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日的工钱确实不是个小数字,一天起码得花费数千两银子,可是总督衙门后勤部经过努力,却是将这笔银子差不多一半数目又争取回来了。

那些跟随工程部队的外围小商贩,全部都是总督衙门后勤部门安排的人手。别看这些小商贩不起眼,只是跟着一帮卖苦力的青壮劳工打转转,而且售卖的商品都是那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必须品。

可正因为小贩们手里商品的平常,却又是青壮劳力们平日里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资,别看价钱低得很却架不住出货量大啊。

总督衙门确实包揽了青壮劳工早晚两顿饱饭,也就是糙米饭和青菜管够,当然时不时出现的几块肥肉就是额外的福利了。

想要再吃得好点,比如早饭时来个新鲜味美的肉包子,晚上歇工后来半斤盐水花生,又或者炎炎夏日来碗清凉解暑的酸梅汤和凉粉,就要自己花钱购买了。

因为价钱不贵,这些小吃一份也就几个铜板,这些拿到足额工钱的青壮劳力也消受得起,这些小商品卖得极其火暴,总督衙门也通过这种手段收回了一部分成本,自然能够维持得更久。

让广东巡抚和布政使吃惊的是,因着修缮官道工程的不断深入,大笔工钱流入青壮劳力手中,又通过各种渠道重新流入总督衙门手里,一进一处之间不仅官道修缮了,就连广州一些周边产业比如蔬菜果肉市场也跟着红火起来。

最让他们大开眼界的是,随行小部乡勇队将士扫荡烟土恶霸土匪势力,竟然也有极其惊人的巨大收获。

能在广州府内当上恶霸存活下来土匪,哪一个手头不是积攒了惊人财富,如今被乡勇队抄了老巢全都便宜了总督衙门,两位老大暗中估计单单这些缴获收入,起码也在白银二十万两左右。

这又是一笔让人眼馋的巨款,也只有当兵出身而且一路从底层拼杀上来的吴可胆敢如此疯狂,其余广东官场大佬却是没这个胆子和魄力如此。

之前不久在潮汕发生的事儿,作为广东巡抚和布政使的两位大佬又岂会不知,自然知晓吴大总督大发雷霆之怒,然后八千精锐清军将士一通狠杀,可是把潮汕两地的地方势力整得鸡飞狗跳苦不堪言。

不说别的,从那些顽固分子家中抄来的银子,就不下十来万两之巨,更别说还收缴了大批走私大烟,粗粗估计价值不下二十万两!

两位广东官场大佬之所以联袂上门哭穷,就是想从其中分上一点汤汤水水,总不能什么好处都让总督衙门得去,什么苦活累活还有骂名都让巡抚衙门和布政使衙门一力独抗吧,世上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广东巡抚和布政使心中的小九九,怎么可能瞒得过吴可的法眼?

这样的事情本就是人之常情,他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表示要钱没门,不过等以后整顿大烟市场的时候,可以让巡抚衙门和布政使衙门插一手,至于到时他们能分上多少这就不关吴可的事儿了。

“督台大人,能不能先划拨一笔银子应急?”

对这个结果广东布政使还算满意,不过广西前线的军费好似催命符般一直压在身上,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筹集一笔军费送过去,不然那边要是因为军饷短缺出了什么乱子,倒霉的可就是广东布政使大人了。

“总督衙门的每分银子都有去处,却是不可能划给布政使衙门,你们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吧,我相信布政使衙门能解决这个麻烦的!”

吴可却是不为所动,轻飘飘一句便将皮球踢了回去。

“督台大人,我们实在是没办法可想了,该找的路子都找过了,布政使衙门总不能打白条充当前线军饷吧?”

广东布政使一脸苦笑,连连拱手求饶道。

“这是布政使衙门的事,总督衙门不好事事插手!”

吴可摆了摆手根本就不接这茬,开什么玩笑要说布政使衙门搞不到钱,打死他都不会相信,不过故做姿态伏低做小而已。

“这个,督台大人……”

广东布政使见吴可根本就不吃这套,顿时心头一横有些惴惴说道:“下官倒是想出了个尽快弄钱的法子,不过需要督台大人配合一二!”

“哦先说来听听,能帮的话我一定帮!”

吴可顿时来了兴趣,对于广东布政使口中的法子很是好奇,有什么事竟然还要他这位堂堂的两广总督配合?

“这个督台大人,能不能划一部分城外营地周边的商铺出来……”

广东布政使显然早有准备,虽然感觉很是尴尬,吞吞吐吐还是将心中想法说了出来。

“想得倒美,别做这种白日梦了!”

吴可脸上笑容一敛,狠狠的瞪眼尴尬的布政使大人一眼,眼中满满都是不悦。

尼玛好大的狗胆,竟然把主意打到他和乡勇队身上!

广东布政使口中城外营地周围商铺,是指随吴可上任按三万精锐乡勇队将士所在城外军营,外围的一圈规划得当依托军营生存并发展壮大的商铺群。

这当然是吴可跟乡勇队习惯的手段,依托三万乡勇队将士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营地外围经过妥善规划的商铺群的生意想不火暴都不成。

短短小半年时间,在广州城竟因此形成了四处小小商业繁荣地带!

因为内部气氛清明,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龌龊事儿,乡勇队战士每月的军饷都是足额发放,就连最普通的后勤部门杂役都有着不错的购买力。

严格的军纪又约束着乡勇队将士们的行为,让他们不至于做出强买强卖或者干脆吃霸王餐这等毁誉败品之事来。

接近五万(包括庞大的后勤人员)拥有一定,购买力的丘八,这么庞大又有需求的购买力就是放在后世都是一股惊人消费群体,更不要说商品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中的广州城了。

也正是这个缘故,广州郊外最近小半年突然崛起此处经济活跃度极高的繁华商业区,里头的商铺眼下一个个都是价值不菲。

有以前的成功经验摆在那儿,这些商铺地段全都是属于各处营地所有,所以别看吴可没有带太多银子上任,此时手头的银子也就几十万两,勉强能支应大半年所需,但乡勇队拥有的不动产价值可是高得惊人,粗粗估计不下百万两之巨!

这么大一块肥肉,又不是伤天害理的事儿,自然引来多方势力的觊觎。

可惜的是,这些商铺属于乡勇队所有,加上身后又有位两广总督支持,可不是靠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就能轻易拿捏的。

靠正常手段租凭商铺使用权花费太高一般势力也舍不得,于是广州很多势力尽管看着那些商铺眼馋不已却是无可奈何,只能干看着流口水。

这不,广东布政使借财政危机的机会,想要通过吴可之手直接分去一杯羹。

主意打得很不错,可惜吴可根本就不上套。

“我劝藩台大人还是熄了这个主意为好,那些营地外围的商脯,都是我手下那帮官兵以后换装和一系列动作的本钱,不可能因为布政使衙门缺钱就主动奉送!”吴可微微一笑,态度温和却又坚决的说道。

“可是督台大人……”广东布政使自然很不甘心,还想要努力争取一把。

“不用多说,想要银子可以找十三行借嘛,怎么老是盯着我手下那点银子打转转?”

吴可眉头一皱,毫不客气打断的对方的话头,并提供了一个来钱路字……

第576章广东十三行

广东布政使带着一脸郁闷出了总督衙门……

“我说你不至于这样吧?”

广东巡抚见不得布政使这般衰样,一边向轿子走去一边好笑道:“都出了总督衙门了,用不着再扮一脸苦瓜吧?”

“抚台大人,下官这真是心急啊!”

广东布政使一脸苦逼相,双手一摊无奈道:“广西前夕催得那么急,叫下官短时间内哪弄到那么一笔银钱?”

“督台大人不是给你指明了前路么,找十三行的土财主啊!”

广东巡抚却是一脸不以为意,轻飘飘说道。

“哪那么容易?”

广东布政使一脸郁闷,摇了摇头苦笑连连:“十三行今年的份例已缴,这要是再找他们可不得闹翻天?”

广东巡抚一时默然,也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十三行在广东可是个了不得的存在,一般官员就算广东巡抚底气不足的话,都没胆子轻易招惹这样的庞然大物。

广州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朝廷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全属官营,而以牙行经纪这些事情,所以开设牙行的多半都能获厚利,赚大钱。

清初的诗人屈大均在《广州竹枝词》中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足见当年十三行的兴隆旺景。

而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分别在广东、福建、浙江和江南四省设立海关,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

粤海关设立通商的当年,广州商人经营华洋贸易二者不分,开放海禁之处,并没有设置专营外贸商行。次年四月间,两广总督吴兴祚、广东巡抚李士祯和粤海关监督宜尔格图共同商议,将国内商税和海关贸易货税分为住税和行税两类。

住税征收对象是本省内陆交易一切落地货物,由税课司征收;行税征收对象是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由粤海关征收。为此,建立相应的两类商行,以分别经理贸易税饷。前者称金丝行,后者称洋货行即十三行。名义上虽称“十三”,其实并无定数。

也就是说,广东十三行由康熙年间初始到现在已经近两百年时间。

什么东西经过两百年发酵都不会简单得了,况且还是有钱有势在广东扎跟这么多年的广东十三行,其潜势力之大当真可怖可畏。

别的不说,单单财势这一方面,广东十三行的优势便大到无以复加,就是广东巡抚跟布政使都不敢小觑分毫。

‘钱能通神’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可能是至理名言,可是对于堂堂的一省巡抚和布政使这样的高级文官来说却是屁话。

可是当钱财多到一定地步,又一身官皮保护的时候,就像广东十三行这样,情况就很难说得清楚了。

鸦,片战争以前的广东十三行真可谓权势滔天,不过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广东十三行逐渐失去对外贸易垄断特权逐渐走向衰落。

由于朝廷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

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16家洋行于1720年12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但遭到外国商人反对,次年被两广总督废止。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

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朝廷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

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8○○ΤxΤ ˋc○Μ经它买卖。十三行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

自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面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常有倒歇。

待到《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大清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遂日趋没落。

可就是如此,十三行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起码在没犯大错之前,就是广东巡抚和布政使也不好拿他们怎么样。

当然忌惮是相互的,广东巡抚和布政使既垂涎于十三行的财富又忌惮他们的能量,不愿轻易涉险闹个鱼死网破。

而广东十三行的大老板也十分忌惮广东官府大佬,每年都要出一笔数目惊人的钱财打通官府各种关节,为了就是保证自家财产的安全和特殊的官商地位。

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朝廷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广州不仅对海外商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对国内商人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仿佛这片土地特别适合经商。十三行的行商,不少就是从福建移居来的。他们在家乡不过是碌碌庸流而已,但一到广东便如飞龙在天、鱼跃大海,成就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广州,永远是天下英雄创业的最好平台。

不过,当时却谁也不认为这是“英雄创业”,反倒觉得脸上无光,既怕朝廷追究,也怕累及后人,所以和洋商打交道的十三行商人,都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名字,不是改名换姓,就是沿用父亲的名字,或者兄弟几人共用一个名字,像梁纶枢改名梁承禧,伍秉鉴也有好几个名字。

叶上林祖籍福建漳州诏安,经营义成行,与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号称“广州四大富豪”。

伍秉鉴祖籍福建泉州,自从经营怡和行后,凭着长袖善舞的经商天才,第二年怡和行便位居行商第三,五年后跃居第二,再过两年雄踞总商地位,真是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创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金钱神话。

伍秉鉴拥资超过2600万银元,不但在国内拥有数量惊人的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千万家财,还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同时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

几十年前有一位美国商人欠了他7。2万元银票,滞留广州无法回国。伍秉鉴听说后,满不在乎地把欠条撕碎,说账已结清了,你高兴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

广东十三行依托大清,垄断对外贸易在百多年时间中,成就了数名世界首富,可谓财势滔天让人惊心。

当然了,在官本位时代任尔财富再盛,也抵不住朝廷的一纸公,文和官员们的贪婪无度。两次鸦,片战争中广东十三行都倒了血霉,被朝廷勒令承担了极为沉重的外债负担,称之为朝廷的提款机也不为过。

广东巡抚和布政使此时正缺钱得很,自然也想从十三行好好捞上一笔。可惜十三行今年的‘年费’已交,他们可没其它好名义上门勒索求财。

“你也用不着气馁,既然督台大人提到了十三行,估计大人是有什么想法吧?”见手下布政使一脸苦闷,显然被银钱的事儿急得不轻,广东巡抚见火候差不多了直接开口提点道。

广东布政使眼睛一亮,急忙拍掌笑道:“确实如此,吴督台之前一直吊着十三行那帮老奸巨滑的商人不闻不问,眼下既然开了口显然是又什么想法,估计也是想从十三行手里搞银子吧?”

广东巡抚微微一笑,不置可否道:“吴督台什么想法难以猜测,不过十三行那些商人们的想法本官却是知晓,他们正急着想跟总督衙门联系上呢!”

“那咱们要不要私下给十三行的行商们提个醒,总不能让吴督台主动找上门去吧?”广东布政使眼睛一转便想到了主意,满脸带笑轻声提议道。

“这主意不错!”广东巡抚拍掌轻笑。

……

果然,在接到布政使衙门的暗中传信之后,广东十三行的行商们精神一振,以伍绍荣为行首的十三行行商们立即召开了内部商讨会议,讨论拜见新任两广总督吴可的大事。

正如广东巡抚所言那般,十三行的行商们这段日子过得很不安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任两广总督对十三行的不管不问。

要知道之前的两广总督,不管谁新近上任都要跟十三行的行商们打好招呼,以备有需要的时候十三行出银子帮忙解决问题。

可是这位新任两广总督吴可上任之后却不是如此,不仅带上三万一看就是精锐将士的官军随行,而且手腕强硬手段狠辣,就算官府明摆着很缺钱都没找十三行筹银,这就让十三行的行商们很有些忐忑不安,深怕这位吴大总督对十三行怀有成见,或者在私下里憋着坏准备拿十三行开刀呢……

第577章密谋

“十三行总商伍绍荣?”

吴可拿着手中精致烫金拜贴,脸上露出意味深长之色。

“把人领进来吧,我倒是要好好会一会这位传奇人物!”

冲身边长随摆了摆手,他背靠在太师椅上轻声吩咐道。

果然,能将家族财产提升至两千万两白银级别的十三行总商,确实非同一般。

不说伍绍荣这半百老头的谈吐见识,还有风姿气度都是吴可穿越到大清之后罕见,而且这厮对于外洋局势的了解更让吴可欣喜不已。

尼玛的不容易啊,在大清混了十来年,终于遇到一位精通外洋事务的人才,虽然年纪大了点身体状况差了点。

伍绍荣也很是惊喜,原本带着满心忐忑前来总督衙门拜会,没想到新任两广总督吴可年轻得不像话不说,对于他的到访并没有任何排斥抵触情绪。

而且吴大总督对外洋事务十分感兴趣,每每都能说到点子上也让伍总商惊奇万分,要知道这年代除了特殊衙门与洋人接触得多一些之外,其余内地官员可是很瞧不上那些麻烦无比的外洋事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