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2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可站在镇南关高高的城楼上,望着远处热闹喧嚣的场面好一阵感叹。

好好的一座雄关要塞,如今却成了商贸繁华之地。

关口前后二十里方圆,广西境内一座大型集市拔地而起,而在安南境内也同样一座大型商贸集市火速崛起。

尽管和占据安南北部地区的黄鼎凤部还处于敌对状态,但架不住双方都有商贸方面的需求。黄鼎凤部初到异国它乡,自然对于家乡土特产以及食物特别想念,有需求就有市场广西方面此时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而百废待兴的广西,也需要足够的商业利益刺激地方经济,临近的广东是一个选择,而安南国北部地区同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目标。

依托广州繁华的经济,加上同属两广总督辖下,自然是最好的合作选择。可问题是广东经济能带动的广西地区,是以梧州以及桂林还有南宁威核心的精华地带,这里本就是广西最富饶的地区没有广东拉帮地位也不会降下来。

与安南国做生意就不同了,不说这是正经的对外贸易,而且惠及到的地区正是广西南部最偏僻落后区域,经济不发达贫穷落后就是这里的最好注释,可是与安南国的对外贸易却彻底拉动了周围州县的经济发展。

这本来是不可能发生的是,无论是之前的安南国还是后来逃到安南北部的黄鼎凤部,跟大清的关系都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得上仇视。

之前的安南国两广总督吴可管不着,黄鼎凤部却是有清军的联络人员,而且级别还十分不低,这就给了两方面大做生意的基础。

目前镇南关一带的贸易十分活跃,无论是对于广西还是黄鼎凤部对此都十分满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同时也增强了各自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吴可自然不会跟黄鼎凤展开‘亲密’‘友好’的双边会谈,他在镇南关只停留了三天,和秘密赶来会见的熊光宇深谈了一次,随后便在总督卫队的护卫下返回广东。

等到出巡一圈的总督行辕返回广州之时,又到了秋收季节。

有了之前在广西的经验,这次总督卫队出动了三分之二的人马四千来人,分散到广东和广西两省广大地区,负责监察各地的粮食收割与征收工作,使两广广大的乡村地区平稳过渡到阴冷的冬天。

无就任两广总督快要两年,在这两年间两广地区战乱基本平息,休养生息并以极快速度发展经济提振民生,做出不上努力也获得不错成效。

两广的安宁稳定局面,相比临近战乱不休的云贵川,闽浙以及湖广,还有两江显得十分突兀,同时获取了极大好处。

没谁喜欢战火纷飞提心吊胆的生活,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同治二年不少云贵川,两江以及湖广,还有浙江夫带着巨额财富以及家眷赶到两广避难,给两广蓬勃发展的工商业以及经济更添动力。

安宁的日子过久了,谁都不愿意再陷入无休止的战乱环境中,就连之前看吴可很不顺眼的广州将军,在尝试建了一家纺织工厂赚了大笔银钱之后,也逐渐熄了与两广总督吴可争权夺利的心思,把所有精力全都放在捞钱之上。

广州旗营不少八旗将领都投身于滚滚的‘钱’途之中,就连手下那些根本没多少战斗力的旗兵,都被拉去工厂或者工地干活赚钱。

他们倒是也想过依靠身份横行霸道,可惜两广总督和广东清军根本就不吃这一套,在吃了几次苦头之后便老实下来,跟着总督衙门的‘商业顾问’或投资建新式工厂,或者拉出一票弟兄组建工程队揽活,赚钱赚得好不快活。

吴可甚至鼓动广州将军和旗城将领利用他们的关系,从北方甚至东北弄到一些稀有特产来广东销售,目前已经打通了北京那边的关系,只等到春暖花开季节再开始动作,对此无论是旗城将领还是与之合作的乡勇队后勤部,对此都保有乐观的态度,并预估在这次合伙生意中将赚到大笔银钱。

与此同时,吴可还大力鼓励这些思想老旧的旗人涉及外贸商业,在赚取大把大把白花花银子的同时,也开开眼界接触海外新事务,别整天就守着个老传统老思想给人添乱,眼下看来效果似乎十分不错。

不仅广州的旗人投身于蓬勃发展的工商业浪潮之中,广西的旗人也没能幸免。广西的出海港口发展严重滞后,远广东港以及琼崖道港口根本没法比,但他们有与安南的对外贸易支撑,以广西旗营的势力和人脉想要赚钱跟的很简单。

利用同样的手段,将广西旗营上下绑上乡勇队商业战车,投身于‘钱’途远大的赚钱大业之中,没什么精力和功夫插手百废待兴的广西政务以及军务之中,给吴可以及总督衙门布局省去了不少麻烦。

而且绑架了两广地区的旗营还有一个好处,有时候跟湘军实在谈不拢的话就把旗营拉出来顶缸,虽有扯虎皮拉大旗的嫌疑但只要能达成目的,这样的手段他不介意多来几次,反正除了湘军堵心之外没其它坏处,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这样做坏处也不少,乡勇队和湘军的关系已经彻底没了缓和余地,遇上了不是唇枪舌剑就是火药味十足的互相怒视,而且赚了银子了两广旗营将领也不是省由的灯,一个个在回京述职期间表现得那叫一个财大气粗挥金如土。

两广很有钱的帽子,就这么被帮骚包货牢牢印在京城大佬心中。

于是从同治二年下半年,陆续有不少盛气凌人的京城‘关系户’抵达广东,他们一来便在市场上搅风搅雨,挂着皇商牌子或某某中堂大人,某某尚书门人的名义,强势进入两广商圈并摆出一副过江猛龙的牛气架势。

广东商圈被搅成一团乱麻,这些个个背,景不凡的关系户什么行业都想插手,什么行业赚钱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总之一个个仗着权势无所顾忌胡作非为,给两广的经济秩序带来严重破坏。

后来还是吴可亲自出面,才让这帮家伙消停下来,不过一个个依旧在广东扎下根来,摆出一副不好好大捞一笔绝不罢休的架势,真真让人头疼不已。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京城官商势力的强力插足,使得两光商圈秩序大乱之余,也让湘军在湖南和江西两地设置的层层关卡受到极大冲击和破坏。

两广商业势力在这些厘关哨卡上吃足了苦头,以至于有一部分两广商人都不愿意跑内陆商道,这对于两广工商业以及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广西省还好一些,属于沿海省份又是边境省份,水土也足够肥沃农业十比较发达,又有安南的对外贸易支撑,周围云贵川几省又不在湘军的彻底掌握之中,想要隔绝其与内陆的商业流通根本不可能。

广东问题就大了,作为一个单纯的沿海省份,依靠繁荣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速度确实惊人,可这都是依托地域广阔的内陆地区支撑起来的。

此时的广东可不想后世制造业发达,一些大清传统外销型产品全都得依靠内地供应,广东作为一个中转基地,少了内陆的传统强势商品支持可不成。

湘军在湖南与江西设置层层厘关哨卡的行为,严重阻碍了两广与内地的商业流通。现在两江和湖广地区战乱连年还看不出什么,等以后战乱平息后江南和支援精华地区回过气来,湘军设置的层层关卡就是人为的抬高内地传统优势商品价格,到时候对外贸易中赚的银子越来越少的两广商圈,说不定会直接断绝大部分跟内地的商业往来,这对于两广经济还有大清经济绝对是沉重打击。

吴可看得明白也没用,谁叫乡勇队跟湘军关系彻底交恶,就算关系没有交恶,湘军因为严重的财政危机也不会轻易撤下能够源源不断提供银钱的厘关哨卡,这是湘军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根本就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关系便可抹消。

可现在好了,有了京城官商势力的加入,湘军沿途设置的大量厘关哨卡形同虚设,难道他们还敢向皇商收钱不成?

两广商圈完全可以将与内地的商品采购以及联系交由这些过江龙似的皇商处理,他们则只要和洋人打交道就成,这样的好事两广商圈大佬们也是喜闻乐见……

第623章送礼

两广有钱惹人眼!

除了京城官商势力犹如过江猛龙般插足两广商圈,搅风搅雨惹人心烦之外,朝廷各大派系可没少打两广财政的主意。

此时的朝堂局势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顾命大臣派系与帝后党以及王公党联盟彻底撕破了脸,他们在朝堂之上展开激烈撕杀。

顾命八大臣在争斗中逐渐陷于劣势,这也是必然的事情。与清初权倾朝野的顾命四大臣不同,同治年间的顾命八大臣所要面临的局势要险恶得多。

他们没有螯拜这样的满清第一勇将,也没有索尼这样老奸巨滑的开国元老,更没有掌握满洲八旗绝大部分军权,所要面对的也不是八岁的康熙以及坐镇后宫的孝庄太皇太后。

同治帝的年龄比康熙继位时还要小两岁,慈禧和慈安两位皇太后加起来都不如孝庄,帝后势力极其弱小却拥有大义名分,同时还掌握了下旨的权力,这就很了不得了。

而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势力庞大,而且还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京营清军,同时在朝堂上的势力和影响力一点都不输于顾命八大臣一方,甚至因为他们皇亲贵胄的特殊身份随着时间推移优势还会越来越明显。

帝后势力与王公党联合起来,其势力之大可谓朝堂第一,就算顾命八大臣拉拢了朝堂上的中立势力,也比不上帝后党与王公党联盟实力。

没办法,一个握有终极大义名分,甚至能决定三品以上官员任免大权,同时在军机处以及六部拥有不小势力,还掌握了京畿地区部分兵权的政治联盟,其实力之强大毋庸置疑。

除非顾命大臣联合地方实力派诸侯,其中最起码要有军事实力强悍的乡勇队或湘军一家,使用武力政变形式才有可能取胜。可之后的收尾以及后续影响却不是顾命大臣能够控制得了的,估计大清局势很更加困难不堪,可这无疑将给虎视耽耽的列强以插手朝廷内务机会,这是哪方面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这不,短短一年时间的朝堂争斗,顾命八大臣中便有四位,因为在各自衙门犯下大错等等原因革职的革职退休的退休,轻轻松松就被整倒逐出了朝堂,连个翻身机会都不存在。

剩下来的四位顾命大臣感受到极大威胁,可是他们手头实力又着实强得有限,只比朝堂上的中立派桂良等人的松散联盟强上一点,眼下他们也只能紧紧抱团,不敢有丝毫行差踏错,被帝后党和王公党联盟逼得差点没有喘息之机。

想要在朝堂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拉拢实力派大员,而拉人入伙哪少得了银钱开支。如今顾命大臣的一举一动都被政敌盯死,但凡手段稍差了那么一点点被抓住把柄就是一场风波,搞不好还会波及他们的官场前途。

既然动不了那些见不得光的手段,自然便把主意打到像吴可这样的地方土豪身上,既然两广这么富有,那么分润点油水出来总是应该的吧?

不仅顾命大臣大大咧咧向两广伸手要钱,帝后党与王公党也不甘示弱。

眼看顾命大臣被压制得抬不起头,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文艺论帝后还是王公党在松了口气之余,自然想要好好享受一把成功的喜悦。

怎么享受?

两宫太后想建园子了,自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兵逼京畿,一把火少了圆明园以来,两宫太后都来不及好好的将这座皇家园林修缮一番。

怎么说她们丈夫咸丰和小皇帝同治的出生之地,两宫太后进宫之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圆明园之中,住久了自然是有感情的。

虽然旁边的长春园以及万春园在清军努力下保存完好,但怎么也比不上圆明园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心中的印象。之前跟顾命大臣争斗激烈的时候顾不得理会这些,现在不同了眼下朝堂争斗胜利在望怎么也得好好告劳告劳自己不是?

修园子嘛,自然是要银子的,可银子从哪里来?

国库现在那叫一个坑,除了拨付各地的平乱银子,给朝臣们发完俸禄之外,也就不剩什么了空荡荡的简直能饿死硕鼠。

况且拉拢大臣也是要花银子的,内务府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还有后宫那一大票太妃以及宫女和太监要养活呢,两宫太后手头根本就没啥活钱。

这可不符合大清皇族一贯以来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之前没时间和心思享受也就罢了,现在有强烈的需求就不能马虎行事了。

于是,各地督抚很快便接到了帝后门人的隐晦暗示:该给皇帝太后上贡啦!

一干封疆不管怎么想的,总之纷纷掏出大把银子,在进京述职期间讨好了一把两宫太后。

吴可也不能例外,去年是他刚上任第一年,所以朝廷特许不用上京述职。可是今年就不同了,他已经彻底掌握两广军政大权,而且还干得有声有色,不论是两广官场还是京城朝堂都有意让他上京接受表扬。

尽管吴可对所谓的表扬不屑一顾,什么好处都捞不着还得出大血,不过环境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再说了进京也有进京的好处,起码与盟友联络感情以及打探朝堂风向就比书信往来效果要好。

同时他也得防着有人觊觎两广繁华,出阴招暗地里又将他给搬走,这样的事儿他是万万不能答应滴。

还好,两广之地富饶,各种新奇西洋货物应有尽有,加上南海特产贵重珊瑚以及珍珠,倒是不愁送给朝堂大佬和帝后的礼物。

在他看来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算问题,能用金银珠宝以及南海特产稳住朝堂上下也算好事,起码不用过分担忧来自朝堂的明枪暗箭。

只能说顾命大臣太过不顶用,当初他可是冒了极大风险提醒这帮家伙,最后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辛酉政变’化为泡影,没让顾命八大臣从承德回京后给一锅端,可没想到他们坚持了一年多时间便被整成傻鸟,眼看着大厦将倾就要完蛋。

要是顾命大臣们能坚持得久一点,朝堂也会多混乱一段时间,垂帘之后听政的那两位皇太后哪有心思找他们这些督抚要钱?

去你马的,真以为老子是提款机啊?

朝堂上的争斗他是真没兴趣参与,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

随着大清内地战乱连年,各地督抚手头逐渐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和财权,这两项权力的下放意味着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掌控逐渐削弱,朝廷除了还牢牢掌握着人事任命权之外,慢慢失去了对地方督抚的威慑。

弱干强枝取祸之道也,这样的情况再发展下去估计朝廷将威信全无,地方上督抚坐大不知什么时候延绵了两百来年的大清朝便会轰然坍塌。

要不是咸丰十年吴可带兵及时赶来支援,保住了京城不失的话,只怕此时朝廷威严早已丧失怠尽。

一个连首都都被外敌攻破了的国家,在之后又表现得软弱可欺,要是还能得到手下大臣百姓们的敬畏就见鬼了。此世京城虽然保住了,可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焚以及列强联军打到京畿兵围京城,依旧让大清朝脸面无光威信损失严重,各地督抚逐渐有阳奉阴违之态,他吴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已经受够了四处流浪的日子,眼下两广局势一片大好,他已经打算在此扎根,看以后国内局势变化再做进一步打算。

不过如何,在此时两广实力还没彻底凌驾于周围省份之前,他还得装出一副老实摸样,带着数船价值连城的珍贵礼物,冒着秋末逐渐冰凉下来的天气向京城赶去,说是述职其实就是去送礼的。

一路乘船先到江西,而后转到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经过一个来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京城。

一路上所见所闻真真让他心情沉重万分,他没想到连年战乱对经济民生的破坏到了这般程度。河道两岸流民遍野,沿途城镇无不市面萧条来往百姓面黄肌瘦以不遮体,就连官军也一副无精打采毫无士气的摸样。

就连号称大清精华地区的两江和中原地区,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让他大感痛心的是,两江的民政凋敝就连在他的治理之下被奉为膏腴之地的淮北也受到巨大影响,无论经济还是民生情况都不是很好,过路停驻之时还有不少两江士绅跑来诉苦,状告湘军治理期间的无序和混乱,情况比之吴大总督在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要说吴可心里不恼火那是在骗鬼,毕竟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被人搞成这副摸样,要是曾国藩或者哪位湘军大佬就在跟前的话,他不保证会不会怒火冲顶破口大骂。

可大清政治生态就是如此,所谓‘人亡政息’他虽然没死,可是湘军一干大佬都是极有主见的读书人,对吴可在两江任上实行的那一套根本不屑一顾。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眼下他已离开两江任上两年,就算心中有再多不甘也只能生忍着,除了鼓动一干不满的两江土豪搬到两广之外,其它的啥也做不了……

第624章洋务运动?

“梦臣两年没见,风采更甚往昔啊!”

京城最大的码头某个泊位,桂良正一脸欣喜的接待远道而来的两广总督吴可。

“桂大中堂你也不差,看你满面红光的样子就知道了!”

吴可呵呵一笑,一点都没有旅途劳顿的摸样,跟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