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宗棠在浙江巡抚任上也做得非常不错,起码他在位时太平军没在浙北地面上翻出什么浪花,就算有一次打到杭州城外也被毫不留情的击退。

淮南可跟浙江北部地域直接相连,其间又没有什么雄关要城阻隔,太平军几乎是想去就去想回就回潇洒得很。

浙江北部又多山林,防守起来的困难真的很大。

之前两江战局糜烂,又不断从浙江抽调兵马钱粮,加上前几任浙江巡抚做得中规中矩,浙江清军和财政方面的实力被一点点削弱,左宗棠接手浙江时虽说不上烂摊子一个,但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左宗棠当上浙江巡抚后,不仅在军事上遏制了太平军的肆虐,在民生政务方面也颇有建树。浙江作为江南精华省份,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都十分雄厚,只要任事上认真一点想要出成绩其实非常简单。

有左宗棠的帮助,当上闽浙总督的张亮基身上的担子不重,有之前在湖广,河南以及安徽的任职经验,不说表现有多出彩但维持治下稳定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以国内的小农经济在稳定的环境中自然而然会向好的一面发展。

总之,三人在之前的任期内都表现得不错,等到吴可接手两广总督之位,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张亮基调任云贵总督后,三人联盟的势力覆盖整个南方,谁都不敢小觑分毫。

因为都是任职新岗位,三人最近一段时间都非常忙碌,倒是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络交流了,此时正好借机交流交流顺便说一说各自的状况。

从另外两人的信中,吴可大海了解了他们最近几月时间的大概情况。

左宗棠还好,他本来就是浙江巡抚出身,接任闽浙总督虽然突然,但有张亮基之前打下的底子,很顺利的便接手过来,没多少与属下官员磨合的问题。

可就是如此,他面临的问题也不在少数。

前任张亮基既是他的恩主,又是一个思想传统的大清文人。对待政务的态度,与左宗棠这样年富力强的少壮派是不同的,一切以稳为主。

和广东一样,福建也是此时大清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洋人在此的商业势力虽比不得广东但差距也不是很大。

吴可需要面队的涉外问题左宗棠一样要面对,而且因为福建独特的地理环境只会更加复杂。

福建山多地少环境复杂,单单想靠种地根本难以填饱肚子,吃饭问题时时刻刻威胁着那些底层百姓,为了活命求生远在宋明时期,就形成了出海求存独特的客家文化。

福建几个主要海港城市的经济十分发达,同时这里也是全大清劳务输出量最大的省份,每年从福建赶赴南洋各国掏金的底层百姓真的不要太多。

也正是如此,福建富人极多,而且大部分还和外洋有紧密联系,这就给官府的治理带来很大不便。

加上穷山恶水出刁民,总之左宗棠上任初期的事务着实不少,特别是在他还想有一番作为的情况下,遇到的棘手问题更是让他头疼万分。

幸好他没有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不然的话只怕现在还纠缠在一堆麻烦当中无法脱身。左宗棠在浙江也搜刮了一批人才,手下也有上万竟如楚军,但比起吴可手下乡勇队的底蕴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想要弹压两省之地,区区上万精锐楚军还是稀薄了点。

张亮基的情况最为糟糕,云贵总督虽说是天下九督之一,但日子却是公认的不好过。

辖区两省地形复杂就不必多说,关键是少数民族众多管理十分不便。

呀上任时贵州苗民正闹腾着叛乱呢,张亮基上任后头一件麻烦事儿就是如何解决境内的叛乱问题。

他手下可没有嫡系武装力量,就一支三千人规模的总督卫队,还是在安徽之时吴可帮他训练的捏。为了应付境内严峻的武装冲突,他还特地向左宗棠和吴可借了五千精锐将士帮忙压镇。

贵州那地儿七山二水一分田,现在又不是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后世,什么都得依靠人力可想环境恶劣到了什么程度。福建百姓好歹还能出海求存,贵州百姓却是没有这样优良的地理条件,只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苦苦挣扎求生。

云南的情况也很糟糕,作为大清的产铜基地之一,这里大大小小的铜矿坑洞遍布,朝廷对于当地百姓的压榨也是非常凶狠,时常闹出民变之类的严重事件,动不动就有当地百姓和少数民族揭杆而起。

加上接壤的缅甸国也不是啥善茬,经常在边境闹出一些动静和乱子来,可以说云贵总督的位置真不好做。

所幸张亮基以前就在云贵干过,对这样的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同时还有一些当初的同僚朋友帮助,加上他带来的一票幕僚也算给力,上任以来虽然事务庞杂但也顺利的上手。

总之,三位初上任的总督大人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模式,很多政务都已经开始逐渐展开,正好趁跑路皇帝咸丰挂掉松闲之际联络联络感情。

这么说似乎有些不厚道,但这是三人心中的真实想法。

跑路皇帝咸丰的存在感实在太差。像以张亮基为首的西南联盟三大总督这样的实干派,对于这位性子绵软能力有差劲得很的跑路皇帝,实在说不上有多少好感和尊敬。只是人家毕竟是大清朝皇帝,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个姿态避免麻烦,也就仅此而已。

也就在吴可,张亮基和左宗棠三人以书信方式联络,互相交流各自近况,所遭遇的麻烦和有趣事情之时,咸丰帝挂掉半个月时间后,吴可终于接到来自京城的信件,同时也知道了跑路皇帝咸丰挂掉前后的情况。

看完之后他真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这情况有趣得真是没法说了……

第570章密议

跑路皇帝咸丰是怎么挂掉的?

这位注定在史书上留下斑斑劣迹的皇帝陛下,却是壮羊药磕多了,身体底子本就不好直接挂在女人肚皮上了。

面对这么一个死法奇葩,几乎威信扫地的皇帝陛下,挂了就挂了吴可真没什么好说的。

后续的朝堂变动,才是吴可跟张亮基还有左宗棠最关心的。

这不,给跑路皇帝咸丰守了个把月的灵,咸丰死因也从京师传来,张亮基和左宗棠便坐不住了,他们自己不能随意出了辖区,便直接派出各自身边的心腹幕僚赶到广州,想要和吴可商量个对策出来。

隐隐的,吴可已成三人联盟中的核心,尽管张亮基的年纪最大,同时也是吴可和左宗棠的长辈级人物,但在一切以实力说话的官场,吴可的实力却是最为雄厚,无论军力还是财力都是如此。

“张督台和左督台怎么说?”

看着眼前两位风度翩翩,气质儒雅的中年文士,吴可脸上露出和煦微笑,轻声慢语开口问道。

八月的广州好似火炉,三伏天热浪滚滚好似置身温泉,就算总督衙门后院正厅墙角放有冰盆,可说几句话的功夫已是大汗淋漓好不难受。

吴可一身单薄夏衫端坐在正厅上首,要不是顾忌形象早就坦胸露乳好好松快松快了,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炎热夏天真是要命啊。

因着所谈事情十分机密,身边也没个侍侯打扇的下人,这对于早习惯了享受的他而言实在是一种难言的折磨,手上的大蒲扇无力的垂在一边根本就没起到多少散热作用,一杯接着一杯冰镇的酸梅汤下肚这才勉强好受了点。

两位特使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尤其这两位还得保持文人雅士的风度仪容,身上单薄的衣裳早已被热汗湿透,粘在身上那叫一个难受啊。

听了吴可的问话,两中年文士悄悄对视一眼,由张亮基派来的那位起身拱手,沉声说道:“回督台的话,我家大人的意思是,朝堂眼下不能乱!”

吴可轻轻点头,目光望向左宗棠派来的那位中年文士,见他也跟着点头附和,这才彻底放松下来。

“我也是这个意思,朝堂眼下确实不能乱,这对我们三家没有任何好处!”

他轻轻点头,冲着两位特使郑重表态。

就算他前世历史知识再挫,结合此时的朝堂局势,他也摸清楚了一些事情。

跑路皇帝咸丰就算死了,也是贻害无穷。

尼玛的也不知道他是害怕列强联军再杀过来,还是在承德行宫流连女色乐不思蜀,总之这位已挂皇帝在列强联军都撤兵了的情况死活不肯或京城。

好吧,反正京城没在列强联军的凶猛攻势下陷落,跑路皇帝咸丰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还在,他一直滞留承德行宫虽然很不恰当,但朝臣们也没啥好说的,朝廷也不会因为这位迟迟不归而出什么乱子。

可是这位快要挂掉了还不肯消停,一边将皇位传给唯一的儿子同治,一边又指派了八位随驾顾命大臣。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等。

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

这些都没什么,反正咸丰帝就一个才刚刚六岁的儿子,也不存在什么夺嫡的问题,自然顺理成章的上位。

顾命八大臣更是没啥问题,大清帝国的继承人眼下还是个刚满六岁的小屁孩呢,不在身边安置几位得力大臣辅佐怎么成?

就连圣祖康熙当年也有个顾命四大臣帮扶,当然最后这四位都没啥好下场就是,但小皇帝继位这样的程序不可避免。

但是献丰丫敢不敢再昏聩一点,尼玛指派的顾命八大臣都是随驾成员,没一个京城里留守的朝堂大佬。

这不是主动制造矛盾么?

要是按照原本历史上那般,京城被列强联军拿下,留守京师一干朝堂大佬一个个威信大失也就罢了,可是现在还将京城留守大佬撇开,这就是逼着京师留守大佬跟顾命大臣开战啊。

当然,这可能是咸丰帝的制衡手段,帝王心术重在‘平衡’二字嘛。

可是咸丰却还不满足,竟在病逝前冒天下之大不讳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这情况就很让人不爽了。

跑路皇帝咸丰想要多一层保险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这做法就有些太过了。

要么你干脆就不要指派顾命大臣,直接让大小老婆垂帘听政就是,要么就不要玩这样让顾命大臣感觉恶心的手段,直接让他们辅佐处理朝政。

布置完这些后手的第二天清晨咸丰就挂了,却是留下一个十分尴尬的烂摊子。

他这一手不仅让随驾顾命大臣跟留守京城的朝堂大佬矛盾重重,同时也让顾命大臣与咸丰留下的大小老婆离心离德。

毕竟,谁都不愿意头上压两位见识浅薄的妇人不是?

慈安皇太后就是个文盲,或许宫斗手段凌厉无比,可在处理朝政事务上就两眼一摸黑只能抓瞎了。慈禧皇太后倒是认识几个字,可惜这女人的权力欲实在太重,这些随驾顾命大臣一个个忌惮着呢。

等到咸丰挂掉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朝堂顿时暗流汹涌风波不断,朝堂上三股势力暗中较劲手段齐出各显其能。

第一股朝臣势力其集中代表是顾命“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以及他们的党羽势力。

载垣:载垣为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同端华、肃顺相结,资深位重,权势日张。

端华:清开国奠基者舒尔哈齐之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扈从咸丰逃难到承德避暑山庄。端华与弟肃顺同朝用事。

肃顺: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道光时为散秩大臣。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肃顺同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互相依靠,排挤异己,掌握大权。

景寿:景寿先祖为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乾隆时进攻缅甸得胜而受封,世袭罔替。三传至景庆,死。弟景寿袭封。景寿为御前大臣、恭亲王奕䜣同母妹固伦公主额驸。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到天津议和,抓获巴夏礼送到北京,后来事情闹大,改派护驾热河。

匡源: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因咸丰感激师傅杜受田,授其子杜翰为军机大臣。翰力驳董元醇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议,受到肃顺等赞赏。

焦佑瀛: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依附权臣肃顺,诏旨多出其手。

这些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中,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惟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这一势力有皇族勋贵也有军机大臣,势力极大能量极强,又有咸丰临终前的托瞩大义名分,实力自然算是朝堂中最强的一股,同治小皇帝以后的日子能不能过得舒畅,还得看他们配不配合心情高不高兴。

他们是除了同治小皇帝之外的朝堂正统,单单这份名义便能立于不败之地,起码在小皇帝成年亲政就是如此。要是小皇帝成年后能力不足以压服这些顾命大臣,以后的傀儡日子可想而知。

这帮人都是咸丰的心腹,自然跟吴可脑不到一起关系疏远得很,估计等他们平息了朝堂争端腾出手来,像吴可这等不太听话的封疆大吏自然就是他们针对的首要目标。

对于这点,不仅仅吴可心中明白,张亮基和左宗棠也明白得很,就是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也同时清楚,此时朝堂局势却是关系到他们的前程命运大意不得……

第571章朝堂上的三大势力

“两位大人有没有受到京城方面的拉拢?”

既然张亮基和左宗棠和自己想法一致,必须要保持朝堂平衡不被打破,那么接下来的谈话便没必要藏着掩着了,吴可开口直指核心。

两位中年文士再次互对了个眼神,而后默契的点头承认了下来。不说三位老大的亲密关系,有些东西就是想瞒也很难瞒住,与其等人家通过别的渠道得到消息心生芥蒂,还不如老实的自己承认为好。

“嘿嘿,果然朝堂上一场权利争斗已经拉开帷幕……”

吴可嘿嘿一笑,眼神之中露出丝丝高深莫测的味道。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就表示他也收到了来自京城某方势力的暗中拉拢。

这就要说到朝中的另一方大势力了,就是以恭亲王为首的帝胤势力了。

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敦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钟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

在咸丰死时恭亲王奕訢30岁、醇郡王奕譞20岁,都年富力强。当初列强联军逼近京师时大敌当前,咸丰皇帝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庄,几乎没有一个人身临前线。

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都是空有爵位的闲散亲王、郡王,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军机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却要挺身在第一线,处理那么一个乱摊子。要不是有吴可的横空出世,一个丢失京城的千古骂名却是跑不掉的。

诸位兄弟本来就对咸丰登上皇位心怀不满,且他们之前又陆续被免掉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统等职务,咸丰挂掉后他们要往承德奔丧又遭到拒绝,特别是他们作为咸丰皇帝的血亲而未列入“御赏”、“同道堂”章顾命大臣之中,于情于理都不妥当。

旧怨新恨汇聚一起,况且恭亲王奕訢此时因为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威望极高,他同诸位兄弟没有官职的醇郡王奕譞等联合起来,暗中同帝后势力联合起来,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作为天下九督中公认的紧密联盟,两广总督吴可,云贵总督张亮基以及闽浙总督左宗棠自然是这帮王爷们拉拢的重点目标。

况且,吴可跟恭亲王还有一段‘战友’交情,这帮宗室王爷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拉拢机会,短短一个来月时间内秘密赶赴广州的游说使者已经到了好几批,吴可正觉得头疼着呢。

他知道朝堂将经历一场血雨腥风,顾命大臣和皇室贵胄以及帝后党羽为了权力将展开惨烈争斗,稍一不慎便有身死族灭的凄惨下场。

老话常谈,不说吴可没有直接参与朝堂争斗的想法,以他此时的地位和年龄,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