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他骄傲自大,而是此时的枪炮技术还处于黑,火药遂发枪时代,就算此时欧洲列强已经开始研究后膛枪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作为远东部队想要装备还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

说老实话,在特定环境里法国远东部队提供的火,枪威力,甚至还不如原始的弓弩来得犀利。安南北部的亚热带丛林环境,加上糟糕的交通状况使得依靠黑,火药爆发的枪炮威力大减。

黄鼎凤部所有的土枪土炮威力虽不如法国佬提供的枪炮,但在安南中北部特殊环境里所能发挥的战力也差不到哪去,特别是对付刚刚上手枪炮这些新鲜玩意的安南国将士时,黄鼎凤部那些战斗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们更是轻松。

所以,两江清军这头没能第一时间得到消息,直到消息扩散开了才传到吴可耳中。他可不像黄鼎凤这般信心十足,列强之所以为列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军队实力有多强,而是他们的国家实力放眼世界极为强劲。

法国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在拿破仑时代确实如此,可是等拿破仑建立的波旁王朝覆灭,法国的军事实力依旧强悍但再不复拿破仑时代的辉煌。

之所以法国现在依旧是欧洲第一陆军强国,不是因为它的陆军真的强横,而是邻居普鲁士还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其余欧洲国家不是国力不强就是国土面积太小,号称欧洲压路机的俄国又有个死敌奥斯曼土耳其牵制,势力一直难以出黑海抵达中欧地中海,让法国几乎完全没有陆上之敌存在。

真要是欧陆第一陆军强国,后来也不会被刘永福的黑旗军整得灰头土脸狼狈到了极点,只是法国国力着实强大拼得起消耗而已。

法国佬如果放开了向安南王国提供军火和教导军官的话,刚开始时作用可能不大,但时间一长等安南官兵熟悉了枪炮操作,黄鼎凤部就不一定能顶得住安南官军的连绵攻势。

更让吴可担忧的是,已经被逼到墙角的安南高层会否狗急跳墙,跟法国佬签订什么丧权辱国的条约换取军火支援,真要是那样法国佬就有了插手安南事务的借口,说不定这帮家伙正打着直接出兵的念头呢。

这可不成!

感觉事态有失控危险,吴可急忙招来心腹幕僚和将领商议解决办法,经过一番激烈商讨,最终确定下了应对之策。

驻守谅山城的而勾加强戒备,同时秘密通过铁路运送一批军火储存于谅山军营,通知身在河内城的熊光宇,两广清军愿意和黄鼎凤部加大军火贸易数量,同时将一批新式枪炮列入贸易清单之中。

熊光宇闻讯大喜,急忙向黄鼎凤汇报后,便以安南中部土特产与清军实行秘密的以物易物交换军火武装自身。

自从率部出了大清地界,并在安南境内安定下来后,黄鼎凤部的实力便稳中有升。最让黄部上下感觉奇怪的是,当他们出了大清地界后,那帮可恶的两广清军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对待他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在没出大清国境之前,黄部与清军的关系自是不死不休。可等他们出了大清国境情况就不同了,无论是黄部人马还是清军心态都发生了变化,似乎两者之间的仇恨突然淡下去不少,可以暗地里做一些互通有无的买卖。

更让黄部上下大感不可思议的是,两广清军不仅与他们私底下做生意倒卖,军火,而且还不禁他们派出小股人马,或以商队名义招揽广西境内大成国残余人马,就这样黄部人马越聚越多,屡经与安南王国官兵大战,抛开伤亡数字人马数量依旧过了五万之数!

如此之众的人马,不说钱粮消耗几何,单单想要聚齐武器装备都不是件容易之事。尤其在大成国覆灭之后,黄部高层意识到火药武器的重要性,对火器的需求量大增,要不是有两广清军及时援手的话能不能屡屡轻松击退安南国官兵的反扑还两说得很捏。

通过与两广清军驻谅山城兵马暗中的军火交易,黄鼎凤部以物易物采购到一批精良洋枪,而后按照军中‘懂行’将领的要求,迅速组建了两个三百人规模的纯火,枪营,好好操练准备给安南国官兵一个深刻教训。

结果,在半个月后安南国官兵再次气势凶凶来犯之时,黄部火,枪营大发神威,在正面对撼中直接将安南国匆匆组建的洋枪部队打崩溃,再次取得一场令人瞩目的酣畅大胜。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黄部的气势,打得安南国高层胆战心惊短时间内没胆再犯,同时也震动了隐藏在幕后的法国佬,一边痛斥安南国官兵脑子不开化的同时,一边也惊讶于黄部的火,枪数量以及战斗力。

这让想要插手安南内务获取好处的法国佬心生警惕,通过了解他们知晓黄部手头火,枪质量一点都不必他们眼下装备的差,想要越过黄部这头拦路虎可不是容易的事情,非得花费大精力大代价不可。

见此情况吴可暂时放下心来,法国佬就算想要插手安南内务,不做好充分准备之前也不敢乱来。黄部数万人马可不是开玩笑的,比起日后的刘永福部黑旗军强上太多。想要对付他们可不容易。

黄部五万人马都是屡经征战的老兵,战斗力和战斗经验都不必怀疑,如今在两广清军的支持下又上手了火,枪,战斗力又有了进一步提升,而且还能从广西源源不断招揽隐藏起来的天地会会众,实力之强悍可见一斑。

为了以防万一,吴可特意从总督衙门下属工程部队中抽调精干人手,加大谅山至镇南关铁路延伸线的修建速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铁路先延伸之广西重镇南宁,以方便广西清军对谅山防区的快速增援。

与此同时,吴可还向朝廷上奏,将在安南发生的战事简单描述一通,然后重点描述了战斗中安南官兵中出现的反国军官身影,要求朝廷照会安南国给出一个合理解释,询问他们为何要与洋人勾结?

他知道朝廷此时最忌惮的除了太平军余孽以及声势突然大起来的捻匪之外,就是列强诸国让朝廷防备不已,凡是牵涉到洋人的事务无论大小都能引得朝廷一阵鸡飞狗跳。

此次安南国明晃晃的与法国佬勾结,朝廷闻讯之后能安然若素就见鬼了。

果然,朝廷见到吴可所上奏折后先是大惊而后大怒,立即派出礼部尚书质问安南使者,要求安南国立即断绝与列强的一切联系!

安南国使者这下为难了,安南作为满清藩属虽然很不听话,可眼下却是关键时期需要满请朝廷的大力支持,说什么都不能恶了满清中央朝廷。

不说安南国使者如何苦逼的向朝廷解释,吴可点了把火后便收回目光,要求谅山城守将吴而勾严密关注安南国中南部局势,暗中叮嘱有必要的话可以出兵帮一把黄鼎凤,坚决不能让阮氏晚场收复安南中部地域。

与此同时,吴可吩咐总督衙门直属暗探部门,加强对两广境内法国佬的监视力度,一旦发现有任何不对劲的地方,一定要第一时间向总督衙门汇报。

做好了种种防备手段之后,吴可这才稍稍安心,在同治四年秋末再次离开广州,开始对广东和广西两省进行全面又细致的巡视。

就当吴可在总督卫队五千将士的严密防护下,开始了对两广的巡视之后没多久,左宗棠突然传来急信想跟吴可亲自见上一面,说一些他离任之后的安排以及一些请求。

没错,就在两广总督行辕抵达惠州之时,从京城方面传来一个惊人消息,西北动乱朝廷调派左宗棠前往西北平乱……

第664章战火连天

自从湘军收复金陵,太平天国正式灭亡以来,大清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各地的叛乱不仅没有平息迹象,反而还有越演越烈之势。

其中蹦达得最厉害也是最为显眼,无疑就是突然变得疯狂起来的捻匪……

继山东干翻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之后,捻匪又在陕西闹出偌大动静。

高楼寨之战后,捻军继续流动作战,在山东、安徽、河南的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朝廷命曾国藩部署镇压捻军。

曾国藩先后实施“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作战方针,都归于破产。同治四年年中时分,朝廷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负责镇压捻军叛乱,遏制捻军扩充影响力和势力。

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流动作战虽然在激动性方面十分有利但弊端也是明显的。

捻军领袖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同治四年秋季决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叛乱武装,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

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地区,与清军继续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三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同治四年初秋时分由豫东经许州、洛阳、陕州(今三门峡市西)、阌乡(今灵宝西北),行军一月时间进入陕西华阴县境。

署理陕西巡抚刘蓉当时正率近两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叛乱武装,在得知捻军入陕后感到形势严重,急忙请求朝廷速派援兵。可惜此时朝廷死处用兵,一时又哪里腾得出兵力来救援陕西?

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付捻军。同治四年深秋季节陕西提督刘厚基率兵三千人由渭南东进,在赤水镇与捻军遭遇结果一触即溃败退渭南。随后知府唐炯指挥湘军各营,分兵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捻军于华州敖水东面的树林里设伏大败湘军,杀死湘军近千人。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同治四年初冬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占领蓝田县的泄湖、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雒南(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

当湘军北上堵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好伏击圈,等待清军到来。

同治四年年末,湘军追至临潼东北的新丰镇。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诱敌,与湘军且战且退,将湘军诱至十里坡。

清军记名提督杨得胜、总兵萧德扬、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部敌军相继进入伏击圈。捻军诱敌部队立即回马反击,伏军步队从两旁村堡杀出,马队从两翼包抄将湘军团团包围,湘军顿时阵势大乱。

时值风雪弥漫,湘军士卒因连日奔走疲惫不堪,冻饿交加士气低落无心作战,所携火药又被雨雪浇湿不能点放。捻军则士气高昂勇猛冲杀,与湘军展开白刃格斗。半日之内连斩总兵萧德扬、提督杨得胜、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候补道萧德纲等湘军将领,歼灭湘军大部三千余人收降数千人,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西捻军在十里坡之战中,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先是运用流动战术,主动出击调动尾随湘军,诱敌追击使尾随湘军疲惫不堪;然后是选择有利战场,预设埋伏,将湘军诱至伏击圈步骑协同将之包围;最后通过白刃格斗大获全胜。

湘军方面则盲目追击处处被动,被捻军牵着鼻子走,战斗力被拖垮最后陷入重围大败于十里坡,刘蓉也因此被革职回籍。

这还算好的,捻匪虽然势大,但专擅流动作战对朝廷统治影响跟太平天国没,法相比,以朝廷的雄厚资本战败一次两次根本算不得什么,怕就怕捻匪突然野心爆棚想要攻州占府自建政权,这才是朝廷最担心的地方。

与此同时持续爆发的陕甘回民叛乱,才是最让朝廷头疼的麻烦。

……

中国自古以来回族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自形成之时就于汉族同处一地,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使双方的误解隔阂日趋加深。特别是西陕甘地区“回汉杂居,俗尚各别睚眦小忿,本人情所不能无。”

回、汉两族对于这种因习尚绝殊而导致的“龃龉相仇杀,(亦)视为固然者久矣。”咸丰八、九年间,陕甘有些县份就发生大规模的回汉持械殴斗的事件。然而朝廷却利用这种矛盾,采取以汉制回的政策,处处偏袒汉人,“凡争论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汉人复持众欺凌不知回性桀骜,亿万同心日积月长仇恨滋深,最后致不可收拾之境。”

虽然中国本部的回民从来没有明确的、文化上得到支持的基础,以便向北京皇帝的权威矢志效忠,但他们已在中国生活了许多个世纪。他们的典籍里虽然保持着对真主的特殊尊崇,但也赞助儒家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在传统上,回民也受到历代清朝皇帝的相当优遇,回民能参加科举考试;许多人也能在文武两途出仕,尽管其职位通常并不很高,但从1762年起清帝颁发了歧视他们的严厉的法律。例如陕西和甘肃的回民犯了盗窃和抢,劫罪必须充军到云南和贵州,有时还处以终生戴枷这比其他中国人在犯同类案件时轻科的笞刑要重得多。

这种反回民的法律要比清代最早的重大回民叛乱早约二十年;当然这些回民叛乱又加剧了清朝官员对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社会的疑惧。汉民由于十九世纪初年的生活日益困难,就更加把回民看成是土地占有和贸易方面的对手。

汉民和回民打官司的时候,裁决很少对回民持平正态度。汉族官员本人有偏见,满族官员又通常左袒汉民,这让汉回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

至广西太平天国起事后,各地都兴起了团练,俗称为勇。

清代的勇与兵有严格区分,勇是团练即民兵,兵是正规军。咸丰末年为了对付太平军,河南巡抚严树森曾招募了六百名陕西回勇往开封协防,事毕后回陕遣散,为陕西团练大臣张芾所留用。

适逢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勾结捻党,在同治元年从河南经由武关入陕西,陕西大乱这批被征的回勇乘乱散走。一批原籍同州、散伙归家的回勇走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圣山小张村,有个回勇看上了村边的竹子与姓王的园主商定,每斤铜钱20枚购买。正在砍竹子时主人的父亲来了。

老头得知卖竹子的情况后,觉得价钱低了,想反悔。但是,老头不是责怪自己的儿子不会做买卖,而是诬陷砍竹子的回勇是偷竹子,双方发生了冲突。任谁也没想到,这一冲突竟然导致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乱。

只是在钦差大臣多隆阿(1817—1864年)到达以后,清朝才开始转败为胜。多隆阿原来是一名八旗军军官,因胡林翼的提拔而升任湘军将领(在他麾下的那一部分湘军名为楚勇)。1861年多隆阿帮助曾国荃从太平军手中收复了安庆,他自己在1862年攻克了桐陵。

1863年3月,多隆阿的勇营攻占了陕西东部作为东干人主要基地的两个市镇。他在8月间打破了对西安的封锁,把回民赶到了陕西西部。1864年3月他死于对侵犯陕西的四川太平军的战役中,这时他已扑灭了陕西省的回民叛乱。可是大批陕西回民却逃入甘肃,参加了在那里早已叛乱且人数众多的回民部队。

陕西的叛乱显然是汉族官绅挑动起来的,但甘肃的叛乱却是回民首先发难的,马化龙的新教教徒则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在1862年10月某些回民领袖就传话,说清朝即将大肆屠杀回民,所以他们组织起来包围了灵州这个位于马化龙基地金积堡以北四十余里的大城市。

与此同时,回民在甘肃东南部攻打了固原,这是横跨一条交通要道的战略冲要城市。驻兰州的总督恩麟发现只有和为上别无他法。在他的建议下,1863年1月北京为甘肃下了一道特旨,重申对回民的不歧视原则。但是甘肃与陕西一样,回汉双方地方队伍都倍蓰增加,冲突与日俱增,所以四年之内除省城和其他少数几个城市外,全甘肃省几乎都被回民部队占领。

这样的状况,是朝廷怎么也不可能接受的,此时又有捻匪人马冲入陕甘等地四吓唬滋扰,朝廷担心陕甘登第彻底失控,急忙调派闽浙总督左宗棠率部前来平乱……

第665章矛盾尖锐

“季高兄,此行可千万要当心!”

在与福建接壤的梅州县,吴可跟匆匆赶来的左宗棠见了个面,闲聊了一下各自的状况后便把话题转到混乱的陕甘地区。

越是了解陕甘地区的回汉冲突,吴可心中越是心惊,左宗棠傲视没提前做好准备贸贸然一头扎进去,可以说一定会吃亏。

陕西还好一些,朝廷兵马虽然连战连败但实力尚存,一些重要城镇依旧牢牢掌握在清军手中。可甘肃的情况就糟糕了,几乎整个甘肃省都落入回民叛乱武装之手,左宗棠想要平叛所处的将是四面皆敌的恶劣环境。

陕甘之地的回汉仇杀十分严重,甘肃的汉人差点被回人叛军屠光,左宗棠要是率兵进入甘肃的话,将面临一省回民之仇视,这样的可能想想都感觉心寒。

可以说,回民做得比太平军彻底多了,他们占领甘肃那真是占领,都不带一点折扣的。不像太平军最鼎盛之时,都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