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列强时代-第3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压顾命大臣派系成功,为了彻底掌握朝堂大权,必然要组成为两宫太后服务的新的军机处。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61年11月3日),两宫太后连发两道上谕。任命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洌В诰蟪忌闲凶摺6谡獯纬枚氛锕妥恐暮桦退律偾洳茇圭诰蟪忌涎靶凶摺

原为军机大臣的户部左侍郎文祥,著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恭亲王奕䜣为首席军机大臣,这样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组成了新的六人军机处。

总之,在两宫太后执掌朝堂大权初期,为了巩固手上权力,以两宫太后为首的帝后党和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配合默契,处于蜜月期中互相信任一致对外。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顾命大臣被一个个打倒,对于权力分配的不满和分歧,使得恭亲王与两位嫂子之间关系出现巨大裂痕……

第673章栽跟头

恭亲王可是名副其实的大清改革派第一人!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对于大清所做的开拓性贡献,都导致其乃近代大清改革派以及洋务运动的最大旗帜。

在他的努力下创办了大清国外交部,而且是大外交部,除了开始了大清近代的外交,还具备了许多,或者说做了许多内阁(国务院)的工作。

在他的主持下,大清开始购买西方先进的军火;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于1862年在天津开始编练新式陆军;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开办了第一所大清近代学校——北京同文馆,掀起第一次教育大辩论。

组织第一次工业化大辩论;批准第一条电报线奠定第一期海军基地,等等等等洋务莫不是经由恭亲王一手促成。

其后,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都是在恭亲王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的,而无论曾国藩还是李鸿章,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以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等地方大员的身份,在主政一方时所进行的改革和从事的洋务。

只有恭亲王奕,从一开始就是自上而下的进行了开创性的改革,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恭亲王奕作为一个中央级别的高官,站在朝廷的高度,领导了大清最初的洋务运动,所以说恭亲王才是大清洋务派领袖第一人!

1860年10月,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进逼京城的时候跑了,跑到热河行宫的同时还带着后宫美色,带着戏班子,带着美酒佳肴,带着鸦,片跑了。

咸丰帝这一跑却把皇城和大清的首临时交给了没有实权的恭亲王奕。

在通州八里桥之战,威震大清的蒙古铁骑,在威风八面的僧格林沁亲王的率领下,却被英法联军摧枯拉朽般的打败,这局势让年轻的恭亲王奕震撼无比,他亲眼见识了西人的强大,见识了先进武器的强大,亲身感受到了大清的落后,皇帝和朝廷的腐败无能。

就算之后时任两江总督的吴可及时率兵来援,在京城城外与英法联军一番大战,最终没让英法联军杀入京城,保住了大清国最后一丝颜面。

可近在咫尺的血腥战斗让他明白,大清此时和列强根本就没法比,能够挡住列强联军一次进攻并不代表他们能挡住列强联军第二次进攻,吴可也不可能每次都能及时赶来京城救援。

他们除了向列强学习以自强别无他法,从此恭亲王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形成了“师夷自强”的思想。

就算如此最后大清还是与英法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从而使英法英法联军撤兵,并且与英法美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等到这些事情都解决了恭亲王便上折请驾回栾。但是他那个昏庸无能的咸丰四哥,整日沉浸在行宫的色、戏、酒、毒里,乐不思蜀斗志全无,根本就没怎么理会来自京城的期盼。

于是恭亲王奕、桂良、文祥等在京,主持国家政府工作。

1861年1月11日,由恭亲王奕领衔,与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文祥等上奏《通筹夷务全局折》,建议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统管国家所有涉外事务。

20日咸丰皇帝就批准所奏,但是为了限制奕和总理衙门的权利,咸丰在批准时加上“通商”二字,经奕据理力争,咸丰始同意去掉“通商”二字,并任命奕为首席总理大臣,桂良、文祥为总理大臣,至此大清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外交部就此成立。

随着中外事务的增加,总理衙门的职权不断扩大,不仅办理外交、通商事务,而且凡与洋务有关的,比如铁路、电报、学校、关税等,都归总理衙门管辖。而军机处只管内务,总理衙门却不但管辖了外务,还管辖了与外务相关的大量内务。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大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大清朝廷中一直没有处理外交事务的外事机构,而有限的外事也被朝廷当做外国向我“天朝大国”的“朝贡”由礼部、理藩院、鸿胪寺处理,对外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无平等处理之理念和机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虽有五口通商事宜,但是以钦差大臣身份兼任有名无实。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交涉迅速发展,领域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通商大臣不能适用,急需改变。

总理衙门的成立,完善了政府职能,满足了社会需要,同时也是大清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政策的重大改变,标志着与外国“平等”交涉,和平谈判的开始。也为改变“或剿或抚”“非战即降”成为可能。开辟了大清外交的新局面。

总理衙门的成立,也受到西方列强的欢迎。法国大使布尔布隆称赞这是“中外各国永敦睦好之最妙良法”,总理衙门在此以后的数年时间里,外交部主持了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也就是主持实施了大清的洋务运动。

任职首席总理大臣几年时间,在恭亲王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负责培养通洋人才的京师同文馆,给湘军提供火,枪军械的安庆内军械所,还有左宗棠一手促成的福建船政学堂。

等等洋务新政,无不是在恭亲王的大力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推行,否则光是巨大的舆论压力便不是那么好承受的。

而且京城有恭亲王这样的超级大佬坐镇,替分散各地的洋务大臣们分担了不少火力,无论在政策还是资金上的支持都难能可贵。

可以说洋务运动便是恭亲王一力推举和保护,才有眼下这等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大好景象。当然恭亲王自身的声势也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逐渐达到了一个能够威胁皇权的惊人地步,于是权力欲极端旺盛的慈禧太后便忍不住对锋芒毕露的恭亲王动手了,帝后党与王公党之间的蜜月期正式宣告结束。

……

恭亲王奕䜣以议政王的名义,辅佐两宫皇太后执政。但不到四年时间,慈禧便对奕䜣渐生不满,认为这位小叔子太过锋芒毕露。大权独揽的日子过久了有些得意忘形。

于是,慈禧太后想要教训教训奕䜣,让小叔子明白谁才是大清真正的主宰。

四年多时间过去,之前权势滔天的顾命大臣派系已然彻底势微,在帝后党与王公党的联合打压下基本没有翻身余地。而经过这么些年的积累,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以及达到合格水平,自然想要获取更大权力。

当然,因为顾命大臣派系还没彻底垮台,慈禧太后心中尚存一丝顾虑,而且恭亲王的声势太隆不要打压太过,稍微整治一下给个警告却是应有之理。

此时恰好有一个叫蔡寿祺的御史上一奏折,弹劾奕䜣。慈禧得到这颗炮弹心中高兴,想要好好用一用。

同治四年三月初四日(1865年3月30日),恭亲王奕䜣照常入值进见两宫皇太后。慈禧拿出一件奏折,严肃地对奕䜣说:“有人弹劾你!”

奕䜣一愣,扫了一眼奏折,不以为然地问:“是谁上的奏折?”

慈禧非常不满意奕䜣的傲慢态度,不情愿地答道:“蔡寿祺!”

奕䜣脱口而出:“蔡寿祺不是好人!”并要逮问蔡寿祺。

两宫皇太后一看奕䜣不仅不承认错误,反而要逮问提意见的人,立刻大怒,当即斥退奕䜣。然后避开以奕䜣为首席军机大臣的军机处,单独召见大学士周祖培、瑞常、吏部尚书朱凤标、户部侍郎吴廷栋、刑部侍郎王发桂、内阁学士桑春荣、殷兆镛等。

慈禧哭哭啼啼地说:“王植党擅权,渐不能堪,欲重治王罪!”

诸大臣看到太后盛怒,事发突然,不知慈禧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面面相觑,胆战心惊,不敢答话。

慈禧反复开导说:“诸臣当念先帝,无畏王;王罪不可逭(音换,huàn),宜速议!”

见老僵持着也不是办法,周祖培老谋深算,磕着头说:“此惟两宫乾断,非臣等所敢知。”把球轻轻地推了回去。

慈禧却不依不饶:“如果这样,还用你们干什么?等皇帝将来长大成人,你们怎样面对?”

周祖培略一沉吟,找到了一个缓兵之计,他答道:“此事须有实据,容臣等退后纠察以闻。并请与大学士倭仁共治之?”

这时慈禧才让他们退下。各位大臣已汗流浃背了。

谁都没有想到,慈禧太后竟然想要借机对一向关系亲密的盟友恭亲王下手,就连恭亲王自己也没有料到,本以为只是一次小矛盾而已,他并不认为区区一名御史弹劾有什么大不了的。

结果,没有多少防备的恭亲王却在上头狠狠栽了一跟头,被搞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就连形势一片大好的洋务运动都因为突然的变故被打断节奏,出现了让人难以预料的结果……

第674章倒台

意气风发的首席军机大臣,总理衙门首席大臣恭亲王在其人生最风光之际,竟然在小小的御史蔡寿祺身上栽了跟头,足可见朝堂斗争之莫测。

蔡寿祺何许人也?他是江西德化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京,中第后服官京曹,并曾在胜保营中稽核军务。他出京后,先后到成都、重庆任职,但官运不佳,直到同治四年(1865)二月才任署日讲起居注官。

因在宫内听说慈禧不满意恭亲王奕䜣,“平时蔡御史闻之,疏劾王贪恣”。在弹劾奕䜣之前他先上了一道洋洋万言的封奏,痛陈时政并指斥湘军人物,以为政治试探。

看看未受到申斥,又听到宫内的传言,为博取敢言之誉,他便上疏弹劾奕䜣,“一举成为天下皆知之人”。他是个投机取巧苟且钻营之人,同治四年三月初四日(1865年3月30日),日讲起居注官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䜣贪墨、骄盈、揽权、徇私之弊。

贪墨是指奕䜣收受贿赂,任用私人。“近来竟有贪庸误事,因挟重赀而内赝重任者,有聚敛殃民因善夤缘而外任封疆者,至各省监司出缺,往往用军营骤进之人,而夙昔谙练军务通达吏治之员,反皆弃置不用”。

骄盈是指奕䜣居功自傲,群相粉饰。“自金陵克复后,票拟谕旨多有大功告成字样,现在各省逆氛尚炽,军务何尝告竣,而以一省城之肃清,附近疆臣咸膺懋赏,户兵诸部胥被褒荣,居功不疑,群相粉饰”。

揽权是指奕䜣打击谏官,杜塞言路。他说,遇有空缺,“部曹每得善地,谏臣均放边疆,虽会逢其适,而事若有心。至截取一途,部曹每多用繁,御史则多改简,以故谏官人人自危”。

徇私是指奕䜣偏袒左右,庇护部下。他认为奕䜣袒护总理衙门,“总理通商衙门保奏更优,并有各衙不得援以为例之语”。

在弹劾奕䜣的罪状之后,蔡寿祺向慈禧建白:“臣愚以为,议政王若于此时引为己过,归政朝廷,退居藩邸,请别择懿亲议政,多任劳成,参赞密笏,方可保全名位,永荷天庥。”

这是声言叫奕䜣交出手中的权力,回家颐养天年。怂恿慈禧罢免奕䜣,剥夺他的一切权力。

这道弹劾奏折,语句含混意思空泛,缺乏实据不能服人。

恭亲王之前也不是没受过弹劾,但像这种赤落落撕破脸皮的弹劾还是第一次遇上,当然以蔡某人的身份日理万机的恭亲王根本不会放在眼里。

按照正常想法推论,两宫太后能够顺利执掌朝堂大权,多亏了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帮衬,否则孤儿寡母想要掌控朝堂,所需付出代价可不轻松。

而此时正是洋务运动如火如荼之际,作为洋务运动领袖恭亲王享有着著名望,又岂是蔡某人这么一位小角色能够弹劾倒下的?

可事情偏偏如此奇妙,某些人可能做不了实事,但投机取巧揣摩上意却是一把好手,为了搏出位甚至不惜干冒天大风险。

大学士倭仁、周祖培等不敢迟延,于三月初六日齐集内阁开会。他们把蔡寿祺召到内阁追供。大臣们极为慎重,按奏折弹劾多款逐项询问,令其据实逐一答复,并亲写供纸。

但蔡供实无据。他所指斥的四条罪状,只在贪墨一条上,指出薛焕、刘蓉二人,但还是风闻不是亲见。其余三条,除奏折上说的含混其词的话之外,没有任何证据,这就说明蔡的上疏纯属毫无根据的诬告。

然而,倭仁等都是富有政治争斗经验的老臣,他们还摸不清慈禧的底牌,因此他们的奏折在措辞上便留有很大的回旋余地:“阅原折内贪墨、骄盈、揽权、徇私各款,虽不能指出实据,恐未必尽出无因。况贪墨之事本属暧昧,非外人所能得见。至骄盈、揽权、徇私,必于召对办事时流露端倪,难逃圣明洞鉴。臣等伏思黜陟大权操之自上,应如何将恭亲王裁减事权,以示保全懿亲之处,恭候宸断。”又把皮球踢给了慈禧太后。

他们猜测两宫太后是想适当地“裁减”奕䜣的一些事权,便把球轻轻地推了回去。

三月初七日,他们递上了覆奏。不料慈禧根本没看他们的奏折,而是拿出了她自己亲笔书写的谕旨给他们看。这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也使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无论是以倭仁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大臣,还是以恭亲王为首的王公党,谁都没有料到这一场根本不算风波的责难,竟然引发那般严重后果。

慈禧拿出手书的罢免奕䜣的朱谕,虽错别字连篇,但文字尚通顺。由于她平时亲阅奏折,因而掌握了上谕的一般用语和通用格式,倒也能让人看得懂。

谕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种)(劣)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难以悬揣。

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依)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诸)多取巧,满是胡谈乱道。

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种种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这哪里是裁减事权,分明是一撸到底。大臣们面色惶然,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反复无常、性情乖戾的铁女人慈禧的真意何在,不敢贸然行事,天怒难犯啊!

大学士周祖培感到朱谕太片面了,又不敢多说,只是建议加上“议政之初,尚属勤慎”八个字。慈禧想了想,觉得加上八个字无关宏旨,便勉强同意了。

然后马上厉声说道:“此诏即由内阁速行之,不必由军机!”她深悉军机处是奕䜣的班底,因而绕开军机处,直接交由内阁办理。由此可见盛怒之下的慈禧在处理同她合作多年的奕䜣上,态度之决绝,行动之专断。

慈禧的手书朱谕,经周祖培略加润色、点染,便交由内阁明发下来。除上述内容外,关于军机处,交代“著责成该大臣等共矢公忠,尽心筹办”;关于总理衙门,则“责令文祥等和衷共济,妥协办理”;至于“以后召见、引见等事项,著派惇亲王、醇郡王、锺郡王、孚郡王四人轮流带领”。这就是说,慈禧把罢免奕䜣后形成的政治真空,都作了相应的弥补。

朱谕发下去了,一场风波似乎就这样平息了。

不料,上谕发下的第二天,即三月初八日,却又起波澜。惇亲王即上一疏,表示了同两宫太后不同的意见:

自古帝王举措一秉至公,进一人而用之无二,退一人而亦必有确据,方行摈斥。今恭亲王自议政以来办理事务,未闻有昭著劣迹,惟召对时语言词气之间,诸多不检,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而被参各款,查办又无实据,若遽行罢斥,窃恐传闻中外,议论纷然,于用人行政,似有关系,殊非浅鲜。臣愚昧之见,请皇太后皇上恩施格外,饬下王公、大臣集议请旨施行。

惇亲王是道光帝第五子,在现存的几位皇子中,他排行第一,地位较崇。他性情豪爽,直言敢谏,平时不大过问政事。但在黜陟奕䜣的这个重大问题上,他却上了一疏,明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