大名的淮系人马。

可惜这一世吴可和乡勇队提早了好几年入驻安徽,淮北更是被乡勇队牢牢掌控局势稳定,至于那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淮系名将,大部分都老老实实参加了安徽清军,从底层一步步爬起。

真有本事的,此时已经做到了从二品副将之职,差一点的也是五品千户执掌一个大队人马,至于那些没本事的依旧还在吴品以下苦熬,或者干脆在连绵大战中魂归西天一命呜呼。

而且乡勇队内部也没出现那种派系林立互相倾扎的局面,只要真有能力想要出头其实不难,以大清眼下的混乱状态仗还有得打。

再说了吴可对手下弟兄大方得很,虽然极力约束让手下将官失去了不少捞偏门的好机会,但是额外给出的福利待遇那真的不用说。

凡是熬出了头的淮系将官,基本上已经成家立业,并在乡勇队系统的帮助下成了淮北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一个个富得流油家资丰厚,拥有新开辟田地和商铺不在少数,更是在那些新式工厂中占有或多或少的分子,每月的稳定收入就是一笔极为诱人的数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李家正是庐州豪族在当地影响力不小,可是此次李鸿章的拉人行动并不顺利。

没谁是傻子,怎么可能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又跟着‘白手起家’的李某人去打天下从头再来?

再说了,李某人也没有朝廷正式任命的官职,之所以兴冲冲跑来淮北拉人入伙,也只不过奉了曾国藩的命令而已,真要说起来一干已在乡勇队出头的淮系将官,此时的身份地位可比李鸿章高多了,怎么好意思屈尊降贵的投靠?

此时的淮北可是铁板一块,就是安徽巡抚翁同书都没胆子轻易招惹乡勇队留守人马,李某人被拒绝之后短时间内也没胆子打击报复。

至于说曾国藩为什么要派李鸿章另起炉灶,这事其实跟吴可也不无关系。

要说清军真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吴可带着三万乡勇队这才离开了多长时间啊,两江清军的战斗力便一落千丈惨不忍睹。

不知是不是吴可在两江时逼迫得太狠,总之当他刚一离开两江任上,原本战斗力被逼得还算凑合的两江清军像是放了羊,一松懈下来战斗力滑坡得厉害,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原本能和金陵太平军打得有声有色的两江清军,竟然在李秀成不在的情况下,被金陵太平军打得抬不起头。

常州和苏州两地百姓吓了一跳,尼玛的这堕落的速度也太快了点吧?

尤其是两地的土豪富绅们,一见清军这么不顶事,他们可不敢把身家性命赌在这上头,二话不说带着家财细软就跑到了上海租界避难,导致吴可当初好不容易营造的良好氛围一朝丧尽。

太平军也不是啥好鸟,之前被两江清军压制得那么惨,就是李秀成率部大破江南大营之时,面对常州城也只能无可奈何,现在眼见两江清军颓势已显,这时不痛打落水狗更待何时?

尽管主帅李秀成出门不在家,可是留守太平军将领依旧没让战斗力下滑迅猛的两江清军好过,甚至还派出小股部队绕过常州防线,大摇大摆的跑到苏州甚至是上海外围招摇过市,引发苏南百姓一阵恐慌情绪。

上海滩早已是开放的通商口岸,也许是有赖于此间的洋人,以及洋人在这个上伤所设立的一处处独立的租界,太平军一时尚未涉足其间,但是突然出现在附近的太平军给租界敲醒了警钟,要是不做点什么的话情况可能要糟。

暂避在上海租界的一些士绅为了免遭最后倒霉的命运,一边迅速成立“中外会防局”,以期依赖洋人的武力来保卫上海;一边又选出士绅代表、前清名臣钱宝琛(浙江巡抚)的儿子钱鼎铭,带着募集来的20万两白银,雇用了几艘外国轮船,率人前往安庆,向曾国藩求援。

他们倒是想找乡勇队帮忙,可惜吴可已经将素难地区所有乡勇队将士全部带走,至于去淮北求援显然不在这些乡绅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曾国藩身为新任两江总督,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两江乡绅的人参安全。

说起老曾很有些让吴可不耻,尼玛的你一两江总督不坐镇总督衙门统调全局,反而揪着太平军盘踞的安庆不放,甚至还不辞劳苦的亲临前线指挥,这种对功劳誓不放手的执着精神实在让人说不出话。

再说钱鼎铭到达安庆,对着曾国藩声泪俱下,说上海士绅们渴盼曾帅,犹如久旱之地盼甘霖。钱鼎铭哀求曾帅早早派兵弹压苏南,以解上海士绅之危。

继而,钱鼎铭又掏出一封信。信是苏州名人、李鸿章的同年进士冯桂芬写的。冯桂芬在信中称,上海是江南的膏腴之地,商业发达。在那里,每月可筹到银饷60万两以上,这对正缺少银子的湘军来说,可算是最大的诱惑了。

当然,这一诱惑对“长毛”也同样存在,谁不想咬走一块肥肉?

另外,钱鼎铭还通过其父钱宝琛与曾国藩、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进士的关系,走后门套近乎,劝说二人及早东援。

面对这种形势,曾国藩感到颇为棘手。上海确实是南方军事和经济重镇。

按理说,他作为两江总督应全力支援。但上海距安庆千里迢迢,兵派少了,无济于事;派多了,湘军也没那么大实力。

更为麻烦的是,万一大本营安庆出现险情,即便是往回调兵,又谈何容易!

再说,当时驻扎在安庆的湘军并非实力雄厚,派兵去上海,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对于整个战局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况且,太平军总部已设立在邻近的南京,南京与上海孰重孰轻,曾国藩比谁都清楚。

老实说,他原本还准备抽调两江清军加入安庆围攻战中。怎么说两江清军之前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能奖将金陵太平军主力压制成那副德性,换做是湘军他也没这个底气。

可是没想到两江清军堕落得如此之快,他才接手了两江总督衙门多长时间,两江清的实力便已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下滑?

这时,他真有些佩服前任那位出身不高的吴大总督,能把两江清军那帮油滑家伙整成那副摸样,可惜到了他手上却不能继续下去。

湘军虽强,可没到乡勇队那种蛮横霸道的地步,而且乡勇队本就是两江清军中的一员,前任吴可更是威名赫赫的两江名将,那些油滑的两江清军老油条还真不一定敢在他跟前放肆。

可是放在曾国藩身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正在曾国藩感到左右为难之际,朝廷催促曾国藩发兵增援苏州和上海的指令到了,这就由不得曾国藩再犹豫了。

他知道,这已不仅仅是上海士绅们的邀请和求援,而是来自朝廷的命令了。派谁去合适?曾国藩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胞弟曾国荃。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九弟,人称曾九,乃湘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1856年,他在湖南老家招募乡勇3000人赴江西吉安,援助哥哥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该乡勇组织称“吉字营”,成为曾氏湘军的嫡系。在以后几年的征战中,曾国荃战功赫赫:在1857年底,曾国荃在江西吉安击退前来增援的太平军劲旅石达开部;1858年,攻陷吉安,升任知府;1859年,占领景德镇,火烧全城,升为道员;1860年,围攻安庆,屡屡击败太平军。

朝廷指令曾国藩派兵东援时,曾国荃正积极备战,准备沿江而下进攻南京。如果拔掉太平军的这一老巢,当然是头等军功,因此,曾国荃对东征上海并无兴趣。

见老弟不情愿,曾国藩也不勉强,他第二个想到的就是他手下的宿将、也是他的同乡陈士杰。

陈士杰29岁时通过拔贡,被选职为户部七品官。咸丰元年(1851)丁父之忧,回到老家,旋即投入老家镇压农民起义的斗争,成为镇压团丁的首领。

咸丰三年,加入曾国藩湘军。以后,一直率领乡勇平定家乡的各种农民起义。陈士杰平素以办事稳健、有谋而得到曾国藩的信任。

直到这时,曾国藩还没想过要李鸿章出面组织人马支援苏南……

第567章淮军初现(二)

当曾国藩将东援上海的任务下达给陈士杰时,陈士杰立即在家乡招募到上万人的子弟兵并积极训练,但就是不发兵。朝廷在列强公使的几次下懿旨,可这位陈大将军依旧岿然不动。

最后曾国藩实在忍不住了,就派人将这位陈大将军叫到安庆来,问他到底咋回事,尼玛的这不是把他架在火上烤么?

陈士杰低着头,跪在地上,半天不吭声。曾国藩急了,叫陈士杰说明原因。陈士杰一抬头,早已老泪纵横。他说:“援沪之兵早已训就,只是微职上有90岁的老母,万一微职战场上丢了性命,老母是万万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的,因此……”

曾国藩闻言,已知道陈士杰心中的“小九九”。到底是为了孝敬母亲,还是贪生怕死,曾国藩已没有时间来调查核实,要是朝廷催逼的圣旨再到,恐怕已不是催兵上路的问题,而是催他“曾剃头”上西天的大事了。

真不是开玩笑,别看曾国藩之前做到过兵部侍郎的高位,在朝堂上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可在咸丰帝心中的印象却是极差,有机会就不忘敲打敲打一顿,老曾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轻易不敢行差踏错。

两次京畿危机的时候,吴可都率部不远千里星夜驰援,与洋人大打出手解京畿之危,甚至不惜在上海跟洋人撕破脸皮搞军事对峙,差一点便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当时的上海形势紧张至极为的还不是缓解京畿危局?

可两次湘军都在干什么,除了与太平军大战还是在跟太平军激斗,好象打败太平军比救援京畿还重要似的。

不得不说,单单就这个态度问题,曾国藩便相距吴可甚远,同为大清有名的强军统帅,在皇帝和朝廷大佬们心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就算再不喜欢吴可的朝臣,也不得不领他的救援之情,对于吴可的一些出格行为虽然少不得腹诽评击,但也不会真的往死里彻底得罪。谁知道京畿还会不会再出现危机,到时候还不得指望吴可这个热心肠的家伙赶来支援?

这也就是咸丰帝不怎么待见吴可,可该有的礼遇一点都不少的主要原因,吴大总督为大清真是劳苦功高。

曾国藩就没这好待遇了,两次京畿危机时朝廷肯定也向他求过援,可最后结果又如何?

别看朝堂上不少声音说湘军主要任务是清剿长毛,一时抽不开身也是真的,可要说担惊受怕了好一阵子的朝中大佬心中没有半分恼怒,只怕傻子都不会相信。

曾国藩明显也知道这个情况,之所以一门心思想要打下金陵,目的不过为了增加立足朝堂的资本和砝码而已,除非他以后不想在朝堂上混了,否则他想不拼命都不成。

手下小弟表现如此不给力,曾国藩大感脸上无光,不过他的选择可不仅仅只有以上两人。

见朝廷催逼得紧,他赶紧命令距离上海很近、正驻扎在镇江的清军总兵冯子材火速援沪。可军令发下去后如石沉大海,也一直得不到冯子材的回音。究其原因无法知道。曾国藩差不多真的要失望了。这时李鸿章出现在他面前。

没办法之下曾国藩试探着要李鸿章东援上海,孰料李鸿章还真的乐意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李鸿章自从在老家安徽打了几次胜仗后,虽然升到了四品官,但进入曾国藩幕府后,这一官秩便成了虚衔,根本没有行使这个四品官独立带兵打仗的机会。

而且曾国藩的湘军大营中人才济济(主要是本土派系势力太强),他很难等到独当一面的机遇。李鸿章知道,要想往上爬,爬到朝廷的最高层,没有恩师的举荐那是万万不成的。

但说实在的,李鸿章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